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五十二 錢謙益

2025-08-30 17:5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坐事削籍歸,福王建號南京,召爲禮部尚書,多鐸南下後,牧齋迎降。有《初學集》百卷,刊於明代,《有學集》五十卷,則亡國後之作。至於《列朝詩集》,則仿元遺山之《中州集》而作,牧齋之文學批評論,大部見於此。

牧齋家世與王元美爲夙好,年十六七時,學爲古文,出於其門。及爲舉子,與李長蘅偕,始得知唐、宋大家與李、王迥别,及其所以然之故。四十後與湯義仍遊,義仍告以勿漫視宋景濂,始覃精苦思,刻意學唐宋古文。自後交袁小修,時已在萬曆三十七八年後 [1] 。牧齋《安雅堂集序》,自稱强仕以後,受教于鄉先生長者之流,聞臨川、公安之緒言,詩之源流利病,知之不爲不正。蓋其師友學問淵源如此。

牧齋對於唐人之詩,其著眼處認爲一整個的唐詩,而對於劃分時代,中間截斷者最不滿,坐是對於嚴羽、高棅,攻擊甚力。而於滄浪之悟入説,尤多辯難,前已備述,兹不更贅。

明人言古文者,可分兩派:前後七子好高而騖遠,則稱誦秦漢;遵巖、荆川、震川以下,直及牧齋,好精實而尚條達,則稱誦宋人。牧齋論東坡者前已見, [2] 其論歐、曾者如次:

歐陽子,有宋之韓愈也,其文章崛起五代之後,表章韓子,爲斯文之耳目,其功不下於韓。《五代史記》之文,直欲祧班而禰馬,《唐六臣》《伶人》《宦者》諸傳,淋漓感歎,綽有太史公之風。自弘、正以後,剽賊之學盛行,而知此者或罕矣。(《與杜蒼略書》)

臨川李塗曰:曾子固文學劉向。余每讀子固之文,浩汙演迤,不知其所自來,因塗之言而深思之,乃知西漢文章,劉向自爲一宗。以向封事及《列女傳》觀之,信塗之知言也。(《讀南豐集》)

宋人之詩,牧齋最不喜黄魯直,宋人論詩,牧齋最不喜劉辰翁,見於《注杜詩略例》:

自宋以來,學杜詩者莫不善於黄魯直,評杜詩者莫不善於劉辰翁。魯直之學杜也,不知杜之真脈絡,所謂前輩飛騰、餘波綺麗者,而擬議其横空排奡,奇句硬語,以爲得杜衣缽,此所謂旁門小徑也。辰翁之評杜也,不識杜之大家數,所謂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者,而點綴其尖新俊冷,單詞隻字,以爲得杜神髓,此所謂一知半解也。

牧齋持論,推崇李西涯以遏空同、于鱗、元美之流,故《書李文正公手書東祀録略卷後》云:西涯之文,有倫有脊,不失臺閣之體。詩則原本少陵、隨州、香山,以迨宋之眉山,元之道園,兼綜而互出之,弘、正之作者,未能或之先也。李空同後起,力排西涯,以劫持當世,而争黄池之長。試取空同之集,汰去其吞剥撏撦、吽牙齟齒者,而空同之面目,猶有存焉者乎?西涯之詩,有少陵,有隨州,有香山,有眉山、道園,要其自爲西涯者完然在也。後牧齋選《列朝詩集》,復取西涯弟子石寶、羅玘等六人之詩,列爲一卷,以上配蘇門之六君子,實則擬非其倫,故王士禛《居易録》云:虞山訾謷李何,則並李、何之友而俱貶之;推戴李賓之,則並賓之門生而俱褒之。其言蓋譏之也。

空同等一派所持以號召者,曰,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牧齋《鄭孔肩文集序》曰:近世之僞爲古文者,其病有三:曰僦,曰剽,曰奴。其語攻擊空同,與湯義仍之簡括諸人文字,逐一標其出處者,用意正同。又《曾房仲詩序》,則謂學詩之法,莫善於古人,莫不善於今人。又稱空同以學杜自命,聾瞽海内,生吞活剥,本不知杜,而曰必如是乃爲杜,此其所以不善也。平心論之,空同之學杜,惟其太似,所以不似,降及于鱗之《擬漢鐃歌》《後十九首》,乃至並其字句而擬之,其不足以折服後人,無足怪矣。

《列朝詩集》對於空同、于鱗,攻擊最甚,且各附詩數首,一一舉其瑕疵,吹毛索瘢,不遺餘力,今節録其語於次:

獻吉以復古自命,曰古詩必漢、魏,必三謝;今體必初、盛唐,必杜;舍是無詩焉。牽率模擬,剽賊於聲、句、字之間,如嬰兒之學語,如童子之洛誦,字則字,句則句,篇則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國家當日中月滿,盛極孽衰,粗材笨伯,乘運而起,雄霸詞盟,流傳訛種,二百年以來,正始淪亡,榛蕪塞路,先輩讀書種子,從此斷絶,豈細故哉?(《李夢陽小傳》)

《易》云:擬議以成其變化,不云擬議以成其臭腐也!易五字而爲《翁離》,易數句而爲《東門行》。《戰城南》盜《思悲翁》之句而云:烏子五,烏母六。《陌上桑》竊孔雀東南飛之句而云:西鄰焦仲卿,蘭芝泣道隅。影響剽賊,文義違反,擬議乎?變化乎?《十九首》繼《國風》而有作,鍾嶸以爲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今也句摭字捃,行數墨尋,興會索然,神明不屬,被斷菑以文繡,刻凡銅爲追蠡,目曰《後十九》,欲上掩平原之十四,不亦愚乎?(《李攀龍小傳》)

牧齋憎惡前後七子太甚,持論往往不得其平,選空同、大復詩,至於没其所長,亦氣量之褊也。又徐禎卿與空同遊後,悔其所作,改趨漢、魏、盛唐,回視少作,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真覺傖俗滿面。牧齋反謂其沈酣六朝,散華流豔,煙月文章之句,至今令人口吻猶香。此則所謂舞陽、絳、灌既貴後,稱其屠狗吹簫,以爲佳事者也。

震川之論,牧齋壯歲即已飫聞,故稱誦震川,不無過當,如云:

如熙甫之《李羅村行狀》,《趙汝淵墓誌》,雖韓歐復生,何以過此。以熙甫追配唐、宋八大家,其於介甫、子由,殆有過之,無不及也。士生於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與兩漢同流,不爲俗學所澌滅,熙甫之功,豈不偉哉?(《題歸太僕文集》)

少年應舉,筆放墨飽,一洗俗爛,人驚其頡頏眉山,不知汪洋跌盪,得之莊周者爲多。壯而其學大成,每爲文章,一以古人爲繩尺,蓋柳子厚之論,所謂旁推交通以爲之文者,其他可知也。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穀梁》以厲其氣,參之太史以著其潔。其暢也,其厲也,其潔也,學者舉不能知,而先生獨深知而自得之,鉤摘搜獼,與古人參會於豪茫杪忽之間。(《震川先生文集序》) [3]

竟陵一派既興,攘公安之席而代之,牧齋作《劉司空詩集序》時,對於鍾、譚已有譙呵,《列朝詩集鍾惺小傳》更加抨擊,如云:

當其創獲之初,亦嘗覃思苦心,尋味古人之微言奥旨,少有一知半見,掠影希光,以求絶出於時俗。久之見日益僻,膽日益粗,舉古人之高文大篇,鋪陳排比者,以爲繁蕪熟爛,胥欲掃而刊之,而惟其僻見之是師。其所謂深幽孤峭,如木客之清吟,如幽獨君之冥語,如夢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國,浸淫三十餘年,風移俗易,滔滔不反。

牧齋對於文學批評之原理,大抵論詩者較多於論文,而其言亦較精。論文者則以論史家著作爲多,其言見於《再答杜蒼略書》 [4] 。至其論詩,語極精悍,大要在於截斷衆流,搜討古人之窟穴。《再與嚴武伯論詩書》云:

今之論詩者,亦知評量格律,講求聲病,搰搰焉以爲能事,由古人觀之,所謂口耳之間兼寸耳。人以兩輪卷葉爲耳,亦知有大人之耳,張兩耳以爲市,人以時會其上乎?人以一尺口齒爲面,亦知有無首之民,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而舞乎?今之論詩,循聲響尺尺而寸寸者,兩輪之耳,一尺之面也。古人之詩,海涵地負,條風凱風,出納于寸管之中,大人之耳市,刑天之臍口也。今人窮老于詩,歐絲泣珠,沾沾焉以爲有得而自喜,知盡能索,終不出兩輪尺面之間,不已遼乎?

耳市臍口,語頗詼詭,然詩之爲物,當然不僅在格律聲病,尺尺寸寸之中,牧齋不誤也。更進而求詩之所在,牧齋則曰:

今之譚詩者,必曰:某杜某李,某沈某宋,某元白。其甚者則曰:兼諸人而有之。此非知詩者也。詩者志之所之也,陶冶性靈,流連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者而已。如人之有眉目焉,或清而揚,或深而秀,分寸之間而標緻各異,豈可以比而同之也哉?沈不必似宋也,元不必似白也,有沈、宋又有陳杜也,有李、杜又有高、岑,有王、孟也,有元、白又有劉、韓也,各不相似,各不相兼也。(《范璽卿詩集序》)

此言僅謂各家言其所欲言,而於詩本之説尚未明,至其《周元亮賴古堂合刻序》,始暢言之:

古之爲詩者有本焉。《國風》之好色,《小雅》之怨誹,《離騷》之疾痛叫呼,結轖于君臣夫婦朋友之間,而發作於身世逼側、時命連蹇之會,夢而噩,病而吟,舂歌而溺笑,皆是物也,故曰有本。唐之李、杜,光焰萬丈,人皆知之,放而爲昌黎,達而爲樂天,麗而爲義山,譎而爲長吉,窮而爲昭諫,詭詼兀傲而爲盧仝、劉叉,莫不有物焉,魁壘耿介,槎枒於肺腑,擊撞於胸臆,故其言之也不慚,而其流傳也至於歷劫而不朽。今之爲詩,本之則無,徒以詞章聲病,比量於尺幅之間,如春花之爛發,如秋水之時至,風怒霜殺,索然不見其所有,而舉世咸以此相誇相命,豈不末哉?

牧齋之説,得之震川之門人,得之于湯義仍,得之于袁小修,而融會貫通,大振力出,則又有其自己之見解在,大率以攻擊前後七子之論爲骨幹,以詩外有詩之説爲精神。明人持論,龐雜紛紜,至牧齋而得一結束,如水赴壑,不可忽也。 [5]

* * *

[1] 1933年講義自批:此言誤,牧齋與小修交在萬曆三十七年(見《游居柿録》二五五),中郎下世在三十八年(見同書四一〇)。

[2] 1932年講義下云:稱其文字有得於《華嚴經》,事理法界,開遮湧現,無門庭,無牆壁,無差擇,無擬議,世諦文字固已蕩無纖塵,又何自而窺其淺深,議其工拙。語極透闢。

[3] 1932年講義下云:牧齋早歲服膺元美,前已論及,迨中歲以後,議論一變。《答唐汝諤論文書》,謂弇州之詩,無體不具,求其名章秀句,可諷可傳者,一卷之中,不得一二,其於文卑靡冗雜,無一篇不偭背古人規矩。其規摹左史,不出字句,而字句之譌謬者,累累盈帙。此言貶斥元美甚矣。又牧齋創爲元美晚年定論之説,見《列朝詩集》王世貞小傳,及《答唐汝諤論文書》《安雅堂集序》等,直使李、王一派,無反喙之餘地,其言具見匠心。

[4] 1932年講義此下録《再答杜蒼略書》:讀班、馬之書,辨論其同异,同當知其大段落大關鍵來龍何處,結局何處,手中有手,眼中有眼,一字一句,龍脉歷然。又當知太史公所以上下五千年,縱横獨絶者在何處,班孟堅所以整齊《史記》之文,而瞠乎其後不可幾及者,又在何處。《尚書》《左氏》《國策》,太史公之粉本,捨此而求之,見太史公之面目焉。此真《史記》也。天漢以前之史,孟堅之粉本也,後此而求之,見孟堅之面目焉,此真《漢書》也。由二史而求之,千古之史法在焉,千古之文法在焉。

[5] 1932年講義後云:要之明代人論詩文,往往有一真字之憧憬,往來于胸中,故空同自序謂真詩在民間,因自慊其詩之非真,中郎亦自謂當代無文字,閭里有真詩。乃至鍾伯敬序《詩歸》,謂當求古人真詩所在,語亦不謬。牧齋之言,夢噩病吟,舂歌溺笑,與空同之説合。自此詩文貴真之一點論之,非獨牧齋不誤,空同、中郎、伯敬皆不誤也。自其相同者而言之,此種求真之精神,實彌漫於明代之文壇。空同求真而不得,則贋爲古體以求之;中郎求真而不得,則貌爲俚俗以求之;伯敬求真而不得,則探幽歷險以求之。其求之之道不必正,而所求之道無可議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

    陈复休 殷天祥 闾丘子 张卓--------------------------------------------陈复休陈复休者,号陈七子。贞元中,来居褒城,耕农樵采,与常无异,如五十许人,多变化之术。褒人有好事少年,承奉之者五六人,常为设酒食..

    14 太平广记 2025-10-06
  • ●北堂书钞卷第五十二    设官部四

    隋祕书郎虞世南撰南海孔广陶校註司徒八司空九太师十太傅十一太保十二 开府仪同三司十三特进十四○司徒八王者象地立司徒「晋百官表注司徒唐虞官也王者象地立司徒使掌邦教○今案俞本同陈本脱邦字」司徒之官以成德「大..

    13 北堂书钞 2025-10-03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28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2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2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2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5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6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4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