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非攻中

2025-04-19 17:55 墨子译注

【题解】

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那种总纲似的破论立论,本篇则是与论敌展开了正面论战。墨子开篇列举了发动战争的种种害处,归结为一点,就是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使百姓因错过农时而丧失立国之本。墨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土地,以牺牲人民为代价,发动战争去夺取土地,并非明智之举,也不是为政者所应当做的事。当论敌指出攻伐能为本国带来巨大好处时,墨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认为靠发动不义战争得到的利益是得不偿失的。最后,墨子警告那些利欲熏心的论敌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因为攻战取胜方往往容易滋生骄奢之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历史的前车之鉴表明,侵略者从来没有好下场。

18.1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1],为政于国家者,情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2]。谋若此,可得而知矣。今师徒唯毋兴起[3],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4],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5],竹箭羽旄幄幕[6],甲盾拨劫[7],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8],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9],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10],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11],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12],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13],亦不可胜数。

【注释】

[1] 古者:当为今者(王念孙说)。

[2] 见:通现,指明显的事情。

[3] 师徒:军队。毋:语气词。

[4] 时:时令节气,这里指季节。

[5] 上:当为出之误(孙诒让说)。

[6] 羽旄:用羽毛和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也泛指大旗。幄:帐幕。

[7] 拨:谓大盾。劫:刀柄,指代刀(孙诒让说)。

[8] 弊:破,坏。腑冷:腐烂(毕沅说)。冷,当作泠,泠、零古通(于省吾说)。

[9] 乘车:兵车。

[10] 列住:当为往则(孙诒让说)。住,当为往之误(毕沅说)。

[11] 不时:不按时。

[12] 道:由(吴汝纶说)。

[13] 鬼神之丧其主后:指神失去其主祭,鬼失去其后裔(李笠说)。

【译文】

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处理国家政事,的确希望做到批评和称赞都很审慎,奖赏和惩罚都很恰当,刑法和政令没有过失。所以墨子又说:古语说:思考而没有结论,那就从以往推知未来,用显见的事情推知隐藏的事情。像这样思考问题,就可以得到结论了。现在如果率军出征,冬天行军害怕寒冷,夏天行军害怕酷暑,这就是避免冬天和夏天行军的道理。春天出征会耽误百姓耕作种植,秋天出征会耽误百姓收获储藏。现在如果耽误了一个季节,那么百姓饥寒而死者就会不计其数。现在尝试计算一下军队的支出:竹箭旌旗帐幕,铠甲盾牌和刀等,发出用坏腐烂而收不回来的情况多得数不清;还有那些戟戈剑战车等,发出而被破碎毁坏收不回来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还有那些牛马出征的时候很肥壮,回来的时候很瘦弱,出去后死了回不来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还有那种路途遥远,粮食断绝供应不上而让百姓死掉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还有那种将士居住不得安宁,吃饭不能按时,饥饱无度,百姓在路上因为疾病而死去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伤亡的士兵多得数不清,全军覆没的情况也多得数不清,那么神失去主祭、鬼丧失后裔的情况,也会多得数不清。

18.2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1],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2],虚数于千[3],不胜而入[4];广衍数于万[5],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6],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7]。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注释】

[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池。

[2] 乘:四马一车称为一乘。

[3] 虚:一种较大的行政区划。《说文》: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4] 胜:承担,承受。入:指被管理。

[5] 衍:平地。

[6] 严:急,紧急。

[7] 重:看重,重视。

【译文】

国家发布政令,剥夺百姓的财用,损害民众的利益,像这样的情况很多,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说道:我贪图攻伐胜利的名声,以及随后得到的利益,所以这样做。墨子说:只考虑自己得到的胜利,并没有什么用处;计算胜利所得,反而比不上战争中损失的多。现在攻打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池,如果不用精锐部队,并且不屠杀就能白白得到,这是不可能的。被杀的人多者必定超过万数,少的也必有数千,然后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池才能得到。现在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辖下小城数以千计,治理都治理不过来;土地广延万里,开垦都开垦不完。既然如此,那么土地是君王多余的东西,百姓是君王所不足的财富。现在却让君王的百姓都死掉,加重举国上下的祸患,去争夺多余的小城池,那就是抛弃自己所不足的东西,却看重本来就多余的东西。如此处理政务,就不是国家应当尽力去做的。

18.3 饰攻战者言曰[1]: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2],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3]。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4],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5]。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6],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7],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8],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9]。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不一著何[10],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11],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12],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注释】

[1] 饰:文饰,掩饰。

[2] 方:通旁,广(王焕镳说)。

[3] 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孙诒让认为此句当作故当攻战而不可非为,今从之。万历本为字为已,可备一说。

[4] 和合:调配,搅拌。祝药:疑当为药祝,即药剂(高亨说)。

[5] 行药:可通用之药。

[6] 尚:同上(毕沅说)。

[7] 莒国:古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8] 大国:指齐国、越国。

[9] 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句有误倒,当为大国亦弗从而爱利之。一说本无大字,或大字为夫字之误。

[10] 且不一著何:一为衍文。且、不著何,均为古国名。且为柤之借字,不著何即不屠何,柤国和不屠何国皆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11] 胡貉:战国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2] 古者:当为今者(王念孙说)。

【译文】

那些替攻战者辩解的人说:南方有楚吴的国君,北方有齐晋的国君,他们最初受封于天下的时候,土地面积还没有数百里,人口数目还未达数十万。因为攻伐征战的缘故,土地扩大到数千里方圆,人口发展到数百万之众。所以攻战是无可非议的。墨子说:只有四五个国家得到好处,还不能说是治理国家的正道。就像医生医治病人:现在有这样的医生,为天下的病人调配好药剂,一万个人服用这种药,如果只医好了四五个人,仍然不能说是可以通行的药。所以孝子不会给他的双亲吃这种药,忠臣也不会给他的君主吃这种药。古代受封号于天下的国家,年代久远凭耳朵听到的,年代近用眼睛看到的,因为攻战而灭亡的,数不胜数。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东方有个莒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不肯恭敬地服事大国,大国也不会因而爱护并替它谋利。所以东面的越国削减它的国土,西面的齐国兼并它的土地。考虑莒国灭亡于越齐两国间的原因,就是因为攻战。还有南面的陈、蔡两国,它们在吴、越之间被灭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攻战。还有北面的柤国和不屠何国,它们之所以被燕、代、胡、貊等族所消灭,也是因为攻战的缘故。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如果确实希望有所得而不想失去,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难,那么对攻战就不能不反对。

18.4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1],奔三百里而舍焉[2],次注林[3],出于冥隘之径[4],战于柏举[5],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6]。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7],战于艾陵[8],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9];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10],而葆之会稽[11],九夷之国莫不宾服[12]。于是退不能赏孤[13],施舍群萌[14],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15],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16]。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17],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18]。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19]。故差论其爪牙之士[20],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21]。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22],陆将何及乎[23]!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注释】

[1] 奉:披。

[2] 舍:休息。

[3] 次:军队临时驻扎和住宿。注林:古地名,不详。

[4] 冥隘:古关塞名,在今河南信阳境内。

[5] 柏举:古楚地名,在今湖北麻城。

[6] 中楚国:指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朝:使宋、鲁两国来朝见。

[7] 汶上:古地名,在今山东济宁境内。

[8] 艾陵:古地名,在今山东泰安境内。

[9] 葆:通保,保全。大山:即泰山。

[10] 三江五湖:古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三江指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

[11]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12] 九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通称。

[13] 孤:无父曰孤。

[14] 萌:氓字之假音,老百姓。

[15] 姑苏台: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16] 罢:通疲。

[17] 大内:疑为大舟(孙诒让说)。

[18] 智伯:即智伯瑶,为晋国六卿之一的智氏。为:犹与(于省吾说)。

[19] 为:成就。

[20] 爪牙之士:指勇士。

[21] 赵襄子: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22] 务:疑当为骛(孙诒让说),疾驰。

[23] 陆:在陆地上。以上二句为逸诗,不见于今本《诗经》。

【译文】

那些替攻战者辩解的人说:他们不能团结他们的民众,所以灭亡。我能够团结我的民众,以此征战天下,谁敢不臣服呢?墨子说:你即使能团结你的民众,你难道能比得上古时吴国的阖闾吗?古时吴王阖闾训练士兵七年,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兵器,急行军三百里才停下来,在注林驻扎,穿过冥隘的小路,在柏举作战,称霸楚国并让宋国和鲁国前来朝拜。等到夫差的时候,向北攻打齐国,在汶上驻扎,在艾陵作战,大败齐军,迫使齐国退守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国退守会稽,九夷之国无不臣服。但是撤兵之后,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幼子,不能施恩于百姓,而是自恃兵力强大,夸耀自己的功劳,称赞自己的才智,放松了对士兵的训练,然后建造姑苏台,七年都没有建成。等到这个时候,吴国百姓就有离散叛乱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离心离德,就暗地收拢他的民众,前来报仇,从吴国的北城攻入,拖走吴王的大船,包围了吴王的宫殿,于是吴国灭亡。以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智伯最为强大。考虑到他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就想凭借这些来对抗诸侯,以攻战迅速成就英名。所以遴选手下勇士,排列好战车和战船,前去攻打中行氏并最终占有了它。他认为自己的智谋已经足够丰富,又去攻打范氏并取得胜利,把三家并为一家仍不停止,又在晋阳包围了赵襄子。等到这个时候,韩、魏也相互商量说:古语有这样的说法:唇亡则齿寒。赵国早上灭亡,晚上我们就会跟着灭亡;赵国晚上灭亡,早上我们就会跟着灭亡。《诗经》上说:鱼在水中不快游,抓到岸上怎及回头?所以三家的君主同心协力,打开各自的城门,开辟相互之间的道路,披甲兴兵。韩国和魏国从外面攻打,赵国在城里呼应,攻打智伯并彻底打败了他。

18.5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1]。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2]?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注释】

[1] 镜:用如动词,即以水为镜、以人为镜。

[2] 盖:通盍,何不。鉴:借鉴。

【译文】

所以墨子说:古语有言:君子不以水为镜,而以人为镜。以水为镜,只能看到人的容貌;以人为镜,就可以知道吉凶。现在你们认为攻战有利,那么为什么不尝试借鉴一下智伯的教训呢?那么攻占不是吉事而是凶事,就可以知道了。

【评析】

相比先秦时代其他思想家而言,墨子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圣人。他出身不彰,持有坚定的平民立场,却能够心系苍生、放眼天下,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践行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在这方面其他思想家鲜有能及者。我们通过墨子的非攻思想就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墨子身上具备那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精神和仁者情怀。

本篇主旨依然是对侵略战争的谴责与非难,但相比前篇的总纲式立论,本篇则是展开了与论敌的正面交锋,借此完整展现自己的非攻思想。墨子开篇就引用古语佐证自己的观点: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围绕非攻思想是非对错的种种争论也许一时难以辨明,但我们可以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反观自我,历史可以正是非,可以知得失,可以照亮未来。接下来,墨子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列举了发动战争带来的种种危害,归根结底,攻伐之害实质上是在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战争首先会占用农时,耽误百姓春种秋收,从而丧失立国之本;其次,战争还会消耗大量的生产生活物质,给本已疲敝不堪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最后,战争还会吞噬大量的劳动人口,直接动摇国本。墨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土地,当今天下本来就是地广人稀,以牺牲人民为代价去夺取土地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也不是为政者的当务之急。当论敌指出攻伐可以在短期内为本国带来巨大利益时,墨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战争对于强国来说确实是原始资本积累的捷径。但对于墨子来说,战争不仅破坏生产、消耗人口,更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这显然是一个立场问题,论敌的立场是站在强国的角度看问题,而墨子则站在天下百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墨子警告那些利欲熏心的论敌,攻战取胜方往往容易滋生骄奢之心,最终会招来杀身之祸。他提醒人们,要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历史的前车之鉴表明,侵略者从来不会有好下场。

儒墨两家同为当时显学,思想观点判然有别,但在触及当时最为关键的战争问题时,出奇地一致。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而墨子更是大张旗鼓地反对不义的战争,亲力亲为去止楚攻宋。遗憾的是,儒家的义太过强调道德的纯粹性,因而排斥任何利的因素。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太史公也不免感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家则从来不避讳谈利,墨子在说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利纳入到义的范畴了。因为墨子所说的利中明显剔除了私利的因素,而是大力提倡公利的成分,所以墨子才会与弟子们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如果天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皆是如墨子这般为公利而来,那么即便全天下的社会活动皆利字当头,依然是令人惊喜和易于接受的。而非攻思想的实质就在于,墨子从天下苍生的公利出发,呼吁大家停止以私利为目的的互相攻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子的非攻思想和止楚攻宋的行动就是对这句话最精彩的诠释。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2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1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1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1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54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12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30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2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1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2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29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2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3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