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六 建安時代之文學批評

2025-08-30 14:18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自獻帝以上,大一統之時代,蓋四百年。獻帝初平四年,興平二年,此六年間,國中混亂,迄無定日。及建安改元,曹操遷獻帝於許昌,自是威柄下移,天子守府而已。以至析爲三國,亂於五胡,南北分立,群雄割據,中間西晉楊隋,不過數十年事,而自初平迄於唐武德六年中國大定,其間紛擾割裂之局,共四百三十二年於兹,此則言文學者所不可不知也。

西漢中葉而後,中國社會,完全爲儒家思想所支配,迄於漢末,君主屢遷,中國分裂,而儒家尊君大一統之説皆不行,至是其支配社會之勢力中衰矣。於是向者受儒教思想支配之文學,始嶄然特出,不復受其羈勒,附庸蔚爲大國,至蕭梁而極盛。迄至唐宋之間,國家統一以後,儒家之焰復盛。又以爲文學之士,畔經背道,淫靡忘返,遂肆詆誹,不遺餘力。觀其因果相嬗,概可知矣。

開此四百年之局者爲建安時代,而曹氏父子兄弟實主持之。曹操《敕有司毋廢偏短令》云:今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此才行不相掩之論既發,至曹丕始有文行不相掩之説。丕《與吴質書》云: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自是而後,文學始與儒術歧途。

王夫之《薑齋詩話》云:子桓精思逸韻,以絶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爲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又:曹子建之於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子桓,俗論大抵如此。此言若就文學批評方面論之,殆不可廢。子桓識力精絶,辨别明晰,皆出子建之上,可比較得之也。

曹丕之論,見於《典論論文》篇,及《與吴質書》,皆案頭習見,不更絮引,兹擇要述之。

第一論文章之重要: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詞,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夫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强力,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典論論文》) [1]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立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餘篇,集諸儒於肅城門内,講論大義。(《與王朗書》,見《魏志文帝紀》注引《魏書》)

《與王朗書》作于建安二十二年冬,因知曹氏兄弟論文,皆發于東漢之末,無關黄初也。觀丕之言,一再期於不朽,謂詩賦之長,足以垂令名於千古,此固與古人立言之意已異,其重視文辭,良可見矣。

第二論文氣:

文以氣爲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强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論論文》)

此爲自古以來論文氣之始,然子桓之所謂氣,指才性而言,與韓愈之所謂文氣者殊異。又《典論》稱徐幹時有齊氣,孔融體氣高妙,《與吴質書》言公幹有逸氣,其所指者,皆不外才性也。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篇,論本於此。

第三論文體: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典論論文》)

自子桓起,始於各種文體之異宜,加以論述,其後有陸機之十分法,則視子桓更進一步者也。

子桓批評當世文人者,見《典論》及《與吴質書》,於王粲、徐幹、陳琳、阮瑀、孔融、應瑒、劉楨諸人,皆絜長比短,得其窾要。其尚論古人者如次:

或問:屈原、相如之賦孰優?曰:優遊案延,屈原之尚也。窮侈極妙,相如之長也。然原據托譬喻,其意周旋,綽有餘度矣。長卿、子雲,意未能及已。(《北堂書鈔》引)

余觀賈誼《過秦論》,發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滯義,洽以三代之風,潤以聖人之化,斯可謂作者矣。(《御覽》引)

當東漢末對於屈原、相如之優劣,論猶未定,曹丕先述其所長,而後以其意之有餘與否,判其優劣,皆足以見其持論之精密,固非子建之籠統,可得而比也。

曹植對於文章之重要,顯然未能認識。《與楊德祖書》云: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爲也。吾雖德薄,位爲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爲勳績,辭賦爲君子哉?此論薄視文辭,謂不足爲,其見與子桓異。又書中備論當時作者,茫無定評,雖語本泛泛,不在甄别,果以分析之密論之,固在子桓下也。 [2]

楊修《答臨淄侯箋》,於植之言,多所辨正,其謂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孔公,《風》《雅》無别耳。深悉古今詩體之遞嬗,不爲經生所劫持。又云: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强著一書,悔其少作。若此仲山、周旦之儔,爲皆有愆耶?君侯忘聖賢之顯跡,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爲未之思也。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銘功景鐘,書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豈與文章相妨害哉? [3]

* * *

[1] 1933年講義此下尚引《與吴質書》: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爲不朽矣。

[2] 1932年講義下云:或謂子建《與楊德祖書》,備述當時作者,茫無定評,此或語本泛泛,意非評論,遽加譏彈,寧能盡當。然植之論文,確有籠統之病,如云:得所來訊,文采委曲,曄若春榮,瀏若清風。(《與吴季重書》)故君子之作也,儼乎若高山,勃乎若浮雲,質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氾乎洋洋,光乎皜皜,與雅頌争流可也。(《前録序》)此種春榮清風,高山浮雲,秋蓬春葩,洋洋皜皜之辭,託義若甚高,案之于實,不得其命意所在。後來文家撰述,多用此例,徒見辭采,無裨論斷,皆曹植爲之厲階也。

[3] 1932年講義下云:其言尤婉而多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1]

    毛奇齡字大可,蕭山人,學者稱西河先生,明季諸生,明亡竄身山谷,康熙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著書甚富,喜爲駁辯以求勝,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有集二百三十四卷。其評論詩詞者,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

  •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1]

    清初作家,一時稱盛,侯方域、魏禧、毛奇齡、陳其年、朱彝尊、王士禛等,先後繼起,牧齋、梅村有聲前代者,尤無論矣。然溯諸人師承所在,多半出自明人,蓋承天啓、崇禎文盛之後,始克臻此,非無故也。今述侯、魏二家..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夫之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明崇禎舉人,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尋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爲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三百餘卷。有《詩譯》一卷、《夕堂永日緒論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其尚論詩文者見於..

  • 第五十五 黄宗羲

    明代遺民以大儒稱者,黄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弘光既敗,南都瓦解,於是魯王監國於海上,永曆稱帝于嶺南,黄、王二君子,皆身與其役。既而朱明潛耀,新朝代興,炎武猶往來關隴,爲復興之計,功雖不成,其事偉矣。三..

  • 第五十四 陳子龍 [1] 吴偉業

    公安、竟陵之焰既熄,牧齋與程孟陽等倡和于虞山,默庵兄弟自衍其説,要之俱爲虞山之派。與諸人同時者,華亭夏允彝、陳子龍,是爲雲間之派。太倉吴偉業又自爲婁東之派。雲間、婁東,皆導源於復社,始末具見偉業《復社..

  • 第五十三 馮班 [1]

    牧齋之論,一意排斥嚴羽、高棅、前後七子以及竟陵之説,負一世盛名。同邑後輩,大張其議,轉而倡道崑體,以力攻江西派者,則有馮舒、馮班兄弟。舒字己蒼,號默庵,有《默庵遺稿》。班字定遠,號鈍吟,有《定遠集》《..

  • 第五十二 錢謙益

    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坐事削籍歸,福王建號南京,召爲禮部尚書,多鐸南下後,牧齋迎降。有《初學集》百卷,刊於明代,《有學集》五十卷,則亡國後之作。至於《列朝詩集》,則仿元遺..

  • 第五十一 鍾惺 譚元春

    繼中郎之後,有竟陵派代興,其説創于鍾惺、譚元春。惺字伯敬,萬曆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有《隱秀軒集》。元春字友夏,舉天啓丁卯鄉試第一,有《嶽歸堂集》。二人皆竟陵人,有合選《詩歸》五十一卷,凡《古詩..

  • 第五十 袁宏道 [1]

    有明中葉而後,士氣狂囂,敢於謾駡,其風自七子始,而大播于文學批評之中。前後七子之詆諆時人,及其互相詆諆者,無論矣。萬曆間王元美官南都,湯顯祖囊括獻吉、于鱗、元美文賦,標其中用事出處,及增減漢史唐詩字面..

  •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驥德 [1]

    萬曆之間,戲曲大盛,其時作家之中,各樹一幟,均足領袖當代者,得二人焉,曰沈璟、湯顯祖。璟字伯英,號寧庵,吴江人,世稱詞隱先生,萬曆進士,官至光禄寺丞,精於音律,有傳奇十七種。王驥德《曲律》稱其于曲學,..

  •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沈德符 [1]

    北曲盛行,始于金元,至明初而南曲復盛,是後二者争爲雄長,而南曲之邁進,迄非北曲所能比擬。至於中葉以後,崑曲完成,而南曲獨擅一時矣。 [2] 明代嘉、隆以後,論曲者多,今節其緒餘,述諸此篇,以備諸家之論,其..

  •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1]

    明代中世以後,前後七子之議論,成爲當時文學批評之中心,然持反對之論者亦蜂起。當王元美睥睨一世之秋,力持異論者於言詩之方面,有七子中之謝榛。于言曲之方面,有臧懋循、王驥德。于言文之方面,有歸有光。紛亂之..

  •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1]

    艾南英《答陳子龍論文書》曰:古文至嘉、隆之間,壞亂極矣。荆川、震川、遵巖三君子當其時,天下之言不歸王則歸李,而三君子寂寞著書,傲然不屑,受其極口醜詆,不稍易志。古文一線得留天壤,使後生尚知讀書者,三君..

  •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1]

    嘉靖、隆慶之間,後七子之焰復熾。後七子者,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吴國倫。諸人之中,攀龍之名最著,世貞之才最高,然其初實皆以謝榛爲魁。榛字茂秦,臨清人,自號四溟山人,刻意爲歌詩,有..

  • 第四十四 楊慎

    明人詩論,好言宗派,而宗派之説,有時不能盡合,如空同、大復皆出西涯門下,而其後論詩,顯相違忤者是。西涯之門,又有楊慎,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嘉靖中以議大禮杖謫永昌,嘉靖..

  •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附李東陽 [1]

    明代文壇派别之紛雜,與兩宋相類似。自弘、正後,迄于隆、萬,其時主持壇坫者,則有前後七子,一呼百應,奔走天下,譽之者謂爲盛唐復生,漢魏不遠,而詆之者呼爲贗體,爲古人影子。此中諸人亦有異同,何、李有隙末之..

  • 第四十二 高棅

    南宋之末,江西派、四靈派、江湖派,三派鼎立,而江湖之勢最盛,冗雜繁碎,詩以大弊。宋社既屋,元人以新豔奇麗矯之,及其末流,妖冶俶詭,而詩道又大弊。此則宋元兩代之失也。元有楊士弘者,字伯謙,襄城人,選《唐..

  •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元代之文學批評專書,有《文説》《修辭鑒衡》《詩法家數》《木天禁語》《詩學禁臠》等書。《文説》陳繹曾撰,爲當時制舉而作。《修辭鑒衡》王構撰,擷取宋人詩話及文集説部爲之,不待論述。其餘三書,或托諸楊載,或..

  • 第四十 元好問 [1]

    靖康之後,女真入主中原,文物之盛,自非契丹之遠據邊陲者可比。及其晚季,詩人如李汾、元好問,皆雄肆瓌麗,其氣勢之偉岸,有非南宋諸人可及者。好問尤以論詩自負,今著其説於此。好問生在宋末諸人前,以講述所及,..

  • 第三十九 方回

    自吕居仁、韓子蒼後,百有餘載而有方回。此時期中,南宋之詩壇,經過江西派及反江西派之紛争,爲日既久,而江西派之議論亦漸變,與黄、陳、吕、韓諸人之旨趣不盡合。方回生于宋末,以詩自負,宋亡主講東南,爲此派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