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举要 / 钱基博

卷六 诗

2025-08-25 17:32 古籍举要

诗序 说诗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诗学之流变 诗之名物训诂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曰: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以《诗经》为训故[17]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号曰《鲁诗》。又称:《毛诗》者出自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而《汉书楚元王传》云: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则是《鲁诗》与《毛诗》俱出孙卿,而传自子夏。《释文》引沈重云:按《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尽,毛更足成之。《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疏》以《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之类是子夏序文,其下云有其义而无其辞是毛公续序,与沈重足成之说同。大抵以为小序首句是子夏作也。观蔡邕本治《鲁诗》,而所作《独断》,载《周颂》《清庙》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诸侯朝见,宗祀文王之所歌也;《维天之命》一章八句,告太平于文王之所歌也云云,三十一篇之序,皆只有首二句或三句,与《毛诗》序文有详略而大指略同。盖《诗》自子夏五传至孙卿,大毛公受之,以授赵人小毛公,则为《毛诗》。浮丘伯受之,以授鲁人申公,则为《鲁诗》。以师传同门而异户,故序指大同而小异也。采《四库提要》说。诸家所引《韩诗》,如《关雎》,刺时也。《汉广》,说人也。《汝坟》,辞家也。《苤苢》,伤夫有恶疾也。《黍离》,伯封作也。《蝃蝀》,刺奔女也。《溱与洧》,说人也。《鸡鸣》,谗人也。《夫栘》,燕兄弟也。《伐木》,文王敬故也。《鼓钟》,刺昭王也。《宾之初筵》,卫武公饮酒悔过也。《抑》,卫武公刺王室以自戒也。《假乐》,美宣王之德也。《云汉》,宣王遭乱仰天也。《雨无极》,正大夫,刺幽王也。《四月》,叹征役也。《宫有侐[18]》,公子奚斯作也。《那》,美襄公也。文格皆与《毛诗序》首句一例。而《唐书艺文志》称:《韩诗》二十二卷,卜商序,韩婴注,是《韩诗》亦有序,其序亦出子夏也。顾《韩诗》遗说之可考见者,往往与《毛序》异。采《四库提要》说。《齐诗》序不可考。

说《诗》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唐孔颖达撰《毛诗正义》四十卷,成伯玙撰《毛诗指说》一卷,宋范处义撰《诗补传》三十卷,吕祖谦撰《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吕氏此《记》以小序为主,博采诸家,存其名[19]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20]贯串,如出一手,后来说《诗》者多宗之。若论毛学,于孔《疏》外别自名家者,唯吕此《记》。林岊撰《毛诗讲义》十二卷,严粲撰《诗辑》三十六卷,以吕氏《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家以发明之。明李先芳撰《读诗私记》二卷,以毛、郑为宗,参取吕氏《读诗记》、严氏《诗辑》。朱谋撰《诗故》十卷,清乾隆《御诗撰义折中》二十卷,以及吴江朱鹤龄长孺撰《诗经通义》十二卷,力驳废序之说,以毛、郑为主,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轼、吕祖谦、严粲,清用陈启源,博采众家。陈启源长发撰《毛诗稽古编》三十卷。训诂主《尔雅》,篇义准小序,而诠释经旨则一准诸《毛传》,佐以郑《笺》。皆宗序者也。至宋朱子撰《诗集传》八卷,其初稿亦用小序,及见郑樵所作《诗辨妄》,遂改从之,而攻小序。杨简撰《慈湖诗传》二十卷,亦不信小序,并《左传》、《尔雅》郑玄《笺》、陆德明《释文》皆遭诋斥。辅广撰《诗童子问》十卷,发明《集传》,掊击小序,更过朱子。朱监编《诗传遗说》六卷,采朱子《文集》、《语录》论《诗》之语,辑为此诗,以为《集传》参证。元刘瑾撰《诗传通释》二十卷,意在发明朱《传》,而卜序之是非置不甚论。朱公迁撰《诗经疏义》二十卷,于朱《集传》如毛《故训传》之有疏,故曰疏义。刘玉汝撰《诗缵绪》十八卷,缵朱《集传》之绪而发明之。梁寅撰《诗演义》十五卷,演朱《集传》之义。明胡广等撰《诗集传大全》二十卷,袭刘瑾《通释》而稍点窜成书。皆攻序者也。大抵唐以前,咸宗毛、郑以用小序;而元明之际,则从朱传以攻小序,而宋其转关,其中亦有和气平心,以意逆志,不宗序,亦不攻序者,则有宋欧阳修撰《毛诗本义》十六卷,自唐定《五经正义》以后,与毛、郑立异同者,自此书始,然修不曲徇毛、郑,亦不诋毛、郑也。苏辙撰《诗经传》二十卷,王质撰《诗总闻》二十卷,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不墨守小序,与吕《记》小异。明姚舜牧撰《诗疑问》十二卷,张次仲撰《待轩诗记》八卷,朱朝瑛撰《读诗略记》六卷,清康熙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桐城钱澄之饮光撰《田间诗学》十二卷,长洲惠周惕元龙撰《诗说》三卷,江阴杨名时宾实撰《诗经劄说》一卷,会稽范家相蘅洲撰《诗渖》二十卷,象山姜炳章石贞撰《诗序补义》二十四卷,常熟顾镇备九撰《虞东学诗》十二卷,则又于宗序、攻序二派之外,各自名家者焉。

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婴皆为之传,《韩诗》今存《外传》十卷,齐、鲁《诗》亡,独《毛诗故训传》存。郑《笺》宗毛,而有不同,《毛传》不破字,而郑《笺》多破字。又有从韩、鲁说者,如《唐风》素衣朱襮,以绣黼为绡黼;《十月之交》为厉王诗;《皇矣》侵阮徂共为三国名,皆从《鲁诗》。《衡门》可以乐饥,以乐为;《十月之交》抑此皇父,抑读为意;《思齐》古之人无斁,斁作择;《泮水》狄彼东南,狄作鬄,皆《韩诗》说。详见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后汉书[21]玄本传》称:从东郡张恭祖受《韩诗》。《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下己意者,即不拘于毛而旁采韩、鲁《诗》说也。孔颖达《毛诗正义》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虽或过于护郑,且有强毛合郑之处,而名物训诂极其该洽。朱子《集传》于名物训诂,亦采孔《疏》者为多。陈氏说:毛《传》简约,郑《笺》多纡曲,而朱《传》解经,务使文从字顺。此经有《毛传》郑《笺》,必当有朱《传》也。元延祐科举法,诗用朱子《集传》,而《毛传》几废。清儒治汉学,始尊毛而攻朱,晚清尚西汉,今文家又尊齐鲁韩三家而攻毛。独长洲陈奂硕甫撰《毛诗传疏》三十卷,专为《毛诗》一家之学。先是,金坛段玉裁若膺撰《毛诗故训传定本》三十卷,正讹补夺,申毛说而不主郑《笺》,奂为其高弟,本师说以作《疏》,而有不同,精深博大,远在段氏《定本》及桐城马瑞辰元伯所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泾县胡承珙墨庄所撰《毛诗后笺》三十卷之上。《鲁颂泮水》而后,陈奂所编。《毛诗》之有陈奂,犹虞《易》之有张惠言矣。齐鲁韩三家《诗》早亡,宋王应麟始掇拾残胜,辑《三家诗考》三卷,至清乾隆之世,范家相补苴罅漏,成《三家诗拾遗》十卷,然犹不如后来侯官陈寿祺恭甫所辑《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之尤该备。特是功在辑逸,而罕所发明。至邵阳魏源默深撰《古诗微》二十二卷,于三家《诗》有发明,而又好为臆说,未能笃守古义。然学者入手,先读二陈及魏书,可以知《诗》今古之大概矣。

言《诗》之名物训诂者,以吴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为最近古。其后宋有蔡卞撰《毛诗名物解》二十卷,所征引颇有出于陆玑书外者。元有许谦撰《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宗朱子而不为墨守,多采陆氏《释文》、孔氏《正义》。梁益撰《诗传旁通》十五卷,以朱《集传》名物训诂多所未详,乃仿孔、贾作疏。明有冯应京撰《六家诗名物疏》五十四卷,六家者,齐、鲁、韩、毛、郑、朱也。因蔡卞之《解》而广征之。清有衡阳王夫之而农撰《诗经稗疏》四卷,常熟毛晋子晋撰《毛诗陆疏广要》三卷,因陆玑之《疏》为之注释。钱唐姚炳彦晖撰《诗识名解》十五卷,以《诗》中鸟、兽、草、木分列四门,故以多识为名。无锡顾栋高震沧撰《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自宋蔡卞以来,皆因玑书而辗转增损者也。古今名物不同,未易折衷一是。然不知雎鸠为何物,则不能辨挚而有别,言挚至与言鸷猛之孰优;不知苤苢为何草,则不能定毛与三家乐有子与伤恶疾之孰是。多识草木鸟兽,乃足以征《诗》义。三家既亡,独《毛诗故训传》存。毛公之学,称出子夏,张揖进《广雅表》云: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据此,则《毛诗》与《尔雅》同渊源于子夏。《尔雅》之《释草》、《释木》、《释鸟》、《释兽》,与《毛传》略同。钱大昕《潜研堂答问》中有一条曰:毛公所见《尔雅》胜于今本,如草木鱼虫增加偏旁,多出于汉以后经师,而毛公犹多存古。陈奂作《诗毛氏传疏》,凡声音训诂之用,天地山川之大,宫室衣服制度之精,鸟兽草木虫鱼之细,初仿《尔雅》,编[22]作《义类》。以为毛公之作《诗故训传》,《传》义有具于《尔雅》,有不具于《尔雅》。动植物学今方讲明,宜考《尔雅》,以征《毛传》,参以图说,实以目验,审定古之何物为今之何物,非但取明经义,亦深有裨实用,未可以其琐而忽之也。

钱基博著,世界书局1933年出版。本书收古籍举要156条,全书共分为17卷,包括孝经、论语、孟子、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上、春秋下、小学、诸子、西汉、邓学、三国、朱子。本书是钱基博所写古籍之精要者粗举,与陈氏《东塾读书记》合之互为经纬,分之则各成篇章。全书分卷编排,每卷词目又以首次笔画为序。

猜你喜欢

  • 卷十六 三国

    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五 郑学

    郑玄喜通学 郑玄之著书 郑玄与许慎汉儒有专家,有通学。十三经所采者,《诗》有《毛公传》,《公羊》有何休学,专名一经,学无旁涉,专家也。独郑君戒子,自称博稽六艺,不限专经,通学也。大抵西京多专家,而后汉喜..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四 西汉

    陈澧东塾读书记之论汉儒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子繁[63]露 司马迁之史记 淮南子 盐铁论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扬雄太玄经 扬雄 儒家与儒生 汉儒之理学唐蔚老诒我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西汉》一卷,原十三,坊本未刻,..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三 诸子

    孔子之学派 荀子一 荀子二 子思非曾子弟子 荀子书中之孟子 辞赋家为古诗之流纵横家之别科 管子入道家 老子 老子非神仙长生家 杨朱与老庄 墨子 杨朱与墨子 儒墨之辩 名墨之倍僪不同 阴阳家一 阴阳家二 阴阳家三 阴阳..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二 小学

    诂与训有别 释名与说文 说文不可以诂经 说文声韵之研究条例 古音自宋儒发明诂与训有殊。诂者所以通古今之言,训者所以籀章句之指。诂者,古言也。古今异言,以今言解古言,使人易知也。训者,顺也。圣人发言为经,语..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一 春秋下

    太史公纪传本于春秋 二十四史之体例增损 史笔有二 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三国志 四史文章 晋书与晋略 梁书 魏书与西魏书 新唐书与五代 史附南唐书 金史 明史与明史稿 二十四史补志十四家补表七家 赵翼廿二史劄记远胜钱大..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 春秋上

    春秋三传之不同 例 兼采三传 刘敞春秋传 焦循与章炳麟 朱一新论公羊改制 凌曙以公羊言礼而开湘学蜀学 康有为与廖平 左绣春秋外传 廖平五经异义论《春秋三传》之渊源者,莫析于马、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曰:孔..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九 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 礼记出于荀卿 礼记篇目之分类按《礼记》四十九篇,有记礼,有记言。记礼之文,与《礼经[29]》相经纬;记言之文,与《论语》相表里。记礼之文,凡宏纲阔目,著《仪礼》者,则为解释之体;而..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八 仪礼

    仪礼之读法 郑玄注之发问送难者 褚寅亮仪礼管见 胡培翚仪礼正义 万斯大与方苞为康有为之所自出自韩文公以为《仪礼》难读,而陈氏因古人已成之书,籀其读法,约以三事: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分节者,自朱子..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七 周礼

    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 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周官》晚出,疑之者以为刘歆伪作。然萧山毛奇龄大可《周礼问》曰:歆能伪作《周礼》,不能造为《周礼》..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五 尚书

    古文尚书孔安国传 禹贡一 禹贡二 禹贡三 洪范一 洪范二 尚书家之流别一 尚书家之流别二 尚书与殷虚甲骨清儒疑古文《尚书》为晋梅颐作,然按《汉书谷永传》永上封事引经曰:亦惟先正克左右。师古注:《周书君牙》之辞..

    4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四 周易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易之旨 汉易一 汉易二 汉易三 唐易 宋易 清易一 清易二 易学之旁衍清儒好明《易》象,而陈氏独切人事以明义。清《易》多宗虞翻,而陈氏独称辅嗣以忘象。其说《易》揭丁宽、费直为法,不采郑玄之爻辰..

    8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三 孟子

    孟子性善之界说 孟子道性善尤重扩充 孟子与佛 孟子与庄子 孟子与三民主义一 孟子与三民主义二 孟子与荀子 孟子之神权民本主义 孟子与劳农主义之许行 孟子七篇之起讫 孔孟治学之法 孟子与论语 孟子文体孟子所谓性善者..

    5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二 论语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阅《东塾读书记》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

    1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一 孝经

    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 孝经文体 孝经征文 阮福孝经义疏补六经所明,不外人道。仁之为言人也。《易》为六经之冠,而《易》道乾元,君子以自强不息,体仁以长人也。孔、孟为儒家之魁杰,而《论语》首《学而时习章..

    3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序[1]

    长夏无事,课从子钟汉读番禺陈澧兰甫《东塾读书记》,时有申论,随记成册。其中有相发者,有相难者,每卷得如干事,尽四十五日之力讫事。陈氏以东塾名其庐,而仆课子弟读书之室,会在宅之东偏,遂以后东塾名吾室;而..

    2 古籍举要 2025-08-25
  • 馀记第四

    自镂版兴,于是兼言版本。其例创于吾锡尤文简公袤《遂初堂书目》。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旧杭本、严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

    4 版本通义 2025-08-25
  • 读本第三

    湘乡曾国藩涤生《记圣哲画像》以为: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南皮张之洞芗涛督学四川时,篹《书目答问》,其略例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

    2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历史第二

    言版本者断自宋,世人尤所矜重。然新城王士禛阮亭《居易录》有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板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此甚可笑。嘉定钱大..

    6 版本通义 2025-08-25
  • 原始第一

    三代方策,遐哉貌矣!炎汉初兴,书皆竹帛。其后刘氏父子向、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班固删其要,成《汉书艺文志》以备篇籍。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称篇称卷,不一其辞。所谓篇,竹书也;卷,则帛书也。..

    3 版本通义 2025-08-2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