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庄子解 / 王夫之

庄子解卷二十二·外篇

2025-08-09 14:20 庄子解

知北游

此篇衍自然之旨。其云观天者,即《天运》篇六极五常而非有故之谓也。言道者,必有本根以为持守;而观浑天之体,浑沦一气,即天即物,即物即道,则物自为根而非有根,物自为道而非有道。非有根者,道之所自运;非有道者,根之所自立。无根则无可为,无道则无可知。故仁义礼徒为骈枝以侈于性,而道之自然者固不为之损益。故知其无可知,而知乃至;于以入天地万物而不穷,则物无非道,物无非根,因天因物,而已不为。圣人之所断所保者,此耳。断之、保之,见本篇。 其说亦自《大宗师》来,与《内篇》相为发明,此则其显言之也。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邱, 弅,音焚。隐弅,隐暗而弅起也。 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何道之道,犹言行也。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 阕,隙也。狐阕,狐窟也。曰白水,曰狐窟,则有所睹矣。 而睹狂屈焉。 狂,猖狂意。伸者为神,屈者为鬼。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中央色;帝,中之主也。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女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

〔解曰〕 无物非道,则抑无物为道。芒然四顾,无一而非道,则不可指何者而为道。道无可知,知不可以测道,故无为谓真是也。狂屈曰予知之,则虽交臂且失,而似有一恍惚之光与道相合;非不是也,而道抑不尽于此,故但似之而已。此释氏所谓相分灭而见分未灭也。若无思虑,无处服,无从道者,为可以体道,则无思、虑、处、服、从、道者,固道矣,有思、有虑、有处、有服、有从、有道者,又岂道外之有此耶?皆求其可知、可安、可得,而执小以为大,执短以为长,执无以为有者,故终不近也。生死相贸,新故相迭,浑然一气,无根可归;则因时,因化,因物,不言而照之以天,又奚答哉!则又奚问哉!问则已失之矣。不知故问,问故不知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 今,一本作合。 与彼百化。物已生死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扁音匾,门户封署也。扁然,各位其所之意。神明之至精者,与百化之死生方圆,皆无根之可知也。而扁然杂著,皆备而常存。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 有内则必有外。 秋毫为小,待之成体。 更有至微者。秋毫相积以成体,非小也。 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 无故迹之可据。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无根以为根。 可以观于天矣。

〔解曰〕 天地之不言,四时之不议,万物之不说,非不言,不议,不说也,不能言,不能议,不能说也。不能言,不能议,不能说者,无可言,无可议,无可说也。今一动物于此,使自说其目何以视,耳何以听;一植物于此,使说其华何以荣,实何以成;其可说乎?有形者且尔,况天地四时乎!然而自古固存之大常,人固见为美,见为法,见为理,而得序;则存者存于其无待存也,神者神于其无有形也。意者其有本根乎,而固无根也。孰运行是?孰主张是?孰纲维是?沉浮以游,日新而不用其故,何根之有哉!名之曰本根,而实无本无根,不得已而谓为本根耳。故不言之教,庶几乎近之。不言之教,无教也。圣人不知,而万物恶从知之!故惟知无本无根,而沉浮不故者,乃可许之观天。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女形,一女视,天和将至;摄女知,一女度,神将来舍;德将为女美,道将为女居; 评曰:女勿以之为美为居,道德自来。 女瞳焉如新生之犊, 瞳读如创,丑绛切,未有知貌。 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 媒读如昧,义通。 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解曰〕 既知无求其故矣,则啮缺之言,亦故而不足存矣。正形一视,摄知一度,皆以无思无虑为知者也;是犹可与谋者也。忘言忘义,天和在己,而何待其至哉!啮缺所以寐而不欲终听之。

舜问乎丞曰: 辅弼凝丞之丞。 道可得而有乎?曰:女身非女有也,女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女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气和则生。 性命非女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顺理为性。 孙子非女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形之相禅。 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 强阳,主动也: 又胡可得而有耶?

〔解曰〕 以为有道,而可知可为者,惟见有身也。见有身而欲翘然于万物之上,则煦煦以为仁,岳岳以为义,宾宾以为礼,而柴立乎天地之间。夫惟知身非己有,则化身为天,而行乎其不得不行;恩万物而非仁,裁万物而非义,序万物而非礼,天之强阳所动胥与动,而不持以为故;斯以观天而合其和也。夫行之所往,处之所持,食之知味,皆强阳之气所沉浮,而我何与知!况进此而可有为道之本根者乎!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间,敢问至道。老聃曰:女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女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旁,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枝强, 邀犹遇也。 思虑恂达, 恂,相伦切,顺也。 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断,徒乱切,绝弃之也。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魏、巍同。 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 评曰:君子之道,仁义礼皆外益之,非其固然。 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评曰:此乃内也。

〔解曰〕 精神生于道。道,无也;精神,有也。然则精神之所自生,无所以然之根,而一因乎自然之动。自然者即谓之道,非果有道也。道生神,神生精,精乃生形,形乃相禅而生物。则生物之原,四累之下也。超四累而寻其上,无迹也。四达皇皇,万化自营于不容已。天欲不高,地欲不厚,日月欲不行,万物欲不昌,而皆不可得。渊藏广运,而终始循环以不穷。为君子者,乃欲于四累之下求本求根,而测其所以然,则困于道之中,必跃于道之外矣。自然者之无所以然,久矣。自然者,有自而然之谓。而所自者,在精神未生之上,不可名言,而姑字之曰道。乃形物既成之后,此道亦未尝暂舍,而非根本枝叶各为一体。为君子者,乃求所以然而自外于大方,岂有当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 阴阳之屈伸为鬼神。直且为人,故非阴非阳。 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醷物也。 喑音荫,醷音爱,聚气貌。郭象曰:直聚气也。按字书:醷,球聚气也,又音倚,梅浆也。球聚气是虚空之气偶聚,梅浆是酸鬱之气所聚,俱可释。 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 句。 果蓏有理; 木实曰果,草实曰蓏。 人伦虽难, 虽难尽其理。 所以相齿。 亦犹是少长之差耳。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 调,和也。 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待生者也,必出以生。 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漻,清洁也。极其光华清洁盛美,而皆入以死。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隳其天帙, 弓囊曰弢,衣囊曰帙。天弢之帙之使为人,释氏所谓皮囊也。死则解而隳矣。知此则不足为悲哀。 纷乎宛乎, 纷,散貌。宛,留恋也。 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虽知之论之,而不能于死之将至而务之,则论亦何益! 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解曰〕 欲求道之所以然者,必于身乎体之,君子之道,务此而已。游其心以观天,而溯之乎精神之所自生,媒媒晦晦,而莫知所谓;则此身亦未见其果为吾有也,止中国之一人而已矣。我犹人也,人犹我也;乃至飞潜动植,山谷川流,亦犹是也。而偶尔为人于中国:自其精神之躁动而言,则为强梁之气;自其形体之蕴结而言,则为喑醷之物;自天地之长久而言,则须臾之化而已。须臾之为薪,已穷于指,大力者负之而他趋,于是而天弢解焉,天帙隳焉,则是非得丧与喑醷之物相随以往,所以然之故,又可得乎!身已往矣。中国自有人也。人不尽于身,而身奚足以尽人伦之理耶!前乎生而有不形之形,后乎生而有形之不形。此岂难知者哉!人具知之,人具论之,而论之无益也。塞默而遇之,将反之宗,即今日而在焉。其为得也,得天也。得天者,得其自然也。断之,保之,知不待掊击而自无所庸。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必有所指正。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 溺,泥吊切,溲也。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质,本也。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郭象曰:狶,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于下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 女惟莫必,无乎逃物。 无必然之见,则知道之无所不在。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言其周遍咸则大矣。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间乎!寥已吾志, 寥,廓也。 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不曰往而曰无往,往亦无往也。 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 冯音凭,盛也。闳,大也。 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 物之所际,非道之际。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 无际以为际,际非无际也。 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际皆非际。

〔解曰〕 道无可期也。期而以为可者,期之于盈虚衰杀之际,见为本,见为末,以递相生,见为积散,以互相成而已。而皆有形有物,判然一际之小大始终,曾是足以为崖,为房,为门,而穷道之际哉?道惟无际,故可各成一际。道惟无在,故可随在而在,无在无不在。其际莫穷,乃于其中随指一物,而自然之理不遗。期之于蝼蚁,犹有知也;期之于稊稗,犹有生也;期之于瓦甓,犹有用也;期之于屎溺,则用亦废而行乎其不容已,自然而然者,愈与道亲也。括天下之有知无知,有情无情,有质无质,有材无材,道无所不在。生无自而生,死无自而死;盈无自而盈,虚无自而虚;周遍咸皆自然,自然皆道也;而尚何期乎?惟无所以然者为之根本故也。

妸荷甘 妸音阿。 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 奓,昌者切,推门也。 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嚗音剥,笑声。 曰:天知予僻陋慢 , 音夷,诞也。 故弃予而死矣!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缸吊闻之, 缸音冈,龙也。妸荷甘、弁缸吊,皆寓为人名。 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 豪、毫同。 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不知冥冥乃昭旷。

〔解曰〕 夫藏言以死而谓之冥冥者,人以其视听之皆捐而谓冥冥耳。天弢既解,天帙既隳,过而不守,偶应而不留,以返乎无门无房之四达,则昭昭之至奚以加,而何冥冥也?言之不藏,名为体道,天下之君子所自系缚,以守为道者,此耳。其于道,岂能尽其万分秋豪之一哉!则冥冥也孰甚!真体道者,生犹是也,死犹是也,隐几昼瞑,慢 于道论,则虽与中国为人,亦遭之以不违而已;未尝不冥冥,未尝不昭昭也。故欲体道者,惟藏之为几矣。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无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而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身在道外矣。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昆仑,地之极高处,过乎昆仑,则太虚矣。

〔解曰〕 泰清也,无穷也,无为也,无始也,皆不得已而为之名也。观其形似,泰清也;流观其际之不际,无穷也;无穷者不可胜为,无为也;究其所从,则无始也。互相求其根本而不可得。无根,而欲以言论相诘问,不知道矣。因而答之,贵贱约散,其类充塞,而欲知其数,愈不知道矣。道亦不得已之辞也。实则非有所谓道也。自然无始而泰清,无为而自无穷。蝼蚁、稊稗、瓦甓、屎溺,皆泰清也。无贵无贱,无约无散,周遍咸于大方,而不可言尽。遭之而即是,奚问奚答哉!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抟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无有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解曰〕 光曜者,无有中之幻影也,孰视之而窅然空然矣。光曜亦何托哉!知生于虚,而知已失虚,知有穷而虚无穷,能体虚者无知也。言不待藏而自忘言矣。光曜无根也,乃欲以无有为根,而无有不可以为根,则知固无所托: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反光曜以归无有,冥冥无知,而离道不远矣。

大马之捶钩者, 大马,大司马也。江东三魏之间,谓锻为锤钩。旧注:剑名。 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解曰〕 欲知道者,欲用之耳。其知愈杂,其用愈侈,而不知其守愈乱,得其用者鲜矣。至人于道,有守而无知,知之而不用,用之而不分;则合万变,周遍咸而无异知、无异用。惟不求知以假于用,故合乎天而为万用之资。其守也,过乎昆仑,游乎太虚,浑然渊然,物何足以劳其视哉!不视矣,又何知!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耶?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前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不思则与神遇。 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耶! 思则倚于形而失神。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 岂物耶?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非先有之物欲出乃生之。虽非先有,自可生而不已。 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非先立一爱之心,物至而爱之耳。

〔解曰〕 为根本之论以求知道者,必推而上之,至于未有天地之先,为有所以然者,为万有之本。此其昧也,惟滞于不神之形,而于物求之。然则未有子孙之日,索之当前,其为子孙者安在乎?子孙必有待而生,则未有待之日,无其必然之根本,明矣。故今日者无穷之大始,而今日非有以为无穷之始,则无始也明矣。无先天地而有之物,未有者不得以物物之,然而终可有物。以是推之,圣人不先立爱人之心,而爱自无已;遭而不违,偶而应之,可云仁之始,可云化之始,而实非始也。于生而死之,于死而生之,以为生死死生之本,昧孰甚焉?之说也,乍闻之而心开,徐思之而又不审。何也?思之索之,终以为有所以者为之本也。故无思无虑,乃近乎自然。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内无主而外滞于物。 与物化者, 外化。 一不化者也。 内不化。 安化安不化, 外化则内亦忘。 安与之相靡, 靡犹摩也。谓自然相摩而化。 必与之莫多。 莫多谓不增益之。无所增益则不化。 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 愈有则愈小。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齑也, 齑,揉也。 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惟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虽此亦将迎,况名利乎?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 人自然有所不知不能。 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欲尽知之而尽能之,必不可得。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有所知,因欲以概天下。

〔解曰〕 天地万物莫不因乎自然。生死得失,周遍咸而往来相易,则过去者不可逐之以流,未来者不可豫徼其至。至人知此,无所用其将迎;而待其相遭,则与之不违,亦将也;送之以往也,亦迎也。虚中而俟也,物与己两无所益。无所益,复何伤乎!夫已往未来不可知也,虽圣人不能知;无可用其能也,虽圣人不能能;无所以然之故,则知能固有必穷矣。取所知之一端立以为根,则适以自隘。囿降而圃,圃降而宫,宫降而室,日趋于隘下;而为君子,为儒墨之师,则室中一隙之光已耳。执一隙之光为所以然之本,举此外来不能御、去不能止者,万变无所逃之哀乐,而以一隙之知能齐之,天下之纭纭者所以可悲也。此篇极论自然之理,括古今,一生死,浩汗无极。而此段要归于无将无迎,去言去为,以物物而不穷;则内之不化者,实有其不际之际,盖宅心之要术,非但放言已也。

《庄子解》卷二十二终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猜你喜欢

  • 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胜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势见也。(吾以此道观之,是兵无成势,无常形,临时变化,不可预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

    0 太平御览 2025-09-24
  • 卷三百二十 ◎兵部五十一

    ○拒守下 《唐书》曰:乾符中,元万顷从李勣征高丽,勣尝令万顷作文檄高丽,其语有讥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莫离支报云"谨闻命矣",遂移兵固守鸭绿,官军不得入,万顷坐是流于岭外。 又曰:李光弼守太原。自贼围城,..

    1 太平御览 2025-09-24
  • 卷二百九十一 ◎兵部二十二

    ○料敌下 《宋书》曰:晋义熙五年二月,伪燕王慕容超大掠淮北。三月,帝抗表北伐,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乃浮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步军进琅琊。所过筑城留守。超大将军公孙五楼请断大岘,坚壁清野以待。..

    2 太平御览 2025-09-24
  • 卷二百八十九 ◎兵部二十

    ○机略八 《隋书》曰:杨义臣与汉王将乔锺葵相拒。义臣自以兵少,悉取军中牛驴,得数千头,复令兵数百人,有持一鼓,潜驱之涧谷间,出其不意。义臣晡后复与锺葵战,兵初合,命驱牛驴者疾进。一时鸣鼓,尘埃张天,锺..

    1 太平御览 2025-09-24
  • 卷二百二十四 ◎职官部二十二

    ○散骑常侍 《六典》曰:唐贞观初置散骑常侍二员,隶门下省。明庆二年,又置二员,隶中书省,始有左、右之号。并金蝉、眊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 又曰:散骑常侍,晋代此官选望甚..

    4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二十二 ◎职官部二十

    ○中书舍人 《六典》曰: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章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误则奏..

    4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二百二十 ◎职官部十八

    ○中书令 《六典》曰:中书令之职,掌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 《汉书》曰: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 又曰:石君防与弘恭皆..

    3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一百九十四 ◎居处部二十二

    ○馆驿 《说文》云:馆,客舍也。从食,官声。 《周礼》曰: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 《广雅·释宫》云:馆,舍也。《桂苑》云:客舍也,待宾之舍曰馆。《开元文字》云:凡事之宾客馆焉,舍也,..

    4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一百九十二 ◎居处部二十

    ○城上 《说文》曰:城,以盛民也。墉,城垣也。 《释名》曰:城,盛也;盛受国都也。 又曰:城上垣谓之睥睨,言於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曰陴,言裨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墙,言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也。所谓堞,..

    8 太平御览 2025-09-23
  • 卷一百五十四 ◎皇亲部二十

    ○公主下 《唐书》:窦抗,母隋文帝万安公主。抗在隋以帝甥甚见崇宠。文帝幸其第,命抗及公主酣宴,如家人之礼也。 又曰:隋炀帝至雁门,为突厥所围,萧瑀进谋曰:"臣闻始毕托校猎至此,义成公主初不知其有违背之心..

    4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

    ○前秦符坚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符坚,字永固,健弟雄之子。赵建武中,母苟氏祈西门豹祠,归而夜梦与神交,遂孕,十二月而生。有神光之异,自天属庭,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秘而莫..

    4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

    ○后赵石勒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父周曷朱。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庭中。长而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幼而力耕,每闻鞞铎之声,或在前后,归以告父母,曰:"作劳耳鸣..

    6 太平御览 2025-09-22
  • 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

    ○西晋惠皇帝 《晋书》曰:孝惠帝讳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太始三年,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武帝崩。是日,太子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为永熙。尊皇后杨氏曰皇太后,立妃贾氏为皇后。五月辛未..

    6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

    ○西晋宣帝 《晋书》曰:宣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

    7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

    ○林 《说文》曰:平土有丛木曰林。 《释名》曰:林,森也,森森然也。 《尔雅》曰:野外谓之林。 《易》曰:即鹿无虞,惟入於林中。 焦赣《易林》曰:山林麓薮,非人所处。鸟兽无礼,使我心苦。 《诗》曰:肃肃兔罝..

    8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

    ○窟 《礼记》曰:古未有宫室,冬居营窟,夏居橧巢也。 《左传》曰: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曰:"吾公在壑谷。"(壑谷,窟室也。) 《史记》曰:吴公子光之谋王僚也,专..

    9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三十五 ◎时序部二十

    ○丰稔 《诗序》曰: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 又诗曰: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箱既盈,我庾维亿。(露积为庾,十万曰亿。) 又曰: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秉,把也。郑笺云:成..

    10 太平御览 2025-09-21
  • 卷二十二 ◎时序部七

    ○夏中 《庄子》曰:井鱼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文子》曰:政失于夏,荧惑逆行。夏政不失,则降时雨。 《列子》曰:郑师文学琴于师襄,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管子》曰:夏日不炀,..

    13 太平御览 2025-09-20
  • 卷二十 ◎时序部五

    ○春下 《说苑》曰: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 《白虎通》曰:嫁娶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京房《易占》曰:春当退贪吏,进柔良,恤幼孤,赈不足,求隐士,即..

    8 太平御览 2025-09-20
  • ●归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吴郡归有光着门人王执礼校墓志铭二◆墓志铭二周孺亨墓志铭王府君墓志铭王邦献墓志铭建安县尹沈君墓志铭朱隐君墓志铭冯会东墓志铭叶母墓志铭陈处士妻王氏墓志铭太学生陈君妻郭氏孺人墓志铭顾孺人墓志铭郑君汉卿寿藏铭..

    17 归先生文集 2025-09-1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