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六十八 沈德潛 [1]

2025-08-31 12:4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乾隆間舉鴻博未遇,後成進士,累官至禮部侍郎,有《歸愚詩文鈔》《古詩源》《唐詩别裁》《明詩别裁》及《清詩别裁》,其論詩之説,見《説詩晬語》。

歸愚少時受業横山之門,然其持論略異,則環境不同爲之也。汪堯峰喜言詩法,横山力斥其謬,至歸愚亦言法,但以死法爲戒。《晬語》云:

詩貴性情,亦須論法,亂雜而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應,承接轉换,自神明變化於其中。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在,月到風來,何處著得死法?

與歸愚並世,同負盛名而議論相左者,首推樊榭。樊榭論詩,雖諱言派别,而心香所在,則在宋賢。《蒲褐山房詩話》論爲擷宋詩之精詣者以此。歸愚持論,盛推漢魏盛唐,故誚樊榭爲沿宋習而敗唐風,其間壁壘,顯然可見,衡以流變之説,同爲未盡。歸愚盛推漢魏盛唐,故會心所在,乃屬明代之何、李、李、王諸公,《明詩别裁》之撰以此。《説詩晬語》云:

永樂以還,崇臺閣體,諸大老倡之,衆人應之,相習成風,靡然不覺。李賓之力挽頽瀾,李、何繼之,詩道復歸於正。

李獻吉雄渾悲壯,鼓蕩飛揚;何仲默秀朗俊逸,迴翔馳驟;同是憲章少陵,而所造各異,駸駸乎一代之盛矣。錢牧齋信口掎摭,謂其摹擬剽賊,同于嬰兒學語,至謂讀書種子,從此斷絶。此爲門户起見,後人勿矮人看場可也。

王元美天分既高。學殖亦富,自珊瑚木難及牛溲馬勃,無所不有,樂府古體,卓爾成家,七言近體亦規大方,而鍛煉未純,且多酬應牽率之態。李于鱗擬古詩,臨摹已甚,尺寸不離,固足招詆諆之口,而七言近體,高華矜貴,脱去凡庸,正使金沙並見,自足名家。過於回護,與過於掊擊,皆偏私之見耳。

歸愚之説,遥推何、李、李、王, [2] 于其對方各派,一律呵斥,故論明末之詩,斥爲一變爲袁中郎之詼諧,再變爲鍾伯敬、譚友夏之僻澀,三變爲陳仲醇、程孟陽之纖佻。又云:論者獨推孟陽,歸咎王、李,而並刻論李、何爲作俑之始,其然,豈其然乎?此言蓋爲牧齋而發。 [3]

歸愚論詩,主張最力者,則爲其温柔敦厚之説,以此復引起袁枚之諍論。沈、袁之争,乾隆年間詩壇一大事也。歸愚之論,謂詩貴温柔,不可説盡,又必關係人倫日用。又云:

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鬱情欲舒,天機隨發,每借物引懷以抒之。比興互陳,反覆唱歎,而中藏之歡愉慘戚,隱躍欲傳,其言淺,其情深也。倘質直敷陳,絶無藴蓄,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王子擊好《晨風》而慈父感悟,裴安祖講《鹿鳴》而兄弟同食,周盤誦《汝墳》而爲親從征,此三詩别有旨也,而觸發乃在君臣父子兄弟,惟其可以興也。讀前人詩而但求訓詁,獵得詞章記問之富而已,雖多奚爲?

少陵《新婚别》云: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傍。近於怨矣,而君今往死地以下,層層轉换,勉以努力戎行,發乎情,止乎禮義也。《羌村》首章與《綢繆》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見此粲者,《東山》詩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同一神理。(以上《説詩晬語》)

詩之爲道也,以微言通諷喻,大要援此譬彼,優游婉順,而人自得於意言之餘。三百以來,代有昇降,旨歸則一也。惟夫後之爲詩者,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必縱放,而戚若有亡,麤厲之氣盛而忠厚之道衰,其於詩教,日以傎矣。(《施覺庵考功詩序》)

夫詩三百篇爲韻語之祖,而韓子云:詩正而葩。則知詩之旨也,葩其韻之流也,未有舍正而可言葩者。是以漢魏盛唐,遞相沿述,其號稱正宗者,必推蘇、李、曹、阮、陶、謝、李、杜、王、韋諸家。此諸家者,不必盡同,類皆隨時隨地,寄興寫懷,可喜可愕,可泣可歌,言人之所難言,而總無戾於温柔敦厚之旨,故足尚也。(《曹劍亭詩序》)

《詩》本六籍之一,王者以之觀民風,考得失,非爲豔情發也。雖《三百》以後,《離騷》興美人之詩,平子有《定情》之賦,然詞則托之男女,義實關乎君臣友朋。自《子夜》《讀曲》,專詠豔情,而唐末《香奩》,抑又甚焉,去風人遠矣。集中所載,間及夫婦男女之詞,要得好色不淫之旨,而淫哇私褻,概從闕如。(《唐詩别裁凡例》)

歸愚言詩教,本於《禮記經解》之説,而歸於喜怒哀樂,不可説盡。循是以論,詩人之言,不無平庸凡近之病,未爲得也。即考之詩三百五篇,亦不盡合。獨其不取艷情之詩,實爲有故,其編《清詩别裁》,亦不載王次回詩。袁枚與之書云:聞《别裁》中獨不選王次回詩,以爲豔體不足垂教,僕又疑焉。夫《關雎》即豔詩也,以求淑女之故,至於展轉反側。使文王生於今,遇先生,危矣哉!袁書立言至巧而其實大謬,詳後。

《説詩晬語》評次古今詩人,大都前人所已言,論陸士衡通贍自足而絢彩無力,遂開出排偶一家,降至齊梁,專工隊仗,邊幅復狹,未必非陸氏爲之濫觴,其語祖何景明。至論少陵之詩,有倒插法、反接法、突過法、透過一層法等,亦殊凡近。録其論作法之有可采者於次:

五言古長篇難於鋪叙,鋪叙中有峰巒起伏,則長而不漫:短篇難於收斂,收斂中能含藴無窮,則短而不促。又長篇必倫次整齊,起結完備,方爲合格:短篇超然而起,悠然而止,不必另綴起結。苟反其位,兩者俱傎。

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東海之勢,以下隨手波折,逐步换形,自有灰線蛇蹤,蛛絲馬跡,使人眩其奇變,仍服其警嚴。至收結處紆徐而來者,防其平衍,須作斗健語以止之;一往峭折者,防其氣促,不妨作悠揚摇曳語以送之;不可以一格論。

文以養氣爲歸,詩亦如之。七言古或雜以兩言、三言、四言、五六言,皆七言之短句也,或雜以八九言、十餘言,皆伸以長句,而故欲振盪其勢,回旋其姿也。其間忽疾忽徐,忽翕忽張,忽停瀠,忽轉掣,乍陰乍陽,屢遷光景,莫不有浩氣鼓蕩其機,如吹萬之不窮,如江河之滔漭而奔放,斯長篇之能事極矣。四語一轉,蟬聯而下,特初唐人一法,所謂王楊盧駱當時體也。

* * *

[1] 1933年本講義批:應提出詩教之説。

[2] 何、李、李、王,1933年講義作李、何、何、王。

[3] 1933年講義其下有以下一節:明清之交,詩家兩派,雖有西崑、江西之不同,其不滿於前後七子則一。歸愚論《才調集》云:如《會真詩》及隔牆花影動等作,亦采入太白、摩詰之後,未免雅鄭同奏,奈何闡揚其體以教當世?論《瀛奎律髓》云:去取評點,多近凡庸,特便於時下捉刀人耳,學者以此等爲始基,汩没靈臺,後難洗滌。於兩派同加貶詞。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30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