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稗疏卷二·下经
咸其腓
腓在胫上股下,或行或止,一听于股而不自动,此近验之身而灼知之者。旧说云:腓欲行则先动。欲行者心也,先动者股也,腓岂欲行,又岂先动者乎!六二本静爻,又为《艮》体,无先动之象,故曰:凶居吉。能静而不自动,则虽凶居而亦吉。凶字自连居字为句,犹言处危。而《象》曰顺不害,言能顺乎股也。旧说失之。
滕口说也
旧说滕与腾通,按腾者,骏马超骧之谓,使口说如之,则亦卓绝之伟论矣。滕字从水,水涌出曰滕。叔绣之封,以为国名者,地近汶水、伏流坌涌,不择地而泛滥,故地以滕名。此云滕口说者,乃闻感即应,无所择而务口给,所谓波涛之口也。不当作腾骧之腾。
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锡义有二:有自上赐下者,如《春秋》来锡公命是也;有自下献上者,如《书》九江纳锡大龟是也。天子既有以康诸侯矣,用是而诸侯皆效顺以修职贡。马者,享礼之庭实也。三阴连类以进,莫不来享,故其马蕃庶,而天子勤于晋接,以嘉受之。三接者,三阴皆接也。王接诸侯之礼凡三等,在殷则爵三等,公也、侯也、子也,在周则同姓、异姓、庶姓也。旧释未明。
愁如 王母
愁音锄侯反,释作忧者,乃六朝以后之字义。古音子油反。《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愁,坚固也。二与五正应,《晋》之尤笃者,故曰愁如。王母,旧以为天子之母,古无此称。王之为言大也。王母,大母也。生谓之王父母,没谓之祖妣。阴居尊位,大母之象。
嗃嗃嘻嘻
嘻嘻,旧以为嬉笑之嬉。嘻乃叹声,本无嬉义;而九三以刚居刚,亦无戏渝柔谐之象。按:嗃嗃、嘻嘻,皆取喻于火声。《诗》多将熇熇,猛烈之状,火始然之声也。《春秋传》 出出, 乘赫赫之余,火将息之声也。九三以刚处刚,《离》道方成,故曰嗃嗃;而上承六四,风将散之,故曰嘻嘻。所以失与不失,兼有其象。
以辟咎也
辟,旧音避者非,当音必亦反,禳也,除也,去也。避咎者,咎已成而逃之,小人之幸免也。辟者,咎未成而除之,君子之大用也。孟子曰:患有所不辟。岂诡遇恶人以逃祸责乎?九二以上失位之爻,皆恶人也。初九以刚制之于早,见之乃以治之,故除其不祥于未乱,而得无咎。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
先儒以臆度而为之释曰:西南平易,东北险阻。以实考之,域中之名山大川,其险皆在西南。山则昆仑、葱岭、峨眉、点苍,水则弱水、流沙、三峡、盘江,皆西南也。东北青,兖,平衍千里,何得云西南平易、东北险阻哉!《蹇》之为卦,得位可行,而初、上皆柔而不行,是畏难已甚,濡滞而不敏,非本不可行也。故在险而蹇则利,已出险而向平衍之地而犹蹇则不利,此所以宜于西南,不宜于东北也。《解》之《彖》曰利西南者,以柔道解散失位之悖,则随行皆顺,故虽西南不易解者亦利,若东北之利则不待言也。以其失位,无东北平易之象,故不言东北。以卦义及事理推之,知旧说之非矣。
益之用凶事告公用圭
《周礼》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事者,凶礼之事也。凶礼有五: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凡国有凶事,则上告之天子,下告之友邦,而受其赙襚归 之益。《春秋》许不告灾,则君子知其先亡。告亦必有将往之仪,如臧文仲以纪磬、玉甗告糴于齐是也。用圭,则尤其重者。六三以阴求益于阳,求益者近于利,非君子之道,唯凶事则可耳,故无咎。公谓四也。九四曰告公从,四从三告也。旧释未明。
陆夬夬
马、郑、王肃皆以 陆为商陆。陆德明、邱光庭以 为今之苋菜、陆为商陆。乃商陆,小草,他不经见,尤不可独谓之陆。且此二草,于夬夬之义无当,按 字当从卝而不从艸,音胡官反,山羊细角者也。陆,平原也。《兑》之象,羊。《夬》卦五阳上戴一阴,其阴纤弱,而《爻》《象》分歧,故为细角羊,行于高平之陆,得草而自恣。欲行不决为夬夬。夬夬者,迟疑舒缓之词。九四从下,不速其行,如牵羊之鞭其后,然至于平原,则地散而愈不速矣。苋即四所牵之羊也。五得位而安,故曰陆。 、苋字相近,故传注相承而误。
顺德积小以高大
《本义》云:顺当作慎。今按地中生木,无有慎象,而自本达茎,以生枝叶,则其积之也顺。《坤》,顺也。《巽》亦顺以入也。君子之德,下学而上达,顺德之序也。若急图高大而忽其小,则躐等而逆矣。自当如字。
改邑不改井
井之为字,篆本作井。其外四画相交而成九区,田之畛域也。其中一点,穴地以达泉也。《司马法》四井为邑,以积为邱甸而出赋,此兵制也。三代封建,沿革不一,人民登耗不恒,故分此邑之余以补彼邑,互相推移而改邑。若井,以分田制税,公田之中,庐舍之间,当中作井,而九百亩之田环之,沟、洫、隧、路、塍、埒,视以为经界之准而永无所改。经界既正,无余无欠,此井无所丧,彼井无可混,得居中之井永为标准也。盖经界之设,必有表识,使民不得混乱。木既易朽,石亦可移,絫土为封,岁久亦且崩塌。北方土厚水深,穴井及泉,动逾数仞,永难堙塞。此先王立法之精。而《井》卦一阴间以一阳,又一阳间以一阴,南北异向,邑有推移而井终不乱,以绝吏民之争乱,丧得两忘之象。故《彖辞》云然。释《易》者于此不察,以《彖辞》为亡实之设言,是轨革卦影之邪妄,岂圣人之言而若此哉!
旧井无禽
旧以禽为鸟兽者,非是。井非鸟兽栖止之地,藉令有之,正惟荒废之井,人迹不至,鸟或暂集,而日汲之新井所必无。若云水浊而禽亦不饮,鸟兽岂择清泉而后饮哉?按:禽,获也。汲而得水,以获为利。今此井泥,人不食之,固无复治之者。日久淤塞,泉脉不通,则虽往汲而亦无所获矣。始则尚有水而人不食,久则虽欲汲而终无水,故曰时舍,以舍之故,遂至于无也。
射鲋
鲋,鲗也,今谓之鲫。凡鱼皆待积水深广而后可活,唯鲫鱼得少水沾濡而足。或以湿纸裹之,可行数十里,复畜之池。从旁注之曰射。井谷者,井一面崩塌若谷,水不能渟,涓涓细流旁出,唯可以注射鲋鱼而已。
已日乃孚
辰已之已与已止之已,字画无异,皆音详里反,亦无异音。俗写辰已字屈下画使短,不钩向上,及以已止之已音羊里反,而辰已之已音自,皆塾师之谬也。已之转训为止为既者,以阳气至已而尽出,至午则阴生矣。故许慎曰:阳气已出,阴气已尽。此言已日乃孚者,谓日在禺中,六阳出地之时也。当《革》之初,人心犹多疑贰,必王道大行,昭著于天下,如日之加已,然后无不从。乃者,难词也。二为《离》明之主而得位,故与《彖》同。
得妾以其子
己所生之男女,通谓之子。《礼》所谓女子子也。《诗》大邦有子齐侯之子,皆女子也。以如《春秋》蔡侯以吴子之以,以卑用尊而能左右之也。《诗》侯强侯以,亦有相携相助之意。六五以柔居中位而贵,《离》为中女,则少也,嫡所生之女子子也。《巽》为长女,而一阴在下,位处乎卑,妾也。初六能以其柔顺佐佑六五,使安位于外,故有妾贤,而能提携赞襄其女子子以妇道之象。旧说未详,似谓得妾而生子。爻无此象,于文义亦不能通。
终莫之胜吉
莫之胜吉,犹言不胜其吉也。胜,平声,故《象传》连五字为句。若于胜字绝句,则是妇之不孕者终不能孕,何以得吉?而又何以云得所愿乎?不孕者,不相接也。待三年而始孕,贞静之至也。得妇如此,其吉无涯量矣。旧说未详。
承筐无实刲羊无血
筐非奁具也,《士昏礼》所谓笲也,织竹为之,实榛、栗、枣、修以贽见舅姑者。刲羊者,合卺之牢鼎,士而用大夫之少牢,摄礼也。无血之羊,非特杀者。士女皆以吝而废礼,恶俗也,故无攸利。旧说未详。
涣奔其杌
《程传》以杌为机,机与几同,见《春秋传》。几,所据以为安,九来居二而得中,义亦可通,然卦自《否》变,《否》四之阳,越三而来二,故曰奔。奔入险中,以为《坎》主,则非平易可安之地,非几象也。杌者,伐木不尽之茎干,碍人之行,险象也。入险以消否,本无避难之情,故曰得愿。悔亡与无悔异。无悔者,本无悔也。悔亡者,疑有悔而能亡也。杌非可安,故疑于有悔;得愿,故亡。
我有好爵
爵所以行献酬者。好,去声。好爵,相好之爵。《燕礼》:请安于宾,彻俎而荐羹,无算爵,以尽欢者也。靡与縻通,留也。六三阴柔,躁于前行,故二与初相和,而以欢好留之。阳自相孚,而后以孚异类,如酬爵之行,主自饮而后送于宾也。旧释未详。
过其祖
过、遇、不及之义,旧说总未分晓。《小过》,小者过也。过字之义,如师也过之过,与不及为对,非经过之过,如过我门之过。以卦名义观之可见。过者,求盈而胜彼;不及者,欲企及而不逮,遇则恰与之合也。故曰臣不可过,言臣之功名权势,不可胜其君,胜其君则恃功陵上,为不道之臣矣。弗过,言不能过也;遇之,相得而道合也。弗遇过之,过已甚而骄亢,故凶。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此与《小畜》《彖》同,而卦象本不相肖,故邱光庭谓《小畜》阴气少,小过阳气少,不能和而为不雨,其说近是。然此卦之象,尤为显著,不待深求。重阴在上,为阳气所隔,不能与初、二之阴相接,故云密而雨不降。《传》曰已上,义取诸此。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本义》谓此乃文王与纣之事。按文王在殷,尽服侍之忱,受 钺之赐,不得与殷相伍而称邻。周公岂以掩文王之至德而亢言之?且纣之于文王,以德言之,则圣狂迥异,以福言之,则兴丧悬隔,岂待相较而云不如!文王之德虽俭,而非俭于事神;纣虽奢淫,而非特丰于祀。足知《本义》之疏矣。自上临下,上者左而下者右,左为东,右为西,《礼》文每以此言。东西邻者,九五之邻,上六其东邻,六四其西邻也。上六已济而骄,六四求济而慎,故五之福之,独施于四。衣袽之戒,礿祀之诚也。濡首之厉,杀牛之不顺也。禴为四时之正祭,虽不如烝尝之备物,而抑必用太牢,则禴未尝无牛。独言杀牛者,特牛之祭郊也。上六跻于至高之位,僭行郊礼,故神不享而福不降。禴祭以慎受福,亦非以俭而胜丰。以《礼》文考之,以文王之德思之,则《本义》之不当从,明矣。
《周易稗疏》卷二终
经学著作。清王夫之撰。4卷,附《考异》 1卷。大约作于顺治 (1644—1661) 初年。为夫之读易之 随笔札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 “大旨不信陈 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 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合老庄之旨,故言必征实, 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引 《礼》 ‘人君至命士黄裳,下士杂裳’,以证黄裳之美; 引 《左 传》 ‘班马’,证 ‘乘马班如’ 当读乘为去声; 引 《兵法》 前左下后右高,证 ‘师左次’; 与论帝乙纣父,‘王用亨于 西山’ 非文王,以及《临》之八月,《复》之七日,《易》 之逆数,《河图》蓍策之辨,皆具有条理。卷帙虽少,固 不失为征实之学焉”。虽为训诂考证之作,然亦含有若干 哲学思想。如释《易传》“两仪生四象” 云: “生者,非所 生者为子,生之者为父之谓。使然,则有有太极无两仪, 有两仪无四象,有四象无八卦之日矣。生者,于上发生 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赅具,分而言之,谓之生。” (卷三) 最早收入 《四库全书》,后收入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守遗经书屋、同治四年 (1865)金陵书局、民国二 十二年 (1933)太平洋书店所编之《船山遗书》。其他版 本还有多种。又收入岳麓书社1988年出版之《船山全书》 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