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君书译注 / 商鞅

弱民第二十

2025-05-28 17:15 商君书译注

本篇导读

弱民,就是使人民弱,其实质是令人民服从国家法令,不与国家对抗。本篇主要讨论人民与国家的强弱关系。治理国家,要令人民弱,人民弱就会淳朴、守规矩,就能服从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国家的意志为意志,从而参与农耕和战斗,国家就能强大。反之,人民就放任散漫,最终不能为国家建设出力,国力就会被削弱。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此消彼长,人民强,国家就弱;国家强,人民就弱。有效的国家管理,首重令人民弱。另外,本篇多段文字与《去强》篇重复。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1],强则越志[2]。轨则有用,越志则乱。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1]轨:遵循规矩,此指守法。

[2]越志:放纵心志。

译文

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致力于使人民弱。人民淳朴就弱,人民放任就强。弱就遵循规矩,强就恣意妄为。人民遵循规矩就能听从役使,恣意妄为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去除不守法的人民,国家力量就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人民,国家力量就强。

赏析与点评

人民要弱,弱就淳朴,淳朴就守规矩,就会参加农战,从而令国家富强。因此,要国家富强,其根本就是要令人民弱。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3];用则有任,和则匮[4];有任乃富于政。[5]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3]利之用则和:应是利用之则和,指役使人民就和谐。

[4]匮:这里意思刚好相反,不匮,指不足够。

[5]句首至此,颇难解读,蒋礼鸿以《说民》主旨阐其大概,认为大意是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复者,善也。章善则过匮,任奸则罪诛。亦备一说。

译文

善待人民,人民就亲近国家;合理地役使人民,人民就与国家同心。国家役使人民,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人民与国家同心,国家就不匮乏。国家舍弃法治,放任人民做他们认为善的事,奸邪就多。人民贫穷就会努力致富,努力致富就会放任,放任就会产生虱害。所以人民富裕了就不易役使,就让他们以粮食换取爵位,爵位必须凭借他们的努力(才能得到),那样农民就不怠惰。农民不怠惰,六种虱害就不会产生。所以国家富强人民守法,就会强上加强。

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6]。易之则强。事有羞[7],多奸;寡赏[8],无失。多奸疑[9],敌失必利。兵至强威;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故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法有,民安其次[10];主变,事能得齐[11]。国守安,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6]正:期望。

[7]羞:羞战之心。

[8]寡赏:即利出一孔。

[9]疑:止息。

[10]次:次序,秩序。

[11]齐:通济,成功。

译文

国家兵力衰弱容易,强大难;人们都爱惜生命,安于逸乐。拼死赴国难,是难以期望做到的。能改变人民赴死难的这个特点,兵力就会强大。人民羞战,就会多奸邪;国家赏赐仅仅出于农战这一途径,就没有差错。奸邪止息,敌人有过失,一定有利。兵力强大,就会产生声威;不羞耻于农战,就可以利用士兵(发挥最大的作用)。用兵长时间处于有利形势,(国君)一定能称王。所以用兵敢做敌人所不敢做的,就强大;做敌人认为羞耻的事,就有利。法制有常态,人民才能安于秩序;君主随机应变,事情就能成功。国家安定,君主掌握大权,就有利。所以君主以机变为贵,国家以稳定为贵。

赏析与点评

这一节注释家多认为文意难解。笔者认为,这节扣紧农战,人民能拼死参与农战,又能守法,国家就会强大和安定。此节最后提到君主贵在多变,国家贵在少变。多变是为了顺应社会形势;少变则因为国家注重约束人民,要重视稳定。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12];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13];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

[12]物:财物,用来赏赐,是经农战获得的。

[13]守:保持。

译文

利禄出自一个渠道,国家的财物就多;出自十个渠道,国家的财物就少。保持出于一个渠道的国家就安定;保持出于十个渠道的国家就混乱。安定就强大,混乱就衰弱。国家强大财物就会集聚;国家衰弱财物就会失去。所以国家能集聚财物就强,失去财物就衰弱。

赏析与点评

利禄要出自一个渠道,《靳令》也曾提及这一点,即得到赏赐的来源仅仅限于农战。另外,如果财物丰富,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就强。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14]。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15];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14]事:治,谨严。

[15]列:位。

译文

人民地位卑弱就重视爵位,弱小就尊崇官位,贫穷就重视赏赐。用刑法来管治人民,人民就乐于被役使;用赏赐来令人民参战,人民就轻视死亡。所以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强大。人民有自以为荣的尺度,就贱视爵位、轻视官职;人民富裕就会轻视赏赐。管治人民,用刑罚来羞辱人民,叫他们战斗,他们就战斗。如果人民畏惧死亡,部署混乱,而去与别国战斗,士兵与农民都会怠惰,国家就会衰弱。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16],必削。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17]。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18]。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19]。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16]朴:根。

[17]薄:发语词,无意。燕:安,安逸。

[18]伤器:受物品所伤害,指受物质和物欲所害,生活过得糜烂。

[19]卒:众。

译文

农民、商人、官员这三种人是国家常设的职业。农民开垦土地,商人求取货物,官员管理人民。这三种职业产生六种虱害:叫作岁、食、美、好、志、行。这六种虱害有了来源,国家必定会衰弱。农民有剩余的粮食,于是成年安逸享乐。商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华美好玩的物品,就会被物质所伤害。官位设置了但官员不肯为国家出力,心志和行为变得卑下。六种虱害形成风气,军队打仗必定大败。

赏析与点评

六种虱害的说法在《靳令》中出现过,不同的是,本节提到了物质对人的伤害,以及儒家心志、行为对人的束缚,这些综合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20];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20]治众:指治理的项目繁多,管治太过。

译文

法制歪曲,统治混乱;任用贤良,异言盛行。统治纷繁,国家混乱;异言盛行,兵力就弱。法制明确,治理简化;重视实力,异言止息。治理简化,国家安定;异言止息,兵力就强。所以,治道烦琐,国家就会弱小;治道简洁,国家就会强大。

赏析与点评

要简化统治,令法制明确。重视实力,也就是重视战斗,异言就会止息。此节提及的治大,国小,治小,国大,在《去强》中也出现过。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故以强重弱,削;以弱重强,王。以强政强弱,强存;以弱政弱强,强去。强存则弱;强去则王。故以强政弱,削;以弱政强,王也。

译文

政治作为是人民所憎恶的,人民就弱;政治作为是人民所喜爱的,人民就强。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人民所喜爱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令他们更强,国家兵力就会弱上加弱。人民所喜爱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令他们转弱,国家兵力就会强上加强。所以,实行强民政策以致兵力弱上加弱,国家就会衰弱;实行弱民政策而令兵力强上加强,君主就能称王天下。以强民政策来治理强民和弱民,强民仍然存在;用弱民政策来治理强民和弱民,强民就会被消灭。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失,君主就能称王天下。所以,用强民政策治理弱民,国家就会衰弱;用弱民政策治理强民,君主就能称王天下。

赏析与点评

这是强和弱的策略性思考:人民强,国家就弱;国家强,人民就弱。人民强,意思是指人民的意志比国家意志更强,国家约束不了人民,兵力因而削弱。人民弱,意思是人民受国家主导,国家以赏和罚制约人民,兵力因而强大。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21]。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今当世之用事者,若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2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23]。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陈[24],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楚国之民齐疾而均[25],速若飘风[26]。宛巨铁鉇[27],利若蜂虿[28];胁鲛犀兕[29],坚若金石。江、汉以为池[30],汝、颍以为限[31],隐以邓林[32],缘以方城[33]。秦师至,鄢、郢举[34],若振槁[35];唐蔑死于垂涉[36],庄蹻发于内[37],楚分为五。地非不大也,民非不众也,甲兵财用非不多也,战不胜,守不固,此无法之所生也,释权衡而操轻重者。

[21]尽:囊括。

[22]举:采用。

[23]舡(chun):船。

[24]陈:通阵,战阵。

[25]齐疾:行动敏捷。均:齐整。

[26]飘风:旋风。

[27]宛:楚国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境。巨铁鉇(shī):铁矛。

[28]蜂虿(chi):指蜂和虿的毒刺。

[29]胁:两膀。鲛:鲛鱼,即鲨鱼。犀兕:犀牛。兕,雌犀牛。

[30]池:壕沟,即护城河。

[31]汝、颍:汝水和颍水。限:险阻。

[32]邓林:在楚国北部境域。

[33]方城:楚国北部的长城。

[34]鄢、郢:楚文王曾定都于郢,而惠王也曾迁都于鄢,仍然叫作郢。所以用鄢郢来指称楚国的首都。举:攻陷。

[35]振:振起或抖落。槁:枯叶。

[36]唐蔑:楚国将领。垂涉:又写作垂沙,地名,在今河南唐河西南。

[37]庄蹻:楚国叛将,又叫庄豪。齐、魏、韩联兵攻楚,唐蔑战死,而庄蹻乘机起义。

译文

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大臣,任用必定嘉许其功绩,赏赐必定囊括他所有的功劳。君主令人民相信这一点像相信日和月一样,那就天下无敌了。现在离娄能看到秋毫之末,却不能把他明亮的眼睛借给别人;乌获能举起千钧的重量,却不能把他的力气借给旁人;圣贤的才能在于秉性,也不能互相交换。现在当世执政的人想成为圣明的君主,那就要采用法制。背离法制来治理国家,这是任重道远而没有牛马、想渡过河川而没有舟船。现在人口多兵力强,是帝王的大好资本,但如不订明法制并加以巩固,就接近危险和死亡了。所以,英明的君主修明法制,国内的人民没有逃避放纵的心思,游说和巧言谄媚的人都不得不参加战争,万民都努力于农战。国君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啊。楚国的人民行动敏捷而统一,速度像旋风一样。手持宛地的铁矛,有如蜜蜂和蝎子的刺一样锋利;身披鲛鱼、犀牛皮制成的铠甲,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坚硬。以长江、汉水作壕沟,以汝水、颍水为险阻,以邓林作屏障,以方城作要塞。(可是,)秦国大军到来,攻陷鄢、郢,如同振起枯叶;楚将唐蔑在垂涉战死,楚将庄蹻在国内叛乱,楚国就一分为五了。楚国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并非不多,兵甲、财物也并非不足,战争不能取得胜利,防守不能坚固,这是没有修明法制的结果,就像不用权衡来量度事物的轻重一样。

赏析与点评

本节用了许多比喻和事例,来说明君主应该重视法制,以法治国,这样才可以驾驭人民。那些放纵、好议论、不踏实的人民,都会因为国君赏罚分明而参与农战,为国出力。不以法治国,国家物资再丰富,战争也不能取得胜利,防守也不会坚固。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代严万里的《商君书校》和当代高亨的《商君书注译》。商鞅(?—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两次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封于商,因称商鞅。后被诬害,车裂而死。本书大部分篇章并非商鞅所作。“垦令”、“内外”、“靳令”、“开塞”、“耕战”等篇出自商鞅之手,“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的言论,其他为商鞅后学所著。但《商君书》各篇在内容和体例上首尾一贯,与商鞅变法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基本相符。其主要内容有:1.“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历史进化观以及利益说和力的原则。2.“画策”等篇论述了“不贵义而贵法”,以法治国、反对儒术的思想。3.“农战”等篇提出了兴国以农战、奖励农耕与兵战的法家主张。4.“赏刑”等篇提出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以刑去刑”的主张。5.“弱民”等篇提出了“民弱国强”,使人民俯首听命、无力反抗的“弱民”观点。本书所提出的思想和主张,为后期法家韩非等人所继承,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9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2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2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