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明
《易經古本》創始光緒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成于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經數年之久,義例始定。廖平認爲《易經》古本非反復繫辭,則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之道不能顯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故著此書以推演之。先引《繫辭》「《易》之爲書也」三節、「《易》之興也」二節、「書不盡言」二節,以爲序例。次以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等八錯卦,皆以三爻反復爲六爻,一卦自爲一圖。其餘屯、蒙、需、訟等五十六綜卦,則六爻反復繫辭,二卦合爲一圖,共計三十六圖。上經十八,下經十八,以符六六二九之數。末又將乾、坤等八錯卦分立八圖,以見八卦自綜之義,又合爲四圖,以見連反錯綜之法。廖平用此諸圖,以説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易、變易及錯綜諸義。《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云:「惟前儒所謂《易经古本》者,皆指如《漢志》十二篇之舊第而言,未嘗謂此錯綜諸圖,便足以當古本之名也。是廖氏此書,立名即屬未當,又其謂合上下經諸卦,有順逆兩讀,而每卦又有順逆兩讀之法。上經主内,順行,每卦由初而上,舊讀不誤;下經逆行,主外,每卦當由上初而下云云。按此説昔儒所無,亦無甚確切之義據,則未免故爲新説以矜奇立異矣!」《國學薈編》民國三年(一九一四)第一、三、五、七期,民國四年(一九一五)第二期連載,收入《六譯館叢書》,今據此本整理。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