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孟子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2025-09-29 11:01 古代文学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陽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或许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觉地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猜你喜欢

  •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原文】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②仁。”得知③?”【注释】①约:贫困。②利:顺从。【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

    6 古代文学 2025-11-13
  •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原文】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注释】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译文】孔子说:..

    7 古代文学 2025-11-13
  •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①,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释】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译文】孔子说:“作领导不宽容,行礼仪不严肃认真,遭遇丧事的时..

    7 古代文学 2025-11-13
  • 尽善尽美的追求

    尽善尽美的追求【原文】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②也。”谓《武》》③:“尽美矣,谓尽善也。”【注释】①《韶》:舜时的乐曲名。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

    6 古代文学 2025-11-13
  • 既往不咎的宽双神

    既往不咎的宽恕一精一神【原文】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③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④。【注释】①社:土神。这里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

    7 古代文学 2025-11-13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一婬一,哀而不伤【原文】子曰:“《关雎》①,乐而不一婬一②,哀而不伤。”【注释】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②一婬一:不局限于现代仅指一性一..

    6 古代文学 2025-11-13
  •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原文】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即位,在位15年(公元前509-495)。【译文】鲁定..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理解的困难

    理解的困难【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读解】虽然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不被人理解毕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

    5 古代文学 2025-11-13
  • 凡事不必苛求

    凡事不必苛求【原文】子曰:“射不主皮①,为②力不同科③,古之道也。”【注释】①射不主皮:射,射箭,这里指比赛的射箭,而不是指战场上的射箭;皮,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②..

    5 古代文学 2025-11-13
  • 问者不相亏

    问者不相亏【原文】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②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原文】祭①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②祭,如不祭。”【注释】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与下句祭神对举。②与:参与,参加。【译文】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文献的重要性

    文献的重要一性一【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注释】①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杞县。②征:证明。③宋..

    3 古代文学 2025-11-13
  •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让而升②,下而饮③。其争也君子。”【注释】①射:射箭。这里指射箭比赛,是古代的一种礼仪。②揖(yi)让而升:揖,拱手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揖让..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不要铺张浪费

    不要铺张一浪一费【原文】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注释】①林放:鲁国人。②易:驰,铺张。③戚:哀伤。孔子本来是主张哀而不伤,感情不过分的,但与其铺张一..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拿礼怎么办,意即礼对他已没有什么意思了。下文“如乐何”义同。【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那礼还对他..

    3 古代文学 2025-11-13
  •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文】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指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的季孙氏,②八佾,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

    3 古代文学 2025-11-13
  •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原文】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元勇也。”【注释】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挺身而出,这..

    3 古代文学 2025-11-13
  • 看过去知未来

    看过去知未来【原文】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②?”子曰:“殷因③于夏礼,所损益①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①世:这里指代。②也:同“耶”,疑问语气词。③因:因..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人不能不讲信用

    人不能不讲信用【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释】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

    4 古代文学 2025-11-13
  •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原文】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

    3 古代文学 2025-11-1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