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集序
盈天地间者,皆阴阳之道;盈天地间者,皆性命之道;人能于阴阳之道,会悟于一心,则知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性命之道即阴阳之道,阴阳性命总无二道,所以古圣云:人在道中而不知道。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者,以其视天地为天地,视人为人,视物为物,未曾会得天地、人、物一道耳。世间修养之士,不穷究实理,不印证真师,性命二字尚未认的,得其一言半语,自为大彻大悟,即便冒然下手,无怪乎入于旁门曲径,空空一世,到老无成。或有知性命为阴阳者,而不知真阴真阳,强于有形有象处揣摸,认鸟为鸾,指鹿为马,乃乱乃萃,识不得阴阳,焉能知的性命!不知性命,焉能修的性命!余自得仙留龛谷之旨,实会的盈天地间者,皆是阴阳之象;盈天地间者,皆是吾性命之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一道而贯无穷之道,可以一心而统无数之心,纵横逆顺,左右前后,黄芽满地,白雪飞空,信步走去,头头是道,故生平因物书怀,就事写意,无非会之于心,发之于言,故将吟咏拙句,编为内外二集,分为四卷,名曰会心集。愿结知音道侣,早会性命之道于一心,勿为旁门曲径所误可也。至于集中所会之是非,余亦弗知,惟有会道于心者自知之耳。
大清嘉庆六年岁次辛酉重阳节,悟元子自序。
《会心集》包括《会心内集》和《会心外集》,大约完成于嘉庆六年刘一明68岁时。在《会心集》开篇序言中,刘一明介绍了其基本内容和写作缘由:余自得仙留龛谷之旨,实会的盈天地间者,皆是阴阳之象;盈天地间者,皆吾性命之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一道而贯无穷之道,可以一心而统无数之心,纵横逆顺,左右前后,黄芽满地,白雪飞空,信步走去,头头是道。故生平因物书怀,就事写意,无非会之于心,发之于言,故将吟咏拙句,编为内外二集,分为四卷,名曰《会心集》。愿结知音道侣,早会性命之道于一心,勿为旁门曲径所误可也。至于集中所会之是非,余亦弗知,惟有会道于心者自知之耳。刘一明告诉人们,《会心集》中的诗词曲是他得了道教内丹学传承之后“会之于心,发之于言”的吟咏。众所周知,诗词曲都属韵文,是典型的文学体裁,一般说来,其内容以抒情为主,也可以有叙事和说理。而《会心集》中的400余首诗词曲,其数量最多的作品却是“说理”的,其次才是“抒情”的,也有少量叙事作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心集》中的作品所说之“理”不是寻常之理而是玄妙的“道理”;其所抒发的“情”也并非人之常情,而是别具一格的“道情”。因刘一明“会之于心”的“道理”和“道情”与众不同,《会心集》“发之于言”的诗词曲也就具有了不同于普通诗词曲的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