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小史 / 冯友兰

九 佛教、道教与道学

2025-05-30 17:42 中国哲学小史

及乎魏晋,道家之学又盛。盖古代思想中之最与术数无关者为道家。汉代阴阳家与儒家混合,盛行一时。其反动即为魏晋时代道家之复兴。南北朝时人以《老》、《庄》、《易》为三玄,故讲此方面之学,有玄学之称。

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新分子加入。盖于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地输入。而中国人对之,亦能有甚深了解。隋唐之时,中国之第一流思想家,皆为佛学家。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人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的佛学。所谓中国人思想之倾向者,可分数点论之。

(一)原来之佛学中,派别虽多,然其大体之倾向,则在于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谓外界,乃系心现,虚妄不实,所异空也。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视之,乃非常可怪之论。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与佛学所谓空者以一种解释,使外界为不真空(用僧肇语)。

(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乃佛教中之三法印。涅槃译言圆寂,佛之最髙境界,乃永寂不动者。但中国人又最注重人之活动。儒家所说人之最高境界,亦即在活动中。如《易》乾《彖辞》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教人于活动中求最高境界也。即庄学最富有出世色彩,然其理想中之真人至人,亦非无活动者。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非永寂不动。佛之净心,亦能繁兴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大乘止观法门》语)。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僧肇语)也。

(三)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故佛学中有一部分谓,有一种人无有佛性,永不能成佛。但中国人以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荀子以为人之性恶,亦以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故中国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草木亦有佛性。又佛教中有轮回之说。一生物此生所有修行之成就,即为来生继续修行之根基。如此历劫修行,积渐始能成佛。如此说则并世之人,其成佛之可能,均不相同。但中国人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之义,乃谓人人皆于此生可为尧舜。无论何人,苟服尧之服,行尧之行,言尧之言,皆即是尧。而人之可以为此,又皆有其自由意志也。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又为顿悟成佛(道生语)之说。以为无论何人,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神会语)。

凡此诸倾向,非为印度之佛学家所必无有,但中国之佛学家则多就诸方面发挥也。中国佛学家就此诸方面发挥,即成为天台、华严、禅诸新宗派,盛行于隋唐。

佛学与中国原有之儒家之学之融合,即成为宋明之道学。道学虽盛于宋明,而在唐代已发其端。如韩愈(西历八二四年卒)作《原道》,极推尊孟子,以为得孔子之正传。此为宋明以来之传统的见解,而韩愈倡之。周秦之际,儒家中孟荀二派并峙。西汉时荀学为盛。仅扬雄对孟子有相当的推崇,此后直至韩愈,无有力的后继。韩愈一倡,此说大行。而《孟子》一书,遂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焉。盖因孟子之学,本有神秘主义之倾向,其谈心谈性,谈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以及养心、寡欲之修养方法,可认为可与佛学中所讨论,当时人所认为有兴趣之问题,作相当的解答。故于在儒家典籍中,求与当时人所认为有兴趣之问题有关之书,《孟子》一书,实其选也。

韩愈于《原道》又特引《大学》。《大学》本为《礼记》中之一篇,自汉以后至唐,无特别称道之者。韩愈以其中有明明德、正心、诚意之说,亦可认为与当时所认为有兴趣之问题有关,故特提出,而又指出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以见儒佛虽同一治心而用意不同,结果亦异。此后至宋明,《大学》遂亦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焉。韩愈提出道字,又为道统之说。此说孟子本已略言之,经韩愈提倡,宋明道学家皆持之,而宋明道学家亦有道学家之名。由此三点言之,韩愈实可宋明道学家之先河也。

与韩愈同时,又有李翱。李翱作《复性书》,其中可注意之点甚多,略举之,则有:

(一)《中庸》本为《礼记》中一篇,《复性书》中特别提出之。此后《中庸》遂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易系辞传》亦特别提出,后亦为宋明道学家所根据之重要典籍。

(二)礼乐之功用,在原来儒家之学中,本所以使人之欲望与感情,皆发而有节而得中。《复性书》则谓系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礼乐之意义,在原来儒家之学中,系伦理的。在此则系宗教的,或神秘的。即在原来儒家之学中,礼乐乃所以养成道德完全之人格;在此则礼乐乃所以使人得到其所谓诚之一种方法也。

(三)《复性书》谓: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此言可总代表宋明道学家讲学之动机。宋明道学家皆认为当时所认为有兴趣的问题,在儒家典籍中,亦可得相当的解答。宋明道学家皆在儒家典籍中寻求当时所认为有兴趣的问题之解答者也。李翱及宋明道学家所说之圣人,皆非伦理的,而为宗教的或神秘的。盖其所说之圣人,非只如孟子所说之人伦之至之人,而乃是以尽人伦,行礼乐,以达到其修养至高之境界,即与宇宙合一之境界。盖如何乃能成佛乃当时所认为有兴趣的问题。李翱及宋明道学家之学,皆欲与此问题以儒家的答案,欲使人以儒家的方法成儒家的佛也。

及乎北宋,此种融合儒释之新儒学,又有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加入。此为构成道学之一新成分。西汉之际,阴阳家之言,混入儒家。此混合产品,即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之学说。及玄学家起,阴阳家之言,一时为所压倒。但同时阴阳家言即又挟儒家一部分之经典,附会入道家之学说,而成所谓道教。阴阳家言,可以与道家学说混合,似系奇事。然《老子》之书,言辞过简,本可与以种种的解释。其中又有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死而不亡者寿,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等言,更可与讲长生不死者以附会之机会。以阴阳家之宇宙观,加人此等希望长生之人生观,并以阴阳家对于宇宙间事物之解释,作为求长生方法之理论,即成所谓道教。自东汉之末,道教大兴。在南北朝隋唐,道教与佛教立于对等地位,且时互为盛衰。

上述《纬书》中之易说,亦附在道敎中,传授不绝。及北宋而此种易说,又为人引入道学中,即所谓象数之学是也。刘牧《易数钩隐图》序云: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形由象生,象由数设。天下之物皆形也。有数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形。数为最根本的。上述《易纬》中之易说,虽亦有此倾向,然此倾向至此得有明白的表示。

上文谓阴阳家之学,有科学之成分。

道教中之思想,亦有可注意者,则道教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以为其所作为,乃欲战胜天然。盖有生则有死,乃天然的程序,今欲不死,是逆天而行也。葛洪曰: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使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抱朴子》卷三)俞琰曰:盖人在天地间,不过天地间一物耳。以其灵于物,故特谓之人,岂能与天地并哉?若夫窃天地之机,以修成金液大丹,则与天地相为终始,乃谓之真人。(《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三)又引《翠虚篇》云: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同上卷五)

窃天地之机,夺取阴阳造化机,役使万物,以为吾用,以达吾之目的。此其注重权力之意,亦可谓为有科学精神。尝谓科学有二方面,一方面注重确切,一方面注重权力。惟对事物有确切的知识,故能有统治之之权力。道教欲统治天然,而对于天然,无确切的知识(虽彼自以为有确切的知识),故其对于宇宙事物之解释,不免为神话;其所用以统治事物之方法,不免为魔术。然魔术尝为科学之先驱矣。A1chemy为化学之先驱,而道教中炼外丹者,所讲黄白之术(即炼别种物质为金银之术)即中国之Alchemy也。

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初版,1945年11月第二版。 该书主要分析和阐释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荀子、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的哲学思想。 关于朱熹,冯友兰认为,朱子之学乃是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兄弟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在朱子看来,凡有形有象者,即是器;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是道。所谓道,即是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是指具体的事物。天下之物,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且是在其物之先。一事物之理,即是该事物最完全的形式,也是该事物的最高的标准,这也就是极,是一事一物之极。而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它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猜你喜欢

  • 佛教祈福吉祥用语

    1、股淡淡的花香,愿戒定慧的熏香去除您所有忧伤烦恼,带给你幸福清新的一天。阿弥陀佛!新年万福!2、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压力需要随时释放;没有必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是懂得放下!放下..

    8 好句大全 2025-07-12
  • 佛教经典四字

    1、制心一处,无事不办。2、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3、真心应物,不生分别。4、无色无相,无嗔无狂。5、白云无心,真如佛性。6、撒手西归,全无是类。7、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11 好句大全 2025-07-11
  • 漫议S氏论中国诗

    《人物与批评》一文载《人间世》(一九三三年出版),作者列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散文家。其中有一段对于中国诗的批评,可供参考。西洋人不甚了解东方,总以之为神秘,尤其是中国思想及中国语言文字。S氏..

    21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诗人的复仇

    我歌唱,为了复仇!母亲编了一支歌谣,拍着我的头发责备我:孩子,你是一个复仇的精灵,因为你不守天老爷的规矩,就把你打下来,在土地上受罪。在农村的二月天,绿草爬上了墙头,春风,撑开了温暖的蓬帆那蛰息了整个..

  • 佛教经典语句经典语录励志一生

    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2、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3、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4、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5、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

    14 好句大全 2025-07-03
  • 人的歌唱

    火的歌唱读《凤凰》有感并祝郭沫若先生五三寿辰在受难的土地上,在睡眠的土地上,你第一个撞出封建的门闸,向人民朗诵火的歌唱。你的歌是一团火,你的歌是力的舞蹈,你举着闪亮闪亮的火把,和广大的人民走在一道。这..

  • 人民与土地

    向黄河向红浪滔天的黄河,我大声地吹响了角笛。呜哒哒呜哒哒我吹出了心里的声音,我吹出了人民的声音。黄河的水汹涌地流,黄河的水愤怒地流,黄河的水要哭泣了,黄河的儿女熬煎在炮火里。日本法西斯的战马,奔窜着来..

  • 灵的文学与佛教

    前十多年的时候,我就很想知道一点佛教的学理。那时候我在英国,最容易见到的中国朋友是许地山落华生先生,他是研究宗教比较学的,记得他在牛津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有一篇讨论《法华经》的文章。该时我对他说:我想研究..

    34 天真的幽默家 2025-06-13
  • 佛教禅句

    1、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2、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3、世间有七苦,爱别离,怨憎会,还有求不得。4、信佛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信因果,就不..

    23 好句大全 2025-06-11
  • 哲学晚安句子大全

    1、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当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小。2、总会有一个人让你伤心,总会有一段情教会你转身。面对放在心里的人和无可奈何的感情,我们要做的并非坚持到底,而是适时放手。..

    24 好句大全 2025-06-09
  • “少年中国”的精神

    上回太炎先生话里面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

    32 读书与做人 2025-06-04
  • 第十九讲 纵贯系统的圆熟

    假如我们对儒、释、道三家的基本观念有确定的了解,知道其最后的问题所在,便知这三个系统都指向最后的、究竟的层次。这即是说,这三个系统在层次上并无高低之分,它们同属于终极的形态之层次。从这终极的形态上来说..

    32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八讲 宋明儒学概述

    我写过一册书,是讲魏晋时代的哲学的,又以两册书来讲南北朝、隋、唐的佛教,还以四册书来讲宋明理学,其量最多。首先写成的是关于魏晋玄学的部分,就是《才性与玄理》这本书。然后再写宋明这个阶段的哲学,大体花了..

    31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七讲 圆教与圆善

    上一讲我们谈分别说与非分别说(1),以了解说法的两个方式。我们由分析哲学的分析(analysis)一层一层往上讲,探究到广义的分解。不但西方哲学重视分解,就是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也都重视分解。不分解便不能有所肯定..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六讲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以及“表达圆教”之模式

    上一讲,我们提到要了解天台宗所说圆教的意义,必须先了解《般若经》的特殊性格,也就是说,必须先了解分别说与非分别说的观念。分别说与非分别说这个问题,西方哲学并未考虑过,它是从佛教启发出来的。以前的人吸取..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的意义

    上一讲,我们已说明如来藏系统的一心开二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架构看成一个有普遍性的共同模型,用它来消化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然而依天台宗的判教而言,如来藏系统仍属别教。我们前面..

    2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四讲 《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今天,我们再从唯识宗阿赖耶识系统往前推进,来看看佛教的发展。在佛教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唯识宗并非最终之理境。顺着唯识宗的思想再往前发展,则是《大乘起信论》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讲如来藏(1),即如来藏自性清..

    27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三讲 二谛与三性:如何安排科学知识?是不是主观主义?

    在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佛教的一个主要基本观念缘起性空,及由此观念所牵连到的一些哲学问题,如康德、布拉德利等的想法。佛教的教理最复杂、启发性最大、所牵涉的哲学问题也极多。除缘起性空外,还有几个重要问题,..

    26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二讲 略说魏晋梁朝非主流的思想并略论佛教“缘起性空”

    一义所牵连到的诸哲学理境与问题上次我们叙述了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及玄理之作用与价值。在魏晋时代下赅南北朝之梁朝,除了作为主流的玄学与佛教之外,还有三个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问题,即裴的《崇有论》、嵇康的《声无..

    24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 第十一讲 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以及玄理之内容与价值

    我这一系列的讲述是对于中国哲学各期的演变作一综括性的叙述,使得我们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才可以进一步谈从中国哲学中发展出来的新问题或者是在这个时代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或者是和西方哲学相接触而引发的问题,..

    28 中国哲学十九讲 2025-06-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