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 佐伯旭雅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2025-06-27 14:02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尊者世亲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於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於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徧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於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谓除灭道。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谓除灭智。七徧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除灭。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性。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漏尽身中所得十智为性。已辨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已辨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已辨依身。何故名力。以於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诸惑习气於一切境随欲能知。余此相违故不名力。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後二际生多少等。如是诸佛徧於所知心力无边。云何身力。颂曰。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论曰。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有余师言。佛身肢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大德法救说。诸如来身力无边。犹如心力。若异此者则诸佛身应不能持无边心力。大觉独觉及转轮王肢节相连如其次第似龙蟠结连锁相鈎。故三相望力有胜劣。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象。摩诃诺健那。鉢罗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罗。那罗延。後後力增前前十倍。有说。前六十十倍增敌那罗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罗延。於所说中唯多应理。如是身力触处为性。谓所触中大种差别。有说。是造触离七外别有佛四无畏相别云何。颂曰。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如何於智立无畏名。此无畏名目无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故无畏名目诸智体。理实无畏是智所成。不应说言体即是智。佛三念住相别云何。颂曰。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此三皆用念慧为体。诸大声闻亦於弟子顺违俱境离欢戚俱。此何名为不共佛法。唯佛於此并习断故。或诸弟子随属如来有顺违俱。应甚欢戚。佛能不起可谓希奇。非属诸声闻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诸佛大悲云何相别。颂曰。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论曰。如来大悲俗智为性。若异此者则不能缘一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如共有悲。此大悲名依何义立。依五义故此立大名。一由资粮故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二由行相故大。谓此力能於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缘故大。谓此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由平等故大。谓此等於一切有情作利乐故。五由上品故大。谓最上品更无余悲能齐此故。此与悲异由八种因。一由自性。无痴无瞋自性异故。二由行相。三苦一苦行相异故。三由所缘。三界一界所缘异故。四由依地。第四静虑通余异故。五由依身。唯佛通余身有异故。六由证得。离有顶欲证得异故。七由救济。事成希望救济异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异故。已辩佛德异余有情。诸佛相望法皆等不。颂曰。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姓量等 诸佛有差别

论曰。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故。二由法身等成办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由寿种姓身量等殊。诸佛相望容有差别。寿异谓佛寿有短长。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门种。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叶波等。量异谓佛身有小大。等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有异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刧阿僧企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次果圆德亦有四种。一智圆德。二断圆德。三威势圆德。四色身圆德。智圆德有四种。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障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威势圆德有四种。一於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二於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三於空障极远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威势圆德复有四种。一难化必能化。二答难必决疑。三立教必出离。四恶党必能伏。色身圆德有四种。一具众相。二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神光踰百千日。後恩圆德亦有四种。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总说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柝则有无边。唯佛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刧阿僧企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乏众德。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於骨髓。彼由一念极信重心转灭无边不定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盘。故说如来出现於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说颂言。

若於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获胜善趣。後必得涅盘。

已说如来不共功德。共功德今当辩。颂曰。

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

论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至等持无量解脱胜处徧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余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前三门中且辩无诤。颂曰。

无诤世俗智 後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论曰。言无诤者。谓阿罗汉观有情苦由烦恼生。自知己身福田中胜。恐他烦恼复缘己生。故思引发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诤故得无诤名。此行但以俗智为性。第四静虑为其所依。乐通行中最为胜故。不动应果能起非余。余尚不能自防起惑。况能止息他身烦恼。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缘欲未来有事烦恼。勿他烦恼缘己生故。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辩无诤已。次辩愿智。颂曰。

愿智能徧缘 余如无诤说

论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毗婆沙者作如是言。愿智不能证知无色。观彼故行及彼等流差别。故知如田夫类。诸有欲起此愿智时。先发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於所求境皆如实知。已辩愿智。无碍解者。颂曰。

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论曰。诸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此四总说如其次第以缘名义言及说道不可退转智为自性。谓无退智缘能诠法名句文身立为第一。缘所诠义立为第二。缘方言词立为第三。缘应正理无滞碍说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立为第四。此则总说无碍解体兼显所缘。於中法词二无碍解唯俗智摄。缘名身等及世言词事境界故。法无碍解通依五地。谓欲界四静虑。以於上地无名等故。词无碍解唯依二地。谓欲界初静虑。以於上地无寻伺故。义无碍解十六智摄。谓若诸法皆名为义。义无碍解则十智摄。若唯涅盘名为义者。义无碍解则六智摄。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所摄。谓唯除灭。缘说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谓依欲界乃至有顶。辩无碍解於说道中许随缘一皆得起故。施设足论释此四言。缘名句文此所诠义即此一二多男女等言别此无滞说及所依道无退转智。如次建立法义词辩无碍解名。由此显成四种次第。有余师说。词谓一切训释言词。如有说言有变碍故名为色等。辩谓展转言无滞碍。传说。此四无碍解生如次惯习筭计佛语声明因明为前加行。若於四处未得善巧必不能生无碍解故。理实一切无碍解生唯学佛语能为加行。如是四种无碍解中。随得一时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为得。此四所缘自性依地与前无诤差别如是。种性依身如无诤说。如是所说无诤行等。颂曰。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後定

徧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论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种皆依边际定得。边际静虑体有六种。前六除词加余边际。词无碍解虽依彼得而体非彼静虑所收。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故。此一切地徧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云何此名徧所随顺。谓正修学此静虑时。从欲界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徧所随顺。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边名显无越义。胜无越此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四际及实际言。除佛所余一切圣者。所说六种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於此亦离染得。诸佛功德初尽智时由离染故一切顿得。後时随欲能引现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於一切法自在转故。已辩前三唯共余圣德。於亦共凡德。且应辩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论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依总相说亦共异生。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神境等四唯俗智摄。他心通五智摄。谓法类道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说。谓或六或十智。由此已显漏尽智通依一切地缘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静虑。何缘此五不依无色。初三别缘色为境故。修他心通色为门故。修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故。成时能缘处姓等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後变异展转相随。後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已不观自心诸色。於他心等能如实知。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惯习成时亦能超忆。诸所忆事要曾领受。忆净居者昔曾闻故。从无色殁来生此者。依他相续初起此通。所余亦依自相续起。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轻先声以为加行。成已自在随所应为。故此五通不依无色。又诸无色观减止增。五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随依何地。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亦尔。随其所应。是故无能取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即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广狭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无数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猛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惯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起现前皆由加行。佛於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由加行。六中前三唯身念住。但缘色故。谓神境通缘四外处色香味触。天眼缘色。天耳缘声。若尔何缘说死生智知有情类由现身中成身语意诸恶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摄。谓受心法。缘心等故。宿住漏尽四念住摄。通缘五蕴一切境故。此六通中天眼天耳无记性摄。许此二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若尔宁说依四静虑。随根说故亦无有失。谓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静虑力所引起即彼地摄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说依四言。或此依通无间道说。通无间道依四地故。余之四通性皆是善。若尔何故品类足言通云何谓善慧。彼据多分。或就胜说。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於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後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论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次对治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後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此三皆名无学明者。俱在无学身中起故。於中最後容有是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体唯非学非无学故。有学身中有愚闇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闇。後还被蔽故不名明。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於六通以何为体。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论曰。三示导者。一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为其自性。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处中者令发心故。能示能导得示导名。又唯此三令於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不尔。於三示导教诫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呪术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呪术名健駄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呪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廻心。非引胜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是教诫最胜非余。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论曰。依毗婆沙所说理趣。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诸神变事说名为境。此有二种。谓行及化。行复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於此三中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余乘。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意势行唯世尊有。胜解兼余圣。运身并异生。化复二种。谓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处。除声。若色界化唯二。谓色触。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种。谓属自身他身别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种。在色亦然。故总成八。若生在色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味失。如衣严具作而不成。有说。在色唯化二处。化作化事为即是通。不尔。云何。是通之果。此有几种。差别云何。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後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论曰。神境通果能变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有十四。谓依根本四静虑生有差别故。依初静虑有二化心。一欲界摄。二初静虑。第二静虑有三化心。二种如前。加二静虑。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谓各自下。如理应思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势力劣故。第二定等果下地化心对初定等果上地化心由依及行亦得名胜。如得静虑化心亦然。果与所依俱时得故。谓从静虑起果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谓从净定起初化心。此後後心从自类起。此前前念生自类心。最後化心还生净定。故此从二能生二心。非定果心无记性摄。不还入定有直出义。如从门入还从门出。诸所化事由自地心。无异地化心起余地化故。化所发言通由自下。谓欲初定化所发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语由初定心。上地自无起表心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时诸化身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说。

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佛诸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发语心起化心既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由先愿力留所化身後起余心发语表业。故虽化语二心不俱。而依化身亦得发语。非唯化主命现在时能留化身令久时住。亦有令住至命终後。即如尊者大迦叶波留骨锁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故迦叶波不留肉等。有余师说。愿力留身必无有能令至死後。饮光尊者留骨锁身。由诸天神持令久住。初习业者由多化心方能化生一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随欲化生多少化事。如是十四能变化心皆是修得。无记性摄。即是通果无记摄义。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通善不善无记性摄。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於十色处化九除声。理实无能化为根者。然所化境不离根故。言化九处亦无有失。天眼耳言为因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论曰。此言唯因天眼耳根。即四静虑所生净色。谓缘光声修加行故。依四静虑於眼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体即是天。定地摄故。然天眼耳种类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说。二者生得。谓生天中。三者似天。谓生余趣由胜业等之所引生能远见闻似天眼耳。如藏臣宝菩萨轮王诸龙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过现当生恒是同分。以至现在必与识俱能见闻故。处所必具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於此中有如是颂。

肉眼於诸方。被障细远色。无能见功用。天眼见无遗。

前说化心修余得异。神境等五各有异耶亦有。云何。颂曰。

神境五修生 呪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呪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呪成。四药成。五业成。曼駄多王及中有等诸神境智是业成摄。他心智类总有四种前三如上。加占相成。余三各三。谓修生业。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无生所得者。余皆容有。随其所应本性生念业所成摄。於地狱趣初受生时。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过去生。苦受逼已更无知义。若生余趣如应当知。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说一切有部)

音释

鹰(於京切鸷鸟也)。

怯(乞恊切畏懦也)。

髓(息委切骨中脂也)。

曼(谟官切)。

勘文者 濑边惠灯

杉原春洞

简称《冠导俱舍论》,三十卷,佐伯旭雅(Kyokuga Saeki)1869年在日本出版,曾经风靡日本。所谓“冠导”,特色就在天头上的字和夹注小字,大字就是《俱舍论》本身。《冠导俱舍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光记》《宝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6册

猜你喜欢

  • 卷第二十七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二十七 续藁二十四神道碑 临川危素编次 番昜刘耳校正御史中丞赠资政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平阳郡公谥文靖徐公神道碑公讳毅字伯弘姓徐氏丗为平阳赵城人家于霍峯乡不明里髙祖讳泽曽祖讳润皆力夲尚..

    9 金华黄先生文集 2025-09-13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坤舆典第二十七卷

    水部艺文二《明水赋》唐韩愈古圣人之制,祭祀必主忠敬崇吉蠲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其事信美,其义惟元月,实水精,故水其本也。明为君德,因取以名焉。于是命烜氏候清夜,或将祭圆丘于元..

  • 第二十七 黄庭堅

    江西詩派始于北宋之黄庭堅、陳師道,大張于吕居仁,蔓延于南渡而後百五十年間,而論定于宋亡以後七年,方回《瀛奎律髓》書成之日。此二百年中,國内論文論詩之士,或主張是,若反對是,壁壘森嚴,各不相下,研究此期..

  • 吴郡志卷第二十七

    人物八颜孚,字端中,长民幼子。崇宁问,有声大学,士行甚美,每试必居前列。时入目为颜夫子,争愿识其面。与兄采,相继高科。孚擢第,未几早卒。*郑景平,字希尹,居带城桥。刚正不挠,所莅官,有廉介称。尝为大理..

    17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颐卦第二十七

    怡情养性颐卦寓意颐神养志、怡情养性。【题解】民以食为天。在《易经》里,以嘴动口咬,咀嚼食物为意象的卦名,就有需、噬嗑和颐三卦。噬嗑作为口中有物之象,其咬硬物的喻指是严审重案。而震下艮上的颐,与乾下坎上..

    21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

    95 金刚经 2025-07-01
  •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十七

    密沙门 守其等奉 勑挍勘弗凾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此卷十九幅第六行此四果位对治(之下)三结余位不尒(乃至九行)及欲漏(四十字)国宋二本并错重写丹本中作四法余位不尒谓预流果对治见瀑流轭见取戒禁取及後二身系一来果..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七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贤首品第十二(之一)○释此一品。四门分别。初来意。【疏】夫行不虚设。必有其德。既解行圆妙。必胜德难思。收前行愿。成信德用。故次来也。又前..

    67 华严经疏论纂要 2025-06-28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十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破执我品第九之二若唯五取蕴名补特伽罗。何故世尊作如是说。吾今为汝说诸重担取舍重担荷重担者。何缘於此佛不应说。不应重担即名能荷。所以者何。曾未见故。不可..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定品第八之二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无量有四种对治瞋等故慈悲无瞋性喜喜舍无贪此行相如次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缘欲..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八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定品第八之一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辩。於中先辩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静虑四各二於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初具伺喜乐後渐离..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六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智品第七之一前品初说诸忍诸智。於後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圣慧忍非智尽无生非见余二有漏慧皆智六见性论曰。慧有二种。有漏无漏..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五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後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亦有。云何。颂曰。阿罗汉有六谓退至不动前五信解生总名时解脱後不时解脱..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已辩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辩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论曰。即预流者进..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如是已说烦恼等断於九胜位得徧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曰。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论曰。前已广说诸..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一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如是已辩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暴流等。为唯尔所。为复有余。颂曰。由结等差别复说有五种论曰。即诸烦恼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复说五种。..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诸有情类於此事中随眠随增名系此事。应说过去现在未来何等随眠能系何事。颂曰。若於此事中未断贪瞋慢过现若已起未来意徧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九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前言世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随眠有几。颂曰。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论曰。由此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