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庄子南华

06.大宗师:有物先天地

2025-11-04 12:04 古代文学

有物先天地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掣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传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这个道就很麻烦了!大家要找名师传道,找不到的。庄子在这里传道了。这个道,有情有信,情不是感情之意,有情就是现在讲的有境界的,有信,有征候的。做功夫,你明白了一步,一步的象征会出来。但是无为无形,你越是作功夫离道越远,心境越清静越空灵,越接近无为,虽然无为,而又是无形的。那你说无为无形是空的,看不见的,可你心神真能养到空了,那空就有一步一步的境界,一步一步的征候。这个做功夫,庄子在《人间世》的心齐里已经讲过了,孔子也曾经讲过,不过孔子只讲原则,孔子讲道就很困难了,他是做笃实的功夫。

孔子讲: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小时候读古书,很调皮,孔子小时候腿不太方便,三十岁才站得起来,大概在学校的时候少运动,就这乱扯一通。孔子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从十五岁求学,经过十五年学习,才建立了信念;再加十年作人作功夫,四十才不怀疑,不然都在动摇之中;再作十年功夫,五十岁才有消息;六十而耳顺。那个耳朵不顺?什么叫耳顺呢?应是六十而耳,顺,就是是非善恶合一了;再过十年,才得了道。

孟子讲四十而不动心,同孔子的四十而不惑差不多。但孟子传道,讲浩然之气,怎么浩法呢?他又不讲了。孟子讲的修养在《尽心章》里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有诸己之谓信,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几岁功夫都讲完了,就是庄子讲的有情有信,可欲之谓善,譬如在座许多信佛信教的,喜欢跑庙子找老师,你就是善人,可欲就是想求,你要就是善,但你还没有见道。你用功上路,渐渐就会达到有诸己之谓信。那是说,火候到了,必然会有它的境界呈现,可以征信无疑。但是还不行,还要身心充实。孟子这一段话,一路下来,讲的都是修持功夫的层次经验。其实几家道理都一样,说法不同而已。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我们找明师传道没有用,道是可传而不可受的,这就很妙了,既然可传,何以不可受呢?我们不要被庄子文字欺骗了,这当然可传,代代相承是有的,只要有一个得道的观念,那已经错了,这既是不可受的理由。你如果有老师传我道了的这个观念,就已经违反了无为无形的观念了。怎么又叫可得而不可见呢?因为道士无为无形的,当然不可见。所以我们看见某人有道,古人形容得非常好,俨然有道之士,好象有道的样子,但道不在形象上。这个俨然,等于佛家的如如来,如来翻译得非常高明,好象来了却又没有来,来而不去,去又不去,就是这个道理。俨然在中国文学上,用得之高明,有时一看,觉得古人实在聪明,现在人没有那么聪明。这个道为何可传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呢?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在哪里呢?不在老师那里,也不在菩萨那里,道在你自己那里,自本自根,自己本来有的。所谓名师传道,不过是把他的经验告诉你而已,你拿着他的经验比这去做,找出得道的道是什么,不是他给你一个什么东西,道不是钞票,钞票给你也会用光的,这部会掉的,是自本自根的。这个道在没有天地万有之前,就永远存在了,这才是存在主义。神鬼,鬼靠什么来迷人呢?就是靠着一点道的灵光,这个神是动词不是名词,鬼得了这点道的灵光就更神了,不然就是一个笨鬼。神帝,得了这个神才可以做上帝,不然就是下帝了,那就不行了。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就是老子观念的发挥,老子讲,道恍兮惚兮,其中有,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是上古的名称,我们读了《庄子》,再看孔子着《易经。系辞》就知道,太极这个名词也非孔子所创,也非庄子所创,是上古老祖宗所传下来的。太极这个名词代表宇宙初生那一点那个东西,等于现在讲的物理动能最初的那一下。至于无极是我们中国文化后来所造的。老子的徒孙列子的书《列子》上,在太极上面创了无极无始等五个名词。六极就是六合,就是空间,东南西北上下。中国过去讲宇宙只用六合,这是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到了秦汉以后,用八方,所谓八方风雨会中州,这是康有为有名的对子。到了佛学进入中国,加成了十方,所谓十方,即四方四隅和上下。。上古是无始以来,非常古老。这一段用高、深、久、长来形容。

得道之后

狶韦氏得之,以掣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这是《大宗师》比较彩要做结论的地方了。 豨韦氏是仁王,如果我们研究远古史,学者们都把它拿掉的,在中国古文化里,像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就知道,中国这个民族这个文化有多久呢?已经有几百万年以上了。最初是天皇地皇人皇,人皇以后伏羲才出来画八卦,在这以前都是无文字的。那时我们这个世界跟天人是来往的,人都会飞的,同佛家的说法一样。太陽月亮就象挂在门口的电灯,后来人越来越坏了,这个地越来越离开天了。到现在没有办法,只要用宇宙飞船,慢慢得想回去。

人从哪里来?不是猴子不是细菌变得,是从天上下来的,老祖宗下来后,看见地球荒岛一个,很好玩,以为不用吃饭身上有光,飞来去去的,就在地上流连久了,后来贪吃盐巴吧,因为别的星球没有,吃了盐巴骨头结实变重了,飞不起来,就留在地球上了,又后也是吃了苹果出了病了。但是我们现在认为那些是神话,究竟是不是神话呢?这是一个问题了。譬如说现在的美国同学,找出《山海经》上,大禹王治水已经到了美国了,变成有根有据的事情,传说纷纷。岂止宋朝,其实唐朝我们中国都有人到过美国,只是觉得那里荒凉的很,没什么意思。

伏羲氏画八卦,是得了道的人。道士无形无象的,只是功夫的方法各有不同,伏羲氏得了道,以气袭母,以修炼气而成功,长生不死。维斗得之,终古不忒;维斗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得了道,所以它就坐天体的主宰,指挥天体。我们中国文化发达的最早的是天文。过去我们把天体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紫薇、少微、太微。类似于我们现在讲天文的经纬度。经纬度是西方的划分法。

我们把天体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体星座的范围,划分为二十八个部分,为什么叫宿呢?这是指每天太陽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东方天上是那一个星座出来,这星座就是宿。这出来的星座,每个月不同,每七天也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为十二辰,作为时间与天体的关系。过去发现了北斗七星,就是现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际。

在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银河,在银河的背面,那七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把七颗星连起来,象舀水的瓢,古时叫斗。现在的天文学,也没有离开我们老祖宗那个原则。整个天体那许多星星,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众星拱卫着它。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前方,一定有两颗最亮的星,很容易看见,这两颗星叫招冶二星,像两个眼睛一样,现在常讲

日月得知,始古不息;太陽月亮因为得了道的功能,所以永远挂在天体上。 堪壤就是泥巴。昆仑上何以那么高呢?是一点一点的泥巴堆积起来的。冯夷是什么呢?是水仙,太平洋大西洋的水都归冯夷管得。肩吾是古代神仙的名字,他得了道永远在高山上活着不会死。

由上古到了我们老祖宗黄帝,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黄帝自得道以后,活到一百一十岁,共计在位时间一百年。后来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百日飞升,上天作神仙的共祖了。鼎湖在安徽黄山上,在鼎湖天上下来一条龙,黄帝骑上龙就上天了,一般干部就抓住龙背龙尾,差一点的,就抓住龙须,跟着飞升,结果龙须断了,落下来变成神仙,所以长生不死。因此,后来就有攀龙附凤的术语,用之于君臣风云际会的颂称。

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传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颛顼是上古的一个帝王的名字,这个帝王的了道,以处玄宫;死后做了北极的主宰。禺强得之,立乎北极;禺强是神话中管北极深海的神,据说是中国人,所以北极的主权是我们的,将来你们到北极探险,找找他看。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少光是天的名字,在佛经中三界天下图有这个天的名称。西王母据说是玉皇大帝的,永远是二十几岁的样子,她的丈夫在东王宫,他们九年才能见一面,都是得了道的人,他们生的儿子玉皇大帝就当中央的主宰。这是中国的神话。你们研究比较宗教,把各种宗教收拢来一研究,会发现天上非常闹热,西方有西方的区域,我们有我们的区域。

这些人都得了道,所以能变成神,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这一斑老祖宗,不知道活了多长。至于同我们比较相近的是彭祖,彭祖是可以考证的,据说他是唐尧时候的人,活了八百岁,实际上,如果照《神仙传》上讲,他到现在还在。彭祖是南方楚国湖北一带人的祖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五伯就是到春秋战国时期,他还活着。

那么上面讲的是出世,你看庄子好象乱扯一阵,把老祖宗神话都拿出来了,这些人在社会世间,把国家治理好了,功德好事作完了,最后走了。得道了,不生不死。后世就要差一层,得了道当宰相,传说得之,以相武丁,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传说是上古的名宰相,得了道的,因此一统天下,据说传说功成名遂身退,死了以后上天,成了管星宿的神。郭象的注解很多,大家自己去研究。那么,看起来庄子煞费苦心在宣传宗教,像我们现在拿一本《圣经》在街上叫一样,在宣传他的道,叫完之后,他引出一个人。

猜你喜欢

  • 06.大宗师:忘乎道术

    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子贡说:老师你讲了半天,这中间的道理,我还没有懂,请老师告诉我一个方向。控制只要用比喻来讲,鱼相造于水,人相造于道。这个造,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

    5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方之外与方之内

    方之外与方之内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孔子说:你不懂,他们都是方外人。方就是范围,他们这些方外人,已经超过了一切的范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都不能约束。像我自己,还在这个范..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善吾生 善吾死

    善吾生 善吾死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惮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安时而处顺

    安时而处顺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一尻一,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

    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南伯子葵问乎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庄子的寓言

    庄子的寓言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丙吉问牛

    丙吉问牛过了两三年,汉宣帝忍不住了,就把丙臣提起来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这时丙臣已经很老了,丙臣也不喜欢,你让我当宰相就当宰相吧。有个副宰相叫肖望之,才气很高很一精一明,他看不起丙臣的老老实实,有..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拈提汉史

    拈提汉史同学们看了电视大汉天威,吃饭时,就讨论汉武帝。有位同学问我,汉武帝身边有一位非常憨直的大臣叫汲黯,这个汲黯是道家还是儒家?汲黯是道家。后世人认为,大概道家马马虎虎很圆滑,其实不是这样,在汉代很..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

    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这四点,我们先从个人修道方面做一个了解。以刑为体刑就是政治上的管理。后世道家讲到修道,一个人要长生,有两句术语: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生就是..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真人的境界

    真一人的境界古之真一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斛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上古时代得道的真一人,代表我们老祖宗的,够得上称为大宗师的人,有了出世的修养成就,然后再做入世的事业,所谓能够救..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高士严子陵

    高士严子陵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庄子讲入世的大宗师的思想,为了说明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提出东汉时的严子陵来加以发挥。严子陵的少年同学汉光武刘秀当了皇帝,他不同意也不反对..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隐士与历史文化

    隐士与历史文化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 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些人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所标榜的高人,隐士,是被列入《隐士传》《高士传》里的人。说到隐士,大家注意,研究中国哲学..

    4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进退存亡之道

    进退存亡之道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也是批判儒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儒家有时候有利害不通之处,很多读死书的儒家人物都与这个味道。庄子在那两个时代也见过很多,所以他认为这一班知识分子,不通利害的关键,没有..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道家好谈兵

    道家好谈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一爱一人。第一句话,就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严重的观点。庄子提出来,所谓大宗师,得道的人,假使他出世,要对历史对国家天下有所贡献,首先要懂..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古之真人

    古之真一人且有真一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一人?古之真一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一人。真一人有真知,那是真智能。下面庄子又把我们带入一个神话境界,但却是真的,把人的生命价值说的..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人为什么短命

    人为什么短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提出来人对生命的把握。一个人的生命自己可以作主,可以永远活下去,并不是那么短命的。我们人认为自己活了七八十年或一百岁很长寿,在道家看来是很短命可笑得。..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以所知养所不知

    以所知养所不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那么退一步讲,不是退一步讲,如果我们了解了人这个生命,是怎么样一个法则,使怎样有所为的。这就包括了两方面,一个身一体生理的,一个一精一神生理..

    3 古代文学 2025-11-04
  • 06.大宗师:知天之所为

    《大宗师》这一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人如何把自己修养到超凡入圣,对物理世界完全是解脱的,是出世的。这一部分等于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的总论,也是总的注解,总的说明。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问题,..

    4 古代文学 2025-11-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