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六十二 清初論詞諸家

2025-08-31 12:17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清初詞家以雲間爲最盛,及王士禛官揚州司理,主持東南風雅,其時則有董以寧、鄒祗謨、彭孫遹等和之,皆得盛名。既而漁洋入朝,位高望重,絶口不言倚聲, [1] 而羨門亦悔其少作,不欲人知矣。同時朱彝尊、陳維崧並世齊名,合刻《朱陳村詞》,流傳天下。竹垞之論,又衍爲浙派,及乎紹述於樊榭,振響於頻伽,時則已爲清之中世矣。附識於此,不另録。

詞話之作,清初亦極盛,士禛有《花草蒙拾》,以寧有《蓉渡詞話》,祇謨有《遠志齋詞衷》,孫遹有《金粟詞話》,其他如毛奇齡之《西河詞話》,沈雄之《柳塘詞話》,賀裳之《皺水軒詞筌》,劉體仁之《七頌堂詞繹》,徐釚之《詞苑叢談》,皆有名。《詞苑叢談》專輯詞家故實,《四庫總目提要》稱其采摭繁富,援據詳明,足爲論詞者總匯,大都徵引舊文,未盡注其出處,頗爲時人所議,兹不贅述。

一、雲間一派,宋徵璧、徵輿兄弟最有名,持論皆推重北宋,薄視南宋。徵璧字尚木,崇禎進士,清潮州府知府,其論見《詞苑叢談》:

吾於宋詞得七人焉:曰永叔,其詞秀逸;曰子瞻,其詞放誕;曰少游,其詞清華;曰子野,其詞娟潔;曰方回,其詞新鮮;曰小山,其詞聰俊;曰易安,其詞妍婉。他若黄魯直之蒼老而或傷于頽,王介甫之鑱削而或傷于拗,晁無咎之規檢而或傷于樸,辛稼軒之豪爽而或傷于霸,陸務觀之蕭散而或傷於疏,此皆所謂我輩之詞也。苟舉當家之詞:如柳屯田哀感頑豔而少寄託,周清真婉娫流美而乏陡健,康伯可排叙整齊而乏深邃,其外則謝無逸之能寫景,僧仲殊之能言情,程正伯之能壯采,張安國之能用意,万俟雅言之能疊字,姜白石之能琢句,蔣竹山之能作態,史邦卿之能刷色,黄花庵之能選格,亦其選也。詞至南宋而變,亦至南宋而弊,作者紛如,難以概述。夫各因其姿之所近,苟去前人之病而務其所長,必賴後人之力也夫。

尚木此論,頗爲漁洋等所不滿,論詞之風一變。然漁洋等雖言南宋,未能有所宗主,去真知灼見者尚隔一塵。其所自作,亦多高自期許,互相神聖,後人未能信也。

二、漁洋之論,見於《花草蒙拾》,其言云:

近日雲間作者論詞,有曰:五季猶有唐風,入宋便開元曲。故專意小令,冀復古音,屏去宋調,庶防流失。僕謂此論雖高,殊屬孟浪,廢宋詞而宗唐,廢唐詩而宗漢魏,廢唐宋大家之文而宗秦漢,然則,古今文章一畫足矣,不必三墳八索,至六經三史,不幾贅疣乎!

雲間諸公論詩,持格律,崇神韻,然拘于方幅,泥於時代,不免爲識者所少,其於詞亦不欲涉南宋一筆,佳處在此,短處亦坐此。

宋南渡後,梅溪、白石、竹屋、夢窗諸子,極妍盡態,反有秦、李未到者,雖神韵天然處或减,要自令人有觀止之嘆。正如唐絶句至晚唐劉賓客、杜京兆妙處,反進青蓮、龍標一塵。

漁洋評《花間》《草堂》二選曰:或問《花間》之妙,曰:蹙金結繡而無痕跡。問《草堂》之妙,曰:采采流水,蓬蓬遠春。其論皆與漁洋論詩之説相合。

竹垞《魚計莊詞序》謂小令宜師北宋,慢詞宜師南宋,此言殆爲雲間詞論之反響,即在漁洋、程村之論,亦已逗其意,述鄒、彭等諸人之説於次。 [2]

三、鄒祗謨字訏士,號程村,武進人,順治進士,有《遠志齋集》《麗農詞》及《詞衷》,其言與漁洋之説相發明,如云:

余常與文友論詞,謂小調不學《花間》,則當學歐、晏、秦、黄,《花間》綺琢處於詩爲靡,而於詞則如古錦紋理,自有黯然異色。歐、晏藴藉,秦、黄生動,一唱三歎,總以不盡爲佳。清真樂章以短調行長調,故滔滔莽莽處,如唐初四傑作七古,嫌其不能盡變,至姜、史、高、吴而融篇、練句、琢字之法,無一不備。今惟合肥兼擅其勝,正不如用修好入六朝麗字,似近而實遠也。

長調惟南宋諸家才情蹀躞,盡態極妍。

四、彭孫遹字駿孫,號羨門,順治進士,康熙中舉博學鴻詞第一,授編修,歷官吏部右侍郎,有《松桂堂》《南往》等集,少時有《延露詞》,漁洋稱爲豔詞專家,程村亦謂詞至金粟,一字之工,能生百媚。

羨門之説亦主南宋,《金粟詞話》云:南宋詞人如白石、梅溪、竹屋、夢窗、竹山諸家之中,當以史邦卿爲第一。昔人稱其分鑣清真,平睨方回,紛紛三變行輩,不足比數,非虚言也。

《延露詞》以豔麗爲本色,其説亦見《金粟詞話》,如云:

詞以豔麗爲本色,要是體制使然,如韓魏公、寇萊公、趙忠簡,非不冰心鐵骨,勳德才望,照映千古,而所作小詞,有人遠波空翠,柔情不斷如春水,夢回鴛帳餘香嫩等語,皆極有情致,盡態極妍,乃知廣平梅花,政自無礙,豎儒輒以爲怪事耳。司馬温公亦有寶髻鬆鬆一闋,姜明叔力辨其非,此豈足以誣温公,真贗要可不論也。

南宋以後詞人之作,多有以書卷爲詞者,羨門既主南宋,其論自隨之轉移,故云:詞雖小道,非多讀書則不能工。又云:詞以自然爲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便率然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乃造平淡耳。若使語意澹遠者,稍加刻畫,鏤金錯繡者,漸近天然,則駸駸乎絶唱矣。

五、劉體仁字公甬戈,潁州人,順治進士,歷官吏、刑二部郎中,有詩名,與汪堯峰、王漁洋等唱和,時號十才子,有《蒲庵集》《七頌堂集》。其《七頌堂詞繹》,持論縝密,在當時諸作之上。

《詞繹》之論,首重詩詞之界,如云:

詞中境界,有非詩之所能至者,體限之也,大約自古詩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句來。

詩之不得不爲詞也,非獨寒夜怨之類,以句之長短擬也,老杜《風雨見舟前落花》一首,詞之神理備具,蓋氣運所至,杜老亦忍俊不禁耳。觀其標題曰新句,曰戲爲,其不敢偭背大雅如是。古人真自喜。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叔原則云: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此詩與詞之分疆也。

文長論詩曰:陡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怨。應是爲傭言借貌一流人説法。温柔敦厚,詩教也。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

宋人之詞,皆施諸管弦,明清以後,遂僅作文字觀,此中消息,正有不可盡言者。《詞繹》亦云:古詞佳處,全在聲律見之,今止作文字觀,正所謂徐六擔板。又其論云:詞須上脱《香奩》,下不落元曲,乃稱作手。此則於詩、詞、曲之界限,更確定之。 [3]

尤侗序《詞苑叢談》,謂:唐詩有初盛中晚,宋詞亦有之,約而次之,小山、安陸其詞之初乎,淮海、清真其詞之盛乎,石帚、夢窗似得其中,碧山、玉田風斯晚矣。其言以宋代爲限,《詞繹》之説,大抵與此相合,其言如次:

詞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牛嶠、和凝、張泌、歐陽炯、韓偓、鹿虔扆輩,不離唐絶句,如唐之初,未脱隋調也,然皆小令耳。至宋則極盛,周、柳、張、康,蔚然大家。至姜白石、史邦卿,則如唐之中。而明初比唐晚,蓋非不欲勝前人,而中實枵然,取給而已,於神味處全未夢見。

六、明人一代,詞學中衰,及竹垞既起,遂有浙派之稱。龔翔麟嘗刻竹垞及李良年、沈皥日、李符、沈岸登與翔麟之詞爲《浙西六家詞》,此浙派之所以名也。論者謂其崇尚清靈,欲以救嘾緩之病,洗淫曼之陋,及其流弊所及,遂爲餖飣寒乞。竹垞選《詞綜》,其凡例云:世人言詞必稱北宋,然詞至南宋始極其工,至宋季而始極其變,姜堯章氏最爲傑出。又其序《岸登黑蝶齋詞》首云:詞莫善於姜夔,宗之者張輯、盧興皋、史達祖、吴文英、蔣捷、王沂孫、張炎、周密、陳允平、張翥、楊基,皆具夔之一體。于浙派宗主所在,言之已無餘藴。其他如云:

曩予與同里李十九武曾論詞于京師之南泉僧舍,謂小令宜師北宋,慢詞宜師南宋,武曾深然予言。(《魚計莊詞序》)

予少日不喜作詞,中年始爲之,爲之不已,且好之,因而瀏覽宋元詞集,幾二百家。竊謂南唐北宋,惟小令爲工,若慢詞至南宋始極其變,以是語人,人輒非笑,獨宜興陳其年謂爲篤論,信乎同調之難也!(《書東田詞卷後》)

大要浙派所宗,在於姜、張,間及中仙,竹垞同時諸人如龔翔麟之《柘西精舍詞序》、李符之《紅藕莊詞序》,其言皆可考也。至康熙之季而有樊榭。

七、厲鶚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人,康熙五十九年舉人,視金人瑞、李漁、方苞年輩較後,以其論詞上承清初諸家,故述於此。樊榭有《宋詩紀事》、《遼史拾遺》及《樊榭山房集》,於詩直追宋人,然諱言派别,語見《樊榭山房續集自序》。其序查蓮坡《蔗塘未定稿》,亦云詩不可以無體,而不當有派,其意可見。然其論詞則亦主南宋,徐逢吉紫山序其《秋林琴雅》,稱爲如入空山,如聞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溪而出之者。吴焯尺鳧序之云:夫詞南唐爲最豔,至宋而華實異趣,大抵皆格於倚聲,有疊有拍有换,不失銖黍,非不咀宫嚼商而才氣終爲法縛。臨安以降,詞不必盡歌,明庭浄几,陶詠性靈,其或指陳時事,博徵典故不竭,其才不止。且其間名輩斐出,斂其精神,鏤心雕肝,切切講求於句字之間,其思泠然,其色熒然,其音錚然,其態亭亭然,至是而極其工,亦極其變,苟舍是無或取焉。今太鴻之詞,不必梔其貌,蠟其言,抽其關鍵,拔其轅,上下五百年,居然獨樹一標壇矣。其言於浙派之導源南宋處,言之甚明,而浙派之所以不及南宋處,其消息亦可見。蓋竭其精神於句字之間,以博徵典故、指陳時事爲才,此固非南宋諸賢之旨也。 [4]

漁洋論詩,以畫家之南北宗爲喻,樊榭論詞亦然。 [5] 樊榭《張今涪紅螺詞序》云:嘗以詞譬之書畫家,以南宗勝北宗。稼軒、後村諸人,詞之北宗也,清真、白石諸人,詞之南宗也。此言于南北宗之别已逗出。其序吴尺鳧《玲瓏簾詞》,更暢言之,蓋樊榭與徐紫山、吴尺鳧最密,酬倡最多故也,其言云:

兩宋詞派推吾鄉周清真,婉約隱秀,律吕諧協,爲倚聲家所宗。自是里中之賢,若俞青松、翁五峰、張寄閑、胡莘杭、范藥莊、曹梅南、張玉田、仇山村諸人,皆分鑣競爽,爲時所稱。元時嗣響則張貞居、淩柘軒。明瞿存齋稍爲近雅,馬鶴窗闌入俗調,一如市伶語,而清真之派微矣。本朝沈處士去矜號能詞,未洗鶴窗餘習,出其門者波靡不返,賴龔侍御蘅圃起而矯之,尺鳧《玲瓏簾詞》,蓋繼侍御而暢其旨者也。

樊榭有《紅蘭閣詞序》,於詞之門徑,言之尤明,如云:

近日言詞者推浙西六家,獨柘水沈岸登善學白石老仙,爲朱檢討所稱。張君龍威於岸登爲後輩,其詞清婉深秀,擯去凡近,如《詠宋故宫芙蓉石》云指一抹牆角斜陽,不照蓬萊舊城闕;《詠秋柳》云莫再問靈和,剩秃發毿毿如此;《詠蘆花》云有誰能畫出楚天秋晚等句,直與白石争勝於毫釐。

樊榭有《論詞絶句》十二首,今録其六於此:

美人香草本《離騷》,俎豆青蓮尚未遥。頗愛《花間》斷腸句,夜船吹笛雨瀟瀟。

張柳詞名枉並驅,格高韻勝屬西吴。可人風絮墮無影,低唱淺斟能道無?

舊時月色最清妍,香影都從授簡傳。贈與小紅應不惜,賞音只有石湖仙。

玉田秀筆溯清空,浄洗花香意匠中,羨殺時人唤春水,源流故自寄閑翁。

《中州樂府》鑒裁别,略仿蘇黄硬語爲。若向詞家論風雅,錦袍翻是讓吴兒!

寂寞湖山爾許時,近來傳唱六家詞,偶然燕語人無語,心折小長蘆釣師。

八、郭麐,吴江人,字祥伯,號頻伽,嘉慶間貢生,有《靈芬館詞話》。頻伽嘗作《詞品》,自序云:余少躭倚聲,爲之未暇工也。中年憂患交迫,廓落尠歡,用復以此陶寫,入之稍深。遂習翫百家,博涉衆趣,雖曰小道,居然非麤鄙可了。因弄墨餘閑,仿表聖《詩品》,爲之標舉風華,發明逸態。共得《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韻》《感慨》《奇麗》《含蓄》《逋峭》《穠豔》《名雋》十二則。其後楊夔生有《續詞品》,亦頻伽之亞也。《靈芬館詞話》論古來詞派云:

詞之爲體,大畧有四。風流華美,渾然天成,如美人臨妝,却扇一顧,《花間》諸人是也,晏元獻、歐陽永叔諸人繼之。施朱傅粉,學步習容,如宫女題紅,含情幽豔,秦、周、賀、晁諸人是也,柳七則靡曼近俗矣。姜、張諸子一洗華靡,獨標清綺,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入其境者,疑有仙靈,聞其聲者,人人自遠。夢窗、竹窗,或揚或沿,皆有新雋,詞之能事備矣。至東坡以横絶一代之才,淩厲一世之氣,間作倚聲,意若不屑,雄詞高唱,别爲一宗,辛、劉則粗豪太甚矣。其餘么弦孤韻,時亦可喜,溯其派别,不岀四者。

* * *

[1] 1933年講義下有視《花間》《草堂》等於雕蟲小技。

[2] 以上二節見《大綱》。修訂稿于節目有所調整,此二節亦無,今仍存不删。

[3] 1933年講義下有一節,修訂本删去,録如次:公 於詞之作法,屢屢言之,真深得其中甘苦者,録如次:惟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詞有警句,則全首俱動,若賀方回非不楚楚,總拾人牙慧,何足比數。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於起,蓋不欲轉入别調也。呼翠袖,爲君舞;倩盈盈翠袖揾英雄淚,正是一法。然又須結得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乃得。美成《元宵》云:任舞休歌罷,則何以稱焉?中調長調轉换處不欲全脱,不欲明黏,如畫家開闔之法,須一氣而成,則神味自足,以有意求之,不得也。長調最難工,蕪累與癡重同忌。襯字不可少,又忌淺熟。詞中對句,正是難處,莫認作襯句。至五言對句,七言對句,使觀者不作對疑,尤妙。

[4] 而浙派之所以以下數句,爲《大綱》補入,今仍存之。

[5] 1933年講義下有蔽于方域之見,同爲無當也二句。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30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