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十四 蕭統 蕭綱 蕭繹

2025-08-30 14:56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東晉、宋、齊以後,至於梁代,中國南部,始自干戈擾攘之中,復享升平,同時國家威力,一再北向發展,雖未克奠定中原,固與魏太武帝臨江之時迥異矣。太清二年,侯景請降,武帝曰:我國家承平若是,今便受地,詎是事宜,脱致紛紜,悔無所及。自天監開國以來承平狀況,概可想見。

承平之代,每爲文學滋長之時,證之東西各國文學史,莫不如是。重以梁武篤意典籍,即位之初,即搜求群書。觀梁阮孝緒《古今書最》:東晉南渡,得書僅三百五帙,三千一十四卷;迄梁天監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録》,合二千九百六十八帙,二萬三千一百八卷;而孝緒總集衆家更爲《新録》,凡内外篇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此時文物之盛,遠軼前代,承學之士,所能共喻也。 [1]

蕭氏兄弟對於文學之評論,可分二派。蕭統之論,較爲典正,持文質彬彬之説。蕭綱、蕭繹,則衍謝朓、沈約之餘波,創爲放蕩紛披之論,與乃兄迥别矣。

一、昭明太子蕭統,引劉孝威、庾肩吾等,討論墳籍,成《文選》三十卷。就總集中,論其簡擇之勤,成就之大,影響之巨,莫與京矣。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云:

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嘗欲爲之,但恨未逮耳。

麗亦傷浮之論,爲昭明對於乃弟及時人之鍼砭,乃至衡論古人,亦復爾爾,故序《陶淵明集》則曰: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卒無諷諫,何足摇其筆端?惜哉亡是可也。其《文選序》一篇,首述文隨世變之論,極爲條暢:

若夫椎輪爲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爲積水所成,積水曾無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

《文選序》中簡别經史諸子之文,不使與其餘之一般文學相混。清阮元亟稱其言,以爲得論文宗旨。然昭明之序,亦稱碑碣志狀,此亦史家之流也,與阮氏所謂子史正流,終與文章有别者,語不盡合。録昭明之説於次: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争奥,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表,豈可重以芟夷,加以剪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爲宗,不以能文爲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湧,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丘,議稷下,仲連之却秦軍,食其之下齊國,留侯之發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於記事之史,繫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别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讚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2]

東坡《志林》論《文選》編次無法,去取失當。朱彝尊《書玉臺新詠後》,更指摘昭明優禮儒臣,容其作僞。迨章學誠作《文史通義》,乃譏其改子爲集,目次蕪亂,又云:《文選》者辭章之圭臬,集部之準繩,而淆亂蕪穢,不可殫詰,則古人流别,作者意指,流覽諸集,孰是深窺而有得者乎?諸家之言,皆有爲而發,然昭明論文,文質相濟之説,究不可没。又其所作《陶淵明集序》一篇,稱述作者宗旨,深得其個性所在。序云: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横素波而旁流,干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若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爲耻,不以無財爲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二、簡文帝蕭綱之論,具見於其《誡當陽公大心書》、《答張纘謝示集書》、《與湘東王書》三篇。昭明太子薨于大通三年,簡文是年立爲太子,年二十七歲,次年子大心封爲當陽公。《誡大心書》題稱當陽;《答張纘書》稱少好文章,於今二十五載;《與湘東王書》見《梁書庾肩吾傳》,稱簡文爲太子時作。三篇之作,皆在昭明下世後矣。 [3]

昭明《陶淵明集序》云: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禄可辭,不必傍游泰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於風教也。論甚切至,與後世文以載道之論,遥相映合,此則《答湘東王求文集書》中所謂君子之致者也。簡文則不然,《誡當陽公大心書》云: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此種見地,真近代論文所稱浪漫之極致也。至其《答張纘謝示集書》更言:

不爲壯夫,揚雄實小言破道;非謂君子,曹植亦小辯破言。論之科刑,罪在不赦。至如春庭落景,轉蕙承風;秋雨朝晴,簷梧初下;浮雲生野,明月入樓;時令嘉賓,乍動嚴駕;車渠屢酌,鸚鵡驟傾;伊昔三邊,久留四戰,胡霧連天,征旗拂日,時聞塢笛,遥聽塞笳;或鄉思淒然,或雄心憤薄。是以沈吟短翰,補綴庸音,寓目寫心,因事而作。

科刑不赦之語,較之楊修所謂修家子雲老不曉事,雖所見略同而語氣迥異,自非信之極篤,不能爲此語也。《與湘東王書》一篇,爲簡文批評論之骨幹,對於當時文學,力加非難。書云:

比見京師文體,懦鈍殊常,競學浮疏,争事闡緩,玄冬修夜,思所不得,既殊比興,正背風騷。若夫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吉凶嘉賓,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情性,反擬《内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翻學《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

此節指當時文體之摹擬經史者而言。又其攻擊時人者則云:

但以當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顔、謝,而觀其遣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爲是,則古文爲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

書中又謂謝康樂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糟粕;裴子野乃是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 [4] 至其對於齊梁作者,簡文所重,亦見於書:

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張士簡之賦,周升逸之辯,亦成佳手,難可復遇。

三、元帝蕭繹之論,見於《金樓子序》及《立言》篇。觀簡文《與湘東王書》云:文章未墜,必有英絶,領袖之者,非弟而誰?每欲論之,無可與語,思吾子建,一共商榷,辨兹清濁,使如涇渭,論兹月旦,類彼汝南。二人聲氣相應可見。《梁書何遜傳》稱元帝論詩曰:詩多而能者沈約,少而能者謝朓、何遜。與簡文書中所稱者,大致亦合。

《金樓子立言》篇,首稱古今學者派别之異:

古人之學者有二,今人之學者有四。夫子門徒,轉相師受,通聖人之經者謂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於辭賦,則謂之文。今之儒博窮子史,但能識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謂之學。至如不便爲詩如閻纂,善爲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謡,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而學者率多不便屬辭,守其章句,遲於通變,質於心用。學者不能定禮樂之是非,辨經教之宗旨,徒能揚榷前言,抵掌多識,然而挹源知流,亦足可貴。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惠,筆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宫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摇盪。

元帝立論,文筆對舉,其論文義界,直抉文藝之奥府,聲律之秘鑰,然動稱流連哀思,範圍至隘,魏徵《梁論》謂哀思之音遂移風俗,蓋慨乎言之矣。

《立言》篇對於晉宋以來文士,略加評論如次:

潘安仁清綺若是,而評者止稱情切,故知爲文之難也。曹子建、陸士衡,皆文士也,觀其辭致側密,事語堅明,意匠有序,遣言無失,雖不以儒者命家,此亦悉通其義也。遍觀文士,略盡知之。至於謝玄暉始見貧小,然而天才命世,過足以補尤。任彦升甲部闕如,才長筆翰,善輯流略,遂有龍門之名,斯亦一時之盛。

此節立論,較之簡文之説,尤爲親切。

《金樓子序》云:曹子桓云:立德著書,可以不朽。杜元凱言:立德者非可企及,立言或可庶幾。故户牖懸刀筆而有述作之志矣。蓋金樓子爲文也,氣不遂文,文嘗使氣,材不值運,必欲師心。霞間得語,莫非撫臆,松石能言,必解其趣,風雲玄感,儻或見知。此論足以見其對於文章之重視。史稱江陵之敗,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以寶劍折柱斷之,歎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蓋建武以來二百四十年間,詞人才士殷勤締造之南朝文化,亦隨之以俱盡,此誠中國文學史上之損失,未可以數量計也。

* * *

[1] 1933年講義下云:在此時期中批評之精神極爲發展,不獨文學批評而已也。《全梁文》武帝有《答陶弘景書》一首,論書法大旨,又有《觀鍾王書法十二意》,論鍾、王筆法。沈約有《棋品序》云:今撰録名士,隨品詳書,俾粹理深情,永垂芳於來葉。度其篇目,當與鍾嶸《詩品》仿佛。陶弘景有與梁武帝啓數則,皆評定書法真迹者。袁昂有《古今書評》。庾肩吾有《書品》,分古今書家爲九品,立上之上、上之中等名,則視鍾嶸之評爲更詳密。庾元威亦有論書一則。要之梁代之批評精神,可謂極盛者矣,批評文學於此期中獨盛,豈偶然哉!

[2] 1932年講義此段文字節引於劉勰一章,其前云:近人立論,對于劉勰頗多貶辭,或謂祖述漢人,獨持廣義,使文學進行,爲之中阻,或謂其書初成,將欲取定沈約,不得不枉道從人以期見譽。平心論之,其言過矣。第一《文心雕龍》雖爲不朽之名作,然廣義文學説之在當世,其影響所及,幾於絶無,獨顔之推遠宗其説,有《顔氏家訓》之作,然其事已在數十年後。昭明太子主張文質相濟之説,似與劉勰相近。引姬公記事二節後云:此皆大反劉氏之説,故謂其力足以中阻文學之進行者,非也。六代之時,三謝、范、沈、蕭梁父子,皆主持風會之人,而文體之轉變,趨勢既成,雖有批評家如劉勰、鍾嶸、裴子野者,皆無能爲役于其間也。

[3] 1933年講義下云:簡文之論,未必有意與昭明立異,而自有不得不異者在。

[4] 自又其攻擊時人者至此,1933年講義云:又其攻擊時人之摹擬近人者,則云:又時有效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何者,謝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糟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是爲學謝則不届其精華,但得其冗長,師裴則蔑絶其所長,惟得其所短。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此則一稱天才之不可輕學,一稱文質之截然兩途,條例極明。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1]

    毛奇齡字大可,蕭山人,學者稱西河先生,明季諸生,明亡竄身山谷,康熙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著書甚富,喜爲駁辯以求勝,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有集二百三十四卷。其評論詩詞者,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

  •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1]

    清初作家,一時稱盛,侯方域、魏禧、毛奇齡、陳其年、朱彝尊、王士禛等,先後繼起,牧齋、梅村有聲前代者,尤無論矣。然溯諸人師承所在,多半出自明人,蓋承天啓、崇禎文盛之後,始克臻此,非無故也。今述侯、魏二家..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夫之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明崇禎舉人,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尋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爲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三百餘卷。有《詩譯》一卷、《夕堂永日緒論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其尚論詩文者見於..

  • 第五十五 黄宗羲

    明代遺民以大儒稱者,黄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弘光既敗,南都瓦解,於是魯王監國於海上,永曆稱帝于嶺南,黄、王二君子,皆身與其役。既而朱明潛耀,新朝代興,炎武猶往來關隴,爲復興之計,功雖不成,其事偉矣。三..

  • 第五十四 陳子龍 [1] 吴偉業

    公安、竟陵之焰既熄,牧齋與程孟陽等倡和于虞山,默庵兄弟自衍其説,要之俱爲虞山之派。與諸人同時者,華亭夏允彝、陳子龍,是爲雲間之派。太倉吴偉業又自爲婁東之派。雲間、婁東,皆導源於復社,始末具見偉業《復社..

  • 第五十三 馮班 [1]

    牧齋之論,一意排斥嚴羽、高棅、前後七子以及竟陵之説,負一世盛名。同邑後輩,大張其議,轉而倡道崑體,以力攻江西派者,則有馮舒、馮班兄弟。舒字己蒼,號默庵,有《默庵遺稿》。班字定遠,號鈍吟,有《定遠集》《..

  • 第五十二 錢謙益

    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坐事削籍歸,福王建號南京,召爲禮部尚書,多鐸南下後,牧齋迎降。有《初學集》百卷,刊於明代,《有學集》五十卷,則亡國後之作。至於《列朝詩集》,則仿元遺..

  • 第五十一 鍾惺 譚元春

    繼中郎之後,有竟陵派代興,其説創于鍾惺、譚元春。惺字伯敬,萬曆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有《隱秀軒集》。元春字友夏,舉天啓丁卯鄉試第一,有《嶽歸堂集》。二人皆竟陵人,有合選《詩歸》五十一卷,凡《古詩..

  • 第五十 袁宏道 [1]

    有明中葉而後,士氣狂囂,敢於謾駡,其風自七子始,而大播于文學批評之中。前後七子之詆諆時人,及其互相詆諆者,無論矣。萬曆間王元美官南都,湯顯祖囊括獻吉、于鱗、元美文賦,標其中用事出處,及增減漢史唐詩字面..

  •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驥德 [1]

    萬曆之間,戲曲大盛,其時作家之中,各樹一幟,均足領袖當代者,得二人焉,曰沈璟、湯顯祖。璟字伯英,號寧庵,吴江人,世稱詞隱先生,萬曆進士,官至光禄寺丞,精於音律,有傳奇十七種。王驥德《曲律》稱其于曲學,..

  •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沈德符 [1]

    北曲盛行,始于金元,至明初而南曲復盛,是後二者争爲雄長,而南曲之邁進,迄非北曲所能比擬。至於中葉以後,崑曲完成,而南曲獨擅一時矣。 [2] 明代嘉、隆以後,論曲者多,今節其緒餘,述諸此篇,以備諸家之論,其..

  •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1]

    明代中世以後,前後七子之議論,成爲當時文學批評之中心,然持反對之論者亦蜂起。當王元美睥睨一世之秋,力持異論者於言詩之方面,有七子中之謝榛。于言曲之方面,有臧懋循、王驥德。于言文之方面,有歸有光。紛亂之..

  •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1]

    艾南英《答陳子龍論文書》曰:古文至嘉、隆之間,壞亂極矣。荆川、震川、遵巖三君子當其時,天下之言不歸王則歸李,而三君子寂寞著書,傲然不屑,受其極口醜詆,不稍易志。古文一線得留天壤,使後生尚知讀書者,三君..

  •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1]

    嘉靖、隆慶之間,後七子之焰復熾。後七子者,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吴國倫。諸人之中,攀龍之名最著,世貞之才最高,然其初實皆以謝榛爲魁。榛字茂秦,臨清人,自號四溟山人,刻意爲歌詩,有..

  • 第四十四 楊慎

    明人詩論,好言宗派,而宗派之説,有時不能盡合,如空同、大復皆出西涯門下,而其後論詩,顯相違忤者是。西涯之門,又有楊慎,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嘉靖中以議大禮杖謫永昌,嘉靖..

  •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附李東陽 [1]

    明代文壇派别之紛雜,與兩宋相類似。自弘、正後,迄于隆、萬,其時主持壇坫者,則有前後七子,一呼百應,奔走天下,譽之者謂爲盛唐復生,漢魏不遠,而詆之者呼爲贗體,爲古人影子。此中諸人亦有異同,何、李有隙末之..

  • 第四十二 高棅

    南宋之末,江西派、四靈派、江湖派,三派鼎立,而江湖之勢最盛,冗雜繁碎,詩以大弊。宋社既屋,元人以新豔奇麗矯之,及其末流,妖冶俶詭,而詩道又大弊。此則宋元兩代之失也。元有楊士弘者,字伯謙,襄城人,選《唐..

  •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元代之文學批評專書,有《文説》《修辭鑒衡》《詩法家數》《木天禁語》《詩學禁臠》等書。《文説》陳繹曾撰,爲當時制舉而作。《修辭鑒衡》王構撰,擷取宋人詩話及文集説部爲之,不待論述。其餘三書,或托諸楊載,或..

  • 第四十 元好問 [1]

    靖康之後,女真入主中原,文物之盛,自非契丹之遠據邊陲者可比。及其晚季,詩人如李汾、元好問,皆雄肆瓌麗,其氣勢之偉岸,有非南宋諸人可及者。好問尤以論詩自負,今著其説於此。好問生在宋末諸人前,以講述所及,..

  • 第三十九 方回

    自吕居仁、韓子蒼後,百有餘載而有方回。此時期中,南宋之詩壇,經過江西派及反江西派之紛争,爲日既久,而江西派之議論亦漸變,與黄、陳、吕、韓諸人之旨趣不盡合。方回生于宋末,以詩自負,宋亡主講東南,爲此派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