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君书译注 / 商鞅

算地第六

2025-05-28 16:18 商君书译注

本篇导读

算地,就是计算土地、规划土地。本篇讨论了几个主要问题:第一,人口和土地的比例。这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也涉及行军作战时后勤补给的估算,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第二,对国家不同持份者的管治。文中提及五民,这五类人各有自己的想法,怎样运用智慧和力量去统一他们,对国家的稳定最为重要。第三,要了解被统治者的本性。怎样令人民安于务农、奋勇作战、建立功绩?可以从人性方面入手,建立赏罚制度,执行有序,上下公平,可谓圣人治国的方法。

凡世主之患[1]:用兵者不量力[2],治草莱者不度地[3]。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4];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务开[5];地胜其民者,事徕[6]。开徕,则行倍[7]。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8];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夫弃天物遂民淫者[9],世主之务过也。而上下事之,故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故为国任地者[10]: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为国分田数小[11]:亩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百里,出战卒万人者,数小也。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薮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故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长足[12]。此所谓任地待役之律也。

[1]患:忧虑。

[2]量:量度、评估、考虑。

[3]草莱:荒废了的农田。度:量度、规划。

[4]胜:超过。

[5]务:从事。开:开垦土地。

[6]徕:招徕。

[7]行:军队的行列,这里指军队的数目。

[8]国功:指对国家的功用。

[9]遂:按着,顺着,这里有满足的意思。淫:过于。

[10]任:使用。

[11]数小:指人口数少于耕地数。

[12]作:务农,农作。畜:储蓄。

译文

当世君主所忧虑的是:用兵作战时不评估自己的实力,开垦荒地时不做好土地规划。因此有土地狭小而人口众多的情况,人口的数量超过了土地的面积;也有土地广大而人口稀少的情况,土地面积超过了人口的数量。人口多而土地少,要致力于开垦荒地;土地多而人口少,要致力于招徕居民。开垦荒地并招徕居民,军队人数可以倍增。人口多而土地少,对国家的功用不足,兵力也少;土地多,超过人口数量,国家的山林、湖泽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无视自然资源而满足人民过分的欲望,这是当世君主在行事上的过失。而现在所有人都这样做,造成人口多而士兵战斗力弱,土地多而国家实力小。所以治理国家,使用土地的比例应该是:山林占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十分之一,溪谷、河流占十分之一,城市、道路占十分之一,荒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这是前朝君主合乎法度的律则。所以治理国家给人民分配耕地的田赋数和兵役数是:每个农民分得五百亩田地,国家得到的税收不足以养活一个士兵,这是因为土地不足以担负这样的任务。土地方圆百里,能派出兵士一万人,是因为人数少于土地数。可耕种的土地足以养活当地的民众,城市乡村道路足以安置当地的民众,山地、森林、湖泊、沼泽、溪谷足够供应民众的各种生活物资,湖泊、沼泽的堤坝足够储蓄水源。所以军队出战,粮食充足而财力有余;战事结束,人民从事耕作,而粮食储备长期保持充足。这就是利用土地补给战役的规律。

赏析与点评

古代战争的胜负关键除了兵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后勤补给。计算土地与人口比例,是出战前对国家实力的一个衡量。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比例计算,侧重点在于可以出战的士兵的数量;而士兵之可以出战,要靠后勤支持。古时大概要五百亩土地、相当于五户人家来补给一个出战的士兵。而这五户人家自己也需要粮食供应,所以一场战役所能动员的士兵,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作为支持。

今世主有地方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故为国之数[13],务在垦草;用兵之道,务在壹赏。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14];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私赏禁于下,则民力抟于敌;抟于敌,则胜。奚以知其然也[15]?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16],穷则生知而权利[17]。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罚而易苦[18]。易苦则地力尽,乐用则兵力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13]数:即术,方法。

[14]属:所属、归向之意。

[15]奚:何,疑问副词。

[16]劳:辛勤。易力:指用力,以力为用。

[17]知:同智,智谋。权利:计算利益。

[18]苦:指贫穷。

译文

当世君主拥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粮食却不足以用来补给士兵和装满粮仓,而士兵又与邻国为敌,因此我很是为当世君主忧虑。土地广大却不开发,即等同没有土地;人民众多却不能利用,即等同没有人民。所以,管治国家的方法,是要致力于开垦荒地;用兵的方法,是要致力于统一奖赏。堵塞人们从农战以外获得私利的途径,人民就会致力于归向农耕;归向农耕,人民就淳朴;人民淳朴,就会畏惧法令。禁止下属私自行赏,那么就能集中人民的力量对付敌人;集中力量来对付敌人,就能制胜。怎么知道会这样呢?人之常情,是淳朴就会勤劳且不吝惜自己的气力,贫穷就会产生智谋来计算利益。不吝惜自己的气力就会轻视死亡而乐于被使唤,计算利益则会畏惧刑罚从而改变贫穷。想改变贫穷就能够尽量发挥土地的力量,乐于被使唤就能尽量发挥士兵的力量。治理国家的人,能够尽量发挥地力又能够让人民效死,名利便能一齐得到了。

赏析与点评

君主若要令人民和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能不首先考虑人之常情,这是推动人民发挥土地效用和发挥士兵力量的必要条件。要想人民安于本分开垦土地,就要令人淳朴,这样人民才能集中力量开发土地。为什么人民愿意集中力量开发土地呢?因为他们想要脱贫,权衡利益后,发现努力开垦土地才会过上好日子。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19],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20],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21],非生之常也[22],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23],则民道之[24]。

[19]佚:即安逸。

[20]暖:暖和。

[21]裕:充裕,指数量很多。

[22]生:指天生、本性。

[23]凑:聚集在一起。

[24]道:取道,奔向。

译文

人民的本性:饿了就求取食物,累了就寻求安逸,痛苦了就寻找快乐,受了耻辱就寻求荣耀,这是人之常情。人民追求利益,就会无视礼法;追求名誉,就会丧失人的本性。怎样讨论这些事情的原因呢?现在的盗贼,对上触犯君主的禁令,对下丧失臣子的礼仪,就算名声坏了,生命受到威胁,他们仍然不停止,那是因为利益。那些古代的名士,穿的衣服不能温暖皮肤,吃的食物不能填饱肚肠,磨练自己的意志,劳累自己的四肢,伤害自己的五脏,而这样的人还越来越多,这不是正常的人性,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名声。所以说:名利聚合在一起,民众就会奔向它。

赏析与点评

这里讨论人的本性,此本性并非儒家所说人的本质,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先是身体的需求,然后是精神的: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不惜伤害他人,以致丧失正常的人性,那是盗贼所为;节衣缩食,害苦自己,那是名士所为。无论是盗贼还是名士,对于名利,总是汲汲营求。利用追求名利的人性,可以帮助国家发展。下一节继续讨论这一点。

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25],臣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臣欲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26]。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27]。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28]。犯其所苦[29],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敌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25]乘(shnɡ):原指车轮,可作量词。指古代兵车,一辆就是一乘。

[26]不令:不听从法令。

[27]计:计算权衡。

[28]危:认为危险。

[29]犯:触及。

译文

君主操纵名和利的大权,让人民获得功绩和名声,那是管治的方法。圣明的君主审察权力来操控权柄,审察管治方法以役使人民。管治的方法,是大臣与君主的权术,也是治国的关键。所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管治失误却不危险,臣子与君主权术运用不当而国家不混乱,是从来没有的。现在君主想要开辟疆土、管治人民却不详察管治方法,大臣想要尽职尽责却不确立权术。所以,国家有不服从的人民,君主有不听命的大臣。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对内令人民归心于务农,对外则让人民权衡利弊后考虑对敌作战。务农是人民认为辛苦的事,而作战是人民认为危险的事。民众愿意干自己认为辛苦的事、做自己认为危险的事,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所以,人民生时计算利益,死时也会顾虑自己的名誉。对于名利的来源,不能不仔细考察。利来自土地,那么人民就会尽力开垦田地;名来自作战,那么人民对外就会拼死作战。对内让人民能竭尽全力,那土地就不会荒芜;对外让人民拼死作战,就能战胜敌人。能战胜敌人而土地又不荒芜,富强便唾手可得了。

赏析与点评

要实现有效管治,就要有效运用管治方法,甚至使用权术。利用名利作为手段,从人民想获得名利的欲望着手,让人民通过开垦土地获利、通过参与战争获名,用名利驱使国人勤劳勇敢,令国家富强。

今则不然。世主之所以加务者,皆非国之急也。身有尧、舜之行,而功不及汤、武之略者[30],此执柄之罪也[31]。臣请语其过:夫治国舍势而任谈说,则身修而功寡[32]。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33],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34];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35];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36]。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37]。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38]。挟重资,归偏家[39],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胜其所难也,必以其所难胜其所易。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可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以随世禁[40]。故千乘惑乱,此其所加务者,过也。

[30]略:谋略,雄才伟略。

[31]执柄:执掌权柄。

[32]修:修养。

[33]处士:具才干但隐居不仕的人。

[34]竞:争胜。

[35]剽:轻浮。

[36]缘:攀附。

[37]圜:围绕。

[38]偏:通遍。

[39]偏:自己,私自。

[40]随:即堕,毁坏。

译文

现在却不是这样。君主所着力处理的,都不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具备尧、舜的品格,但功绩不及商汤和周武王,这是掌管权柄之人的过失。请让我谈谈他们的过失:管治国家舍弃管理方法而任用喜欢空谈的人,虽然自身有修养,但成就不大。所以,任用读《诗》、《书》的言辩之士,民众就会四处游荡而轻视君主;任用那些隐逸之士,民众就会远离朝廷且非议君主;任用勇士,民众就会彼此争胜而轻视禁令;任用手工业者,民众就会轻浮而容易改变主意;商人安逸且重视利益,民众就会攀附他们而议论君主。国家任用这五种人,就会让田地荒芜而兵力被削弱。言辩之人的资本在于口舌,隐士的资本在于心志,勇士的资本在于力气,手工业者的资本在于双手,商人的资本在于其自身。他们四海为家,安身立命的资本则随身携带。人民将谋生的资本看得比他自身还重要,而在国外到处寻求势力依附。(他们)携带重要的资本,回到自己家中,就是尧、舜也难以治理好这些人。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下令禁止这种情况,因而功成名就。圣明的君主不是用世间易做的事来战胜难做的事,而一定是用难做的事来战胜易做的事。所以人民愚昧,就用智慧战胜他们;世人有智慧,就用力量战胜他们。臣子愚昧,就会以为出力容易而使用智能困难;世人聪明,则会以为使用智能容易而出力困难。所以神农教人耕种而称王天下,是因为人们要学习他的智慧;商汤和周武王致力于强大而征服了诸侯,是因为诸侯屈服于他的力量。现在世人多机巧而民众多放佚,正是仿效商汤和周武王的时候,君主们却依从神农的方式行事,由此触犯了国家的禁忌。所以,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起了乱子,这是因为他们所要特别处理的事情,都是错误的。

民之生[41]: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42],任力以穷诈[43]。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44]。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45]。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外。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46]。此臣之所谓过也。

[41]生:天性、本性。

[42]能:能力。

[43]穷:杜绝。

[44]偏:少。托:依靠。危:通诡,欺诈。

[45]戢(j):聚集。

[46]剧:多。

译文

人的天性:量度后会选择较长的东西,称重后会选取较重的东西,衡量得失后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精明的君主谨慎观察这三种情况,治理国家的原则就可以确立,而人民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利用。国家对人民的要求不多,而人民避开国家要求的方法却很多。对内令人民依附于农业,对外令人民专心于作战。所以,圣君治理国家,多用禁令来限制人民的才能,利用民力来杜绝欺诈行为。这两个办法能普遍使用,国内的人民就会一心;人民一心,就会专心务农;专心务农,人民就朴实;人民朴实,就会安于居所而讨厌外出。所以圣君治理国家,令人民将收入来源寄托在土地上,而很少能依靠诡诈在外谋食。人民将收入来源寄托在土地上就朴实,依靠诡诈在外谋食就惑乱。人民对内朴实,对外感到惑乱,便会努力从事农耕,作战也能团结一致。人民努力务农,货财就增加;作战能够团结一致,邻国就危险。货财太多就不容易带着出逃,邻国危险就不会去投靠。没有资本,投身外国危险之地,就是疯汉也不会这么做。所以圣君治理国家,观察风俗来确立法规,国家就能治理好;察看国情弄清国家的根本,就能治理得当。不观察时代风俗,不考察国家的根本情况,那么就算国家的法令确立了,人民也仍然混乱;事务繁忙而功劳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过失啊。

赏析与点评

治国要关注人性。人性有趋利的取向,总想多占用些资源,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管治的思维首先要从人性想占用货财、避免灾害出发,同时,察看风俗与国情,这样,制定的法规就容易被人民接受,执行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刑人复漏[47],则小人辟淫而不苦刑[48],则徼幸于上以利求[49]。显荣之门不一,则君子事势以成名。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50]。君子不设其令,则罚舛。刑烦而罚行者,国多奸。则富者不能守其财,而贫者不能事其业,田荒而国贫。田荒,则民诈生;国贫,则上匮赏。故圣人之为治也,刑人无国位[51],戮人无官任[52]。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53]。君子下其位,则羞功;小人冀其利,则伐奸[54]。故刑戮者所以止奸也,而官爵者所以劝功也。今国立爵而民羞之,设刑而民乐之。此盖法术之患也。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55],立官贵爵以称之,论劳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之称平。上下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

[47]复:覆盖,引申为庇护。漏:漏网,未能绳之以法。

[48]辟:即邪僻,不老实。苦:害怕。

[49]徼幸:侥幸。

[50]烦:多。

[51]刑人:受刑责的人,即罪犯。

[52]戮人:罪人。

[53]冀:希望。

[54]伐:夸奖。

[55]正:政,政策之意。

译文

刑罚,用来禁止作奸犯科;赏赐,用来辅助刑罚。羞辱和劳苦,是人民所憎恶的;显荣和逸乐,是人民所追求的。所以,如果国家的刑罚没有人畏惧,而爵禄不足以令人追求,那是亡国的征兆。该受刑责的人却得到庇护而逃脱法网,那么百姓就会邪僻放纵,而不会害怕遭受刑罚,从而对君上心存侥幸,而以追求私利为目的。显荣不止一个途径,那么官吏就会攀附权贵来获取声誉。百姓不避国家的禁令,所以刑罚繁多。官吏不设立法令,所以刑罚错乱。刑法繁琐而实行刑罚,国家便会多奸邪。这样,富人就不能保有他们的财产,穷人就不能从事他们的职业,土地就会荒废,国家也会贫穷。土地荒废,人民就会出现欺诈行为;国家贫穷,君主便会缺少财物用于赏赐。所以圣人治国,受过刑责的人在国家中没有地位,犯过罪的人在朝廷里没有官做。受过刑责的人也能在朝廷中有一席之地,那官吏就会看不起自己的地位。(犯过罪的人也能)锦衣玉食,百姓就会贪图他们获得的利益。官吏看不起自己的地位,就羞于建功立业;百姓希冀获得非分的利益,就会夸赞奸邪。所以刑罚是用来禁止作奸犯科的,官爵是用来鼓励建功立业的。现在国家设立官爵而人民认为可耻,设立刑罚人民却觉得可笑。这大概是律法和权术的弊病吧。因此,君子操控权柄、统一政策而制定管治方针,通过封官授爵来奖励人民,按照功劳大小来任用官吏。这样,上上下下就会公平。上下公平,臣子就能为国尽力,君主也能掌握权柄。

赏析与点评

刑罚与赏赐,作为治国之策,在设立与推行时,也需要考虑人民的本性。这段文字用小人和君子对举,小人当为被统治者,君子则是统治者。统治者立法和执法时,一旦没有纲纪,就会执法不公,以致放纵应当受刑的被统治者,国家就不能有效管治。同理,统治者制定官爵制度,是要公平对待有功劳的被统治者;若处理不公平,作奸犯科的人会越来越多,建立功绩的人则会越来越少,国家就会越来越乱。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代严万里的《商君书校》和当代高亨的《商君书注译》。商鞅(?—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两次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封于商,因称商鞅。后被诬害,车裂而死。本书大部分篇章并非商鞅所作。“垦令”、“内外”、“靳令”、“开塞”、“耕战”等篇出自商鞅之手,“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的言论,其他为商鞅后学所著。但《商君书》各篇在内容和体例上首尾一贯,与商鞅变法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基本相符。其主要内容有:1.“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历史进化观以及利益说和力的原则。2.“画策”等篇论述了“不贵义而贵法”,以法治国、反对儒术的思想。3.“农战”等篇提出了兴国以农战、奖励农耕与兵战的法家主张。4.“赏刑”等篇提出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以刑去刑”的主张。5.“弱民”等篇提出了“民弱国强”,使人民俯首听命、无力反抗的“弱民”观点。本书所提出的思想和主张,为后期法家韩非等人所继承,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9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2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2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