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九 葛洪

2025-08-30 14:30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王充《論衡》出入儒墨,陸機《文賦》商榷辭藻,至若揚仲任之餘波,接士衡之緒論,熟諳文學之源流,不爲儒教所拘束,用能當兹南渡之始,發爲崇閎之論,此則葛洪一人而已。《晉書》本傳稱洪博聞深洽,江左絶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賾,析理入微。其言良有以也。

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以儒學知名,惠帝時,吴興太守徵爲將兵都尉,元帝爲丞相,辟爲掾,咸和初,求爲勾漏令,行至廣州,刺史鄧嶽留不聽去,卒時年八十一。所著自詩賦方技外,有《抱朴子》一百一十六篇。《自叙》云:其《内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却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然《全晉文》有《抱朴子内篇》逸文若干條,所述不盡言鬼神方藥事,疑其間又有舛奪,莫得而明也。

稚川之説,遠宗《論衡》,《抱朴子》逸文有云:

王充所作《論衡》,此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嘗到江東見之,歎爲高文,度越諸子,恒愛玩而獨秘之。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論更遠,嫌得異書,搜求其帳中,至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卷將去。伯喈曰:惟與爾共之,勿廣也。 [1]

《外篇喻蔽》篇推王充爲冠倫大才。同門魯生設爲三難:(一)王充著書兼箱累帙,(二)屬辭比義,又不盡美,(三)乍出乍入,或儒或墨。葛洪答之以(一)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賢,徒見述作之品,未聞多少之限也。(二)諸侯訪政,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隨時所急,豈可詣者逐一,道如齊楚而不改路。(三)數千萬言,雖有不豔之辭,事義高遠,足相掩也。

逸文之中論及陸機者亦有二條:

嵇君道問二陸優劣,抱朴子曰:吾見二陸之文百餘卷,似未盡也。朱淮南嘗言二陸重規沓矩,無多少也。一手之中,不無利鈍,方之他人,若江漢之與潢汙,及其精處,妙絶漢魏之人也。

陸君之文,猶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吾生之不别陸文,猶侏儒測海,非所長也。却後數百年,若有幹跡如二陸,猶比肩也,不謂疏矣。

觀上三條,洪之推重仲任、士衡者可見。考其説所出,蓋有二源。其一出於《論衡》,故有今實勝古之説。其一出於《文賦》,故有文非餘事之論 [2] 。

或者謂洪之論,尊子書而忽文藝,此言未碻。《尚博》篇所稱,以詩賦淺近之細文,與深厚富博之子書對比,其間勝負,固無待言。洪之重視文字,在《尚博》篇中即可舉證,無待他求。至於重視子書,此自爲魏晉以來風氣使然,故徐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曹丕許以不朽,稱爲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抱朴子》逸文亦稱:陸平原作子書未成,吾門生有在陸君軍中,常在左右,説陸君臨亡曰:窮通時也,遭遇命也,古人貴立言以爲不朽,吾所作子書未成,以此爲恨耳。余謂仲長統作《昌言》未竟而亡,後繆襲撰次之,桓譚《新論》未備而終,班固爲其成瑟道。今才士何不贊成陸公子書?皆足見此期中重視子書之風。

《抱朴子鈞世》篇謂古書之多隱,未必昔人故欲難曉,或世異語變,或方言不同,經荒歷亂,埋藏積久,簡編朽絶,亡失者多,或雜續殘缺,或脱去章句,是以難知,似若至深耳。語與《論衡》合。篇中又有古不如今之説,此亦出自仲任,而其言尤深切:

且夫《尚書》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優文詔策、軍書奏議之清富贍麗也。《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若夫俱論宫室,而奚斯路寢之頌,何如王生之賦《靈光》乎?同説游獵,而叔畋、盧鈴之詩,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並美祭祀,而《清廟》、《雲漢》之辭,何如郭氏《南郊》之豔乎?等稱征伐,而《出車》、《六月》之作,何如陳琳《武軍》之壯乎?則舉條可以覺焉。近者夏侯湛、潘安仁,並作《補亡詩》,《白華》《由庚》《南陔》《華黍》之屬,諸碩儒高才之賞文者,咸以古詩三百,未有足以偶二賢之所作也。

《尚博》篇中確立文體精妙之論,今備録之:

或曰:著述雖繁,適可以騁辭耀藻,無補救於得失,未若德行不言之訓,故顔、閔爲上,而游、夏乃次。四科之格,學本而行末,然則,綴文固爲餘事,而吾子不褒重其源而獨貴其流,可乎?抱朴子答曰:德行爲有事,優劣易見,文章微妙,其體難識。夫易見者粗也,難識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難一焉。吾故捨易見之粗,而論難識之精,不亦可乎?或曰: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故四科之序,文不居上。然則,著紙者糟粕之餘事,可傳者祭畢之芻狗,卑高之格,是可識矣。文之體略,可得聞乎?抱朴子答曰:筌可以棄,而魚未獲則不得無筌。文可以廢,而道未行則不得無文。若夫翰跡韻略之宏促,屬辭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淺。其懸絶也,雖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遼邈;其相傾也,雖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細;龍淵鉛鋌,未足譬其鋭鈍,鴻羽積金,未足比其輕重。清濁參差,所稟有主,朗昧不同科,强弱各殊氣。而俗士惟見能染毫畫紙者,便概之一例,斯伯牙所以永思鍾子,郢人所以格斤不運也。且文章之與德行,猶十尺之與一丈,謂之餘事,未之前聞。且夫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譬若錦繡之因素地,珠玉之居蚌石,雲雨生於膚寸,江河始於咫尺爾。則文章雖爲德行之弟,未可呼爲餘事也。

《詩》《書》二經,儒家奉爲聖典,數百年來,莫之敢論,稚川生於千載之後,不恤世人之非難,公然指其中篇什爲閭陌拙詩,軍旅鞫誓,詞鄙喻陋。此皆依據其特有之精神,故敢對於儒宗之經典,從文學上批評之。《因明入正理門論》稱善自他宗,能立能破,洪早習儒宗,晚事神仙,故能獨樹一義,摧堅陷固,有自來矣。

《尚博》篇又言:百家之言,與善一揆;譬操水者,器雖異而救火同焉;猶針灸者,術雖殊而攻疾均焉。漢魏以來,群言彌繁,雖義深于玄淵,辭贍于波濤,施之可以臻徵祥於天上,發嘉瑞於后土,召環雉於大荒之外,安圜堵于函夏之内,近弭禍亂之階,遠垂長世之祉,然時無聖人,目其品藻,故不得騁驊騄之跡於千里之塗,編近世之道於三墳之末也。洪之此論,推崇當代文字,以爲徒以未遇聖人,不得與經籍相衡。昔揚雄謂經可損益,雖爲儒生所譏,要之與葛洪同爲通人之見,不可誣也。至若才力不贍,妄欲有所論列,此則誠如稚川所言,騁驟於詩論之中,周旋於傳記之間,而以常情覽巨異,以褊量測無涯,以至粗求至精,以甚淺揣甚深,雖始自髫齔,訖於振素,猶不得也。

《抱朴子外篇》卷四十《辭義》,亦爲其批評論之一部,然辭不完整,疑有舛亂。首言著作所貴,不在立異。繼則又曰:五味舛而並甘,衆色乖而皆麗。近人之情,愛同憎異,貴乎合己,賤於殊途。夫文章之體,尤難詳賞,苟以入耳爲佳,適心爲快,鮮知忘味之九成,《雅》《頌》之風流也。則文辭之貴,又不在强同。

《辭義》篇又云: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則患乎譬煩言冗,申誡廣喻,欲棄而惜,不覺成煩也。其淺者則患乎妍而無據,證援不給,皮膚鮮澤,而骨鯁迥弱也。《畏廬論文》嘗評之曰:嗚呼,是言也,悉文中甘苦矣。其爲人所傾倒如此。 [3]

* * *

[1] 1933年講義又引一則:謝堯卿東南書士,説王充以爲一代英偉,漢興以來,未有充比。若充著文時有小疵,若鄧林之枯枝,又若滄海之流沫,未易貶者也。

[2] 1933年本講義下云:自其外觀之,王充、陸機之説,若冰炭之不可以同爐,自其内者觀之,則秦越一家,此其中自有可以融會貫通者在,此則在讀者之深思矣。

[3] 此節文字,1933年講義作:《行品篇》論文人曰:摛鋭藻以立言,辭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此言與《辭義篇》所稱文貴豐贍之説,皆出於《文賦》。其論文辭則曰:繁華暐曄,則並七曜以高麗;沉潛淪妙,則儕玄淵之無測。人事靡細而不浹,王道無微而不備,故能身賤而言貴,千載彌彰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28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6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2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2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2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4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