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非攻上

2025-04-19 17:51 墨子译注

【题解】

《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特定的思想误区,小事明白大事糊涂。窃人桃李、杀人越货叫不义,大为攻国,则弗知非。天下君子不以为非,反以为美。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种认识实质上为恃强凌弱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弱肉强食。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谈起,由小及大,从具体到抽象,推理严密,论证坚确不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7.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1],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2],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3],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注释】

[1] 攘:偷盗,抢夺。豕:猪。豚:小猪。

[2] 兹:通滋,更。

[3] 扡:同拖,拉下,剥下。

【译文】

这里有一个人,潜入别人的果园,偷窃园中的桃李,大家听到就会指责他,执政的长官捕获窃贼就会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以求利己。至于偷人的鸡啊狗啊大猪小猪的,他的不义又超过潜入别人园圃偷窃桃李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他的不仁更甚,罪过更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走别人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义又超过了偷盗别人鸡狗猪豚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愈发严重。如果说损害别人越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甚,罪过就更重。至于杀害无辜的人,剥下他的衣服皮裘,夺走他的戈剑,这种不义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栏厩抢走马牛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愈发多。如果说损害别人越多,那么他的不仁义就更加过分,罪过更加严重。面对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谴责,称之为不义。当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不但没有人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是义。这能说是明白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17.2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3],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4]?

【注释】

[1] 有:构成。

[2] 以此说往:指以此类推。

[3] 情:通诚(王念孙说),的确,实在。

[4] 奚说:怎么解释,什么理由。

【译文】

杀一个人叫不义,必定构成一项死罪。如果以此类推,杀十个人,就有十重不义,必定构成十项死罪;杀一百人,就有百重不义,必定构成百项死罪。面对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谴责,称之为不义。当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没有人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是义,的确是不懂这是不义,所以才会记载下那些称赞攻国的话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攻打别国是一种不义,有什么理由还要记下这些不义的言论留给后代呢?

17.3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1] 辩:通辨,辨别。

【译文】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少见黑说是黑,多见黑就说是白,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辨别黑白。少尝苦说是苦,多尝苦说是甜,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辨别甘苦。如今小事上做错,人们知道责备他;大事上做错去攻打别国,却不知责备,反而跟着称赞为义。这能说是明辨义和不义吗?由此可知,天下君子判断义与不义的观念是多么混乱啊!

【评析】

从逻辑上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非攻只是兼爱思想的理论延伸。但从墨子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社会实践来看,非攻却是墨子理论的落脚点和积极救世的实际切入点。所谓非攻,就是反对和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五霸方告一段落、战国七雄又乘势而起的时期,中原大地上硝烟不断,战火连天,真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下》)。众多中小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处处受制于人,不胜蚕食之苦。墨子生活在日渐式微的鲁国,对战争带来的不幸、灾难与痛苦有着真切的生活体验,这是他矢志不渝地提倡非攻思想的强烈主观愿望,也是他全身心投入到改变这个恃强凌弱社会现实的强大动力。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也是墨子身上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非攻》上篇作为三篇之首,重在一个破字,破除人类对不义战争的迷思,破除人类思想误区的迷雾。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思想误区,即很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忘记原则或者在大事和小事上持双重标准而不自知。说起来简单,但当局之人往往难以自悟。在这个问题上,墨子不但独具慧眼,而且在说理方面也能做到化繁为简、游刃有余。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谈起,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由小及大,从具体到抽象,推理针线绵密,执论坚确不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窃人桃李、杀人越货叫不义,大为攻国,则弗知非。天下君子不但不以为非,反而推波助澜。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种认识实质上为恃强凌弱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弱肉强食。全篇并没有过多着墨于非攻,但每句话都是为非攻作铺垫。墨子在说理过程中,不但运用了排比的长句形式,还连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技巧,文章既明白易懂,又具备雄辩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墨家十分重视逻辑学的研究,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墨子在论辩中十分讲究推理、比喻、引证等逻辑方法。《非攻上》采取了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从日常现象出发,窃人桃李有错,连续推论出杀一人有一重死罪,杀十人有十重死罪,杀百人有百重死罪,列国攻伐杀人无数则罪就更大。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使文章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量。由于墨子善于从日常生活出发进行严密推理,从而使文章明白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六 览冥

    本篇导读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

    22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21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