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格律十讲 / 王力

答读者问

2025-07-04 14:21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的读者们来信提出一些问题,现在我来解答一下:

问:旧体诗词格律是经过怎样的演变才形成那个样子的?为什么那样就算好?

答: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题目,还没有人深入探讨过。律句是逐渐形成的,起初只是技巧,不是格律,并没有规定必须这样做。但诗人自己大约是有意识地这样做的。范文澜同志在《文心雕龙声律》注中引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中的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稀,并且说:皆音节谐和,岂尽出暗合哉?这可以说是律句的萌芽。后来诗人们继续从声律方面揣摩,逐渐积累经验,到了庾信等人的时代,已经有整套经验了,但是还没有规定为格律。到了初唐的末期,才明白定为格律。南北朝的骈体文对律诗也有很大的影响,律诗又回过头影响了后代的骈体文(所谓四六)。至于为什么那样就算好,这牵涉到语言形式美的问题。我在《文艺报》一九六二年二月号发表了一篇《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可以参看。

问:律绝和古绝如何分别?

答:古绝是不拘平仄的。在律诗未产生以前,只有古绝。律诗产生以后,仍旧有人写古绝,虽然或多或少地要受律句的影响,但是只要有些地方不拘平仄,就只能算是古绝,不能算是律绝。李白诗的疑是地上霜一句是平仄仄仄平,李端诗的细语人不闻一句是仄仄平仄平,第二、四两字都是仄声;李白诗的举头望明月一句是仄平仄平仄,李端诗的北风吹裙带一句是仄平平平仄,第二、四两字都是平声,都不合于律句的规定,所以是古绝。再说,李白诗床前明月光和低头思故乡第三字用平声,李端诗即便下阶拜第三字用仄声,开帘见新月用平平仄平仄,虽都可以认为律句平仄的变格,但若结合其他拗句来看,古绝的韵味就很明显了。此外,不讲究黏对也是古绝的特点之一:如李白诗举头 句与疑是句不黏,而且与低头句不对。用仄韵也是古绝的特点之一:如李端诗即用仄韵。如果一律用律句,还可认为仄韵律诗,否则只能算是古绝了。

问:可平可仄的地方的任意性有多大?

答:按原则说,既然可平可仄,那就是完全任意的。圆圈内写平字或写仄字,只是依律句的理论应该是平声或仄声。但是有的诗人在这种地方特别讲究,仍旧运用拗救的办法。律句倒数第三字,常常是上句拗,下句救,例如李白《赠孟浩然》首联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都是出句倒数第三字应平而仄,是拗(孟自);对句倒数第三字应仄而用平,是救(天空)。有的诗人连七字句的第一、第三两字也注意做到拗救,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句第三字(早)用仄声是拗,对句第三字(新)用平声是救。又尾联对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第一字(绿)用仄声是拗,第三字(阴)用平声是救。可能有些情况是偶然的;但是有些诗人(如白居易)则不是偶然的,因为这种做法在他们的诗集中是很常见的。不过,我们要注意把技巧和格律区别开来;这些讲究只是技巧,不是格律,所以我在《诗词格律十讲》里不讲它。

问:关于句中自对的问题可否再做些讲解?

答:句中自对不一定要平对仄,仄对平。风对尘、涕对泪,是完全可以的。出句和对句相对,也不一定要平对仄,仄对平;五字句的第一字,七字句的第一、第三字都可以平对平,仄对仄。例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对恨是以仄对仄。又如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花对蓬,盘对樽,都是以平对平。

风尘对涕泪不算十分工整,因为风尘是天文,涕泪是形体。上文讲方位对颜色、天文对时令也算工对,因为那是邻类。邻类是依照诗人们的传统习惯,如方位对颜色,有些则是按照性质的相近,如天文对时令。拿日月二字为例,日月指太阳、月亮是天文,指一天、一个月是时令,而时令的日月正是与天文的日月发生关系的。

八言对联中的上下自对(上四字对下四字),正是句中自对。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上联和下联也不是可见完全不对,只不过可以从宽罢了。

问:双声叠韵是怎么一回事?

答:连续的两个字声母相同,叫作双声;韵母相同,叫作叠韵。例如丰富是双声,因为丰(fēnɡ)和富(f)的声母都是f,灿烂是叠韵,因为灿(cn)和烂(ln)的韵母都是ɑn。律诗的对仗要注意双声词和双声词相对,叠韵词和叠韵词相对,或者是双声词和叠韵词相对。例如白居易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寥落流离都是双声词。又如李商隐诗: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晼晚依稀都是叠韵词。

问:可否请您再将曲律讲一两讲?

答:词与曲的道理是差不多的;懂了词的格律,就可以类推到曲的格律。曲律与词律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曲谱与词谱不同;二、词的字数有定,曲的字数无定,曲中可以插进一些衬字。我之所以不讲曲律,是因为牵涉到剧本问题,不是简单一两讲可以讲得完的。可以看我的《汉语诗律学》第四章。

(编者按:王力同志的《诗词格律十讲》在《北京日报》发表后,读者曾提出一些问题。这是王力同志的解答,也在《北京日报》刊登过。我们附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代诗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总结,是诗词艺术的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旧体诗词格律的具体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代特别是唐代以后著名诗人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此,王力先生编写了这样一本旨在普及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的小册子,其中主要包括《诗词格律十讲》《诗律余论》和两篇附录(《唐诗三首讲解》《宋词三首讲解》)。其中的主体部分是《诗词格律十讲》,包括诗韵和平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长律、七言律诗、平仄的变格、对仗、古风、词牌和词谱、词的和平仄十个部分。这本书不讲过分复杂的格律知识,只将一些要点条分缕析,详细叙述,更适于普及。

猜你喜欢

  • 诗律余论

    最近我写了两本关于诗词格律的小书。由于写的是通俗的小册子,我就完全是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诗词格律。其实我所讲述的东西,大部分是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现在我写这一篇余论,就是想把前人的话,扼要地加以叙述和评..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十讲 词韵和平仄

    词韵和诗韵没有很大的分别,只是词韵比律诗的韵宽些。再说,由于词比诗更加接近口语,所以宋代词人不再拘泥唐人的韵部,而只凭当代的语音来押韵。试看下面的例子: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九讲 词牌和词谱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所谓词调,包括词的字数、韵数以及平仄格式。凡举一首词为例,注明字数、押韵的地方,以及某字可平可仄等,叫作词谱。词也是长短句,但是它跟古风杂言诗的长短句不同,因为词的字数是固定的,韵数..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八讲 古 风

    古风又称古体诗,它是跟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对立的。古风的主要特点是:(1)不但可见用平韵,而且可以用仄韵,又可以换韵;(2)用韵较宽,不受韵书的限制;(3)不拘平仄;(4)不拘对仗;(5)不拘字数。..

    5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七讲 对 仗

    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在唐人的律诗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联对仗的,那只是例外。至于对仗多到三联,则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是如此。三联..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是:一三五不论。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

    5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五讲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平平仄仄仄..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

    1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三讲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二讲 五言绝句

    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只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第一讲里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里有四种句式:第一种句式..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第一讲 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

    4 诗词格律十讲 2025-07-04
  • 诗词的魅力

    近日,我竟喜爱起了古诗词。简练的一排字里竟饱含着风情万种,叫我忍不住去探索着古人内心波涛起伏的情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简简单单的一句诗,蕴含着诗人对梅花深切的喜爱。梅花竟在寒冬盛放,毫不隐藏..

    13 初中作文 2025-06-2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