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夷待访录译注 / 黄宗羲

原臣

2025-05-31 14:13 明夷待访录译注

【题解】

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思想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从探索封建社会兴衰演变的角度,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主义,《原臣》篇即是代表之作。

《原臣》篇接续前《原君》篇,主要论述为臣的职责,即讨论臣的本原道理,思维路径也承续《原君》。在本篇中,黄宗羲首先分析了臣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臣?黄宗羲认为,只有那些以关心万民之忧乐为己任的官员才是真正的臣。臣出仕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真正为民服务的,才是真的臣。对君主的无形无声之嗜欲而视之听之的,不过是宦官和宫妾;不顾自身安危,为君主死之亡之的,也不能称之为臣,只能算作君主宠幸的人。这些人都不能坚守为臣之道。

接着,黄宗羲又发表了对君臣关系的直透本质的见解。他指出: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君主治理天下是为万民服务,但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也就是说,天下的事务烦琐,仅靠君主一人难以应付,所以才需要设置臣来分担。这说明臣是为治理天下而设的,职责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说,君臣治理天下都以万民为服务对象。

那么君臣关系最好的状态又如何呢?黄宗羲将其类比为师友关系,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只有以天下为事的臣才是君主的师友。从黄宗羲的角度来看,君臣只有为了天下事而平等相处,才能称之为良师益友。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形象地分析君臣职责的相互关系,强调为臣者若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仍然违背了真正的臣道。而为君者,若心存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的妄念,必将导致民生憔悴,最终使得国家衰亡。黄宗羲将治理国家比作拉木头,君与臣如果手不执绋,足不履地,则国家无法治理。这些都说明,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相处,共同以治理好天下为目标才能使得国家强盛,反之如果违背了设臣的初衷,则导致国家***。为更深入地探讨君臣关系,黄宗羲区分了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认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父子之间属血缘关系,难以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讲,君臣关系则是可以改变的。

黄宗羲提出的这种区别于以往的新的君臣关系论,是通过总结历代兴衰而得出的,而他梳理的这种君臣关系凸显出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一言以蔽之,臣的义务是与君主共同管理天下,而并非是为侍奉皇帝这一家一姓。

黄宗羲的这种为臣论以及关于君臣关系的分析充分体现了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萧公权认为黄宗羲关于君臣关系之论,其立言亦悉依孟子,一扫专制天下君为臣纲之传统思想。昔李卓吾论史,谓齐王建之降秦饿死与冯道之历事多君皆有大利于民。梨洲倘闻其说,殆可许为同调。抑又有进者,自梨洲观之,君尊臣卑,名位虽有差别,而职分均在利民。故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臣所以佐君为治,而非以奉君之身。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后者不致力于曳木,惟承前者之喜怒,而曳木之职荒矣。

萨孟武也对黄宗羲的臣论有中肯评价:

古人所谓忠臣,梨洲皆否认其价值。而忠之观念,儒家本来只视为君臣的相对义务,后儒乃变之为绝对义务,梨洲连相对义务也否认了,而谓忠不是忠于君,忠于一姓,而是忠于天下,忠于万民,这确是吾国思想一大变转。但是思想单单到此为止,倘不能再创一种制度以救其弊,则篡夺之事仍无已时,这就是天下安定之后,梨洲思想又归消沉的理由。(《中国政治思想史》)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①,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②;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③。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④。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⑤;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⑥。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注释】

①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指以对待父母的态度来对待君主。语出《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其意是指作为人子,在侍奉父母时,应在父母还没有说出来或表现在脸上时,就已经明白父母的意思。

②资于:用于。

③极则:最高程度。

④群工:群臣。工,官吏,执事。

⑤宫妾:宫女。

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几句: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私昵,亲近,宠爱。

【译文】

如果有这样的人,在对方还没有做出表情或说话之前,就已经体察到对方的心意,用这样的方式来侍奉君主,可以称为臣吗?答:不可以。如果有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侍奉君主,可以称作臣吗?答:不可以。因为在对方没有做出表情或说话之前就能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那是子女侍奉自己父亲的态度;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那是无私的最高程度。做到这两样还不能称作人臣,那么为臣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呢?答:在我看来,天下太大了,并非一个人所能治理的,所以应该设群臣分工治理。因此,臣之所以出仕当官,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君主一人;是为了天下万民,而不只是为了君主一姓。我为天下和万民的缘故才当官,如果不是合理的事情,即使君主以严词厉色强迫我,我也不能听从,更何况体察君主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意图呢!如果是为了不合理的事情,即使在朝为官,我也不会答应,更何况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呢!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为了君主一人一姓的缘故,我就要去揣摩君主还没有明确显露出来的嗜好和欲望,并愿意服从,那是宦官和宫女的心态;君主为了他一己之私而死或逃亡,我也跟着去死或逃亡,那是受君主私下宠爱之人的态度。这就是分辨是不是真正的臣的标准。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①,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②,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③。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④,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⑤,亦以为纤芥之疾也⑥。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

【注释】

①昧:愚昧,糊涂。

②牧:统治。

③橐(tu):袋子。

④憔悴:困顿。

⑤诚臣:忠臣。

⑥纤芥:细微。

【译文】

世上那些做臣下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还认为臣就是为君主而设置的。他们认为是君主把天下分享给我去治理的,是君主把人民交给我去管理的,把天下和人民都看作君主的囊中私有之物。现在各地的劳苦烦扰,民生的困顿,足以危及我的君主,所以我才不得不研究统治管理的方法。如果还没有威胁到国家的存亡,那么各地的劳苦烦扰,民生的困顿这些事,即使在忠臣那里,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而已。古代那些为臣之人,是这样的吗?还是另有那个时代应有的样子?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①,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注释】

①秦政: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他在为秦王时,任用尉缭和李斯等,推行统一战略,前后经过十年,最终于前221年灭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建立秦朝后,自称皇帝,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君主专制,为后世所延续。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史称千古一帝。

②晋、宋、齐、梁:汉唐之间所建立的短命王朝。晋,此指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265420),西晋为大统一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共一百五十五年。宋、齐、梁、陈朝是南朝的四个王朝,上接魏晋时期,下启隋朝,起止时间大概为420589年。这几个王朝虽然政权存在时间较短,但在统治南方的时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广泛传播到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译文】

天下的治乱,并不在于一家一姓的兴亡,而在于万民的忧愁与欢乐。所以,夏桀、商纣的灭亡,是意味着天下得以大治;秦始皇、元朝的兴起,则意味着天下扰乱;晋和南朝的宋、齐、梁几朝的兴亡,影响不到天下的治乱。为臣者,如果无视百姓的灾难困苦,即使他能辅助君主取得天下,跟随君主去死,他对于为臣之道也是背离的。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①,前者唱邪,后者唱许②。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③,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④,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⑤。

【注释】

①曳:牵引。

②前者唱邪(y),后者唱许(hǔ):邪、许,集体劳动时的号子声。《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③绋(f):大绳。

④娱笑:嬉笑。

⑤荒:荒废,弃置。

【译文】

治理天下就像拖曳大木头,喊着号子,前后呼应,一起努力。君与臣,就是共同拉木头的人。如果有人手里不拿着绳索,脚也不在地上站稳,前面拉木头的人只在后面拉木头的人面前嬉笑玩乐,后面拉木头的人还认为这样挺好,那么拉木头的工作也就荒废了。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①,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②,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③。

【注释】

①恣:放纵,肆意而为。

②草野:民间。

③跻:置身。仆妾:泛指奴仆婢妾。

【译文】

唉!后世那些骄横的君主们恣意放纵,不关心天下百姓的事情。他们从民间选拔人才,只不过是想得到为他们驱使效劳的人而已。而从民间出来到朝廷做官的人,也不过是为君主奔走效劳,一时免于寒冷和饥饿,于是就感激起君主的赏识与任用,不再去思考君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礼制,置身于奴仆婢妾之间也认为理所当然了。

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①,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②。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③,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注释】

①神宗: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31620),常被称为万历帝。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死后谥号文忠。少年聪慧,二十三岁即考中了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并兼东阁大学士。后入阁为宰辅。万历初,取代高拱成为首辅,随后职掌明朝政务十余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财政方面,一条鞭法是其改革的重要一项。在万历帝年幼时,张居正辅佐,万历帝尊其为帝师,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太师张太岳先生。但随着万历帝的掌权,对其擅权越来越不满。在其死后,万历帝借宦官构陷,籍没其家,到天启、崇祯年间才恢复了名誉。

②古之师傅:周礼中的太师、太傅,皇帝的老师。

③坐:缘于。自待:看待自己。

④鹄(gǔ):箭靶的中心,指目标。

【译文】

明代万历初期,神宗皇帝对待张居正的礼遇只是稍有些恭敬,与古代君主对待老师的礼遇相比较还不到百分之一。可是当时的人就很惊骇,指责张居正所接受的礼遇不符合为人臣子的身份。其实张居正的过错,恰恰是因为不能以天子的师傅自居,而是像奴仆婢妾一样听从皇帝的指使,现在却反过来指责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长期耳濡目染世俗所谓的为臣之道,以为那样才是为人臣的标准。他们怎么能知道臣子对于君主,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呢?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①,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注释】

①累:多次。

【译文】

有人说:臣与子不是并称臣子吗?答:不是。父亲和儿子一气相连,儿子的身体是从父亲的身体中分出来的。所以孝顺的儿子,虽然与父亲是两个人,但能每天接近父亲的气息,久而久之,父与子就声气相通了;不孝的儿子,自从与他父亲的身体分开后,一天比一天疏远,久而久之,父与子的气就不相似了。君与臣的概念,是由于有了天下才出现的。如果我没有治理天下的责任,那么我对君主来说就是陌生人。出来做官,而不将天下的事情当作责任,那么就只能是君主的奴仆婢妾;如果将天下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就是君主的老师、朋友。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臣。臣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父与子的名分原本是不可变的。

明清之际哲学家黄宗羲所著之启蒙思想名著。凡一卷二十章。“明夷”是《周易》卦名。卦象为䷣,离下坤上,离代表火,坤代表地,火入地中,明伤而昏暗。该卦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句,《周易正义》释为,“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黄宗羲以此为书名,意在自况箕子身处艰难,立志藏晦其明而守正志,著书留待未来圣王,希望明智虽被压抑但不久光明终将冲破黑暗。该书首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认为君主的设立,本应是为天下兴利除弊,而今君主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君与天下的关系被颠倒了,应该回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官吏的设置是与君主分工合作,共同治理天下,官吏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君臣应是如曳大木者前唱后和的协作关系,如今相反,官吏为君主服务如同奴隶,不为天下万民谋利益。法制本该是“天下之法”,如今却只有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其次提出了一套改革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限制君权;使学校成为议政机关,有监督弹劾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力,改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为以学校之是非为是非,提出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要求;经济上主张平均授田,减轻赋税,改革币制,促进流通,提出了“工商皆本”,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萌芽。该书对清末的民主革命影响深远。该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写成,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才有浙江慈溪二老阁初刻本,已佚。现存版本有道光咸丰年间番禺氏刻、光绪中补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同治十三年(1847)虞山顾氏刻《小石山房丛书》本,1915年上海时中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又以初刻本浙江慈溪二老阁本重校,刊行新一版。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3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4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5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2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2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3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2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2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5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2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2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90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29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5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3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6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6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4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6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6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