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脉经校注 / 王叔和

王氏脈經後序

2025-05-01 13:43 脉经校注

醫之學以七經爲本,猶儒家之六藝也。然七經中,其論脈理精微,莫詳於王氏《脈經》,綱舉目分,言近旨遠,是以自西晉至於今日,與黄帝、盧扁之書并傳,學者咸宗師之。

南渡以來,此經罕得善本,凡所刊行,類多訛舛,大任每切病〔1〕之。有家藏紹聖小字監本,歷歲既深,陳故漫滅,字畫不能無謬,然昔賢參考,必不失真。久欲校正傳之,未暇。兹再承乏醫學,偶一時教官,如毛君升、李君邦彦、王君邦佐、高君宗卿,皆洽聞〔2〕者,知大任有志於斯,乃同博覽群書,孜孜凡累月,正其誤千有餘字,遂鳩〔3〕工創刊於本局,與衆共之。其中舊有闕文、意涉疑似者,亦不敢妄加補注,尚賴後之賢者。

嘉定丁丑仲夏望日濠梁何大任後序

〔1〕切病 深切地擔憂。切,深切。《史記主父偃列傳》: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病,擔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鄭人病之。

〔2〕洽聞 廣聞。《漢書司馬遷傳》:博物洽聞。

〔3〕鳩(jiū究) 通勼,聚集也。《説文通訓定聲》:勼,聚也讀若鳩,經傳皆以鳩爲之。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