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非攻中

2025-04-19 17:55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姓因错过农时而丧失立国之本。墨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土地,以牺牲人民为代价,发动战争去夺取土地,并非明智之举,也不是为政者所应当做的事。当论敌指出攻伐能为本国带来巨大好处时,墨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认为靠发动不义战争得到的利益是得不偿失的。最后,墨子警告那些利欲熏心的论敌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因为攻战取胜方往往容易滋生骄奢之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历史的前车之鉴表明,侵略者从来没有好下场。

18.1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1],为政于国家者,情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2]。谋若此,可得而知矣。今师徒唯毋兴起[3],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4],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5],竹箭羽旄幄幕[6],甲盾拨劫[7],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8],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9],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10],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11],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12],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13],亦不可胜数。

【注释】

[1] 古者:当为今者(王念孙说)。

[2] 见:通现,指明显的事情。

[3] 师徒:军队。毋:语气词。

[4] 时:时令节气,这里指季节。

[5] 上:当为出之误(孙诒让说)。

[6] 羽旄:用羽毛和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也泛指大旗。幄:帐幕。

[7] 拨:谓大盾。劫:刀柄,指代刀(孙诒让说)。

[8] 弊:破,坏。腑冷:腐烂(毕沅说)。冷,当作泠,泠、零古通(于省吾说)。

[9] 乘车:兵车。

[10] 列住:当为往则(孙诒让说)。住,当为往之误(毕沅说)。

[11] 不时:不按时。

[12] 道:由(吴汝纶说)。

[13] 鬼神之丧其主后:指神失去其主祭,鬼失去其后裔(李笠说)。

【译文】

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处理国家政事,的确希望做到批评和称赞都很审慎,奖赏和惩罚都很恰当,刑法和政令没有过失。所以墨子又说:古语说:思考而没有结论,那就从以往推知未来,用显见的事情推知隐藏的事情。像这样思考问题,就可以得到结论了。现在如果率军出征,冬天行军害怕寒冷,夏天行军害怕酷暑,这就是避免冬天和夏天行军的道理。春天出征会耽误百姓耕作种植,秋天出征会耽误百姓收获储藏。现在如果耽误了一个季节,那么百姓饥寒而死者就会不计其数。现在尝试计算一下军队的支出:竹箭旌旗帐幕,铠甲盾牌和刀等,发出用坏腐烂而收不回来的情况多得数不清;还有那些戟戈剑战车等,发出而被破碎毁坏收不回来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还有那些牛马出征的时候很肥壮,回来的时候很瘦弱,出去后死了回不来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还有那种路途遥远,粮食断绝供应不上而让百姓死掉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还有那种将士居住不得安宁,吃饭不能按时,饥饱无度,百姓在路上因为疾病而死去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伤亡的士兵多得数不清,全军覆没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那么神失去主祭、鬼丧失后裔的情况,也会多得数不清。

18.2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1],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2],虚数于千[3],不胜而入[4];广衍数于万[5],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6],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7]。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注释】

[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池。

[2] 乘:四马一车称为一乘。

[3] 虚:一种较大的行政区划。《说文》: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4] 胜:承担,承受。入:指被管理。

[5] 衍:平地。

[6] 严:急,紧急。

[7] 重:看重,重视。

【译文】

国家发布政令,剥夺百姓的财用,损害民众的利益,像这样的情况很多,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说道:我贪图攻伐胜利的名声,以及随后得到的利益,所以这样做。墨子说:只考虑自己得到的胜利,并没有什么用处;计算胜利所得,反而比不上战争中损失的多。现在攻打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池,如果不用精锐部队,并且不屠杀就能白白得到,这是不可能的。被杀的人多者必定超过万数,少的也必有数千,然后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池才能得到。现在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辖下小城数以千计,治理都治理不过来;土地广延万里,开垦都开垦不完。既然如此,那么土地是君王多余的东西,百姓是君王所不足的财富。现在却让君王的百姓都死掉,加重举国上下的祸患,去争夺多余的小城池,那就是抛弃自己所不足的东西,却看重本来就多余的东西。如此处理政务,就不是国家应当尽力去做的。

18.3 饰攻战者言曰[1]: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2],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3]。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4],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5]。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6],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7],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8],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9]。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不一著何[10],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11],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12],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注释】

[1] 饰:文饰,掩饰。

[2] 方:通旁,广(王焕镳说)。

[3] 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孙诒让认为此句当作故当攻战而不可非为,今从之。万历本为字为已,可备一说。

[4] 和合:调配,搅拌。祝药:疑当为药祝,即药剂(高亨说)。

[5] 行药:可通用之药。

[6] 尚:同上(毕沅说)。

[7] 莒国:古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8] 大国:指齐国、越国。

[9] 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句有误倒,当为大国亦弗从而爱利之。一说本无大字,或大字为夫字之误。

[10] 且不一著何:一为衍文。且、不著何,均为古国名。且为柤之借字,不著何即不屠何,柤国和不屠何国皆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11] 胡貉:战国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2] 古者:当为今者(王念孙说)。

【译文】

那些替攻战者辩解的人说:南方有楚吴的国君,北方有齐晋的国君,他们最初受封于天下的时候,土地面积还没有数百里,人口数目还未达数十万。因为攻伐征战的缘故,土地扩大到数千里方圆,人口发展到数百万之众。所以攻战是无可非议的。墨子说:只有四五个国家得到好处,还不能说是治理国家的正道。就像医生医治病人:现在有这样的医生,为天下的病人调配好药剂,一万个人服用这种药,如果只医好了四五个人,仍然不能说是可以通行的药。所以孝子不会给他的双亲吃这种药,忠臣也不会给他的君主吃这种药。古代受封号于天下的国家,年代久远凭耳朵听到的,年代近用眼睛看到的,因为攻战而灭亡的,数不胜数。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东方有个莒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不肯恭敬地服事大国,大国也不会因而爱护并替它谋利。所以东面的越国削减它的国土,西面的齐国兼并它的土地。考虑莒国灭亡于越齐两国间的原因,就是因为攻战。还有南面的陈、蔡两国,它们在吴、越之间被灭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攻战。还有北面的柤国和不屠何国,它们之所以被燕、代、胡、貊等族所消灭,也是因为攻战的缘故。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如果确实希望有所得而不想失去,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难,那么对攻战就不能不反对。

18.4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1],奔三百里而舍焉[2],次注林[3],出于冥隘之径[4],战于柏举[5],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6]。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7],战于艾陵[8],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9];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10],而葆之会稽[11],九夷之国莫不宾服[12]。于是退不能赏孤[13],施舍群萌[14],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15],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16]。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17],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18]。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19]。故差论其爪牙之士[20],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21]。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22],陆将何及乎[23]!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注释】

[1] 奉:披。

[2] 舍:休息。

[3] 次:军队临时驻扎和住宿。注林:古地名,不详。

[4] 冥隘:古关塞名,在今河南信阳境内。

[5] 柏举:古楚地名,在今湖北麻城。

[6] 中楚国:指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朝:使宋、鲁两国来朝见。

[7] 汶上:古地名,在今山东济宁境内。

[8] 艾陵:古地名,在今山东泰安境内。

[9] 葆:通保,保全。大山:即泰山。

[10] 三江五湖:古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三江指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

[11]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12] 九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通称。

[13] 孤:无父曰孤。

[14] 萌:氓字之假音,老百姓。

[15] 姑苏台: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16] 罢:通疲。

[17] 大内:疑为大舟(孙诒让说)。

[18] 智伯:即智伯瑶,为晋国六卿之一的智氏。为:犹与(于省吾说)。

[19] 为:成就。

[20] 爪牙之士:指勇士。

[21] 赵襄子: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22] 务:疑当为骛(孙诒让说),疾驰。

[23] 陆:在陆地上。以上二句为逸诗,不见于今本《诗经》。

【译文】

那些替攻战者辩解的人说:他们不能团结他们的民众,所以灭亡。我能够团结我的民众,以此征战天下,谁敢不臣服呢?墨子说:你即使能团结你的民众,你难道能比得上古时吴国的阖闾吗?古时吴王阖闾训练士兵七年,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兵器,急行军三百里才停下来,在注林驻扎,穿过冥隘的小路,在柏举作战,称霸楚国并让宋国和鲁国前来朝拜。等到夫差的时候,向北攻打齐国,在汶上驻扎,在艾陵作战,大败齐军,迫使齐国退守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国退守会稽,九夷之国无不臣服。但是撤兵之后,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幼子,不能施恩于百姓,而是自恃兵力强大,夸耀自己的功劳,称赞自己的才智,放松了对士兵的训练,然后建造姑苏台,七年都没有建成。等到这个时候,吴国百姓就有离散叛乱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离心离德,就暗地收拢他的民众,前来报仇,从吴国的北城攻入,拖走吴王的大船,包围了吴王的宫殿,于是吴国灭亡。以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智伯最为强大。考虑到他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就想凭借这些来对抗诸侯,以攻战迅速成就英名。所以遴选手下勇士,排列好战车和战船,前去攻打中行氏并最终占有了它。他认为自己的智谋已经足够丰富,又去攻打范氏并取得胜利,把三家并为一家仍不停止,又在晋阳包围了赵襄子。等到这个时候,韩、魏也相互商量说:古语有这样的说法:唇亡则齿寒。赵国早上灭亡,晚上我们就会跟着灭亡;赵国晚上灭亡,早上我们就会跟着灭亡。《诗经》上说:鱼在水中不快游,抓到岸上怎及回头?所以三家的君主同心协力,打开各自的城门,开辟相互之间的道路,披甲兴兵。韩国和魏国从外面攻打,赵国在城里呼应,攻打智伯并彻底打败了他。

18.5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1]。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2]?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注释】

[1] 镜:用如动词,即以水为镜、以人为镜。

[2] 盖:通盍,何不。鉴:借鉴。

【译文】

所以墨子说:古语有言:君子不以水为镜,而以人为镜。以水为镜,只能看到人的容貌;以人为镜,就可以知道吉凶。现在你们认为攻战有利,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借鉴一下智伯的教训呢?那么攻占不是吉事而是凶事,就可以知道了。

【评析】

相比先秦时代其他思想家而言,墨子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圣人。他出身不彰,持有坚定的平民立场,却能够心系苍生、放眼天下,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践行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在这方面其他思想家鲜有能及者。我们通过墨子的非攻思想就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墨子身上具备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精神和仁者情怀。

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的总纲式立论,本篇则是展开了与论敌的正面交锋,借此完整展现自己的非攻思想。墨子开篇就引用古语佐证自己的观点: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围绕非攻思想是非对错的种种争论也许一时难以辨明,但我们可以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反观自我,历史可以正是非,可以知得失,可以照亮未来。接下来,墨子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列举了发动战争带来的种种危害,归根结底,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战争首先会占用农时,耽误百姓春种秋收,从而丧失立国之本;其次,战争还会消耗大量的生产生活物质,给本已疲敝不堪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最后,战争还会吞噬大量的劳动人口,直接动摇国本。墨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土地,当今天下本来就是地广人稀,以牺牲人民为代价去夺取土地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也不是为政者的当务之急。当论敌指出攻伐可以在短期内为本国带来巨大利益时,墨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战争对于强国来说确实是原始资本积累的捷径。但对于墨子来说,战争不仅破坏生产、消耗人口,更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这显然是一个立场问题,论敌的立场是站在强国的角度看问题,而墨子则站在天下百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墨子警告那些利欲熏心的论敌,攻战取胜方往往容易滋生骄奢之心,最终会招来杀身之祸。他提醒人们,要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历史的前车之鉴表明,侵略者从来不会有好下场。

儒墨两家同为当时显学,思想观点判然有别,但在触及当时最为关键的战争问题时,出奇地一致。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而墨子更是大张旗鼓地反对不义的战争,亲力亲为去止楚攻宋。遗憾的是,儒家的义太过强调道德的纯粹性,因而排斥任何利的因素。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太史公也不免感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家则从来不避讳谈利,墨子在说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利纳入到义的范畴了。因为墨子所说的利中明显剔除了私利的因素,而是大力提倡公利的成分,所以墨子才会与弟子们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如果天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皆是如墨子这般为公利而来,那么即便全天下的社会活动皆利字当头,依然是令人惊喜和易于接受的。而非攻思想的实质就在于,墨子从天下苍生的公利出发,呼吁大家停止以私利为目的的互相攻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子的非攻思想和止楚攻宋的行动就是对这句话最精彩的诠释。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4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4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4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3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4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4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11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4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3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4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3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3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33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6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4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