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古本 / 廖平

易經古本序例

2025-08-09 12:07 易经古本

《易》之爲書也不 讀爲丕,大也。以泰否爲亨,由小推大。 可遠, 《論語》:小道可觀,致遠則泥。《尚書》、《春秋》王伯之道,不可致遠。惟《易》、《詩》皇帝之法,乃以致遠,遠則大。 爲道也屢遷。 「利用爲依遷國」。《易》以亨貞、居行二義爲大綱,此專詳亨變通之義。經曰「復自道」,又「有孚在道」。 變動 「生生之謂易」。由乾坤生六子,由八貞變八和,由十六生四十八,由六十四以生行三百九十二爻,皆亨道變化。 不居, 居貞動敏,不變則八卦、六十四卦盡之矣。 周游 一爻變爲《周易》,每卦六爻,一變合爲周游六虚圖,六十四卦故有三百九十二位。莊子所謂「神游六合之内」、「六合之外」。 六虚, 乘六龍以御天,六虚以配六合。 上下 初下六上,内下外上。 無常, 此卦之初於彼爲上,彼卦之初於此爲上。按,天下事變非一端可盡,中外不同。以中國論古之皇帝王伯,亦有道德仁義之不同。必知其无常,乃不敢執一定之見。《論語》之不言、不笑、不取,即有常。 剛柔 初、三、五爲剛,二、四、六爲柔。 相易, 反覆繫辭,此二、四、上於彼爲初、三、五,此初、三、五於彼爲二、四、上,故曰「相易」。按:易之名即由反覆繫辭而定。經曰「喪羊于易」。○按:非古本反覆繫辭,則無常相易之道不能顯明,失易周游不居之旨矣。 不可爲典要,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按易以亨爲變通,變通即孔子之「時中」,《中孚》之「或鼓或罷,或泣或歌」,《孟子》:「子莫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中國之法不能執以治海外,所以貴於通變。 唯變所適。 禮曰從宜、從俗,此道家因時變化之説,《六家指要 注 》詳矣。 其出入 《剥》、《復》主出入。「三人行」爲出,「客三人來」爲入。 以度, 度,度量。无有不變,似變極矣,而變之中有不變者存,或出或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可度量計數。 外内 外出内入,二字即貞 注 ,文皆從卜。使知懼, 「懼以終始」。按:「懼」即《詩》之「戰兢」。卦變通似可徑情恣行,不可百變,中有一定之則,六爻六位不同,少縱則失,非知之精、行之慎,未有不失。 又明於憂患。 「憂患」即上文「懼」。 故 「故」即典常,天下變故。 无有師保, 《詩》「不諫亦入,無射亦保」。 如臨 无有如臨无言之本。无父母師保,不啻如臨懼之主也。 父母。 每一變如臨一事變,少縱則失當。一卦則有應爲之事,故知行之閒,憂勤之至。 初率其辭 其曲小,初不得其方向,由辭揆方,即驗小推大也。 而揆其方,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既有典常, 初無典要,終成典常,如《詩》之制度。 苟非其人, 古之皇帝,百世以下聖人。 道不虚行。 未至百世,無徵不信,故曰「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百世之後,莫之能違。

《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 專以知來。 以爲質也。 謂中卦彼此。 六爻相雜,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唯其時物也。 以時言有六者之分,以物言之亦分六種。 其初難知, 初爻。 其上易知, 上爻。 本末也。 二爻不中爲勿用。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初上爲大,過大不及。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 二、五、三、四,其中不同。 則非其中爻 二、五别卦中,三、四合卦中。 不備。易 注 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 彖爲居,與行對。 則思過半矣。 《易》與《詩》同爲「思」,同爲「知來」。 二 别中。 與四 合中。 同功 皆中。 而異位, 别、合不同。 其善不同,二多譽, 内近。 四多懼, 外遠。 近也。 謂二。 柔之爲道,不利遠者, 故四懼。 其要 三、四。 无咎, 无妄。 其用 初、上爲勿用。 柔中也。 二、四皆得爲中。 三 和中。 與五 别中。 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五貴,三賤。 其柔危,其剛勝耶? 内外柔勝,遠外則剛勝,此二即彼五,此三即彼四。

《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 即丕字之義,廣大又遠也。 有天道焉, 三又上,乾主天,本天親上,巽、震從之。 有人道焉, 二又五人道,中,坎、離從之。 有地道焉, 初又四,坤主地,本地親下,艮、兑從之。 兼三才而兩之, 三才即三統。《詩》三頒 注 ,素、青、黄,兩之重卦,外内之懼。 故六。 故六爻曰「周游六虚」,内三爲貞爲入,外三爲敏爲出。内主居貞,外主動敏。 六者非他也, 外三非由外鑠,仍自内生。 三才之道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謂殷乎者,疑辭。《禮記》:「商得坤乾。」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 與「商得坤乾」合。 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二「邪」疑詞。 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 「無往不復」。 易者使傾, 「無平不陂」。 其道甚大, 泰否。 百物不廢。懼以終始, 初、上與二、五。 其要 三、四。 无咎, 无咎即無 注 无涯无彊。 此之謂易之道也。

子曰: 子,孔子。 「書 《易》文字。 不盡言, 猶《詩》之辭。 言不盡意。」 「意」猶「志」,孟子論《詩》「不以辭害意」,言拘古文傳。 然則聖人 孔子。 之意其不可見乎? 二句,弟子據傳問辭。志、意在文辭書言之外,望文生訓,拘文牽義,均非是。 子曰: 此「子」乃後師,非孔子。 「聖人立象 天象,日月星辰。 以盡意, 志在百世,不可預言。欲言地球,必託于日月星辰,以天象比地形。 設卦 六十四卦。 以盡情僞, 各卦盡其變。 繫辭焉 彖爻下文字爲繫辭,非謂今《繫辭》。今《繫辭》爲《易大傳》。 以盡其言, 言、辭一也。 變而通之 魂魄變化。 以盡利, 西主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東主神。」

注  六家指要:據《史記太史公自序》,當作「六家要指」。

注   :原作「敏」,據文意改。

注  易:據《繫辭下》,當作「噫」。

注  頒:或爲「頌」之訛。

注  無:疑衍。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

猜你喜欢

  • 易生行譜例言

    一、生行不同《大傳》云:「居而觀者,易之序也。」是無文字之先,别有要義。舊説生卦者皆草率粗野,堆垜分合,近於兒戲,求之經傳,毫無依據。按易孳乳相生,宗支長少,最爲森嚴。經有祖妣、婚構 注 之名,傳有父母..

    2 周易类 2025-08-09
  • 四益易説

    「三易」之説出於《周禮》。自劉歆以來,説《易》者皆以文周作經,孔子作傳。「三易」之説,疵病百出。十翼 即《易傳》别名。 出於孔子,自歐陽公以下疑者數十家。東漢之初,古文家但云文王作《易》,馬、陸又添出周..

    3 四益易说 2025-08-09
  • 易經古本

    《大傳》以往來順逆,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是古法本有順逆兩行,故合上下經諸卦有順逆兩讀,而每卦又有順逆兩讀之法。上經主内,順行,每卦由初而上,舊讀不誤。下經逆行,主外,每卦當由上初而下。若竟移易經..

    3 易经古本 2025-08-09
  • 井研縣藝文志

    《易經古本》一卷,附《十翼傳》二卷,廖平編。考《易》以反易、變易爲主,《大傳》云:「《易》之爲書也,變動不居,周游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平因用其例,編爲反復繫辭之本。其書用《大傳》「《易》之爲書..

    3 易经古本 2025-08-09
  • 説明

    《易經古本》創始光緒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成于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經數年之久,義例始定。廖平認爲《易經》古本非反復繫辭,則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之道不能顯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故著此書以推演之..

    6 易经古本 2025-08-08
  • 易经·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 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 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

    38 周易 2025-06-09
  • 易经·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

    35 周易 2025-06-09
  • 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

    46 周易 2025-06-09
  • 易经·说卦传·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

    42 周易 2025-06-09
  • 易经·说卦传·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姤遤乎火; 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

    35 周易 2025-06-09
  • 易经·说卦传·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

    36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

    49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 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

    46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帅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曲常。 苟非其人,道..

    42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 谦,德之柄也; 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

    37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

    43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

    39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遤木为..

    38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

    33 周易 2025-06-09
  •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42 周易 2025-06-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