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七十一 章學誠

2025-08-31 13:01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章學誠字實齋,會稽人,乾隆進士,官國子監典籍,邃于史學,以纂修方志爲時所重,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實齋文鈔》。 [1]

劉子玄論史家,謂才、學、識三者缺一不可,實齋指爲此猶文士之識,非史識也,未足以盡其理。《史德》篇云: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又謂:欲爲良史者,當慎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稱著述者之心術矣。其言較之子玄,更進一步。子玄又論古史六家,而《春秋》《尚書》各居其一,實齋則謂六經皆史。《易教》篇云:六經皆史也,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其言亦從高處立論。《書教》篇又論古今載籍云:

《易》曰:筮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間嘗竊取其意,以概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擬神也。藏往欲其賅備無遺,故體有一定,而其德爲方;知來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爲圓。《周官》三百六十,天人官曲之故,可謂無不備矣,然諸史皆掌記注,而未嘗有撰述之官,則傳世行遠之業,不可拘于職司,必待其人而後行。非聖哲神明,深知二帝三王精微之極致,不足以與此。此《尚書》之所以無定法也。

《詩教》篇謂三代文質出於一,典章存於官守,情志和於聲詩:典章散而諸子以術鳴,故專門治術,皆爲官禮之變也。情志蕩而處士以横議,故百家馳説,皆爲聲詩之變也。實齋謂後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國,而解之云:

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文集者,辭章不專家而萃聚文墨,以爲蛇龍之菹也,後賢承而不廢者,江河導而其勢不容府遏也。經學不專家而文集有經義,史學不專家而文集有傳記,立言不專家而文集有論辨。後世之文集,捨經義與傳記、論辨之三體,其餘莫非辭章之屬也,而辭章實備于戰國,承其流而代變其體制焉。

其言又云:

學者惟拘聲韻之爲詩,而不知言情達志、敷陳諷諭、抑揚涵泳之文,皆本於詩教。是以後世文集繁,而紛紜承用之文,相與沿其體,而莫由知其統要也。至於聲韻之文,古人不盡通於詩,而後世承用詩賦之屬,亦不盡出六義之教也,其故亦備於戰國。是故明於戰國升降之體勢,而後禮樂之分可以明,六藝之教可以别,七略九流諸子百家之言可以導源而濬流,兩漢、六朝、唐、宋、元、明之文可以畦分而塍别,官曲術業,聲詩辭説,口耳竹帛之遷變,可坐而定矣。

《文史通義原道》篇,推原文章與道相通之説,其言有别開蹊徑者,如云:

《易》曰: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知來陽也,藏往陰也,一陰一陽,道也。文章之用,或以述事,或以明理。事溯已往,陰也;理闡方來,陽也。其至焉者,則述事而理以昭焉,言理而事以範焉,則主適不偏,而文乃衷於道矣。遷、固之史,董、韓之文,庶幾哉有所不得已於言者乎。不知其故而但溺文辭,其人不足道已,即爲高論者,以謂文貴明道,何取聲情色采以爲愉悦,亦非知道之言也。

《文德》篇備言劉勰本陸機之説,昌論文心;蘇轍本韓愈之説,昌論文氣,可謂愈推而愈精。然而未有論文德者,因謂凡爲古文詞者,必敬以恕。臨文必敬,非修德之謂也;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敬非修德之謂者,氣攝而不縱,縱必不能中節也。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爲古人設身而處地也。嗟乎!知德者鮮,知臨文之不可無敬恕,則知文德矣。《質性》篇則更進而言文性,人生毗陰毗陽,勢不能無所偏,因勢而利導之,各有以盡其理。實齋云:

夫情本於性也,才率於氣也,累於陰陽之間者,不能無盈虚消息之機,才情不離乎血氣,無學以持之,不能不受陰陽之移也。陶舞愠戚,一身之内,環轉無端而不自知,苟盡其理,雖夫子憤樂相尋,不過是也。其下焉者,各有所至,亦各有所通,大約樂至沉酣而惜光景,必轉生悲;而憂患既深,知其無可如何,則反爲曠達。屈原憂極,故有輕舉遠遊、餐霞飲瀣之賦;莊周樂至,故有後人不見天地之純、古人大體之悲。此亦倚伏之至理也。

實齋之論,好言文理,《辨似》篇言文固所以載理,文不備則理不明,因謂經傳聖賢之言,未嘗不以文爲貴,而譏伊川工文則害道之語爲陋儒不學,然于歸、方一派,師師相傳之古文真秘,則目笑存之。《文理》篇譏歸、方評點《史記》云:

惟歸、唐之集,其論説文字,皆以《史記》爲宗,而其所以得力於《史記》者,乃頗怪其不類。蓋《史記》體本蒼質,而司馬才大,故運之以輕靈。今歸、唐之所謂疏宕頓挫,其中無物,遂不免於浮滑,而開後人以描摩淺陋之習。故疑歸、唐諸子得力於《史記》者,特其皮毛,而于古人深際,未之有見。今觀諸君所傳五色訂本,然後知歸氏之所以不能至古人者,正坐此也。

劉知幾《史通》云:夫三傳之説,既不習于《尚書》,兩漢之詞,又多違于《戰策》,足以驗氓俗之遞改,知歲時之不同,而後來作者,通無遠識,記其當時口語,罕能從實而書,方復追效昔人,示其稽古,今古以之不純,真僞由其相亂。此言實爲確論。實齋因有古文公式之篇,論文章可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時制,以爲不可以秦漢之衣冠,繪後人之圖像。因論蘇軾《表忠觀碑》,篇首臣抃言三字,篇末制曰可三字,非宋時奏議上陳,制旨下達之體,而蘇氏揣摩秦人丞相臣斯昧死言,及制曰可等語太熟,不免如知幾之所譏,貌同而心異也。

實齋之學出於朱筠,筠之兄珪,嘗論古文十弊,語見隨園《覆家實堂書》。實齋亦有《古文十弊》之論,曰:剜肉爲瘡,八面求圓,削趾適屨,私署頭銜,不達時勢,同里銘旌,畫蛇添足,優伶演劇,井底天文,誤學邯鄲。其語有極深明文章窾要者,雜録如次:

文人固能文矣,文人所書之人,不必盡能文也。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爲文爲質,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記言之文,則非作者之言也,爲文爲質,期於適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

古人文成法立,未嘗有定格也,傳人適如其人,述事適如其事,無定之中有一定焉。知其意者,旦暮遇之,不知其意,襲其形貌,神勿肖也。

時文可以評選,古文經世之業,不可以評選也。前人業評選之,則亦就文論文可耳。但評選之人,多非深知古文之人。夫古人之書,今不盡傳,其文見於史傳,評選之家多從史傳採録,而史傳之例,往往删節原文,以就隱括,故於文體所具,不盡全也。評選之家不察其故,誤謂原文如是,又從而爲之辭焉:於引端不具而截中徑起者,詡謂發軔之離奇;于刊削餘文而遽入正傳者,詫爲篇終之嶄峭。於是好奇而寡識者,轉相歎賞,刻意追摹,殆如左氏所云非子之求而蒲之覓矣。

隨園論詩,偏於風趣,《詩話》一編,遍録女弟子之作,遂使江南閨闥,競趨聲勢。 [2] 實齋攻之,一見於《丁巳劄記》,再見於《婦學》篇、《婦學篇書後》、《詩話》、《書坊刻詩話後》、《論文辨僞》諸篇。《婦學》篇云:夫才須學也,學貴識也。才而不學,是爲小慧;小慧無識,是爲不才。不才小慧之人,無所不至,以纖佻輕薄爲風雅,以造飾標榜爲聲名,炫耀後生,猖披士女,人心風俗,流弊不可勝言矣。又云:彼不學之徒,無端標爲風趣之目,盡抹邪正貞淫、是非得失,而使人但求風趣,甚至言采蘭贈芍之詩,有何關係,而夫子録之,以證風趣之説。無如男女;頓忘廉檢,從風波靡,是以六經爲導欲宣淫之具,則非聖無法矣。 [3]

* * *

[1] 1933年講義此下有云:《文史通義》爲文學批評中有數之作,于當時詩文家多所評騭,而論史諸作,尤稱精詣。

[2] 1933年講義下有重以裙屐雜遝,實有不可爲訓者二句。

[3] 1933年講義此下有其攻擊隨園,亦隨園之繪畫褻狎,有以自取之也三句。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这一时代的基本历史事实从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1368),到清代鸦片战争(1840),这五百年间,中国历史上构成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一章 元代文学 [1]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概况元代文学是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时,是从列宁所说两种文化看来,富有人民性的文学压倒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学的时期。在这时,是最鲜明地说明伟大的现实斗争是文学作品的动..

    30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十章 宋词的发展

    第一节词的兴起及发展的原因词在初期的面貌作为中国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词,就其存在的作品的一般内容 论,又系具有和传统的诗有显著的不同的特色的词,是起源于中唐,发展在五代,而特别流行于两宋的。这是什么..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九章 唐代的传奇文学

    第一节近古文学的序幕及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讲唐代诗歌的时候,曾说天宝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见第八章,第一节 ),并说天宝之乱是唐代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水岭(见第八章,第六节 ),其实这几..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八章 唐代的诗歌

    第一节这一个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及其背景唐代的诗歌是前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的继续发展,但又有了更高的成就的时期。我们说它是前一时代的诗歌的继续发展,这是因为前一代所创造的格律为唐代所承袭了,前一代对于诗..

    2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文学批评

    第一节这一时期的基本历史事实和文学发展大势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以前,亦即从公元2世纪到6世纪,这四五百年间,在社会状况上和文学发展上都成为一个具有若干特点的段落。它不同于以前的周、秦、西汉,也不同于后来的隋..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六章 汉代的散文和词赋

    第一节在统一帝国形成后的几次伟大起义在屈原死后55年(前 222),楚国灭亡了。次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是有它的贡献的,它的政治制度不但是为汉代所承袭了 [1] ,而且给后来很多的统..

    6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第一节最早的诗歌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

    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4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一章 导论

    导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和方法文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部门,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它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反对..

    3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