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四 西漢之文學批評

2025-08-30 14:10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毛詩》相傳出於毛公,《詩序》雜糅秦漢間之遺説,其中出於漢人者若干,今不可考。欲求漢人之文學批評,當知武帝以前,學術未統於一家,故論文者,張皇幽眇,各出所見,及武帝罷黜百家而後,立論之士必折衷于儒術,文學與道始合而爲一,故武帝時代,實爲古今斷限,不可不知也。

漢人文學,賦爲大宗,而司馬相如之才爲最。相如之説,見於《西京雜記》者如次:

司馬相如爲《子虚》《上林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焕然如興,幾百日而後成。其友人盛覽,字長通,牂牁名士,嘗問以作賦。相如曰: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爲質,一經一緯,一宫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内,不可得而傳。

《西京雜記》又引揚雄之説云:司馬長卿賦,時人皆稱典而麗,雖詩人之作不能加也。揚子雲曰: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耶!子雲學相如而弗逮,故雅服焉。相如論賦,推重賦心,後人或以之爲神化,此一説也。司馬遷論《離騷》,本淮南王安之説,推賾索隱,直攄作者之情意于紙上,此又一説也。《史記屈原傳》云: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病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蜕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史公論文,多重情感,故稱《離騷》則言憂愁幽思,其稱《詩》《書》亦然。《史記自序》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又曰:《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積,不得通其道也。即此二語觀之,其意可見矣。

史公之後,至元、成之間而有劉向。成帝中,向領校中五經秘書,今流傳者有向所校書録 [1] ,皆以儒家者言爲立場。《管子書録》云:凡《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晏子書録》云: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又有複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復列以爲一篇。又有頗不合經術,疑後世辯士所爲者,故亦不敢失,復以爲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觀。《孫卿書録》:其書比於記傳,可以爲法。《列子書録》:其學本于黄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流,秉要執本,清虚無爲,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而《穆王》《湯問》二篇,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也。凡所論列,皆以合于經傳爲則 [2] 。

漢代文人,自相如外,當推揚雄。子雲之論,雖於長卿神化之説有所發明,然論學賦之法,已嫌着跡。桓譚《新論》云:揚子雲工于賦,王君大習兵器,余欲從二子學。子雲曰:能讀千賦則善賦。君大曰:能觀千劍則曉劍。諺曰:伏習象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

子雲論賦,前後主張不一。《法言吾子》篇云:

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爲也。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或問: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賦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則奈何?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 [3]

尚麗之説,以賦爲限,至於他作,固不爾也。《吾子》篇云:或曰:女有色,書亦有色乎?曰:有。女惡華丹之亂窈窕也,書惡淫辭之淈法度也。或曰:君子尚辭乎?曰:君子事之爲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事辭稱則經,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揚雄之論,亦以六經爲本,與劉向同。《法言問神》篇云:書不經,非書也,言不經,非言也,言書不經,多多贅矣。《吾子》篇亦言: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好説而不要諸仲尼,説鈴也。又曰: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況介丘乎?浮滄海而知江河之惡沱也,況枯澤乎?此皆以雄爲儒家,故其言如此。然雄謂經可損益,見《法言問神》篇,則心胸之廣博,固非經生者流可得並論,此雄所以有《太玄》《法言》之書也。

雄之評論諸書者,見《法言重黎》篇:或問《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遷,曰實録。《君子》篇云:《淮南》説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聖人將有取焉,《淮南》鮮取焉耳。必也儒乎。乍出乍入,《淮南》也;文麗用寡,長卿也;多愛不忍,子長也。仲尼多愛,愛義也;子長多愛,愛奇也。

《問神》篇又言: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聖人之辭渾渾若川;順則便,逆則否者,其惟川乎。惟其論文,主于君子小人之别,故《太玄經》曰:雕籤之文,徒費日也。雕文刻鏤,傷農事也。又曰:大文彌樸,質有餘也。鴻文無範,恣意往也。子雲之所謂大文、鴻文者,即此聖人之辭也。《淵鑒》又引子雲之説云:或曰:辭達而已矣,聖人以文。其隩也有五,曰玄、曰妙、曰包、曰要、曰文。幽深謂之玄,理微謂之妙,數博謂之包,辭約謂之要,章成謂之文。聖人之文,成此五者,故曰不得已。

* * *

[1] 1933年講義列劉向存世書録九種之名,下云:或疑劉歆作,或疑僞託。

[2] 1933年講義下云:至於不合經術者,亦不輕棄,其慎重有足法者。

[3] 1933年講義節引此節文字,下云:二語皆常爲後人所引,曹植、楊修,往復辯難,裴子野有《雕蟲論》,皆以揚雄之言而發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28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6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2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2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2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4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