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子的故事 / 李长之

二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2025-05-21 14:18 孔子的故事

孔子对于音乐是有很深的情感的,我们从他在齐国因为听到《韶》乐而有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儿这件事里已可看出了。

孔子对音乐下过很大的功夫,同时,也像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一样,是虚心而踏实的。他跟鲁国音乐专家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就是一个具体例子。在他学了一些日子后,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不行。我只学得曲子,拍子还不准确呢。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拍子行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不行。我还没把握其中的主题呢。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主题已经把握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还不行。我还没有深刻地理解作者呢。

再过了些时候,孔子才说:我现在摸索出来了,这是一个有深邃的思想的人,这是一个很乐观而眼光又很远大的人,这是一个好像抱有统一全国的志愿的人。难道这是周文王吗?不是他,谁还能作这样的歌曲呢?

师襄子不得不佩服了,恭恭敬敬地挺起身来说:我们老师正是说这些乐章相传是周文王作的呢。[189]

后来孔子向师襄子形容他所理解的当时乐章的情形时说:现在的乐章大概是这个样子:刚奏乐的时候,很缓慢和平;到了乐章的主要部分,就各种乐器齐奏,很谐和,而音节明晰;最后,像抽丝一样,慢慢停下了,这就是终止。[190]他说得这样具体,使我们在两千多年以后还能够想象那时乐章是怎样组成的。

歌唱已是孔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非这一天有出门吊丧等哀戚的事,他才停止歌唱。[191]他又每每喜欢听别人歌唱,如果唱得好,他就叫人再来一遍,他自己也跟着来一遍。[192]

孔子对音乐是十分精通的。他曾批评舜的《韶》乐是尽美尽善的,而周武王的《武》乐却只可以说是尽美,还不是尽善。[193]原因是,前者不只好听,而且表现和平思想;后者虽好听,但有些鼓动战争的气息。孔子是反对战争而赞美和平的。这说明孔子对艺术的批评是技巧与内容兼顾的。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是《关雎》,歌的大意是:

关关叫着的双鸠,

停留在河里小洲,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194],

正是人家的好配偶。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覆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弹琴鼓瑟好朋友。

水里荇菜长又短,

左边选了右边选[195],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喜欢!

这是一首民歌,这是孔子很喜欢的一首民歌。古代诗歌和音乐是结合着的,就音乐说,孔子曾这样称赞它:从音乐家师挚所奏的序曲到配合《关雎》这个歌词的最后乐章,听起来井然有条,叫人觉得圆满充实,真是舒服极了![196]就这首民歌的内容说,孔子又这样称赞它:《关雎》表现愉快的情绪,但不是淫荡;《关雎》也表现悲哀的情绪,但不是颓丧。[197]这是季札的见解的发挥,同时也代表孔子自己对艺术的要求:适度而不是过分,健康而不是病态。

孔子曾经借用《诗经》中《鲁颂》这一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整部《诗经》,他说:三百多篇诗歌,归结一句话:思想不要下流。[198]这可以看出孔子特别重视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十分理解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当然,孔子所要求的思想内容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为贵族阶级服务,这是有着时代限制和阶级限制的。

孔子把诗歌当作向弟子进行教育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这种场合,孔子便从更广阔的方面来估计诗歌的价值了,所以他说:年轻的人为什么不多学习些诗歌?诗歌给人鼓舞,给人借鉴,教导人如何融洽地相处,教导人如何讽刺不良的政治,教导人在家庭里如何对待父母,教导人在朝廷里如何对待国君,而且学习诗歌,可以多认识一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名字呢。[199]

根据当时的外交习惯,一些流行的诗歌是常常被应用在国际交涉上的,交涉双方往往借现成的诗歌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应付的人也必须更巧妙、更敏捷地借现成的诗歌来对答,这样才算不失体面。孔子因为自己的弟子可能担任外交工作,便也鼓励他们学诗歌。他曾提醒他们说:三百多篇诗歌,就是都背得了,可是如果让你当使者到各国去,别人提出来,你却答不上,那么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200]

对于自己的孩子孔鲤,孔子也着重地叫他学习诗歌。孔子曾问他:《诗经》中《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了吗?不学《周南》《召南》,可就像一个面向墙根儿迈不动步的大傻瓜呵![201]

和孔子在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时所采取的启发方法一样,孔子在诗歌的学习上也鼓励弟子们举一反三。有一天,子夏问道:有一首诗歌上说:

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呵,

动人的眼睛有黑又有白,

素净的底子呵,

才可以画出好看的画儿来。

这怎么讲?孔子说:先有好底子,才能有好装饰。子夏听了便道:那么,应该先有真感情然后才可以讲礼节吧?孔子于是叫着他的名字说:商(子夏姓卜名商)呵,你给了我启发。你有资格谈诗了。[202]

又有一次,子贡问道:贫穷了也不谄媚人,富贵了也不向人骄傲,好不好?孔子说:这样自然可以。但是还不如就是贫穷也仍然钻研学问,就是富贵也仍然讲究礼节。子贡说:有一首诗歌上说: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老师对我的教育,就像琢磨玉石似的,使我的认识更进一步了。孔子也叫着他的名字说:赐呵,你有资格谈诗了!因为,告诉你这样,你就会悟到那样。[203]

孔子自己读诗,也用这种方法:通过想象力,在诗里悟出一些道理。例如一首诗上说:

小桃白花儿呵,

开开又合上,

我不是不想你呵,

只因家远路又长。

孔子便道:其实不曾真的想念呵,真的想念,还管远不远吗?于是进一步便想到,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肯思考,就一定可以得到要学习的东西。更进一步又想到,在人思考的深度上,以及在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上,都有不同的情况,他说:大家在一块儿学习了,但未必都在同样程度上理解道理;就是在同样程度上理解道理了,但未必都有自己的见解;纵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了,但未必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那些道理。 [204]

诗歌、音乐,加上礼节,是孔子教育内容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孔子在提到一个人应该受完全的教育时说:先从诗歌的教育鼓舞起人善良的倾向,再在礼数上加以约束,最后完成在音乐的陶冶里。[205]当然,孔子对弟子的教育,除这三个组成部分之外,也还有政治教育、历史教育等,然而孔子无疑是拿这三种教育当作人格培养的主要手段的。

在礼乐的教育上,孔子注重精神实质。他曾说:人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礼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乐有什么用呢?[206]他又曾说:我们讲礼,难道只是指佩戴什么,送人什么东西吗?我们讲音乐,难道只是指怎样撞钟敲鼓吗?[207]

孔子为了郑重地进行诗歌礼节的教育,为了给人正确的概念,在他讲诗讲礼的时候,是和他正式讲解其他书一样,使用着当时的标准语言。否则他就说土话了。[208]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孔子是很重视政治生活的人,因此他对诗歌音乐的重视也就不能不和政治生活联系起来。

在等级制的社会里,音乐的演奏也反映贵贱等级的秩序,在当时被认为有严重的政治意义在内。鲁国的贵族季氏用了六十四人的歌舞,孔子认为这是破坏当时的等级制度的,因为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这样多的人的乐队,鲁国的国君由于得到周天子的特别允许才也用这样的乐队,而季氏贵族是不够资格的。孔子曾认为这事是不可容忍的。还有,当孔子看到鲁国其他两家贵族也在宗庙里演奏《诗经》中《周颂雍》篇的时候,便也表示过同样的愤慨。[209]

受了孔子教育的子游,当他在武城当地方官的时候,就实行了孔子把音乐作为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的理想。孔子游历到武城,听见琴声和歌声,就笑了,说:宰只鸡罢咧,使出宰牛的力气来了!子游答道:这是我实行老师的主张呵。孔子望着跟从的弟子说:对呀,偃(子游姓言名偃)说的对。我刚才是和他开玩笑呢。[210]

深知艺术对于人类的教育有巨大效果的孔子曾这样说:做一件事,知道非做不可才去做,不如愿意去做的好,更不如做起来觉得有一种乐趣的好。[211]所以做事一定要培养对事的感情,艺术的感染也是一种培养的途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重视诗歌和音乐的理由。

孔子本人也是深受文学艺术的教育的好处的。我们看,孔子的语言很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换句话说,就像诗一样。孔子的精神就是很乐观、很积极,像健康的音乐一样;他自己身上体现了他所指出的文学艺术所应起的良好作用。

孔子不但把诗歌音乐和教育联系起来,而且把它当作了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组成部分,于是孔子在从卫国回到鲁国的晚年,就把整理当时流行的诗歌和音乐当作了首要的工作。他曾得意地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诗歌的乐谱才入了正轨,错乱的歌词才就了序。[212]他这一工作是规模宏大的,几乎触及当时全部流行的歌词和乐谱。正是主要靠了他的整理、提倡、保存,那部辉煌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才广泛流传起来。

通过自己对诗歌和音乐的辛勤的钻研,深切地理解到它的作用,发挥到教育上,提高到政治上,并且自己做出了成绩,给后代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给了后代许多珍贵的启示这就是孔子在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贡献。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猜你喜欢

  • 儒家之根本精神[20]

    一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于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的伦理价值的话,这无疑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自成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曰仁,曰礼,曰命,曰敬,曰忠..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孔子可谈而不可谈[19]

    有人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和宝库,孔子是应当谈的;有人说孔子曾经被统治阶级利用,已经和封建势力有着不解缘,如果谈孔子,就会为反动势力张目,孔子是不可谈的。我认为可谈而不可谈,单看如何谈,在什么时候谈。..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孔子与屈原[11]

    一 美与表现当我读托玛斯曼[12](Thomas Mann)的《歌德与托尔斯泰》(Goethe und Tolstoi)时,我不禁想到孔子与屈原。托玛斯曼说世界上的天才大概分为两类,歌德与托尔斯泰是一型,席勒与杜斯妥益夫斯基是一型:前..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从孔子到孟轲[4]

    一 思想凯耳[5](Kiel)大学的教授克鲁诺(Richard Kroner)曾著过一部书,书名为《从康德到黑格耳[6]》(Von Kant bis Hegel),认为黑格耳是康德的思想的必然发展。我看孟轲之于孔子亦然。孔子的思想中,有许多点..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孔子和《论语》[1]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是初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时还是春秋时代,而且是狭义的春秋时代。社会上的变动是有了,但还不剧烈。因此,作为士阶层的代表者的孔子也便是一个新旧之间的人物。他对旧的有所留恋,例..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孔子这时的生活露出了凄凉的晚景。现在只有子贡、子夏、曾子等这班年轻的弟子陪伴着他了。一天,他对子贡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了解你呢?孔子说:我也不抱怨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一生刻苦学习..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孔子这时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像孔子那样享着高年的人,自然会见到一些比他年轻一些的人的死亡。这在老年人说来,是会分外地觉得感伤的。在他六十九岁上,他的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孔鲤死时已五十岁。孔鲤有一..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六 编写《春秋》

    孔子不但经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批评向弟子进行教育,而且他本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学者之一。他对历史,特别是文化史,有极浓的兴趣,他根据鲁国的史书,也参考了各国的史书,着手编写历史著作《春秋》,《春秋》本来..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从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人才出众而感到欣慰的孔子,随时感到自己的主要生活可以拿学不厌,教不倦来概括的孔子,现在更意识到教育工作才是自己的本行..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经过了十四年的奔波,孔子又回到家乡来了。当他回味起这许多年来的经历的时候,他不能不想到那些时日的精力实在浪费得可惜;他不能不发觉到真正能实现或想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国君,实际上可说是不存在的。当他重新咀..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孔子再到卫国,比上两次顺利多了。这时卫出公在位已有三年,卫国已经大致上安定。孔子弟子也有在卫国做事的。卫出公也有意请孔子来担当重要职务。热心的子路便来问孔子道:这次卫国的国君请你出来,你首先要做什么呢..

    1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孔子到负函那一年六十三岁了。这年是公元前四八九年,在鲁国是鲁哀公六年。这时负函在楚国的势力控制之下,到了这里也就等于到了楚国。[118]楚国的大将沈诸梁驻扎在负函,他是这地方实际上的执政者。沈诸梁曾经当过..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一 孔子绝粮

    公元前四八九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助陈进行反攻,陈国陷入混乱状态。楚国的军队由楚昭王亲自率领着,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现在安徽亳县[111])地方,这样就阻截住吴军的进攻。但这时楚昭王病了。逢巧天上有一..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二〇 孔子停留在陈国

    就在公元前四九二年,孔子到了陈国[107],住在大夫司城贞子家里。陈国在宋国的南面,国都宛丘,就是现在河南的淮阳县。陈的国君是陈湣公,这一年是陈湣公十年。孔子参加了陈国的政府工作。这时陈国东方的吴国和南方..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卫国。这一次的方向是往东南走。走到卫、宋交界一个叫仪的地方(在现在的河南兰考县境),管边界的小官吏说:过往的名人,我没有不能拜见的。意思是要见见孔子。孔子的弟子便引他见了孔子。..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孔子考虑的结果,还是再回到卫国去。子贡问道:不是和公孙戌在匡城订过盟约,不再回卫国的吗?孔子说:那是强迫订下的呵,强迫的盟约就是神也不管这笔账的。卫灵公听说孔子回来了,十分高兴,并且后悔前些时候不该轻..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匡城在卫国和晋国的边境上。孔子也想到晋国去。[89]晋国位置在现在的山西省以及山西和河北、河南交界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这时当权的是赵简子,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和季氏在鲁国的地位很相似。孔子正要到晋国去的..

    2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六 过匡城被拘留

    孔子这一回在卫国没住几个月。他走得是如此仓促,他自己坐的是车,弟子们有的跟在车上,大多数却是步行的,当他要出东门的时候,便和一部分弟子失散了。孔子的弟子子贡,这时是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因为找不到老师,..

    4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这一次孔子离开鲁国,虽然是由于鲁定公和季桓子对自己冷淡而促成的,但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想限制贵族势力而遭到了阻碍。像孟氏拆城的问题,就一直没能解决。孔子走了,这一年是公元前四九七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了。..

    3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 一四 孔子终于出走

    齐国这时的国君还是齐景公,晏婴在夹谷之会后不久就逝世了。晏婴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他不肯阿谀。他又能针对当时的需要提出适宜的政策。他也善于选拔人才,他曾把一个叫越石父的奴隶赎出来,他曾荐举一个赶车的仆人为..

    4 孔子的故事 2025-05-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