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子的故事 / 李长之

二一 孔子绝粮

2025-05-21 13:49 孔子的故事

公元前四八九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助陈进行反攻,陈国陷入混乱状态。楚国的军队由楚昭王亲自率领着,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现在安徽亳县[111])地方,这样就阻截住吴军的进攻。但这时楚昭王病了。

逢巧天上有一簇红云,像一群五颜六色的鸟一样,夹着太阳飘去。楚昭王派人问周的太史(管历史、天文的官)这是什么兆头,周太史说,这预兆对楚昭王是不吉利的;但又说可以移在将相身上。楚昭王的将相便纷纷向神祈祷,希望能代替楚王承受不幸。但楚昭王说:这不成。将相是我的手足,如何可以代我受祸呢?他不答应这样做。于是又叫卜者卜了一卦,卦象上说楚王的病是由于没祭河神而惹起的。有些官员便请楚王去祭一祭河神。可是楚昭王也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祖传的疆域是在长江汉水一带。黄河不在我们境内,我是得罪不着河神的。

孔子听说楚昭王这样,很佩服楚昭王的开明。[112]孔子想,陈国既然在混乱中,就不如到楚国去。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国去,并曾派人来迎接。于是孔子决定上楚国去走一趟。

从陈国到楚国,中间要经过一些吴、楚两国所争夺着的小国,其中之一是蔡国。蔡国国都原在现在河南东南部的新蔡县境,但在吴楚争夺过程中,曾一度因倾向吴国而迁到州来(现在的安徽凤台县),这时一部分蔡国人民却又被楚国迁到负函(现在的河南信阳县[113])。孔子要从陈国到楚国去,就必须经过负函。负函在名义上也算属于蔡国。[114]

从宛丘到负函这一段路上,正是吴楚交兵的地带。有一天,孔子被乱兵围住,带的粮食也吃光了,跟从的弟子们又饿又累,有些人已经病倒了。[115]

但是孔子还照常给弟子们讲学,照常弹琴、唱歌。

子路首先沉不住气,噘着嘴,问孔子道: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遭难吗?

孔子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非不遭难,但是能够遭了难也不动摇。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一遇困难却会变节。[116]

但是弟子们越来越不安定了,孔子便把子路叫来问道:古时候的一首诗歌上说:

又不是老虎,

又不是犀牛,

徘徊在旷野,

是什么因由?

是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对了?不然,我们何以会困在这里呢?

子路说:恐怕是我们的仁德不够,人们才不相信我们;恐怕是我们的智慧不够,人们才不能实行我们的主张吧。

孔子叫着子路的名字说:由呵,假如有仁德就会使人相信,为什么伯夷、叔齐会饿死呢?假如有智慧就可以行得通,为什么比干的心会被人家剜掉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又问道:古时候的一首诗歌上说:

又不是老虎,

又不是犀牛,

徘徊在旷野,

是什么因由?

是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对了?不然,我们何以会困在这里呢?

子贡说:老师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处不能相容。老师是不是可以把理想降低一些?

孔子说:赐呵,一个好的农夫能够好好地耕种,但是不一定有很好的收成;一个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妙的东西,但是不一定正赶上人家的需要;一个想有作为的人有他自己的主张,他能够把主张有条有理地发表出来,但是人家不一定就会接受。你现在不努力充实你自己,却斤斤计较别人能不能接受,你的志气未免太小了!

子贡退出,颜渊进来见孔子,孔子仍旧问道:古时候的一首诗歌上说:

又不是老虎,

又不是犀牛,

徘徊在旷野,

是什么因由?

是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对了?不然,我们何以会困在这里呢?

颜渊说:老师的理想很高,所以到处不能相容。可是,老师还是可以努力争取实现这种理想的。人家不能相容,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相容,才能考验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涵养功夫。拿不出好的主张来,在我们是可耻的;有了好的主张而没有人实现,这是各国当权者的羞耻。人家不能相容,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相容,才能考验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涵养功夫。

孔子听了,很欢喜,笑道:就是这个话呵。姓颜的小伙子,如果你有了钱,我愿意给你管账呐![117]

孔子的话其实是自我陶醉,自己安慰自己,颜渊的话不过是迎合了孔子的心理。孔子一面拿颜渊的话来安慰大家,一面派子贡和楚军交涉好,于是孔子等在楚军保护下到达了负函。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猜你喜欢

  • 儒家之根本精神[20]

    一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于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的伦理价值的话,这无疑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自成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曰仁,曰礼,曰命,曰敬,曰忠..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孔子可谈而不可谈[19]

    有人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和宝库,孔子是应当谈的;有人说孔子曾经被统治阶级利用,已经和封建势力有着不解缘,如果谈孔子,就会为反动势力张目,孔子是不可谈的。我认为可谈而不可谈,单看如何谈,在什么时候谈。..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孔子与屈原[11]

    一 美与表现当我读托玛斯曼[12](Thomas Mann)的《歌德与托尔斯泰》(Goethe und Tolstoi)时,我不禁想到孔子与屈原。托玛斯曼说世界上的天才大概分为两类,歌德与托尔斯泰是一型,席勒与杜斯妥益夫斯基是一型:前..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从孔子到孟轲[4]

    一 思想凯耳[5](Kiel)大学的教授克鲁诺(Richard Kroner)曾著过一部书,书名为《从康德到黑格耳[6]》(Von Kant bis Hegel),认为黑格耳是康德的思想的必然发展。我看孟轲之于孔子亦然。孔子的思想中,有许多点..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孔子和《论语》[1]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是初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时还是春秋时代,而且是狭义的春秋时代。社会上的变动是有了,但还不剧烈。因此,作为士阶层的代表者的孔子也便是一个新旧之间的人物。他对旧的有所留恋,例..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孔子这时的生活露出了凄凉的晚景。现在只有子贡、子夏、曾子等这班年轻的弟子陪伴着他了。一天,他对子贡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了解你呢?孔子说:我也不抱怨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一生刻苦学习..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孔子这时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像孔子那样享着高年的人,自然会见到一些比他年轻一些的人的死亡。这在老年人说来,是会分外地觉得感伤的。在他六十九岁上,他的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孔鲤死时已五十岁。孔鲤有一..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孔子对于音乐是有很深的情感的,我们从他在齐国因为听到《韶》乐而有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儿这件事里已可看出了。孔子对音乐下过很大的功夫,同时,也像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一样,是虚心而踏实的。他跟鲁国音乐专家师襄子..

    0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六 编写《春秋》

    孔子不但经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批评向弟子进行教育,而且他本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学者之一。他对历史,特别是文化史,有极浓的兴趣,他根据鲁国的史书,也参考了各国的史书,着手编写历史著作《春秋》,《春秋》本来..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从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人才出众而感到欣慰的孔子,随时感到自己的主要生活可以拿学不厌,教不倦来概括的孔子,现在更意识到教育工作才是自己的本行..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经过了十四年的奔波,孔子又回到家乡来了。当他回味起这许多年来的经历的时候,他不能不想到那些时日的精力实在浪费得可惜;他不能不发觉到真正能实现或想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国君,实际上可说是不存在的。当他重新咀..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孔子再到卫国,比上两次顺利多了。这时卫出公在位已有三年,卫国已经大致上安定。孔子弟子也有在卫国做事的。卫出公也有意请孔子来担当重要职务。热心的子路便来问孔子道:这次卫国的国君请你出来,你首先要做什么呢..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孔子到负函那一年六十三岁了。这年是公元前四八九年,在鲁国是鲁哀公六年。这时负函在楚国的势力控制之下,到了这里也就等于到了楚国。[118]楚国的大将沈诸梁驻扎在负函,他是这地方实际上的执政者。沈诸梁曾经当过..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〇 孔子停留在陈国

    就在公元前四九二年,孔子到了陈国[107],住在大夫司城贞子家里。陈国在宋国的南面,国都宛丘,就是现在河南的淮阳县。陈的国君是陈湣公,这一年是陈湣公十年。孔子参加了陈国的政府工作。这时陈国东方的吴国和南方..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卫国。这一次的方向是往东南走。走到卫、宋交界一个叫仪的地方(在现在的河南兰考县境),管边界的小官吏说:过往的名人,我没有不能拜见的。意思是要见见孔子。孔子的弟子便引他见了孔子。..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孔子考虑的结果,还是再回到卫国去。子贡问道:不是和公孙戌在匡城订过盟约,不再回卫国的吗?孔子说:那是强迫订下的呵,强迫的盟约就是神也不管这笔账的。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十分高兴,并且后悔前些时候不该轻..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匡城在卫国和晋国的边境上。孔子也想到晋国去。[89]晋国位置在现在的山西省以及山西和河北、河南交界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这时当权的是赵简子,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和季氏在鲁国的地位很相似。孔子正要到晋国去的..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六 过匡城被拘留

    孔子这一回在卫国没住几个月。他走得是如此仓促,他自己坐的是车,弟子们有的跟在车上,大多数却是步行的,当他要出东门的时候,便和一部分弟子失散了。孔子的弟子子贡,这时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因为找不到老师,..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这一次孔子离开鲁国,虽然是由于鲁定公和季桓子对自己冷淡而促成的,但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想限制贵族势力而遭到了阻碍。像孟氏拆城的问题,就一直没能解决。孔子走了,这一年是公元前四九七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了。..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四 孔子终于出走

    齐国这时的国君还是齐景公,晏婴在夹谷之会后不久就逝世了。晏婴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不肯阿谀。他又能针对当时的需要提出适宜的政策。他也善于选拔人才,他曾把一个叫越石父的奴隶赎出来,他曾荐举一个赶车的仆人为..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