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君书译注 / 商鞅

农战第三

2025-05-28 16:02 商君书译注

本篇导读

农战一名为合成词,即农业和战事。本篇讨论商鞅国富兵强的核心思想,即农战的国家策略: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农战,农业便会兴旺,同时增加了国家兵力,寓兵于农;无事归田,有事出征。要实现这个策略并非易事,在当时的秦国,任用官员不依法规,赏罚制度还未完善,游说人士、商人、手工业者及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不同,农民并未受到重视。例如,四类人士之中,游说人士只靠辩论言说就可以晋身官宦,的确比参与农务、出兵作战来得更容易。加上儒家思想的影响,要实现全民农战并非易事。文章从多个方面说明农战之必要,有破有立,论说立场鲜明。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1],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2],此谓劳民[3]。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1]劝:劝说、勉励。

[2]虚道:空泛、虚无飘渺的言论。

[3]劳:令人怠惰。

译文

通常君主可以用来勉励人民的,是官职和爵位。令国家得以强盛的根本,却是农业和战事。现在人民求取官爵都不靠农业和战事,而靠空泛的言论,这叫作令人民怠惰。人民怠惰,国家必然软弱无力。软弱无力,国家就会衰弱。

赏析与点评

要突出农战的重要性,可将人民的个人利益与农战拉上关系。原来求取官爵和农战是可以划上等号的,想要获取官爵,参与农战是首要途径。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4],是故不官无爵[5]。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6]。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7],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8]。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9],务学《诗》、《书》,随从外权[10],上可以得显[11],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12],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13],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4]作壹:做事专一。指专心参与农战。

[5]是故不官无爵:意指如果做事不专一,则无官职也无爵位。

[6]淫:放纵。

[7]上利:君主赏赐的官爵。壹空:即一孔,一个途径。空,通孔。

[8]偷营:私下从事非农战的事务。

[9]可:肯。

[10]随从:追随。外权:其他诸侯国的权势。

[11]显:显赫荣耀。

[12]要靡:平庸之士。

[13]具备:意谓以上的情况都出现。

译文

擅于治理国家的人,他教导人民要专心从事农战,否则就得不到官职和爵位。国家摒弃空谈,人民就淳朴,人民淳朴就不会放纵。人民看见君主赏赐的官爵都是从一个途径而来,便会专心从事农战。人民专心从事农战,就不会私下谋求非农战的事务。人民不私下谋求非农战的事务,力量就会增强。力量增强,国家就会强大。现在国境内的人民全部说:农战可以逃避,而官职和爵位同样可以得到。所以那些豪杰之士全都可以转行,努力学习《诗》、《书》,追随国外的权势,上可以显赫荣耀,下可以得到官爵;而平庸之士便去做商贩,从事手工业,以此逃避农战。出现以上情况,国家就危险了。人民视这些为教导,这个国家一定会衰弱。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14];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15]。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16]。是故进则曲主[17],退则虑所以实其私[18],然则下卖权矣[19]。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20]。然则下官之冀迁者皆曰[21]:『多货,则上官可得而欲也。』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若以情事上而求迁者[22],则如引诸绝绳而求乘枉木也[23],愈不冀矣。二者不可以得迁,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24]。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亲戚交游合[25],则更虑矣。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14]偷:躲懒。

[15]朴壹:淳朴专一。

[16]常:指国家的法规。

[17]曲主:曲意逢迎君主。

[18]实其私:满足自己的私欲。

[19]卖权:卖弄权势,玩弄权术。

[20]末:追逐。货:货利,财利。

[21]冀:希望。迁:升迁。

[22]情:实情。

[23]乘:登,升。枉:弯曲。

[24]食(s):供养。

[25]交游:聚在一起。合:达成一致。

译文

擅于治理国家的人,粮仓虽充实,也不放松农耕;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不受言语惑乱,人民就淳朴和专一。人民淳朴和专一,官职和爵位就不可以靠虚假的伎俩取得。不能靠虚假的伎俩得到官爵,奸邪的人就不会出现。奸邪的人不出现,君主就不会受迷惑。现在国境内的人民以及获得官爵的人,看到在朝廷中可以用花言巧语和诡辩来取得官爵,认为官爵不需要遵循国家的法规就可以得到。因此,这些人上朝便曲意逢迎君主,回家则想办法来满足私欲,这样,他们就私下卖弄权术。曲意逢迎君主谋取自己的私利,国家没有得益,这样做只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卖弄权术,并不是忠臣,这样做只是为了追求货财之利。这样的话,希望升迁、调职的下级官员都说:货财多,就能得到想要的官位。还说:我不用货财奉献上级来求取升迁,那就像用猫做饵引诱老鼠一样,一定不会有希望。如果用实情呈交上级来求取升迁,那么就像牵着已经断了的绳子登上弯木一样,更加没有希望。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劳动众人、牟取货财奉献上级,来谋求升官呢?百姓说:我努力务农,先令国家的粮仓充实,收拾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为上级牺牲生命作战,来尊崇君主安定国家。粮仓空虚,君主卑微,家里贫穷,这样还不如弄个官做。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说要改变想法。豪杰之士努力学习《诗》、《书》,追随国外的权势;平庸之士做商贩,从事手工业,全都为了逃避农战。人民视这些为教化,那么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军队实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赏析与点评

本小节是对上一小节的进一步说明:即便国家仓库粮食充裕,也应继续努力经营好农务,不应躲懒。现在朝中有谣言,认为只要用巧诈的方式就可以求取官爵,而不必靠实力。用逢迎和贿赂以求升官,最终粮食会减少,军队实力会被削弱,国家也将进一步衰弱。

善为国者,官法明,故不任知虑[26];上作壹,故民不偷营,则国力抟[27]。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28],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夫民之不农战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常官,则国治;壹务,则国富。国富而治,王之道也。故曰:王道非外,身作壹而已矣。

[26]任:听任。知:同智。虑:谋划。

[27]抟(tun):聚集、集合之意。

[28]焉:于此,在这里。

译文

擅于治理国家的人,任用官员的法规严明,所以不会听任智慧与谋略之人的摆布;君主做事专一,所以人民经营农务不躲懒,国家的力量就集中。国家的力量集中就会强盛,国家崇尚空谈国力就衰弱。所以说:从事农耕和战事的人有一千,其中学习《诗》、《书》好辩论的哪怕只有一个人,这一千人都会对农战懈怠。从事农耕和战事的人有一百,其中哪怕只有一个从事手工业的人,这一百人都会对农战懈怠。国家依赖农战而获得安全,君主依靠农战获得尊崇。人民不参加农战,那是因为君主喜欢空谈而选拔官员不按照法规办事。依法选用官员,国家就会得到治理;专心务农,国家就会富强。国家富强而得到治理,是称王天下的方法。所以说称王天下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专心做事。

赏析与点评

提出壹的概念,就是统一制度,经营好农务和战事。崇尚空谈,影响农务和作战,不按法规做事,国家就会日益衰弱;反之,国家就会强大起来。这里反复说明要依法规办事,专心一意做好农战的工作。

今上论材能知慧而任之,则知慧之人希主好恶[29],使官制物以适主心[30]。是以官无常,国乱而不壹,辩说之人而无法也。如此,则民务焉得无多[31]?而地焉得无荒?《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32]。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国好力者以难攻[33],以难攻者必兴;好辩者以易攻[34],以易攻者必危。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29]希:通睎,观察、窥伺。

[30]制:处理,决断。

[31]务:事务,此指行业。

[32]守战:防守和进攻。

[33]难:指由农战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实力,此实力非一朝一夕,故曰难。

[34]易:指由好辩而来的空泛言论,此事容易做,故曰易。

译文

现在君主根据才能和智慧来用人,聪明的人就会窥探君主的好恶做事,差遣官员处理事务也要迎合君主的心意。因此,任用官员不遵循法规,国家就会混乱而没有统一的法令,爱辩论的人就更加无法无天了。像这样,人民投身其他行业的怎会不多?而田地又怎会不荒芜呢?《诗》、《书》、礼制、音乐、为善、修身、仁爱、廉洁、善辩、聪慧,国家有这十种东西,君主就无法让民众防守、作战。用这十种东西来治理国家,敌人进侵国土,国家必定衰弱;没有敌人进侵,国家也一定会贫穷。国家去掉这十种东西,敌人就不敢前来侵犯。即使来了,也一定会被赶走;出兵攻打别国,一定会取胜;按兵不动不去攻伐,一定会富强。国家重视实力,通过耕战积累优势叫作难攻,致力于难攻的国家,一定兴盛;喜欢辩论的人总想投机取巧即所谓易攻,谋求易攻,必定危险。所以圣人和明君,不能完全了解万物,但是他们掌握了万物的要领。因此他们治理国家,也体察事物的要领。

赏析与点评

这里提出几点:第一,重视才能;第二,轻视逢迎;第三,强调守法;第四,反对治国用儒家的经典和思想;第五,攻打别国如能摒弃空谈,运用由农耕建立起的实力作战,就会成功;反之,则会危险。

今为国者多无要。朝廷之言治也,纷纷焉务相易也[35]。是以其君惛于说[36],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国有事,则学民恶法[37],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38],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螣、蚼、蠋亦大矣。虽有《诗》、《书》,乡一束[39],家一员[40],犹无益于治也,非所以反之之术也[41]。故先王反之于农战。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42]。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43],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44],乘其衰[45],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

[35]纷纷焉:纷乱的样子。务:一定。相易:改变对方的看法。

[36]惛(hūn):糊涂。

[37]学民:指学习儒家经典的人。

[38]螟、螣(tnɡ)、蚼、蠋(zh):专吃农作物的小虫。

[39]乡:古代居民单位,大约两千家为一乡。一束:一捆。

[40]员:这里指书卷数,作量词用。

[41]反:转变,指改变现状。

[42]之:到,此谓从事。

[43]自持:自保。

[44]挠:侵扰。

[45]乘:侵犯。

译文

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多抓不到要领。朝廷讨论治国之道时,众人议论纷纷想改变对方的立场。因此,君主被不同的说法弄得糊涂了,而官员被这些言谈弄得头脑混乱,人民也懒惰不从事农耕。所以国境内的人民,都变得喜好辩论,喜欢学习,做商贩,从事手工业,逃避农战。如果这样,国家离灭亡也不远了。国家出现动荡,那些学习儒家经典的人讨厌法制,商人善变,手工业者无用处,所以国家就容易被攻破。从事农耕的人少,而靠言论游说吃饭的人数众多,国家就贫困危殆了。那些危害农作物的螟、螣、蚼、蠋等害虫,虽然春生秋死,但它们一旦出现,人民就会多年没有饭吃。现在一人耕作供应一百个人吃饭,这比螟、螣、蚼、蠋的危害更大。虽然有《诗》、《书》,每个乡有一捆,每家有一卷,但是对治理国家一点用处也没有,这不是改变现状的策略。以前的君主转而依靠农战来突破困境。因此说:一百人从事耕作,一个人闲居,国君可称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闲居,国家强大;一半人从事农耕,一半人闲居,国家危险。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希望人民下田从事农耕。国家不重视农耕,与诸侯争霸时就不能自保,因为民众的力量不够。因此,其他诸侯国就乘其衰弱来侵扰它,乘其衰弱来进犯它,土地就会被侵占,国家从此一蹶不振,到那时就来不及想办法了。

赏析与点评

指出现时国家的问题:空谈太多,没完没了;人们的很多活动都无益于国家富强:学习儒家思想、经商、从事手工业、逃避农战。此节从反面说明了法制的重要性。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46],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47];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48],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49],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46]纯纯:诚恳的样子。

[47]重(zhnɡ)居:安心于故居旧地。

[48]死制:不顾生死遵从。

[49]便且利:即便利,指付出少而容易办到。

译文

圣人懂得治国的要领,因此让人民安心务农。安心务农,人民就淳朴便于管治,诚恳就容易役使,一定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专心农战,奸诈之事就会减少,而且人们也会安居于旧地,难以迁徙;民众专心农战,就能用赏罚鼓励上进;民众专心农战,就可以对外作战。人民亲附君主,不顾生死遵从,是因为他们从早到晚从事农耕的缘故。人民不听从管理效力国家,是因为他们看到,空谈游说的人逢迎君主而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也可以致富,手工业者也可以养家糊口。人民看到这三种人付出少又可以赚钱,就一定会逃避农耕。逃避农耕,人民就不会在乎自己住在什么地方。不在乎自己住在什么地方,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凡是治国的人,都担心民心涣散不能凝聚。所以圣人实行农战政策,以凝聚民心。国家专心农战一年,就能强大十年;国家专心农战十年,就能强大一百年;国家专心农战一百年,就能强大一千年;强大一千年,(君主)就可以称王。君主制定赏罚用以辅助农战,所以教化从常法而来,治国也会有成就。

赏析与点评

治国的要领是什么?就是要把人民团结起来,让他们安心于农战,他们若能安心于农战,就可以一心一意帮助国家守土作战。这样的话,国运就可以一直兴盛下去。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50],抟民力,以待外事[51],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50]便地形:指占领有利地形。便,有利。

[51]外事:别国之侵入。

译文

王者掌握了治理人民的要领,所以不等待赏赐,人民就亲附君主;不等待君主晋爵加禄,人民便从事农战;不等待君主使用刑罚,人民就拼死效命。当国家危急、君主担忧时,空谈之士成行成列,却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帮助。国家危急、君主担忧,是因为遇上了强敌、大国。君主不能战胜强敌、攻破大国,就要加强防御,占据有利地形,集中人民的力量来应付外敌的入侵,威胁就可以消除,称王天下的目的也可达到。所以英明的君主以统一管理整治国家,去掉无用的东西,禁止人民学习虚浮无用的学问或从事游说等职业,令他们专心一意从事农耕,国家就能富强,人民的力量也可以凝聚了。

赏析与点评

治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实行人民自治,虽然赏罚很重要,但人民不必等待君主的赏赐和刑罚,自己就能安心于农战,为国出死力。就算大国来袭,只要人民能防守抵抗到底,君主也可称王。

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52]。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53]。主好其辩[54],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55]。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夫人聚党与,说议于国,纷纷焉。小民乐之,大人说之[56]。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学者成俗[57],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伪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离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贫国、弱兵之教也。夫国庸民以言[58],则民不畜于农[59]。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52]强:硬要。

[53]烦:烦琐。饰:漂亮。

[54]辩:言辞华美。

[55]辈辈:一批一批,一伙一伙。

[56]说:通悦。

[57]成俗:形成风气。

[58]庸:任用。

[59]畜:喜好。

译文

现在各国君主都担心国家危难而兵力薄弱,却还要去听游说之士的空谈。游说之士成行成列,说话烦琐,言词漂亮,却并不实用。君主爱听他们辩论,而不去探求事实真相。游说之士很得意,到处巧言诡辩,一帮又一帮成群结队。人民看到这样能取悦王公大臣,便都向他们学习。于是人们结成党羽,高谈阔论,议论纷纷。不但普通百姓喜欢这样做,王公大臣也喜欢。因此务农的人少,而靠游说混饭吃的人多。游说的人多,就没有人从事农耕;没有务农的人,田地就会荒芜。学习游说成为风气,人民就会放弃农耕而以游说为业,高谈阔论。人民放弃农耕,靠游说吃饭,彼此用言语争高下,所以人民远离君主,而不臣服的人成群结队。这是令国家贫穷、兵力薄弱的政教。如果国家只靠空谈聘用人民,人民就不会喜爱农耕。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欢空谈不能用来强国辟壤,只有圣人治理国家会统一于农战,让人民专心于农战罢了。

赏析与点评

反复说明游说与农战是相互对立的。从事游说令国家贫弱,参与农战则令国家强大。前者分散众人的力量,后者凝聚众人的力量。英明的君主会选择后者,而摒弃前者。农战重视实力,辩论着眼于口舌之争,两者取向不同。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代严万里的《商君书校》和当代高亨的《商君书注译》。商鞅(?—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两次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封于商,因称商鞅。后被诬害,车裂而死。本书大部分篇章并非商鞅所作。“垦令”、“内外”、“靳令”、“开塞”、“耕战”等篇出自商鞅之手,“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的言论,其他为商鞅后学所著。但《商君书》各篇在内容和体例上首尾一贯,与商鞅变法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基本相符。其主要内容有:1.“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历史进化观以及利益说和力的原则。2.“画策”等篇论述了“不贵义而贵法”,以法治国、反对儒术的思想。3.“农战”等篇提出了兴国以农战、奖励农耕与兵战的法家主张。4.“赏刑”等篇提出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以刑去刑”的主张。5.“弱民”等篇提出了“民弱国强”,使人民俯首听命、无力反抗的“弱民”观点。本书所提出的思想和主张,为后期法家韩非等人所继承,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9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2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2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