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举要 / 钱基博

卷五 尚书

2025-08-25 17:27 古籍举要

古文尚书孔安国传 禹贡一 禹贡二 禹贡三 洪范一 洪范二 尚书家之流别一 尚书家之流别二 尚书与殷虚甲骨

清儒疑古文《尚书》为晋梅颐作,然按《汉书谷永传》永上封事引经曰:亦惟先正克左右。师古注:《周书君牙》之辞也。《君牙》乃今孔传之一篇,不特伏生今文无之,即马、郑《逸书》亦无之。而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上言用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吴志》骆统上疏引众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众,无以辟四方,又陆抗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皆出古文《尚书》。湘潭王闿运壬秋《湘绮楼日记》历举之。假云梅颐作,不应西汉、三国时人已引其文也。又疑孔安国《传》出王肃作。然案《禹贡》三百里蛮,《传》云:以文德蛮来之,孔颖达《疏》:郑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缗也。王肃云:蛮,慢也,礼义简慢。与孔异。《洪范》农用八政《传》曰:农,厚也。厚用之,政乃成。孔颖达《疏》:郑云:农,读为醲。则农是醲意,故为厚也。张晏、王肃皆言农,食之本也。食为八政之首,故以农言之。然则农用止为一食,不兼八[13]事,非上下之例,故《传》不取。此皆《传》与郑说同,而与王肃说不同,则似非王肃所作也。陈氏此《记》,亦明论之。假云王肃、梅颐之说而信,置其为假托之孔安国,而论其为魏晋间人之传,则未尝不与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先后同时。焦循《尚书补疏序》。不唯言多近理,而去古未远,训诂终有所受。嘉定王鸣盛西庄作《尚书后案》三十卷,力屏古文《尚书》孔安国之伪,而于马、郑、王注之外,仍列孔《传》。吴县江声艮庭作《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蒐录汉人旧说,而于孔《传》亦多取之。阳湖孙星衍渊如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屏孔《传》而缀辑马、郑,然今文二十八篇,不能不有取诸孔《传》之经。至钱塘张尔田孟劬著《史微》,乃谓伏生《尚书大传》乃孔子口说之微言大义,而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则旧史相传之传记耳。

清儒太原阎若璩百诗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力斥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之伪,其说实发于宋吴棫、朱子。而金坛段玉裁懋堂为《戴东原年谱》云:国朝言地理者,于古为盛,有顾景范、顾宁人、胡朏明、阎百诗、黄子鸿、赵东潜、钱晓征,而先生乃皆出乎其上。盖从来以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先生则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极意扬诩,而不知其法亦本于宋儒。郑樵《通志地理志略》云: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衮州可移,而济河之衮州不可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可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盖即戴震以山川而求郡县之所自昉也。

宋儒之说《禹贡》者,自程大昌撰《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外,以傅寅《禹贡说断》四卷为最著,刊入纳兰容若《通志堂经解》,其说最为清儒所取。清儒自德清胡渭朏明撰《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外,以宝应成孺芙卿《禹贡班义述》二卷为最精。《汉书地理志》言推表山川,本释《禹贡》,两汉经师遗说多存其中。成氏据以释本经,最得家法,援据精博,专门之学也。又以《班义述》详于考古,乃复拟撰《禹贡今地释》一书,首取今地释汉地,更取汉地证禹迹,期补前书之未备,而未成书。当涂徐文靖位山《禹贡会笺》十四卷,简而甚疏,其依胡氏《锥指》以立义者,亦多有之。《锥指》体大思精,错误亦复时有,不足为病也。

说《禹贡》者,必据《汉书地理志》,顾其书简奥,非有疏证,不能通其说,郦道元[14]《水经注》,即班《志》之义疏也。朱子言:两山之间,必有大川,两川之间,必有大山。水道通,斯山脉可得而理。然山势终古不易,水道随时变迁,不证今,无以考古。天台齐召南次风撰《水道提纲》三十卷,泝源竟委,了如指掌,盖可为证今之索引云。

《汉书五行志》与《尚书洪范》相表里。《洪范》以庶征为五事之应,伏生《五行传》以五事分配五行,又以皇极与五事为六,又以五福六极分配之。《汉书五行志》云: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刘向治《穀梁春秋》,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此如孟、京之为《易》外别传,而非本真如此。故伏生《大传》四十一篇,而《洪范五行传》别出为书也。

宋儒蔡沈撰《洪范皇极内外篇》五卷,远出《易乾凿度》,近宗《皇极经世》,邵雍撰。又与刘向不同。刘向借五行而衍祥,蔡沈衍九畴以明术数。

《尚书》之学,伏《传》一变而郑注,再变而孔《传》,三变而蔡《传》,伏生有《大传》今文。郑注出缀辑。古文。孙星衍辑《尚书马郑注》十卷,焦循有《禹贡郑注释》二卷。古文《尚书》孔安国《传》十三卷,蔡沈《书集传》六卷,皆全书存。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二十卷,为孔《传》作疏。宋史浩《尚书讲义》二十卷,以《注疏》为主。黄度《尚书说》七卷,以孔《传》为主。陈经《尚书详解》五十卷,采取《注疏》,参以新意。魏了翁《尚书要义》十七卷,摘《注疏》中精要之语。胡士行《尚书详解》十三卷,以孔《传》为主而存异说于后。皆宗孔《传》者也。元陈栎《尚书集传纂疏》六卷,采辑诸家,疏通蔡《传》。董鼎《尚书辑录纂注》六卷,以蔡《传》为主,继以《朱子语录》,谓之辑录。附以诸家之说,谓之纂注。陈师凯《书蔡传旁通》六卷,名物典制补蔡《传》之遗。王天与《尚书纂传》四十六卷,虽列《注疏》居前,而大旨以朱子之说为主。朱祖义《尚书句解》十三卷,株守蔡《传》。明胡广等《书传大全》十卷,剿陈栎《纂疏》、陈师凯《旁通》之说。王樵《尚书日记》十六卷,以蔡《传》为主,采旧说补所未备。清康熙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亦主蔡《传》而兼采古义。皆本蔡沈《书集传》,其说原出朱子,而与朱子颇有异同。大抵南宋以前之说《书》者,多守孔《传》,而南宋以后之说《书》者,咸本蔡学。逮于清代,有据蔡《传》以攻孔《传》者,如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是也。有据孔《传》以攻蔡《传》者,如萧山毛奇龄西河撰《尚书古文冤词》八卷,是也。有据马、郑而攻孔《传》、蔡《传》者,如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王鸣盛《尚书后案》,是也。然则《尚书》家当以郑注、孔《传》蔡《传》为三大宗矣。

《尚书》家有训诂名物、考证典制者,如唐孔颖达之《尚书正义》二十卷,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四十卷,元黄镇成之《尚书通考》二十卷,陈师凯之《书蔡传旁通》六卷,及清衡阳王夫之而农之《书经稗疏》四卷,是也。有议论得失、推究治乱者,如宋苏轼之《东坡书传》十三卷,黄度之《尚书说》七卷,是也。《尚书》古史,说者自以实事求是为宜,或训诂名物,考证典制;或论议得失,推究治乱,皆《尚书》中应有之义也。顾亦有运实于虚、畅发心学者,如宋杨简之《五诰解》四卷,袁燮之《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提撕本心,其传原出陆九渊,是亦一大派。

殷虚甲骨者,逊清光绪戊戌己亥间,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洹水厓岸,为水啮而崩,得龟甲牛骨,镌古文字,所记皆殷先王室所卜祭祀征伐行幸田猎之事,故殷先公先王及土地之名,所见甚众。上虞罗振玉叔言撰《殷虚书契考释》,兼及书契中所见之人名地名及制度典礼,审释殷帝王名号。海宁王国维静安缵成其业,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各一卷,以甲骨文证补《尚书》,而治《尚书》者辟一新途径,为好事之所诵说。其尤得意者,商自成汤以前,绝无事实,《史记殷本纪》惟据《世本》纪其世次而已,而《尚书》尤不少[15]概见。王氏于卜辞中发见王亥、王恒之名,复据《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16]、《吕氏春秋》中之古代传说,于荒诞之神话中,求历史之事实,更由甲骨断片中发见上甲以下六代之世系,与《史记》纪表颇殊。又王氏之《殷周制度论》,从殷之祀典世系以证嫡庶之制,始于周之初叶,由是对周之宗法丧服及封子弟尊王室之制,为有系统之说明,有裨于古史不鲜。瑞安孙诒让仲容始治甲骨文,成《契文举例》二卷。以《说文》董理甲骨,而以甲骨证补《尚书》,则成功于王国维。

钱基博著,世界书局1933年出版。本书收古籍举要156条,全书共分为17卷,包括孝经、论语、孟子、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上、春秋下、小学、诸子、西汉、邓学、三国、朱子。本书是钱基博所写古籍之精要者粗举,与陈氏《东塾读书记》合之互为经纬,分之则各成篇章。全书分卷编排,每卷词目又以首次笔画为序。

猜你喜欢

  • 卷十六 三国

    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五 郑学

    郑玄喜通学 郑玄之著书 郑玄与许慎汉儒有专家,有通学。十三经所采者,《诗》有《毛公传》,《公羊》有何休学,专名一经,学无旁涉,专家也。独郑君戒子,自称博稽六艺,不限专经,通学也。大抵西京多专家,而后汉喜..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四 西汉

    陈澧东塾读书记之论汉儒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子繁[63]露 司马迁之史记 淮南子 盐铁论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扬雄太玄经 扬雄 儒家与儒生 汉儒之理学唐蔚老诒我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西汉》一卷,原十三,坊本未刻,..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三 诸子

    孔子之学派 荀子一 荀子二 子思非曾子弟子 荀子书中之孟子 辞赋家为古诗之流纵横家之别科 管子入道家 老子 老子非神仙长生家 杨朱与老庄 墨子 杨朱与墨子 儒墨之辩 名墨之倍僪不同 阴阳家一 阴阳家二 阴阳家三 阴阳..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二 小学

    诂与训有别 释名与说文 说文不可以诂经 说文声韵之研究条例 古音自宋儒发明诂与训有殊。诂者所以通古今之言,训者所以籀章句之指。诂者,古言也。古今异言,以今言解古言,使人易知也。训者,顺也。圣人发言为经,语..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一 春秋下

    太史公纪传本于春秋 二十四史之体例增损 史笔有二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三国志 四史文章 晋书与晋略 梁书 魏书与西魏书 新唐书与五代 史附南唐书 金史 明史与明史稿 二十四史补志十四家补表七家 赵翼廿二史劄记远胜钱大..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 春秋上

    春秋三传之不同 例 兼采三传 刘敞春秋传 焦循与章炳麟 朱一新论公羊改制 凌曙以公羊言礼而开湘学蜀学 康有为与廖平 左绣春秋外传 廖平五经异义论《春秋三传》之渊源者,莫析于马、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孔..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九 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 礼记出于荀卿 礼记篇目之分类按《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记礼之文,与《礼经[29]》相经纬;记言之文,与《论语》相表里。记礼之文,凡宏纲阔目,著《仪礼》者,则为解释之体;而..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八 仪礼

    仪礼之读法 郑玄注之发问送难者 褚寅亮仪礼管见 胡培翚仪礼正义 万斯大与方苞为康有为之所自出自韩文公以为《仪礼》难读,而陈氏因古人已成之书,籀其读法,约以三事: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分节者,自朱子..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七 周礼

    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 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周官》晚出,疑之者以为刘歆伪作。然萧山毛奇龄大可《周礼问》曰:歆能伪作《周礼》,不能造为《周礼》..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六 诗

    诗序 说诗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诗学之流变 诗之名物训诂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曰: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以《诗经》为训故[17]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号曰《鲁诗》。又称:《毛诗》者出自毛公。一云子夏传..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四 周易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易之旨 汉易一 汉易二 汉易三 唐易 宋易 清易一 清易二 易学之旁衍清儒好明《易》象,而陈氏独切人事以明义。清《易》多宗虞翻,而陈氏独称辅嗣以忘象。其说《易》揭丁宽、费直为法,不采郑玄之爻辰..

    7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三 孟子

    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孟子与荀子 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 孟子文体孟子所谓性善者..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二 论语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阅《东塾读书记》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

    1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一 孝经

    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 孝经文体 孝经征文 阮福孝经义疏补六经所明,不外人道。仁之为言人也。《易》为六经之冠,而《易》道乾元,君子以自强不息,体仁以长人也。孔、孟为儒家之魁杰,而《论语》首《学而时习章..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序[1]

    长夏无事,课从子钟汉读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时有申论,随记成册。其中有相发者,有相难者,每卷得如干事,尽四十五日之力讫事。陈氏以东塾名其庐,而仆课子弟读书之室,会在宅之东偏,遂以后东塾名吾室;而..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馀记第四

    自镂版兴,于是兼言版本。其例创于吾锡尤文简公袤《遂初堂书目》。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旧杭本、严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

    3 版本通义 2025-08-25
  • 读本第三

    湘乡曾国藩涤生《记圣哲画像》以为: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南皮张之洞芗涛督学四川时,篹《书目答问》,其略例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

    1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历史第二

    言版本者断自宋,世人尤所矜重。然新城王士禛阮亭《居易录》有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板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此甚可笑。嘉定钱大..

    6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原始第一

    三代方策,遐哉貌矣!炎汉初兴,书皆竹帛。其后刘氏父子向、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班固删其要,成《汉书艺文志》以备篇籍。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称篇称卷,不一其辞。所谓篇,竹书也;卷,则帛书也。..

    3 版本通义 2025-08-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