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四章 咸丰朝之外交

2025-04-16 12:43 中国近百年史

外交之形势 咸丰帝(清文宗)嗣位,对外改变抚绥政策,采用强硬态度,追论先朝议和之失,处罚主和或议和大臣,起用于台湾杀害英商之姚莹。朝臣称其英断,以为方可驾驭夷人,乃后丧失之权利,屈辱之情状,过于鸦片战争。其困难则在朝廷上无人认识环境之变迁,新时代之进步,岂能决定大计,解决外交上之问题。其时中国新与美、法等国订约,许其十二年后修约,英国以广州不许外人入城引起严重之交涉。法人保护教士,而内地官吏,怀疑教士,往往发生事端。俄与中国接壤长逾万里,五口开放之后,朝廷尚不许其商人至海口贸易。俄自经营亚洲属地以来,遣人至黑龙江下流探检,谋欲修改界约,将其占并,兹分言之于下。

修约之失败 英国自工业***以来,亟欲于中国广求市场,乃以贸易限于五口,税则太高为憾,谋欲利用最惠国条款,修改条约,扩张贸易之机会,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值当改约之期,商得美、法同意,共同进行。三国代表初向钦差大臣叶名琛交涉,未有结果,改商于两江总督,朝旨不许。英、美二使北上,船抵大沽口,要求与全权大臣议商修约,朝饬盐道交涉,谕其不得轻有允许,英使要求公使驻京,外商得于内地购买地产,多开商埠,及修改税则等。美使条件与之相同。奏报朝廷,文宗称其荒谬,对于主要条件概不之许,后二年,三国使臣照会叶名琛再请修约,为其所拒。美使北上,交涉仍归于失败。中国时称条约为万年和约,美、法条约中有修改之规定,原为因时稍为变通,朝廷不欲多所更改,而三国要求关系重大,双方之意见悬殊,故无结果。英乃谓中国不肯遵守条约,非以武力,不能修约。其政府商于美、法出兵中国,武力修约,后得亚罗事件之报告,益有所借口。法国则因教案,与英合作。

亚罗事件 初沿海渔民抢劫船只,渐而变为有组织之海盗,造船置炮,声势张旺,水师从不敢出海缉剿。鸦片之战,广东水师败没,海盗益无所忌,其领袖多住于香港,粤官乃常怀疑香港之水手。政府无法剿平海盗,商人出款交给外商,由其保护,流弊滋多,英、法领事后禁本国商人干与。香港政府定有华船注册章程,此乃侵犯主权之举动,而叶名琛昏庸未有抗议。亚罗为华商船只,曾向香港政府注册,船长例为外人,中有中国水手十四人,泊于黄埔。咸丰六年九月(一八五六年十月),粤官巡江,见船挂有英旗,登船执水手十二人去。船长报于领事巴夏礼(Parkes)。巴夏礼出而请其放还,不得,致抗议书于叶名琛。

战争之起始 叶名琛久官于粤,自巡抚擢至总督,平日轻视外人,不肯与外使相见,至是,覆称中有海盗三人,交还九人,巴夏礼不可。双方辩论,各不让步,英领方面预备作战,提出最后通牒,叶名琛迫而交出水手,巴夏礼称其未照条件交还,不受。英舰奉命开炮轰炸城墙,毁民房甚多,叶名琛调兵固守,坚持如故。英舰之轰城也,未有政府训令,初不过威吓叶氏欲其让步,解决争执耳,而叶始终不屈,大失所望,回归香港。粤官悬赏斩杀英人,团练杀一英人,英军即焚全村。于此仇杀报复期内,粤人火焚商馆,叶名琛奏报朝廷,多所讳饰。文宗饬其不为已甚,许英乞和。英国政府先已商于外国武力修约,及得报告,视为用兵之机会至矣,而下院否决出兵之议,内阁将其解散,新选之议员,通过议案。政府遂与法国联合出兵中国。法国出兵之理由,则为教案。

教案 耶稣教创于犹太人耶稣,其后派别繁多。其先入中国者为景教徒、天主教徒。景教于唐时传入,天主教先于元代传入,后于明末再至中国,其后皆受政府摧残。清自十八世纪中叶,严禁邪教及秘密会社,而神父仍有潜入内地者。鸦片战后,中、美条约许美建筑教堂医院于五口,法使至粤进而要求废除教禁,其理由则天主教劝人为善,并非邪教。钦差大臣耆英为之奏请,上谕许之,并发还天主堂旧屋于教徒。事实上朝廷之让步,则为抚绥之计,谕旨固未公布。教士传教限于五口,而天主教神父潜入内地,其为官吏发现递解至粤者,时有所闻。咸丰三年(一八五三),有马神父者私往广西西林传教,县官初不之问,后三年被杀,领事得报,提出要求。粤督方面所得报告,谓无其人,只有惑众拜会抢掳奸淫之林八马子农等,月日又不相合。双方各执一辞,真相究不可知。法皇拿破仑第三认为中国杀害教士,又以英国之请,决定出兵中国,诏葛罗为使臣。英王委任额尔金为使臣。咸丰七年(一八五七)二使东下。

广州之陷失 额尔金先至香港,时印度军队叛乱,来华之军队无几,未有活动。其时俄使普提雅廷、美使列威廉亦先后来粤。俄国闻知英、法出兵,借助中国之名,改订东北界约。初克里米战起(一八五四年),俄遣船运兵防守海口,官员阻之,不得,反而要求据为己有,朝廷弗应,乃令黑龙江北岸屯户移居南岸。至是,普提雅廷来津,不遂所欲,南至香港。美国原与英、法合作,要求修约,及是,不应英国出兵之请,然仍欲得商业权利,故亦遣使来粤,会葛罗亦至。十月,英、法二使议定先攻广州,向叶名琛提出要求,为其所拒,十一月,提出最后要求,亦置不理。十三日(十二月二十八),联军攻城,军士共五千余人,守兵拒战,团练助之,皆大败逃,明日城陷,叶名琛被捕,后送往印度,死于其地。英军夺取库金,复令巡抚柏贵为长官,下设委员会佐之。朝廷得报,命黄宗汉为钦差大臣,办理夷务。

四国天津条约之成立 明年,四国专使各致照会于军机大臣,要求于上海议订新约,否则北上。朝旨答复。英、法、美使,称已委派黄宗汉,可回广东交涉,对于俄使饬其即往黑龙江勘界。专使认为不满,二月乘轮船北上,直达大沽口,直隶总督谭廷襄时在天津。英、法二使要求全权大臣议商条约于天津或北京,朝旨不可。美使列威廉与谭相见,议商条约,未有所成。二使态度益形强硬。普提雅廷出而调停,亦无结果。军舰奉命作战,攻陷大沽炮台,扫除白河障碍,驶抵天津。文宗无奈,始诏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花沙纳赴津,并饬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于通州设防。耆英俄亦奉旨赴津出席会议,英、法二使均不之理,并受英使译员之侮辱。会议乃由桂良、花沙纳办理,中、俄条约首先成立,美约次之。争执最烈者,则为英约中之三款,一、公使驻京,二、开放长江口岸,三、内地游历。英使乃以进兵北京为恫吓,桂良迫而尽许其请,签定条约。明日,中、法条约成立。至修改税章,则在上海会议,此五月事也。

主要条款 文宗批准条约,原非得已,乃欲于上海改约。其办法则中国海关不收税银,外国放弃公使驻京及长江通商等款,诏桂良等往议。两江总督何桂清力持不可,未能提出。其时中国国际贸易,英占三分之二,关税会议由英委员主持,桂良等不过承认而已。修约未能成功,反许额尔金乘坐兵舰驶往汉口,无怪文宗愤怒也。关税章程同于条约,又一重大损失。四国天津条约载有最惠国条款,凡许一国享受之权利,其他缔约国亦得享受。其主要条款凡八:一、公使驻京;二、开放牛庄、登州、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台湾、淡水、潮州、琼州;三、内地游历;四、传教;五、关税协定;六、领事裁判权;七、鸦片弛禁;八、赔偿英商损失费二百万两,英、法军费各二百万两。

天津条约之重要 今观条约之内容,天津条约可谓重要。一则改变中国之国际关系。中国先无驻外公使,外使亦不得驻京,遇有交涉事件,无法直接协商,误会因之时起,朝廷坚持反对者,囿于传统思想少见多怪也。多开商埠,内地游历,亦为中国进一步之开放;先进国原无所谓商埠,入其国者经商游历,多能自由,我们仍有限制。其不同于我国者,一无租界,二外船不得驶行内河,或享受沿海贸易免税之权利。开放之十商埠,登州后换烟台,南京、琼州开放较迟。一则权利损失之重大,其明显之例,当为协定关税及领事裁判权。二者虽非始于天津条约,而天津条约实有进一步之规定,如船钞减轻,海关雇用外人,外商贩运进出口货,纳一子口半税,即可免去厘金,其税率为百分之二五,而本国商人反纳重税。领事裁判权规定外人及其财产处于被告地位,概按本国法律归其领事或法官审判。传教先已弛禁,条约上之明白规定,则始于天津条约。鸦片弛禁乃应英国之请,每石征税三十两银,仍须交纳厘金。其他条款,殆无说明之必要。

衅端之再起 初联军退守天津,僧格林沁移军设防于大沽,建筑炮台,并置木桩以防轮船。及修约失败,文宗诏称该夷北来,我兵必先开炮,而英使毫不介意,仍欲入京换约。朝旨改变,许其入京,但自北塘上岸。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六月,英使卜鲁士(Bruce)北上,兵船十六只同行,法使、美使亦同入京,及船抵大沽口,要求撤去防具。直督恒福时驻北塘,请其自北塘上岸。英使之来,兵船卫之,原有作战之意,不理恒福之请,兵船发炮,水兵上岸。守兵应战,击沉兵船四只,重伤者六只,死伤四百余人。文宗得报,仍谕恒福请其换约,恒福致送照会。英法二使不应,美使许而从之,俄使时已入京,美使不肯觐见,国书由桂良转递,换约则在北塘。

联军第二次北上 英船战败,南至上海。其地中外贸易如常,官绅密与英商议定和平办法,文宗态度忽转强硬,事遂不谐。其时英、法二国,以欧洲问题,难于合作。英外相主张和平解决,及知清廷欲废津约,二国乃再合作。咸丰十年(一八六○)二月,二国预备用兵,提出要求,文宗将其驳斥。英、法兵船,遂禁漕船北上,并驻兵于定海、烟台、金州。朝旨忽又改变,严谕将士不可贪功挑衅,致误抚局,顾不知如何进行。会额尔金、葛罗来华,英、法军队预备作战者共一万六千余人,六月十五日(八月一日),自北塘登岸,进攻守兵,所向克捷,七月初,进据天津。僧格林沁退守通州。方联军之前进也,恒福迭送照会,请二使入京会议,未有结果。帝命朝臣文俊、恒祺伴送二使入京换约,亦为其所拒绝。及大沽炮台失守,帝授桂良恒福为钦差大臣,及桂良抵津,而联军已据天津。

和议之困难 桂良至津议和,二使则称会议无可再商,只有允许所请,各派委员交涉,巴夏礼与焉。巴夏礼精通华语,交涉由其主持,要求四项:一、开放天津;二、驻兵大沽口;三、使臣带兵入京换约;四、赔款先给现银二百万两。桂良初持异议,后多迫而许之,奏报朝廷,文宗愤怒,尤不愿外使带兵入京,及交现款,以为外兵入京,祸将不测,给与现银则夷兵得饷,势将益横。其困难之症结,则中外之情隔阂,互相疑忌也。帝斥桂良等丧心病狂,是直举国家而奉之。桂良奉旨申斥,改变态度,于是和议绝裂。联军前进,帝命怡亲王载垣为全权大臣,一面诏僧格林沁迎头痛击,阻其行至通州。载垣与巴夏礼等会议于通州,和议将成,乃以使臣入觐,面呈国书,复行决裂。清兵捕囚巴夏礼等三十九人。联军进攻,禁军败溃,文宗诏弟恭亲王奕 为全权大臣。

北京条约之成立 奕 初持战议,反对公使驻京,及奉旨议和,照会二使先行停战,二使请放巴夏礼等,各不相让,交涉未有进步。文宗自京逃往热河行宫,联军军火不足,待接济到后,方始进攻。奕不肯释放巴夏礼者,盖视为联军谋主也,囚之于刑部大狱。文宗初欲杀之,后谕送还,奕不可。联军军火运至,以为文宗尚在圆明园,下令进攻,击败守兵。法军首先入园,搜去珍宝,英军亦有所得,奕诉出避。八月末(十月),联军致最后通牒,要求释放巴夏礼等,并请开放一门,留京王大臣迫而释放巴夏礼等十八人,余已死于狱中,又开放安定门。明日,奕诉回京,照会二使换约,二使议定恤金,英三十万两,法二十万两。额尔金主张焚毁圆明园,葛罗要求交还天主堂及教士坟墓。英军奉命焚园。而条约所要求则奕尽许其请。九月初,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成立。除上言条件外,其重要者,一、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二、割让九龙海岸一部分于英。其堪称异者,充任译员之教士,竟于汉文中法条约内添入教会得于内地购地一语,条约成后,二国撤兵,交还广州。

爱珲条约 二国条约成立,俄使伊格那提业幅称有调停之功。初普提雅廷与三国专使合作,请派全权大臣赴沪会议。朝旨饬其即往黑龙江议订界约,盖帝已改变政策,谕饬将军奕山议商也。中俄天津条约尚未成功,而爱珲条约业已签字。俄方代表为东西伯利亚将军木里斐岳幅(Muravieff),其采用之手段,则恫吓示威,无所不用其极。奕山胆怯,竟许其请,签定界约。黑龙江北岸,自额尔古讷河至海口归于俄国,南岸至乌苏里江属于中国,乌苏里江至海所有地方,归二国共管,于是俄国不费兵力,竟得广大土地。朝廷罢免奕山,拒绝派员勘界。咸丰九年(一八五九),伊格那提业幅入京,要求勘定边界,及陆路通商权利。理藩院大臣肃顺主持交涉,将其驳斥,各不相让,未有结果。俄使照会军机大臣,亦无所成,乃暂出京。

中俄北京条约 明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伊格那提业幅适至,自请调解。奕误解联军之来,系其怂恿,奏称令其劝阻,事后如有要求,再作理论。及二国条约成立,俄使竟自言功,要求改订吉林、新疆边界,及商业权利。奕受其愚弄,后竟一一许之,缔结中俄北京条约。其要款凡三:一、黑龙江下流至乌苏里江合流处,南岸属于中国,北岸归俄。乌苏里江以东,亦属俄国。于是沿海之广大区域,说者称为三十万方英里尽让于俄。二、西北边界,中国顺山岭大河及华官所在卡伦为界,后订塔城条约勘定科布多界,俄国得地甚广。三、中国开放新疆要城喀什噶尔,并许俄商于库伦、张家口销售货物。同治元年(一八七二),清廷又应俄请,订成陆路通商章程。边界百里内之贸易,不收税银,俄商陆路贩运之货,减收税银。

外交损失之主因 今观清代外交,迄于咸丰末年,屈服损失可谓重大。英用武力扩张市场,美欲维持商业上之平等待遇,法则保护教士,三国初无兼并土地之野心。中国闭关已久,士大夫不知国际上之形势,疏陋顽固,无以应付新时代之问题,战争失败尚不觉悟。耆英不收美使赠送之枪样,不理法使请派学生学习造船铸炮之建议。联军第一次进至天津,俄使欲赠大批枪炮,文宗初尚不愿接受,此固不能独责一二人,而实一般人之见解也。中国所缺乏者,无过于认识环境具有远见之政治家,时无其人,朝廷上从无一定之政策,前后诏旨,往往矛盾,一次战争损失多于一次,大臣对于丧失主权之条款,多无表示,独于专使入觐,公使驻京,抵死力争。主持外交之大臣又无真确报告,受人愚弄,丧失领土,文宗仍以公使入觐,不肯回京。其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如奕奏称将来夷务转机,当即裁撤。噫!国中无人,可胜叹哉!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第四章 政治及国家与道德理性

    一 权力意志,与肯定人我之存在之超越的我之依赖关系及矛盾关系吾人上论人类经济生活之道德意识基础,而论及经济上之公平分配问题,及现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造问题时,人皆知此兼是一社会政治之问题。然吾人上之所述,..

  • 第二十三章 反理学时期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三十二岁时,明朝就亡了。他的母亲是个贞女,受过明朝的旌表,故明亡之后,她就绝食三十日而死,遗命教她的嗣子不做新朝的官,故他终身做明朝的遗民。他深痛亡国之祸,决心要研究有实用的..

    17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二章 清代思想史

    这是我的《中国哲学常识》的最后一部分,向来不曾特别提出作为单独的讲题。现在把他提出重讲,固然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但这个题目本身却也有单独存在的理由。因为清代的思想确然和宋代或明代的思想大不相同,确然有他..

    2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一章 理学时期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宗茂叔,道州营道人。曾做南安军司理参军,知郴州桂阳县,改知南昌县;后判合州,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转虞部郎中,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本路刑狱。以后,乞知南康军,因家庐山..

    20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章 近世哲学

    中国的近世哲学可分两个时期:一、理学时期西历一○五○至一六○○。二、反理学时期一六○○至今日。理学是什么?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其中有先天太极等等,是道教的分子;..

    19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九章 佛教

    佛教的输入时期佛教输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时代,其正确年代已不可考了。我们所知道的有几点:(一)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纪元65),楚王英已奉佛教,佛教的名词已有三个(浮屠、伊蒲塞,桑门)见于皇帝的诏书中了。(..

    16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八章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一、王充以来,中古思想起了两种变局:第一是批评精神的发达,第二是道家思想的风行。二、批评的精神在东汉最发达,在种种方面都有表现。在学术的方面,如张衡(78~139年)的攻击谶纬,如郑玄(127~200年)、何休(1..

    15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七章 儒家

    儒教在汉代被确立为国教考本文试图叙述儒家学说在公元前二○○~一○○年期间的变迁史,并指出由于汉王朝把它奉为国教,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一直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真正性质。当秦始皇统一了整个中国,并建立起第一个中..

    15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六章 道家

    我在上章说汉代哲学的第一时代是道家全盛时代。如今须说道家之名作何意义。古代本没有什么道家。道是一个达名,所包极广。《庄子天下篇》所举老聃、关尹、墨翟、慎到、庄周等等,都称道术。道即是路,即是方法。故老..

    17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五章 汉之哲学

    汉兴时,儒生如叔孙通之流颇得信用。儒家重辨上下,定民志,故叔孙通所定朝仪使汉高祖叹赏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那时的儒生眼见叔孙通得君行道,都以为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叔孙通不但制定朝仪,还制定了汉..

    19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四章 齐学

    思想混合的趋势从老子、孔子到荀卿、韩非,从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化时期。这时期里的思想家都敢于创造,勇于立异;他们虽然称道尧舜,称述先王,终究遮不住他们的创造性,终究压不住他们的个性。..

    15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

    中古时代暂定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纪元前220~纪元1020),为中国的中古时代。中古时代的特别色彩(一)统一国家的造成。(二)新民族的侵入与同化。(三)宗教化的普遍。中古思想的两大分段第一段,古..

    18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二章 古代哲学的终局

    前三世纪之思潮西历前四世纪(前400年到301年。安王二年至赧王十四年)和前三世纪的前七十年(前300年至230年。周赧王十五年至秦始皇十七年),乃是中国古代哲学极盛的时代。我们已讲过别墨、惠施、公孙龙、孟子、庄..

    19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一章 荀子

    荀子略传荀子名况,字卿,赵人。曾游学于齐国,后来又游秦(《强国篇》应侯问入秦何见。按应侯作相当赵孝成王初年),又游赵[《议兵篇》孙卿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赵孝成王当西历前265至245年)],末后到楚。那时春申..

    14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章 孟子

    孟子考孟轲,驺人。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生死年岁,颇不易考定。据明人所纂《孟子谱》,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于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年八十四。吕元善《圣门志》所记年与《孟子谱》同。此等书是..

    11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九章 《大学》与《中庸》

    古代儒家的思想,有一层大困难。因为那些儒书,这里也是子曰,那里也是子曰。正如上海的陆稿荐,东也是,西也是,只不知哪一家是真陆稿荐[此不独儒家为然。希腊哲学亦有此弊。柏拉图书中皆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又披塔..

    1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八章 庄子

    庄子略传庄子一生的事迹,我们不甚知道。据《史记》,庄子名周,是蒙人。曾作蒙漆园吏。《史记》又说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我们知道他曾和惠施往来,又知他死在惠施之后。大概他死时当在西历纪元前二七五年左右,..

    1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七章 别墨

    墨辩与别墨墨学的传授,如今已不能详细考究(参看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墨学传授考》)。《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庄子天下篇》说:相里勤子弟子,五侯之..

    16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六章 杨朱

    《杨朱篇》《列子》的第七篇名为《杨朱篇》,所记的都是杨朱的言语行事。《列子》这部书是最不可信的。但是我看这一篇似乎还可信。其中虽有一些不可靠的话,大概是后人加入的(如杨朱见梁王谈天下事一段,年代未免太..

    16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五章 墨子

    墨子略传墨子姓墨名翟。有人说他是宋人,有人说他是鲁人。今依孙诒让说,定他为鲁国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定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古..

    14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