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三十九·疏一

2025-05-10 12:08 隐秀轩集

圓通庵募緣疏

夫多藏寡與,病坐慳癡;廣勸博祈,道惟堅苦。然有善知識,無愛髮膚,何待沿門持缽;乃大比丘,詎辭心力,務求遍地成金。離之俱傷,合則雙美;機難兩遇,事必相須。

圓通庵者,去鎮二里許,村而近市,僧多雜俗。宗僧性慧,始事剃披,遽勤拮據。感龍象之泣,冀信者之哀。苟能開大歡喜之途,終當獲不退轉之效。在募者,小或丈室,大至須彌,何分廣狹;在施者,多而太倉,少雖粒米,豈有缺圓!以茲堅苦之忱,破彼慳癡之性。念惟各盡,功則同歸。謹疏。

東禪寺玻璃閣募緣疏

邑東西各有湖,湖有寺,寺有閣。登閣焉,如坐舟中。倚船窗而下視,水可掬可漱,可濯可灑。即不以為佛國,而不以為勝地不可也。寺僧岸公曰:「閣必積經,經必積僧,僧必置田飯之。」發願作玻璃閣。閣計其費可三四千金而足。

吳居士幼如難之,問鍾子。鍾子曰:夫募者為願,施者為緣。願有待則頓成為難,緣無方而漸致亦易。以願聽緣,以緣湊願,是岸公之志也。且夫佛無土非國,而莊嚴者非勝地或莫之肯先焉。登是閣也,但作舟中想,見可掬可漱、可濯可灑者在船窗間,樂其勝焉。因是以有閣,閣因是以有經,經因是以集僧,僧因是以有田。以無方之緣,足有待之願,旦暮遇之,居士何難焉?

吾宗僧有性慧者,募作圓通庵,止數十金,不能取盈,持缽甚苦。見是疏得無河漢!豈其地之不東禪,抑其人之不岸公邪?請戲質之老岸,並出是疏廣之。

題三明和尚募積經疏

僧誦經未必解,有經未必誦。有經不誦,誦而不解,故其經曰「積」。積之為言,近於無用。猶積錢不必使,而或有使之;積書者不必讀,而或有讀之。或有使之,或有讀之,則雖不必使,不必讀,而不可不積也明矣。

今檀施者雖有誌心信向,見其積而無用,則施之念不期怠而自怠。不知寺有經,使人望而知其為寺;有經而僧能誦,使人望而知其為僧。如金銀、土石、膠漆作佛形像,瞻禮者以為佛,而忘其為金銀、土石、膠漆,則其用亦大矣。故積經者,象教之意也。誦經不解,賢於不誦;有經不誦,賢於無經。則雖知其積而無用,亦可以慨然施之而不疑矣。況僧如三明者,信敏人也,非誦經而不解及有經而不誦者乎!

重裝牛首祖像疏解

佛有斷割肢體,示無所慳。而諸經乃云,以金木、土石、膠漆作佛像,瞻禮讚歎,便獲福報。胡輕其身而重於其身盡之像也?

退谷居士鍾惺曰:瞻禮讚歎,從像而生,則佛法以像而長存。佛之欲存其法,有甚於其身者,則像烏得不重?重其像,宜無如金木、土石、膠漆之可久者,舍此而畫,其為可久也難矣。夫真能重其法者,必從其難久者而務為久焉。難久者而務為久,則非徒如金木、土石、膠漆,瞻禮讚歎而已,又將有所以為守之之道也。是以古人畫重人物,人物重佛道。在作者伸紙濡豪之初,已辦一極久之願力,必得於守者之人而後已也。

牛首有歷代祖師畫像百幅,久矣。萬曆丁巳三月,惺寓白門,與王子宇、林子楙、楙弟古度、胡子起昆獲觀之。似非一時所為,而威儀嚴慈。此百祖之身若與我聚於一時者,像之所為也。已傷其歲久,紙軸毀敗,歸與吳子惟明圖重裝表之。惺自書各祖出處其上。

夫作者願力,期必得夫守者之人耳。守者之人不易得,不得已而求夫所以守之之道。夫裝裱之於畫,其於以為可久也差易,不可謂非守之之道也。是歲五月十五日,惺謹識。

募修牛首山羅漢殿疏

予募裱牛首祖像八十餘軸年餘矣。有石居士者,感其義,捐數百金,構牛首羅漢殿。

夫眾生黑業不同,造於慳者甚多。諸佛菩薩廣設福利,以勸人施。夫眾生主施,則諸佛菩薩遂主受乎?蓋施者,慳之反也。施則慳除,慳除則黑業除,黑業除則人人可作諸佛菩薩。人人可作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斷臂割首之不惜,而何愛以身為受乎?

今匹夫齊民無故而欲致數百金,則其所以致此數百金之故,其舉念行事有不可言者矣。今以一念一事之有感,舉數百金一旦捐之,則並其所以致此數百金之故,一旦懺除之矣。舉所以致此數百金之故,隨此念而一旦懺除,其為善念福緣,又豈盡於此數百金哉?此諸佛菩薩勸施之意也。

曰:居士既身捐數百金,胡為乎募也?予曰:裝裱祖師畫像,其所施幾何?居士感之,至捐數百金。彼一切善人,豈無感居士而共作佛事者乎?若身捐數百金,而使一切善人無由發布施之念,猶墮慳貪業中,此世俗輕財之說,非諸菩薩所以勸施之意也。

募畫祖像疏

祖之為言傳也,不自其身而止也。使止於其身,是上自飲光止矣,又上而曰毗婆屍佛止矣,於祖之義何居哉?祖之教既不自一身而止,則夫莊嚴祖像以使之傳者,又豈可自一處而止乎?

牛首祖像百幅,信心者多臨而瞻禮之,不欲其像自牛首而止也。新安方居士欲廣牛首祖像之傳,而委之戴清之,可謂得人。像成而置之黃山,可謂得地。鍾子方客白門,感牛首祖像之裝者就渝而圖新之,聞其事而歡喜讚歎,告二君廣勸十方信心,成此功德,勿生退轉。第提祖之一字,顧名而思其義焉,斯可也。

京山多寶寺募五大部經疏

乞法者欲釋其疑也,計宜乞於多法處。乞於多法處,能使與者生饒益想,生歡喜想,而不必苦其難。施法者欲起其信也,計宜施於少法處。施於少法處,能使受者生希有想,生難遭想,而不敢忽其易。

吾鄉京山有多寶寺,其來數百年矣,而尚未有經也。寺僧海林行腳至金陵,誓募五大部經以歸。懼其難就,不勝悲惱。

鍾子廣之曰:仁者無憂。夫金陵自齊、梁以來,故佛國也。若乞法於多法處,而此中檀越施法於少法處,機緣無妙於此者。

且吾聞經為如來全身,施經者非施財,乃施如來全身也。昔有一菩薩,以己所生之國粗弊無法,請於如來,歸教化之。今以數百年之寺,而耳不聞佛,目不見經,粗弊孰甚焉?譬若以此中檀越為菩薩,處多法之地,而視娑婆世內,尚有無法之國,必且身先往化之。今有方便於此,一人施經,是以一菩薩齎一如來全身,往送於其地也;多人施經,是以眾菩薩齎一如來全身,往送於其地也。有如來全身之賜,而又免於菩薩自往之勞,其踴躍助顯,施之惟恐不速,而勸之惟恐不廣也,又豈止五大部哉!

募盂蘭盆施食念經禮懺疏

李溫陵有言:「阿彌陀佛,亦祇是尋常慈孝之人而已。」此通透平實之言也。由此推之,所謂佛事菩薩行,亦不能舍尋常慈孝之事之行,而別有所謂事與行也。

七月十五日盂蘭盆何始乎?始自大目揵連為其母悅帝利已墮餓鬼道而拔之者也。焰口施食何始乎?始自如來為其弟阿難將墮餓鬼道而拔之者也。拔一母,拔一弟,而必拔千億劫餓鬼,其願抑何深,而不敢以為深;其力抑何勞,而不敢以為勞;其福德抑何廣、何遠,而不敢以為廣且遠:但以為尋常慈孝之情。若曰:吾所拔者止一母,止一弟耳。嗟乎!舜之孝,至天下化、天下定;武周之孝,至郊祀禘嘗,治天下如指掌而猶曰此庸行也,與此何異哉?人人有父母,人人有兄弟,聞盂蘭盆而願附,見施食而樂助。此非佛事,孝慈之事也;此非菩薩行,孝慈之行也。世有不言佛、不言菩薩者,有不言孝慈者哉?

長生館,焦太史放生地也。僧定安者曰:「吾將以今年是日,於水際作盂蘭盆會,持尊勝咒,施食、念經、禮懺,為五晝夜功德。」以疏示惺,願題數語,以告大眾之願附而樂助者。惺德薄罪重,三十年內,喪嗣父嗣母,喪生母,喪仲弟、叔弟、季弟與妹,喪長男,諸男女眷屬幼者不與焉。創巨痛深,悲淚歡喜,述二事緣起以告大眾。彼大眾者,亦不因是語而願附樂施也。其亦曰:人人有父母,人人有兄弟而已矣。

募修大報恩寺觀音殿疏

金陵自康師以三七日致舍利,始有塔。今大報恩寺佛殿後,插煙霄而亂星日,為震旦國中莊嚴第一者,文皇帝之為也。舍利往往有光,隨人願力所見。雖以惺之根淺業深,猶曾得一遇之。前為佛殿,殫極弘麗。想元末國初,***、靖難之際,士民之坑屠,兵將之夷殺,與夫忠臣義士之捐糜,事定想興,聖主大雄大悲,必有憯於誌者。庶幾仰藉三寶津逮,於以解其結而資其福,深心所托,非苟而已也。

殿毀於火六十年,而牆壁兀兀然立於煙霜風雪之中,劣得不仆者,蓋有故焉。然而復之則難言矣。大凡土木興作出縣官者,廢則疏請出水衡錢新之。今邊腹多事,公私告匱,水衡錢豈能及此?中丞本如吳公,信心護法,自度利他,數十年如一日。惻然龍象之泣,重興信者之哀。曰:「吾以積官餘俸,倡眾修舉,代濟縣官之乏,而存皇祖拔幽功德於萬一。非惟善信之極思,亦臣子之至情也。」於是捐資首復塔左之祖殿,與未毀之伽藍殿相配,若左右手之翼如也。念塔後之觀音殿如人之有坐也,募眾重修,以為佛殿之地,而屬惺為疏以勸施者。

惺猶記戊午開、鐵失守,軍民糜爛無數,名將大吏從之。南都善信,醵錢米不訾,飯僧懺誦,廣建水陸道場,普薦忠魂。惺實為疏。至中夜,聞甲馬之聲,雜風雨而夾星霜,趨於壇左,感應如此。報恩塔殿,乃文皇帝所以雪冤拔滯於***、靖難之際者。今遼禍未歇,河東腥膻,所屠戮過當於往歲。文皇在天,憯然於誌,必有甚者。今新此塔殿,豈止如前水陸功德?方今物力告絀,宰宮居士,隨其方便,倡和勸助,代為皇家永此福田,亦輸財急公之誼也。

(沈刻《隱秀軒集》文秋集疏一止此)

募造丘家橋緣起疏

去吾邑北四十里,舊有橋曰丘家橋,潛、沔及邑中走鄖子、武漢孔道也。其地曲岸高急,二壁相拒,恒有頹勢。水盈涸皆怒,而盈為甚,衝波擊岸,而返無所釋憾,捍巨石如漂木屑。橋力不支,不能不圮,圮而至於亡矣。官民濟者,輿馬步皆病,或溺焉。涸則人行釜底,懼不脫於淵。

亡弟叔靜讀書橋左之龍禪寺,曾慨然談及造橋事。僧復初者無所長,一味專愚而戇,能忍勞而已。弟曰:「此募造橋者之具也。」僧亦先見一馬墜岸死,心動。聞弟言,心獨喜,自負力任募事。同年李長叔少參為之疏。於是係鋃鐺數丈於頸,擊柝號通衢者三年。頸鐵礫街石有聲,石皆刓,頸創蟲出,而橋之不能造如故也。於是燒其二指,而橋之不能造如故也。橋之逋石,為土人侵匿,搜之,至為所擊折臂,而橋之不能造如故也。

天啟壬戌歲三月,予自南都歸,將入閩。王程嚴迫,居家僅旬餘。許為之疏,而日不給,力亦不能施。僧恒明者,予族子也,力勸予成此事,而僧復初不知也。人有言予之不為募疏及財施者,皆僧恒明所持,復初恚,將與為難。

次年癸亥,予憂歸,客有談及此者,曰:「佛法忍辱戒嗔,此豈僧之所為?」予心憐焉,此僧亦苦矣。私計有一人首捐百金為大眾倡,彼二僧者何至是?然不敢以其事屬之己,亦不敢望之人也。予起入內,僧養明者在坐,謂弟快曰:「而伯氏適動一念而中止,若知之乎?」弟曰:「不知。」各罷去。居月餘,予室人有寤而與予言者,曰:「君昨夕與我言造橋事乎?」予驚曰:「未也。若安從問及此?」曰:「適夢君以百金造一橋,聞轉石邪許聲而寤。」予悚然。一念之動,萌蘖未成,人我無主,而僧占色於外,女人感夢於內。惺雖非喜施任事之人,而持地菩薩及護法諸神,已署我作募造主矣,惺亦何力以逃之?乃先捐六十金,以其事告同年謝彥甫侍御。彥甫喜,立付十金於予,問予曰:「事則善矣,收放橋金者為誰?」予對以「自捐者自貯之以待用,余不敢知」。彥甫曰:「子誤矣,子任此事而不任收放,人將袖金而不出。」予乃任收放事。以其言告李長叔,復喜。先是,王茂才以橋許捐石百塊,封識二十金,待有首倡而後捐之。

惺初念其費度可百五十金,可成,則取諸相知數人而足。弟快與鄉老杜君步其地而相度之,曰:「此橋造之不如法,後致頹圮,積石偎倚水中,助其怒,行者之苦乃甚於無橋。非三百金不可。有餘,則庵住僧施茶,皆善因也。」如是則其勢不能不仰於募。

募非易事也,僧復初之效可見於前矣。且橋利速成,非塔廟等工,可以漸次有待。於是惺為疏,附長叔後,多書小冊,令相知者人持一冊,隨地隨人,大要度其必施者而後募之。寧少而與,勿多而許,使不為空言。錢穀之數,與橋費不甚相遠,而後役興焉。出入年月絲毫皆有疏記。橋成之日,易以佳名,工費若干,同事者若而人,並勒碑陰。

(以上一篇錄自《鍾伯敬先生遺稿》卷三)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

    9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九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1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

    11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

    12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

    12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

    11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

    16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

    15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

    6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

    13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

    7 史记 2025-05-24
  • 卷三 殷本纪第三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

    14 史记 2025-05-24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

    12 汉书 2025-05-22
  •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高皇帝八男:吕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赵隐王如意,赵姬生淮南厉王长,诸姬生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淮南厉王长自有传。 齐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高祖六年立,食..

    17 汉书 2025-05-22
  •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季布,楚人也,为任侠有名。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顶籍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臣敢进计;即否,愿先自刭。”布许之。乃髡钳布,衣褐,置..

    16 汉书 2025-05-21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使..

    14 汉书 2025-05-21
  •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时。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 汉王败成皋,北度河,得张耳、韩信军,军修武,深沟高垒,使贾将二万人,骑数百,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

    16 汉书 2025-05-21
  •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

    18 汉书 2025-05-21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魏豹,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齐、..

    12 汉书 2025-05-21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

    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父客谓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为请决,嫁之。女家厚奉给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宦为外黄令。 陈馀,亦大梁人..

    13 汉书 2025-05-21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陈胜字涉,阳城人。吴广,字叔,阳夏人也。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然甚久,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胜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秦二世元年秋七..

    15 汉书 2025-05-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