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 佐伯旭雅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八

2025-06-27 14:09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尊者世亲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辩。於中先辩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

静虑四各二 於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後渐离前支

论曰。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故应先辩静虑差别。此总有四种。谓初二三四。四各有二。谓定及生。生静虑体世品已说。谓第四八。前三各三。定静虑体总而言之是善性摄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蕴为性。何名一境性。谓专一所缘。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别法令心於一境转名三摩地非体即心。岂不诸心刹那灭故皆一境转。何用等持。若谓令心於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则於相应等持无用。又由此故三摩地成。宁不即由斯心於一境转。又三摩地是大地法。应一切心皆一境转。不尔。余品等持劣故。有余师说。即心一境相续转时名三摩地。契经说此为增上心学故。心清净最胜即四静虑故。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审虑义中置地界故。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若尔染污宁得此名。由彼亦能邪审虑故。是则应有太过之失。无太过失。要相似中方立名故。如败种等。世尊亦说有恶静虑。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已辩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後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论曰。此与静虑数自性同。谓四各二。生如前说。即世品说由生有四。定无色体总而言之。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依此故说亦如是言。然助伴中此除色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虽一境性体相无差。离下地生故分四种。谓若已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乃至已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离名何义。谓由此道解脱下地惑。是离下染义。即此四根本并上三近分。总说名为除去色想。空处近分未得此名。缘下地色起色想故。皆无色故立无色名。此因不成。许有色故。若尔何故立无色名。由彼色微故名无色。如微黄物亦名无黄。许彼界中色有何相若彼唯有身语律仪。身语既无。律仪宁有。又无大种何有造色。若谓如有无漏律仪不尔。无漏依有漏大种故。又彼定中亦遮有故。若许於彼有色根身如何可言彼色微少。若谓於彼身量小故水细虫极微亦应名无色。亦身量小不可见故。若谓彼身极清妙故中有色界应名无色。若谓彼身清妙中极应唯有顶得无色名。如定生身有胜劣故。又生静虑所有色身非下地根所能取故。与彼何异不名无色。若谓欲色随义立名无色不然。此有何理。若谓经说寿煖合故。又说名色与识相依如二芦束相依住故。又说名色识为缘故。又遮离色乃至离行识有来有去故。由此无色有色理成。此证不成。应审思故。谓所引教应共审思且契经言寿煖合者。为约一切界。为约欲界说。名色与识相依住者。为约一切界。为约欲色说。所说名色识为缘者。为说一切识皆为名色缘。为说名色生无不缘於识。遮离色至行识有来去者。为遮随离一。为遮离一切。若谓契经言无简别不应於此更致审思。此说不然。太过失故。谓应外煖亦与寿合。又应外名色依识识为缘。又说四食如四识住。色无色界应有叚食。若谓经说有一类天超叚食故。又说彼天喜为食故。无斯过者。则无色界不应有色。契经说彼出离色故。又契经言。无色解脱最为寂静。超诸色故。又契经说。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若无色界实有色者。定应彼色自相可知。如何可言超色想等。若谓观下麤色故说。则於叚食亦应许然。又诸静虑超下麤色。亦应可说出离色言。是则亦应名无色界。又亦应说出离受等。彼亦超下麤受等故。经既不说。知无色中徧超色类非超受等。由此定知。彼界无色。然契经中说有不出有者。於自地有不能出故。非徧出故。非永出故。又薄伽梵於静虑中说有色类乃至识类。於无色中说有受类乃至识类。不说有色。若无色中实有色者。何不如静虑说有色类言。故所立因无不成过。在彼多劫色相续断。後殁生下色从何生。此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工*刀]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彼无色身心依何转。离身何不转。下曾不见故。色界无叚食身复依何转。下亦不见身离叚食转故。又先说彼心转所依。已释总名。空无边等从缘空等得别名耶。不尔。云何。下三无色如其次第修加行时思无边空及无边识无所有故建立三名。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明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虽加行时亦作是念诸想如病如箭如痈。若想全无便同痴闇。唯有非想非非想中与上相违寂静美妙。而不就此加行立名。以若诘言何缘加行作如是念。必应答言以於彼处想昧劣故。由此昧劣故。是立名正因。已辩无色。云何等至。颂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後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着 无漏谓出世

论曰。此上所辩静虑无色。根本等至总有八种。於中前七各具有三。有顶等至唯有二种。此地昧劣无无漏故。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故名为味。彼相应故此得味名。净等至名自世善定。与无贪等诸白净法相应起故。此得净名。即味相应所味着境。此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深生味着。尔时虽名出所味定。於能味定得名为入。无漏定者。谓出世定。爱不缘故非所味着。如是所说八等至中静虑摄支。非诸无色。於四静虑各有几支。颂曰。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论曰。唯净无漏四静虑中初具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等持。此中等持颂说为定。等持与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义如前释。传说。唯定是静虑亦静虑支。余四支是静虑支非静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余静虑支应知亦尔。第二静虑唯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第三静虑具有五支。一行舍二正念三正慧四受乐五等持。第四静虑唯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三非苦乐受四等持。静虑支名既有十八。於中实事总有几种。颂曰。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论曰。此支实事唯有十一。谓初五支即五实事。第二静虑三支如前。增内净支足前为六。第三静虑等持如前。增余四支足前为十。第四静虑三支如前。增非苦乐支足前为十一。由此故说。有是初支非第二支。应作四句。第一句谓寻伺。第二句谓内净。第三句谓喜乐等持。第四句。谓除前余法。余支相对如理应思。何故第三说增乐受。由初二乐轻安摄故。何理为证知是轻安。初二定中无乐根故。非初二定有身受乐。正在定中无五识故。亦无心受乐。以说有喜故。喜即喜受。无一心中二受俱行故。无乐受不可喜乐更互现前说具五支及四支故。有说。无有心受乐根。三静虑中说乐支者。皆是身受所摄乐根。若尔何故有契经说云何乐根谓顺乐触力所引生身心乐受。有余於此增益心言。诸部经中唯说身故。又第三定所立乐支。契经自说为身所受乐故。若谓於此说意为身此说身名为有何德。又第四定轻安倍增而不说彼有乐支故。若谓轻安要顺乐受方名为乐。第三静虑轻安顺乐应是乐支。若谓彼轻安为行舍所损。不尔。行舍增轻安故。又彼轻安胜前二故。又契经说。若於尔时诸圣弟子於离生喜身作证具足住。彼於尔时已断五法修习五法皆得圆满。广说乃至。何等名为所修五法。一欢二喜三轻安四乐五三摩地此轻安与乐别说故初二乐非即轻安。若言定中宁有身识有亦无失。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胜定所起顺生乐受徧触身故。若谓外散故应失坏定者。无如是失。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此难不然。由前因故。若谓依止欲界身根不应得生色界触识缘轻安识许生无过。若尔正在无漏定中触及身识应成无漏。勿所立支少分有漏少分无漏成违理失。无违理失。所以者何。许说身轻安是觉支摄故。若谓顺彼故说觉支无漏亦应许如是说。若谓许说便违契经。如契经言。诸所有眼乃至广说。此经中说十五界全皆有漏故。无违经过。此约余触及余身识密意说故。如何无漏静虑现前。少支有漏少支无漏。起不俱时斯有何失。若谓喜乐不俱起故应无五支及四支理。此亦无过。约容有说有喜乐支。如有寻伺。若谓寻伺亦许俱起於不俱起为喻不成。此非不成。心之麤细互相违故不应俱起。又於不俱起不能说过故。由此可说。依初五支减二三四立第二等。即由此理初说五支。拟渐离前建立後故。无渐减故不说想等。或应说何故初唯立五支。若谓此五资初定胜故立为支。此不应理。念慧能资胜寻伺故。虽有一类作如是说。然非古昔诸轨范师共施设故。应审思择。应说何法名内等净。此定远离寻伺皷动相续清净转名为内等净。若有寻伺皷动相续不清净转如河有浪。若尔此应无有别体。如何许有十一实事。是故应说。此即信根。谓若证得第二静虑则於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有余师言。此内等净等持寻伺皆无别体。若无别体心所应不成。心分位殊亦得名心所。虽有此理非我所宗。如上所言。喜即喜受。以何为证知决定然。汝等岂言喜非喜受。如余部许。我亦许然。余部云何许非喜受。谓别有喜是心所法。三定中乐皆是喜受。故喜喜受其体各异。非三定乐可名喜受。二阿笈摩分明证故。如辩颠倒契经中说。渐无余灭忧等五根。第三定中无余灭喜。於第四定无余灭乐。又余经说第四静虑断乐断苦先喜忧没。故第三定必无喜根由此喜受是喜非乐。如是所说诸静虑支。染静虑中为皆有不。不尔。云何。颂曰。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论曰。如上所说诸静虑支。染静虑中非皆具有。且有一类随相说言。初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第三染中无正念慧。彼为染乐所迷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净。彼为烦恼所染污故。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後二染中但无行舍。大善摄故。契经中说三定有动第四不动。依何义说。颂曰。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论曰。下三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灾患有八。其八者何。寻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灾患第四都无。故佛世尊说为不动。然契经说第四静虑不为寻伺喜乐所动。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不尔。云何。颂曰。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论曰。生静虑中初有三受。一喜受。意识相应二乐受。三识相应。三舍受。四识相应。第二有二。谓喜与舍。意识相应。无有乐受。无余识故。心悦麤故。第三有二。谓乐与舍。意识相应。第四有一。谓唯舍受。意识相应。是谓定生受有差别。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所以者何。颂曰。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论曰。生上三地起三识身及发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见闻触及发表。此四唯是无覆无记。不起下染已离染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如是别释静虑事已。净等等至初得云何。颂曰。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论曰。八本等至随其所应若全不成而获得者。净由离染及由受生。谓在下地离下地染。及从上地生自地时。下七皆然。有顶不尔。唯由离染无由生故。遮何故说全不成言。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等及由退得顺退分定。即依此义作是问言。颇有净定由离染得。由离染舍。由退由生。为问亦尔。曰有。谓顺退分。且初静虑顺退分摄。离欲染时得。离自染时舍。退离自染得。退离欲染舍。从上生自得。从自生下舍。余地所摄应如理思。无漏但由离染故得。谓圣离下染得上地无漏。此亦但据全不成者。若先已成余时亦得。谓尽智位得无学道。於练根时得学无学。余加行及退皆如理应思。岂不由入正性离生亦名初得无漏等至。此非决定。以次第者尔时未得根本定故。此中但论决定得者染由受生及退故得。谓上地殁生下地时得下地染。及於此地离染退时得此地染。何等至後生几等至。颂曰。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论曰。无漏次生自上下善。善言具摄净及无漏。然於上下各至第三。远故无能超生第四。故於无漏七等至中从初静虑无间生六。谓自二三各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间生七。谓自下六上地唯净。第二静虑无间生八。谓自上六并下地二。识无边处无间生九。谓自下六并上地三。第三四空无间生十。谓上下八并自地二。类智无间能生无色。法智不然。依缘下故。从净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故。有顶净无间生六。谓自净染下净无漏。从初静虑无间生七。无所有八。第二定九。识处生十。余生十一。从染等至生自净染并生次下一地净定。谓为自地烦恼所逼於下净定亦生尊重故有从染生次下净。若於染净能正了知可能从染转生下净。非诸染污能正了知。如何彼能从染生净。先愿力故。谓先愿言。宁得下净不须上染。先愿势力随相续转。故後从染生下净定。如先立愿方趣睡眠至所期时便能觉寤。无漏与染必不相生。净俱相生故三有别。如是所说净染生染但约在定净及染说。若生净染生染不然。谓命终时从生得净一一无间生一切染。若从生染一一无间能生自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离下故。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不尔。云何。颂曰。

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 顺住顺胜进 顺决择分摄

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论曰。诸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摄。二顺住分摄。三顺胜进分摄。四顺决择分摄。地各有四。有顶唯三。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有顺胜进分摄。於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无漏。所以者何。由此四种有如是相。顺退分能顺烦恼。顺住分能顺自地顺胜进分能顺上地。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故诸无漏唯从此生。此四相望互相生者。初能生二。谓顺退住。第二生三。除顺决择。第三生三。除顺退分。第四生一。谓自非余。如上所言净及无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颂曰。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论曰。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徃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隣名次。越一名超。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於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於无漏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於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次於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於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修习超加行满。後於有漏无漏等至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此中超者唯能超一。远故无能超入第四。修超等至唯人三洲。不时解脱诸阿罗汉。定自在故。无烦恼故。时解脱者虽无烦恼定不自在。诸见至者虽定自在有余烦恼。故皆不能修超等至。此诸等至依何身起。颂曰。

诸定依自下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论曰。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上地起下无所用故。自有胜定故。下势力劣故。已弃舍故。可猒毁故。总相虽然若委细说。圣生有顶必起无漏无所有处。为尽自地所余烦恼。自无圣道欣乐起故。唯无所有最隣近故。起彼现前尽余烦恼。此诸等至缘何境生。颂曰。

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徧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论曰。味定但缘自地有漏。必无缘下。已离染故。亦不缘上。爱地别故。不缘无漏。应成善故。净及无漏俱能徧缘自上下地有为无为。皆为境故。有差别者。无记无为非无漏境。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自上地法无不能缘。虽亦能缘下地无漏缘类智品道不缘法智品。亦不能缘下地法灭。无色近分亦缘下地。彼无间道必缘下故。味净无漏三等至中。何等力能断诸烦恼。颂曰。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论曰。诸无漏定皆能断惑。本净尚无能。况诸染能断。不能断下。已离染故。不能断自自所缚故。不能断上。以胜己故。若净近分亦能断惑。以皆能断次下地故。中间摄净亦不能断。近分有几。何受相应。於味等三为皆具不。颂曰。

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或三

论曰。诸近分定亦有八种。与八根本为入门故。一切唯一舍受相应。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怖故。此八近分皆净定摄。唯初近分亦通无漏。皆无有味。离染道故。虽近分心有结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说。有说。未至定亦有味相应。未起根本。亦贪此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种。中间静虑与诸近分。为无别义为亦有殊。义亦有殊。谓诸近分为离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复有别义颂曰。

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

论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由此上无中间静虑。一地升降无如此故。此定具有味等三种。以有胜德可爱味故。同诸近分唯舍相应。非喜相应功用转故。由此说是苦通行摄。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已说等至。云何等持。经说等持总有三种。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其相云何。颂曰。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论曰。有寻有伺三摩地者。谓与寻伺相应等持。此初静虑及未至摄。无寻唯伺三摩地者。谓唯与伺相应等持。此即静虑中间地摄。无寻无伺三摩地者。谓非寻伺相应等持。此从第二静虑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摄。契经复说三种等持。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论曰。空三摩地。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持。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盘离十相。故名无相。缘彼三摩地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非常苦因可猒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故。能缘彼定得无愿名。皆为超过现所对故。空非我相非所猒舍。以与涅盘相相似故。此三各二种。谓净及无漏。世出世间等持别故。世间摄者通十一地。出世摄者唯通九地。於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涅盘为入门故。契经复说三重等持。一空空。二无愿无愿。三无相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後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论曰。此三等持缘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顺猒胜非我故。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等非无漏相故不取道等为猒舍故。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滥非常灭故。是无记性故。非离系果故。此三等持唯是有漏。猒圣道故。无漏不然。唯三洲人不时解脱能起如是重三摩地。依十一地。除七近分。谓欲未至八本中间。契经复说四修等持。一为住现法乐。二为得胜知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颂曰。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论曰。如契经说。有修等持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得现乐住。乃至广说。善言通摄净及无漏。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而经但说初静虑者。举初显後。理实通余。不言为住後法乐者。以後法乐非定住故。谓或退堕或上受生或般涅盘便不住故。若依诸定修天眼通。便能获得殊胜知见。若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别慧。若修金刚喻定便得诸漏永尽。理实修此通依诸地而契经但说第四静虑者。传说。世尊依自说故。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八(说一切有部)

简称《冠导俱舍论》,三十卷,佐伯旭雅(Kyokuga Saeki)1869年在日本出版,曾经风靡日本。所谓“冠导”,特色就在天头上的字和夹注小字,大字就是《俱舍论》本身。《冠导俱舍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光记》《宝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6册

猜你喜欢

  • 卷第二十八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第二十八 续藁二十五碑勅赐康里氏先茔碑康里氏三叶疏王封者六人践相位者四人咸有石章以纪勲徳而其茔域在京城和义门之外者頋未有以表于封树至正八年冬十一月十有二日 皇帝御眀仁殿中书宰臣用今大司农..

    22 金华黄先生文集 2025-09-13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坤舆典第二十八卷

    水部纪事《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于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瑞应图》: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师长以水为号。《书经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

  • 第二十八 陳師道 范温 [1]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年十六以文謁曾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奇也。元祐中爲徐州教授,又爲太學博士,改潁州教授,罷歸,久之召爲秘書省正字。爲文師曾鞏,作詩自云學黄庭堅,至其高處,或謂..

  • 吴郡志卷第二十八

    进士题名进士题名端拱元年程宿榜:龚识淳化三年孙何榜:丁谓(宰相) 钱昆(谏议大夫) 谢涛(太子宾客) 凌咸 陆元圭 龚纬(识弟)咸平二年孙暨榜:李堪咸平三年陈尧咨榜:郑载 谭应 许式 龚纪(纬兄) 胡尧佐 许洞..

    17 吴郡志[标点本] 2025-08-20
  • 大过卦第二十八

    物极必反大过卦寓意处事要小心谨慎,不可狂妄自大。【题解】易学是古代劳动者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这点可从具有丰富建筑学和社会学知识的《易经》大过的卦辞、爻辞中看出来。易家从大过卦内中坚实而本末皆弱的卦象,联..

    39 名家批注周易 2025-08-08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

    95 金刚经 2025-07-01
  •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十八

    密沙门 守其等奉 勑挍勘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之二岐州岐山县华阳乡王庄村冯玄嗣者先来麤犷殊不信向母兄承舍利从东都来将欲藏掩嗣不许往母兄不用其语至舍利所礼拜讫还家玄嗣怒曰此有何功德若舍利有功德家中佛像亦有功..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八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第八有八十九颂半。(【校】上五字.准下经及疏与刊定记.应作九十颂。)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智契解脱之门。慈熏身语意业。故..

    48 华严经疏论纂要 2025-06-28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十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破执我品第九之二若唯五取蕴名补特伽罗。何故世尊作如是说。吾今为汝说诸重担取舍重担荷重担者。何缘於此佛不应说。不应重担即名能荷。所以者何。曾未见故。不可..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定品第八之二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无量有四种对治瞋等故慈悲无瞋性喜喜舍无贪此行相如次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缘欲..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智品第七之二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於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等论曰。佛十..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六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智品第七之一前品初说诸忍诸智。於後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圣慧忍非智尽无生非见余二有漏慧皆智六见性论曰。慧有二种。有漏无漏..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五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後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亦有。云何。颂曰。阿罗汉有六谓退至不动前五信解生总名时解脱後不时解脱..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已辩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辩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论曰。即预流者进..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如是已说烦恼等断於九胜位得徧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曰。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论曰。前已广说诸..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一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如是已辩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暴流等。为唯尔所。为复有余。颂曰。由结等差别复说有五种论曰。即诸烦恼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复说五种。..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诸有情类於此事中随眠随增名系此事。应说过去现在未来何等随眠能系何事。颂曰。若於此事中未断贪瞋慢过现若已起未来意徧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

  •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九

    尊者世亲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前言世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随眠有几。颂曰。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谓贪瞋亦慢无明见及疑论曰。由此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