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吴郡志[标点本] / 范成大

吴郡志卷第十七

2025-08-20 16:10 吴郡志[标点本]

桥梁

唐白居易诗曰:红栏三百九十桥。本朝杨备诗亦云:书桥四百。则吴门桥梁之盛,自昔固然。今图籍所载者。三百五十九桥。在邯城者,今以正中乐桥为准,分而为四达。随方叙之门外,及外县略附见焉。

乐桥之东北(娄门 齐门)

百口桥,在长洲县东。东汉顾训,五世同居。族聚百口,衣食均等,尊卑有序。因其所居以名桥。俗传:子孙多不能辨架上之衣。岁朝会集,子孙悉坐,依次行酒。三岁以上者,并自知位次,不亏其礼。故俗又名试饮桥。

临顿桥,在长洲县北。临顿,吴时馆名。取之临顿宅者,是也。又《真天地记》云:吴王亲征夷人,顿军憩歇,宴设军士,因此置桥。唐陆鲁望常居其旁。(皮日休:共老林泉忍暂分,此生应不识回文。几枚竹笥送德曜,一乘柴车迎少君。举案品多缘涧药,承家事少为溪云。居然自是幽人事,辄莫教他孙寿闻。)

苑桥,在报恩光孝寺之西。故传:阖闾有苑囿,在其傍定跨桥下。长洲县前,旧为阖闾故迹。县前东南,故传:皆阖阎苑囿游憩之地。

顾家桥。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为之造桥。(《吴地记》)

四通桥(绍兴二十六年建)

定跨桥,吴乇阖闾造。(《吴地记》)

开明桥

醋坊桥

金师堂桥

马黄桥

管家桥

红炉子桥

换马桥

瓶场桥

永福寺桥

北仓桥

天心桥

宫桥

广化寺桥 金师子桥 灵惊寺西桥

鹤舞桥(又《吴地记》云:夫差女胜玉出葬日,仙鹤舞,引群鸣于市,因号桥曰鹤舞。或又云春申君所立也。)

中路桥

 狄胜桥

 华家桥

跨塘桥

 北新桥

 蒋家桥

院子桥

 新街桥

 吴郎桥

庙堂桥

 任蒋桥

 南新桥

周通桥

 县东桥

 徐思桥

顾周桥

 双板桥

 大郎桥

众喜桥

 雪糕桥

 积庆桥

苏军桥

 众安桥

 通利桥

庆历桥

 华阳桥

 迎春桥

寺庄桥

 奚家桥

 富孙桥

魏家桥

 唐家桥

 罗家桥

熙宁桥

 庙堂桥

 张香桥

胡家桥

 斜路桥

 程家桥

栈桥

花桥

东石塘桥

东章家桥

钱都衙桥

兵马使桥

胡厢使桥

打急路桥

北张家桥

朱马交桥

南张家桥

徐鲤鱼桥

广化寺后桥 北禅寺西桥 北禅寺前桥

北禅寺东桥 长洲县前桥 天宫寺前桥

天宫寺西桥 万〔资〕寿寺东桥 资寿寺西桥

资寿寺后桥 祥符寺东桥 东周太保桥

乐桥之西北(阊门)

皋桥,在吴县西北,阊门内。汉议郎皋伯通居此桥侧,因名之。(李绅: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故桥秋月无家照,旧井寒泉见底清。犹有余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呜。)

三太尉桥

都亭桥(在吴县西北,故传:吴王寿梦尝于此作都亭,以招贤士。)

至德庙桥(在太伯庙前以庙故名。) 张广桥

慈悲桥 乌盆桥 邬家桥

谷市桥 小市桥 小平桥

普济桥 鱼行桥 柳毅桥

虎蹲桥 梵门桥 徐胡桥

刘家桥 寿圣桥 华家桥

杨家桥 徐家桥 仰家桥

凤凰桥 高家桥 广书桥

席家桥 沈家桥 方广桥

德庆桥 翁家桥 丁家桥

艇船桥 安民桥 崇利桥

单家桥 曹使桥 丝行桥

利市桥 鹅栏桥 鸭舍桥

济川桥 吸鞋桥 蒲老桥

六通桥 文家桥 卢家桥

使桥

钱桥

红桥

宫桥

洞桥

隆兴桥(隆兴元年建)

黄牛坊桥 钱驸马桥 朱明寺桥

吴县东桥 吴县西桥 黄土塔桥

西蒋家桥 小莲湖桥 女冠子院桥

陆侍郎桥 南过车桥 北过车桥

卢提刑桥,卢革自德清退老于吴,以通议大夫致仕,尝除广南提刑点刑狱。后郡人以提刑名桥。子秉为发运使,详见《人物》门。

西市门桥

芝草营桥

西石塘桥

周太保桥

张马步桥

祥符寺桥

西章家桥

雍熙寺西桥 惮兴寺西桥

龙兴寺西桥 雍熙寺东桥 雍熙寺后桥

能仁寺东桥 能仁寺后桥

乐侨之东南(葑门)

乘鱼桥,在子城之西北。昔琴一真乘鲤升仙之地,事具《异闻》。(至和元年,僧达本《重建桥序》:乘鱼桥,当姑苏之要津,茂苑之灵迹。按《吴地志》云:古者,贤士丁法海琴高于此地见大鲤鱼,长可丈余,有角有足,鼓二翼而舞。琴高言其异,遂乘鱼腾飞,宛转驾空上升。因立桥名。)

乌鹊桥,在提刑司之南。旧传:古有乌鹊馆,桥因其馆得名。(杨备《乌鹊桥上元》诗云: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秋河织女填。)

竹隔桥

 饮马桥

 南仓桥

带城桥

 马津桥

 望信桥

夏侯桥

 金母桥

 燕家桥

净河桥

 小博桥(在仓司刚) 清道桥

迎葑桥

 船场桥

 望门桥

双红桥

 章家桥

 曹家桥

杨家桥

 董家桥

 朱家桥

船坊桥

 红鸭桥

 龙堂桥

东长桥

 西长桥

 烧香桥

唐家桥

 望营桥

 佐家桥

胭脂桥

 驱鬼桥

 沙糕桥

蒋家桥

 白蚬桥

 尽市桥

顾亭桥

 游仙桥

 平侨

阎桥

草桥

甫桥

洞桥

祝桥

星桥

砖桥

程桥

营桥

至桥

尤桥

筱桥

胡***桥

官太尉桥

吴承议桥

南胡家桥

采莲泾桥

觉报寺西桥

觉报寺后桥 杨府院子桥 双塔寺前桥

东禅寺西桥 折桂桥(绍兴二十七年内建)

乐桥之西南(盘门)

孙老桥,在运河上,唐白头桥也。郡守白居易所建,因是名之。本朝天圣初,郡守孙冕重修,故易今名。(梅挚《遇白头桥》诗云:白头桥柰白头何,[是桥,唐牧白公建,因得名。近岁伯纯修之,人呼孙老。]旧德如存故老歌。不特与梁起遗爱,大都才美服人多。)

西馆桥 太平桥 荐行桥

市曹桥 白磋桥 娥眉桥

郭家桥 杉渎桥 明泽桥

吉利桥 升平桥 翦金桥

银铤桥 积善桥 胡家桥

成家桥 渡子桥 赵公桥

赵婆桥 葛家桥 张师桥

蔡家桥 诸家桥 杉板桥

木柴桥 院子桥 仓后桥楼

西桥

程基桥 果子桥

草鞋桥 献花桥 望婆桥

芮家桥 弹子桥 芮桥

梅桥

程桥

新桥

庙桥

北张师桥

南张师桥

西竺寺西桥 开元寺东桥 开元寺后桥

憩桥,吴车憩歇,因名之。(《吴地记》)

门外外县桥梁城门外(府图)

行春桥,《续图经》云:在横山下越来溪中。湖山满目,亦为胜处。桥甚长,跨溪湖之口。好事者或名小长桥。岁久废阙,淳熙十六年,县令赵彦真始复修之,胜概为吴中第一。

新桥,在盘门分为一二桥者,制度甚宏。

吴门桥 绿云桥(并盘门外) 虹桥(娄门)

虹桥(齐门外) 虹桥 渡僧桥

山塘桥 彩云桥(半塘寺前) 便山桥(虎丘寺前)

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事具《枫桥普明院》。

洞桥(已上并阊门外) 斜桥 安里桥(已上并葑门外)

秀峰桥

颜桥

张墅桥

新郭桥

藏圆桥

楞伽寺桥

揠桥

 峰桥

 短桥

黄芦桥

何桥

 夏驾桥

虎山桥

灵岩寺桥 胥门桥

横塘桥

越来溪桥,久废。淳熙中,居民薛氏以奁具钱复立之。越来溪水,自此桥北流过横塘也。

练墟新桥(已上盘门外)

已上在吴县、长洲县管下。详见《旧经》。

县桥

驿桥

程桥

看婆桥 双凤桥 马郤桥

泄水桥 通泄桥 富基桥

徽浦桥 八尺桥 卓基桥

盛墩桥 安德桥 合路桥

南醋坊桥 南泄水桥 第一醋坊桥

已上在吴江县管下。详见《旧经》。

安民桥,在新泾中。

利民桥,在七里泾。

济民桥,在吴泾。事具《绩图经》。

利往桥,即吴江长桥也。庆历八年,县尉王廷坚所建有亭曰垂虹,而(世并)以名桥。《绩圃经》云:东西千余尺,前临太湖、洞庭三山,横跨松江。行者(晃漾天光水色中),海内绝景。唯游者(自知之),不可以笔舌形容也。垂虹亭,兵火后复创。亭前乐轩已不复立,中兴驻驿武林,往来幢幢千万。承平(时,此桥方为大)利。有议以石柱易木柱者,(或谓非是,然)亦卒不果易。绍兴(三十二年,虏亮〕犯淮,中外戒严。或献计枢庭,乞行下平江焚长桥。时郡守洪遵持不可。而县民已有知之者,相与聚哭于圯下矣。桥两圯,南有汇泽亭,北有底定亭。余见松江条。

(郑獬《吴江桥》诗云:三百栏干锁画桥,行人波上踏灵鳖。插天螨炼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路直凿开元气白,影寒压破大江豪。此中自与银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潮。

蒋堂:雁翅桥横五湖北,翚飞亭屹大江心。鱼龙渊薮风月窟,若比广寒宫更深。)

一作《吴门志》。南宋范成大撰。五十卷。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成书。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吴郡时称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二县(今江苏苏州市)。全书分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风俗、城郭、学校、宫宇、古迹、水利、人物、寺观、异闻、杂咏等三十九门。记载府城尤详,水利一门保存不少有关太湖流域重要资料,人物遗迹所占篇幅亦多。征引浩博、叙述简赅,是古方志中佳作。对研究南宋时期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参考价值。惟汪泰亨等所补,体例殊乖,或为正文,或作夹注,颇嫌淆杂。此为《吴郡志》标点本。

猜你喜欢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三

    方技吴公子光欲谋杀王僚,未有可与议者。乃命善相者为吴市吏。伍子胥至吴,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市人罔有识者。市吏见之曰:吾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遂与俱见王僚。(《吴越春秋》)*..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二

    浮屠唐僧印宗,郡人,姓印氏,精涅盘经。咸亨中至京师,诏居大敬爱寺。辞往蕲春,谒忍师。遂至广州,遇六祖能大师,尽悟方外之旨。著《心要集》,行于世。*道钦,昆山人,姓朱氏。初业儒,有元素禅师者,为落发授学..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一

    仙事二王可交,松江南赵屯村人,以钓耕〔耕钓〕自业。常取大鱼烹之,捣蒜萎大嚼,乐之不厌。一日棹舟,击楫高歌。江行数里间,见采肪,荡漾中流。中有道士七人,皆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异。侍者十余人,总角尝发。..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四十

    仙事一后汉中散大夫王远,字方平。既得道,东欲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经,小民也。远以其骨相当仙,语经曰:汝应得度世。然汝少不知道,气少肉多。当为尸尸,如从狗窦中过耳。告经以要言而去。经后忽身发热..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八

    县记二常熟县常熟县,在府北一百五里。《题名记》:常熟为县,其来久矣。旧为毗陵郡南沙县,至梁改为常熟。自梁历唐,由唐迄于伪吴,几数百年。前尹是邑者,姓名莫或纪录,故不得而考。本朝太平兴国中,钱氏以图籍归..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七

    县记一吴县,在府治之西二里。廨宇,绍兴二年,知县蒋结建。县门,淳熙十二年,知县赵善宣重建,并书额。厅之西,有平理堂、无倦堂,堂之西有延射亭,天圣七年,知县徐的建。亭之南北,各有小山,山有小亭,南曰松桂..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六

    郭外寺五兴福寺,在常熟县西北九里。唐《寺记》云,始于齐始兴五年。按:齐无始兴年号,但有延兴、中兴二号,皆止一年,流传之误如此。既是唐碑,姑存之。即常建题诗处。*《再修功德记》:此寺始自齐始兴五年,因邑..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五

    郭外寺四昆山县慧聚寺,在县西北三里。昆山,一名马鞍山。世传殿基,乃梁天监中鬼工所造。半叠石(室),半为虚阁,缥缈如仙府。他山佛宇,未有其比。山上下前后,皆择胜为僧舍。云窗雾阁,间见层出,不可形容绘画也..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四

    郭外寺三孤园寺,在洞庭山。梁散骑常侍吴猛宅也,舍而为寺。*皮日休:艇子小且兀,缘湖荡白芷。萦纡泊一畸,宛到孤园寺。萝岛凝清阴,松门湛虚翠。寒泉飞碧螭,古木斗苍兕。钟梵在水魄,楼台入云肆。岩边足呜(上钱..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三

    郭外寺二尧峰院,在吴县横山,即唐免水院也。院有十景,谓清辉轩、碧玉沼、多境岩、宝云井、白龙洞、观音岩、偃盖松、妙高峰、东斋、西隐。*蒋堂《新井歌并序》云:尧峰颢暹弹师,有道行,居常游吴〔吾〕门。一日且..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二

    郭外寺一云岩寺,即虎丘山寺。晋司徒王珣及弟司空王瑉之别业也。咸和二年,舍以为寺。即剑池而分东西,今合为一。寺之胜,闻天下。四方游客过吴者,未有不访焉。余见《虎丘山》门。*王随《记》:夫元黄判质,肇自乎..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一

    宫观在城仙佛之字,皆中兴重建。或谓天庆观门廊、三清殿、能仁、报恩大殿,比旧加壮云。*天庆观,在长洲县西南,即唐开元观也。兵火前,栋宇最为宏丽。绍兴十六年,郡守王唤重作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三十

    土物下彭螖,吴人呼为彭越,盖语讹也。足上无毛,堪食。吴越间多以盐藏货于市。【《岭表录异》】*白鱼种子。隋大业六年,吴郡贡入洛京,敕付西苑内海中。以万〔草〕把别迁,著水十数日,即生小鱼。取鱼子法:候夏至..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九

    土物上干将、莫耶二剑,皆吴王阖庐所佩。干将,吴人,与欧冶子同师。莫耶,干将之妻。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干将不知其由,莫耶曰:子以善..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八

    进士题名进士题名端拱元年程宿榜:龚识淳化三年孙何榜:丁谓(宰相) 钱昆(谏议大夫) 谢涛(太子宾客) 凌咸 陆元圭 龚纬(识弟)咸平二年孙暨榜:李堪咸平三年陈尧咨榜:郑载 谭应 许式 龚纪(纬兄) 胡尧佐 许洞..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七

    人物八颜孚,字端中,长民幼子。崇宁问,有声大学,士行甚美,每试必居前列。时入目为颜夫子,争愿识其面。与兄采,相继高科。孚擢第,未几早卒。*郑景平,字希尹,居带城桥。刚正不挠,所莅官,有廉介称。尝为大理..

    3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六

    人物七范仲淹,字希文。事具欧阳文忠公所撰神道碑及国史傅。其略云:皇祐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五代之际,世家苏州。生二岁而孤,母再适长山朱氏,仍其姓,始名说。既长知其世家..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五

    人物六杨收,字藏之。父遗直,客死姑苏。收七岁而孤,遂居吴。处丧若成人。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义。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藩。懿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子钜,散..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四

    人物五张裕,字茂度,敞之子。为广州刺史,绥静百越,岭外安之。解职还家,征为都官,固辞以疾,就加金章紫绶。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为会稽太守,有吏能,职事甚理..

    4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吴郡志卷第二十三

    人物四顾雍,字元叹,吴人。曾祖奉,颍川太守。蔡伯喈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伯喈叹异之,故与伯喈同名,而字元叹。从宦有治迹,累迁领尚书令,封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为孙权所敬..

    2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