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十八章 袁世凯统治下之民国

2025-04-16 13:52 中国近百年史

临时总统问题 二月十二日,清帝逊位,袁世凯组织政府,寓有受禅之意,孙文识破其阴谋,先曾声明清帝不得干与临时政府组织,政府地点须在南京,孙总统须俟列国承认民国之后,始行解职。袁称其条件与前议矛盾,孙总统让步,修改条件,其主要者:一、袁世凯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二、孙文于清帝退位后,即行辞职。三、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四、袁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始能接受事权。今观让步之条件,一为即行辞职,一暂置地点不提,所谓宪法,则指尚未公布之《临时约法》,南京政府盖欲以之制袁者也。十三日,袁世凯电报南京政府,宣布赞成共和。孙文向参议院辞职,推袁继任,并附条件三项:一、临时政府设于南京。二、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前总统及国务员始行解职。三、新总统遵守《临时约法》。

国都问题 参议院时已成立,有十七省代表(独立者只十四省),十四日开会,省各一票,袁世凯以十七票当选,讨论政府地点,多数议决设于北京。孙文咨请覆议,十五日,议决改设南京,乃授人以口实。北京为袁势力所在之地,南京则为同盟会员集中之地,关系重要,双方各不让步。袁于表示政见之时,已称不能南下,至是,竟以退居为要挟。孙文仍持原议,并派蔡元培等北上迎袁就职,《临时约法》于二月初起草,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方能任命,全为对人立法,不适于用,后乃引起政治上之纷扰,三月八日始行成立。迎袁专使入京,袁未表示拒绝之意,不意二月二十九夜,北京兵变,纵火抢劫,专使幸而逃免,明日,天津、保定亦有兵变。北方人心惊惶,公使调兵入京,三月二日,专使电请南京政府迁就,政府另筹办法,未有所成。六日,参议院许袁在北京就职,十日,新总统宣誓就职,明日,孙总统公布《临时约法》。

善后问题 袁就职后,提出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参议院予以同意。唐亲至宁,欲改九部为十二部,安插人员,参议院改为十部。唐氏提出阁员,一人未得通过,其通过者,袁总统下令委任。四月一日,孙总统解职,参议院俄迁北京,黎元洪亦解大元帅职,南北形式上归于统一,善后问题至为繁多。其重要者,一为安插人员。各省官员增加,无法位置,乃荐往中央政府,据名记者黄远庸报告,荐书来自副总统黎元洪者为多,黎为安插举义人员故也。且派一部分留学外国,其人先无预备,多靡公款,固所不计。于是各部司员,半经伟人荐拔,无法整顿。一为财政困难。政府惟恃借债,发给军饷政费。一为政权尚未统一,中央命令不行于各省。

党争 于此情状之下,外交问题亦至严重,而各党各派方争政权,从不顾及人民利益,树立大计,宜黄远庸大声疾呼,斥为游民政治也。其时政党繁多,未有确定明显之党纲,又无多数选民之赞助,全为少数之活动,近于政治学会,时而加入甲党,时而投入乙党,甚者兼为二、三党会员。其时主要政党一为同盟会,一为共和党,均在参议院不及半数,第三大党则为统一共和党。孙文于是改组同盟会,以清除投机分子,成立***。其他政党亦有变化,中央政治未入于常轨,各省情状亦极恶劣。其造成之主因,则举兵之武人,各据一隅,广召军队,以致军饷困难,兵变时起。其散而为匪者大为害于乡里,白狼之乱,劫掠数千里,北方骚扰,数年乃平。一省长官名曰都督,总领军民,往往不理中央命令。

内阁之迭更 唐阁自成立以来,对于国内问题,未有适当之解决,阁员且以意见不合,互相口角,乃借责任内阁之争,潜出北京,此元年(一九一二)六月事也。总统提出陆征祥为总理,参议院通过,而竟否决总理提出之国务员。时值中、俄交涉严重,而政务无人负责,舆论指摘议员,有请总统便宜行事者。参议院让步,第二次投票,除一人外,均得通过,转而弹劾陆征祥失职,以为报复。陆遂托病请假,内务总长赵秉钧奉命代理,九月,商得***领袖之同意,实授总理。凡此党争,徒费时日,政治上之改革,将待国会之召集矣。国会组织法及议员选举法于八月公布,国会采用两院制,一曰参议院,议员二百七十二人,由省议会选出,蒙古、西藏、华侨等亦有代表;一曰众议院,议员五百人,选举资格虽有规定,而国内未有确实之人口调查,全由劣绅包办,被选者不过出钱买票耳。

第二次*** 二年(一九一三)四月,国会召集,***得席最多,民主党等合并,改称进步党谋与之抗,势固不敌。***党员宋教仁平日主张责任内阁,于选举胜利后,自沪乘车北上,在车站被刺,重伤而死。凶犯被捕,发现密电,与内务部职员有关,以为赵秉钧所为,孙文即欲讨袁,***都督不可。袁知非以兵力不足维持其地位,乃向五国银行团协商,借得二千五百万镑,孙文等通电反对,国会议决契约无效,然未发生效力,而袁态度益强,意欲用兵,剪除异己。黎元洪助之,捕杀运动军队之党人,六月,总统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职,并调北军南下。七月,李烈钧起兵讨袁,黄兴亦至南京,宣布独立。安徽、广东、湖南、福建、重庆起而响应,战争区域限于江西、江苏。北军攻下湖口,进至南昌,李烈钧逃去,江苏则张勋统兵南下,黄兴去宁,其再独立者,亦为张勋所败。上海***军进攻制造局,不胜,余多取消独立。

国会之解散 二次***失败之速,一则商民反对举兵,一则袁有预备,一则***分子复杂也。战事之结果,中央权力达于各省,国会尚不知其地位,决定先举总统,后议宪法。总统任期五年,得连任一次,十月六日,袁世凯当选,明日,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十日,袁氏就职,列强之未承认民国者,次第承认。国会方议宪法,采用内阁制,国务员对于众议院负责,总统初争宪法公布权,又以利害切己,派员陈说意见,为议员所拒,乃发通电反对《宪法草案》,各省长官起而应之,并请解散国会。十一月,***奉命解散,取消其党员出席国会之资格,国会开会遂不足法定人数。十二月,政府召集政治会议,各省长官均派员出席,总统总理等亦派人员。其重要之议决案凡三:一、根据黎元洪之请,决定遣散国会残余议员。二、通过解散各省省议会,其先总统已令停办地方自治矣。三、议决组织约法会议,议定约法。

政治制度之变更 约法会议于三年(一九一四)召集,议员五十七人,全由政府包办,选举只为名目,其议定之约法于五月公布,名曰《***约法》。总统总揽政权,设置国务卿,赞理政务,下分九部,掌管行政,设立肃政厅,纠察官吏,平政院审理案件,又设参政院,其议员曰参政,由总统简任。总统任期改为十年。中央官制既有变更,各省官制亦有改变,政府先欲军民分治,不得,及二次***失败,始能实现。至是,都督改称将军,民政长为巡按使,裁撤内务、教育、实业各司,组织政务厅,又改国税厅筹备处及财政司为财政厅。省下原设之观察使,改称道尹,县则照旧,省分三级,视前虽较简单,而国内交通便利,迥异于前古,固不如采用两级制也。袁既统一政权,疑忌立有大功之长官,黎元洪应召入京,前云南都督蔡锷闲居京中,均其明例,即其部属,袁亦忌之。

帝制运动 国内统一之后,原易进行改革,或有所建设,不幸袁非其人。会欧战发生,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迫政府承认。袁此时尚未肯振作,反欲称帝,征求顾问古德诺之意见。古德诺草成中国宜于君主一文,袁党据为口实,创立筹安会,电请各省赞同,交通系梁士诒等,筹备帝制,不遗余力。惟彼等所顾虑者,为列强之承认问题,遂使公民请愿团迭向参政院请愿,最后决定由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解决,选举全受官吏之点派,实无所谓民意。代表凡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无一反对帝制,袁氏大封功臣,将于五年一月一日登极,改称洪宪元年。列强除日本而外,未有积极反对之表示,甚有向袁表示承认新政府者。筹备方告就绪,而云南起兵矣。

起兵讨袁 云南响应***,深赖蔡锷之力,及南北统一,蔡锷入京。蔡为梁启超弟子,梁于帝制进行之初,避居天津,发表反对帝制文字,蔡则在京签名于公呈拥戴表文,然此固非本心,与师潜商,议定起兵计划,遂往云南,其地军官多其旧部故也。***自第二次***失败后,孙文在日改称为中华***党。党人起兵反袁,一无成功。至是,李烈钧亦遣人入滇,将军唐继尧,于四年(一九一五)十二月二十三日,电请袁取消帝制,不得,二十五日,起兵讨袁,名曰护***,分兵出发。明年一月,袁遣北军入川,而贵州又宣布独立矣。广西俄亦加入。袁氏迫而撤销帝制,西南方面欲其辞职,相持不下,四川、广东、浙江又宣布独立矣。北洋诸将亦有不肯为之用者。六月,袁死,副总统黎元洪代行职权。中国遂成割据之形势。袁之为人,信如《中国近代史》于页七二二论之曰:

狡诈成性,自营务出身,叛君卖友,跃为高官,以为人多类之,而又久官于直隶北京,洞悉官吏之排挤,运用之阴谋,习而安之,神乎其技,徒以兵力,一旦为共和国之领袖,固难明了新时代之环境与需要,心中未脱帝王之思想,自误误国,负罪深矣!

外交形势 于此期内,政治改革,原易进行,而袁一无建设,反而种下祸根,外交方面亦令人失望。民国成立,列强利用时机,扩张权利,已见于上,对于中国修改税则之请,则置不理,反而要求赔偿商业上间接之损失。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国会召集,巴西、美国首先承认***,十月,总统正式选出,英、日、俄始行承认,并附有条件。其时外交上之问题,一为外蒙古,二为西藏,三为中、日交涉。三者应付至为不易,中、日交涉,尤为困难。兹略言之于下。

外蒙古 清廷优待蒙古王公,向不干涉其内政,蒙古虽为中国土地之一部分,然禁汉人徙居。俄人则自《北京条约》而后,得往蒙古游历,边境贸易,百里之内,概不收税。其待遇之优,远过于本国臣民。光绪末年,清廷始知失策,创办新政,奖励汉人实边,顾主持者不知轻重缓急之序,反而扰民。俄国应王公之请,出而干与,及***军起,外蒙古独立,乌里雅苏台、呼伦贝尔等地应之。内蒙则以开放较久,汉人渐多,绥远长官应付得宜,未生事故。蒙兵内犯者,战亦不胜,总统请其取消独立,不得。又以俄故,不能用兵,乃与俄国协商,议订草约,参议院不肯批准,乃互换声明文件。俄人经营益甚,三年(一九一四),中、俄、蒙各派代表,会议于恰克图,明年,签定条约。中国承认外蒙自治,徒得宗主权之虚名,俄国进而操纵其政治,中国更应俄请,许呼伦贝尔自治。

西藏 西藏属于中国,清廷向不问其内政外交,及与印兵交战,又不肯听晓谕,迫而为城下之盟。朝廷始乃改变政策,经营西康,征服抗命之土司,并遣新军入藏。及***军起,新军闻而哗变,抢劫佛寺,藏人恨甚,断其归路与接济,兵士迫而缴械。藏兵乘势东犯西康,攻陷巴塘等地,川军、滇军奉命拒之,藏兵始退。政府以英干涉之故,不敢出兵,收复属地,***遣员入蒙,签定蒙、藏同盟条约。政府逼不得已,派员赴印,与英、藏代表会议于西摩拉。中、藏意见相去悬远,英使建议划分内藏外藏,内藏归华官治理,外藏许其自治,中国接受原则,界线则在西康、青海,果许其请,中国失地甚广,不幸代表擅自签约。政府向英声明,界线万难承认,遂无结果,此三年(一九一四)事也。七月,英、藏缔结条约,英国承认西藏政府,问题迄未解决。

日本对华政策 日本自胜俄后,改变政策,转而视仇为友,两次与俄签定密约,已言于前章。元年(一九一二),日、俄又订密约,划分蒙古势力范围,俄国承认日本在东蒙之特殊利益,所谓东蒙者,指热河而言,五年(一九一六)再订密约,二国互相援助,阻止第三国在华占有势力,其所谓第三国者,盖指美国,无异于攻守同盟条约矣。日、美利害冲突,立于反对之地位,英国为之改订英、日同盟条约,免去对美作战之责任。日本对华政策,系揭橥其所谓大陆政策,故***初,乃赞助南京政府,二次***时,亦有赞助。张勋军队攻下南京,杀害日商,日本要求多端,政府许之,所让与之权利,为满、蒙五铁路建筑权,及鸭绿江铁桥造成,许其运货减税。

二十一条交涉 三年(一九一四),欧战发生,中国宣布局外中立。日本以英、日同盟之故,出兵往攻胶州湾,中国划定战域,而日军不顾一切,强据胶、济铁路,并置抗议不理,及战事结束,日本不肯撤去战区外之日兵。明年一月七日,中国取消战区,日使日置益覆称日军不受拘束,且于十八日,径向总统提出二十一条。条件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要求山东权利。第二号七条,要求在南满及东蒙之优越地位。第三号二条,要求合办汉冶萍公司。第四号一条,要求不割让或租借沿海港湾岛屿于他国。第五号七条,要求聘用日籍顾问,合办警察,建筑铁路,借用日款,及传教权等。总统召集会议,筹商应付之策略,日使向外交部询问,答称不知,始乃送上要求。政府应付方法,故将条文泄漏于外,派员赴日游说元老,交涉方针则多方辩论,稽延时日,凡有关于第五号者,拒绝商议。

二月二日,中、日代表开会商议条件,消息无可再讳,日本答复英、美询问,未列第五号条款,外务卿对驻日公使陆宗舆密谈,亦有不坚持第五号之意。交涉未有发展。三月,日本恫吓示威,中国迫而让步,然以东蒙权利及杂居问题,相持不下,四月中,会议停顿。二十六日,日使提出最后修正案二十四条,中有关于第五号者。五月一日,中国方面提出最后修正案,外务省得报,内阁召集会议,修改条件,决定提出最后通牒。七日,日使面送最后通牒,要求于九日答复,中国力不能敌,忍辱许之,二十五日,签定条约。关于山东者三条,许日享受权利,中国向日借款建筑铁路,开放商埠,并不租让岛屿于他国。关于南满、东蒙八条,其主要者凡三:一、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展至九十九年交还。二、日人得于南满租地营业,东蒙许其与华人合办农业工业。三、中国开放东蒙合宜地方为商埠。余为换文,许日开矿,借用日款,南满聘用日人,合办汉冶萍公司,不许外国于福建设船厂等。第五号则以日后协商了之。

其他外交问题 其他外交问题,尚有善后大借款等。初,四国银行团成立,向华投资,日、俄后亦加入,是为六国银行团。中国时方统一,需款孔急,银行团请以盐税为担保,并用洋员稽察。中国以其干涉内政,不欲让步,美国且以有碍中国独立,退出银行团,五国银行团稍改态度,于民国二年,成立借款契约。中国借款二千五百万镑,四十七年还清,以盐税关余为担保,设立盐务稽核所,雇用外人襄助。袁氏得款,故能削平内乱。于此期内,美国较与中国亲善,顾其实力未必能败日本,中、日议商二十一条之时,美亦无能为助,惟称倘危害美国权利,与中国土地完整及门户开放政策,概不承认。条约成后,日本仍未改变仇视袁世凯之态度,帝制运动,日本连合英、俄、法抗议,并赞助梁启超等起兵讨袁。梁于《从军日记》深赞日人之恳切,固其明证,其政策亦非有爱于中国也。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漫议S氏论中国诗

    《人物与批评》一文载《人间世》(一九三三年出版),作者列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散文家。其中有一段对于中国诗的批评,可供参考。西洋人不甚了解东方,总以之为神秘,尤其是中国思想及中国语言文字。S氏..

    3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诗人的复仇

    我歌唱,为了复仇!母亲编了一支歌谣,拍着我的头发责备我:孩子,你是一个复仇的精灵,因为你不守天老爷的规矩,就把你打下来,在土地上受罪。在农村的二月天,绿草爬上了墙头,春风,撑开了温暖的蓬帆那蛰息了整个..

  • 人的歌唱

    火的歌唱读《凤凰》有感并祝郭沫若先生五三寿辰在受难的土地上,在睡眠的土地上,你第一个撞出封建的门闸,向人民朗诵火的歌唱。你的歌是一团火,你的歌是力的舞蹈,你举着闪亮闪亮的火把,和广大的人民走在一道。这..

  • 人民与土地

    向黄河向红浪滔天的黄河,我大声地吹响了角笛。呜哒哒呜哒哒我吹出了心里的声音,我吹出了人民的声音。黄河的水汹涌地流,黄河的水愤怒地流,黄河的水要哭泣了,黄河的儿女熬煎在炮火里。日本法西斯的战马,奔窜着来..

  • 形容民国女子优美句子

    1、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不是玫瑰,却比玫瑰美艳动人,她是一汪碧海,澄净透明却又深广难测。她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兴风作浪,她可以挑起所有男性潜藏的热情与欲望。2、因为有她,朱自清总觉得踏实,因为..

    31 好句大全 2025-06-23
  • 在民国卅年元旦写出我的自己的希望

    一 关于写作者(一)把长诗《剑北篇》写完。此篇已成二十八段,希望再写十二段,凑成四十段,于今年四月里全稿可以付印。(二)试写歌剧,拟请茅盾先生设计,由我去试写,合撰一小型的歌剧。能否成功,完全没有把握..

    53 天真的幽默家 2025-06-13
  • “少年中国”的精神

    上回太炎先生话里面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

    38 读书与做人 2025-06-04
  • 第十九讲 纵贯系统的圆熟

    假如我们对儒、释、道三家的基本观念有确定的了解,知道其最后的问题所在,便知这三个系统都指向最后的、究竟的层次。这即是说,这三个系统在层次上并无高低之分,它们同属于终极的形态之层次。从这终极的形态上来说..

    41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八讲 宋明儒学概述

    我写过一册书,是讲魏晋时代的哲学的,又以两册书来讲南北朝、隋、唐的佛教,还以四册书来讲宋明理学,其量最多。首先写成的是关于魏晋玄学的部分,就是《才性与玄理》这本书。然后再写宋明这个阶段的哲学,大体花了..

    42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七讲 圆教与圆善

    上一讲我们谈分别说与非分别说(1),以了解说法的两个方式。我们由分析哲学的分析(analysis)一层一层往上讲,探究到广义的分解。不但西方哲学重视分解,就是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也都重视分解。不分解便不能有所肯定..

    39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六讲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圆教”之模式

    上一讲,我们提到要了解天台宗所说圆教的意义,必须先了解《般若经》的特殊性格,也就是说,必须先了解分别说与非分别说的观念。分别说与非分别说这个问题,西方哲学并未考虑过,它是从佛教启发出来的。以前的人吸取..

    3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的意义

    上一讲,我们已说明如来藏系统的一心开二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架构看成一个有普遍性的共同模型,用它来消化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然而依天台宗的判教而言,如来藏系统仍属别教。我们前面..

    39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四讲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今天,我们再从唯识宗阿赖耶识系统往前推进,来看看佛教的发展。在佛教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唯识宗并非最终之理境。顺着唯识宗的思想再往前发展,则是《大乘起信论》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讲如来藏(1),即如来藏自性清..

    3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三讲 二谛与三性:如何安排科学知识?是不是主观主义?

    在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佛教的一个主要基本观念缘起性空,及由此观念所牵连到的一些哲学问题,如康德、布拉德利等的想法。佛教的教理最复杂、启发性最大、所牵涉的哲学问题也极多。除缘起性空外,还有几个重要问题,..

    35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

    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上次我们叙述了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及玄理之作用与价值。在魏晋时代下赅南北朝之梁朝,除了作为主流的玄学与佛教之外,还有三个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问题,即裴的《崇有论》、嵇康的《声无..

    30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以及玄理之内容与价值

    我这一系列的讲述是对于中国哲学各期的演变作一综括性的叙述,使得我们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才可以进一步谈从中国哲学中发展出来的新问题或者是在这个时代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或者是和西方哲学相接触而引发的问题,..

    44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讲 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内容之概述

    先秦名家不如儒、墨、道、法等家那么整饬而有系统,也不同于它们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因此,名家本身与周文没有直接的关系。儒、墨、道、法等家都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然一发出那些思想,就连带地引出名家所讨论的那..

    40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九讲 法家所开出的政治格局之意义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明了法家的主要工作及前后期法家的发展;这次再进一步来看法家的工作在政治上的影响,即法家所开出的政治格局(political frame)及其意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三个关键:第一个是周公制礼作乐..

    39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八讲 法家之兴起及其事业

    在前几讲中我们已经说明先秦诸子都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儒、道、墨三家均是如此。墨家在后来未起作用,因此重要的就只有道家和儒家。就周文疲敝是当时一政治、社会的客观问题来看,儒、道两家的态度大体是不中肯的,..

    34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七讲 道之“作用的表象”

    上一讲我们谈到儒家是纵者纵讲,道家、佛家是纵者横讲。今天我们接着讲,道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实有层和作用层分别不清楚,或者说没有分别。何以如此?这主要是因为道家所讲的无是境界形态的无。我们先把无当动词看..

    62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