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十五 顔之推

2025-08-30 15:02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持論之士,或以南北文化對稱,而尊顔之推爲北方文章宗主,以與南朝文士相抗,質之事實,固無當矣。史家論正統,於三國、六朝、五代、兩宋之際,多所争執,自今視之,其説之迂,固不待論,然自民族文化之立足點言之,則固有統。東晉渡江,中原盡陷,衣冠文物之邦,淪于戰伐,世家大姓,相率南遷,傳及子孫,才德相繼,於是有此二百四十年之南朝文化,此則當時吾國文化之中心正統,不得更别樹一幟,與兹抗衡者也。隋承周統,奄有東南,然牛弘上表,猶稱衣冠軌物,圖***注,播遷之餘,皆歸江左。晉、宋之際,學藝爲多;齊、梁之間,經史彌盛。固知實證具在,無從諱飾矣。先時劉漢石趙,苻姚慕容,羯胡鮮卑,相繼稱兵,及拓拔奠宇,太和南遷,始慕華風,稍資軌範,然相去猶遠,未可遽以南北並稱也。既而爾朱肆虐,高歡稱霸,重以東西分裂,中原鼎沸,則生民多艱,益稱塗炭,至若庾信、顔推,此皆江左舊人,流離中土,感物興悲,惻然神往,豈能摭兹流寓,例彼宗邦乎?隋、唐之際,妄興南北之論,自珍碔砆,遽比璵璠,後有識者,宜從割棄。

北魏文人,温子昇、邢邵、魏收稱首。《魏收傳》曰:收每議陋邢邵文,邵云: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收聞乃曰:伊嘗于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昉。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武平中,黄門郎顔之推以二公意問僕射祖珽,珽答曰:見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優劣。温子昇本爲温嶠之後,祖恭之始北徙。準是以論,三人文字,皆本江南,固可知矣。北齊之時,散騎常侍劉逖薦辛德源表曰:枕藉六經,漁獵百氏,文章綺豔,體調清華。實後進之詞人,當今之雅器。其時文學亦重清綺可知。至庾信之序《趙國公集》,則曰:逸態横生,新情振起,風雨争飛,魚龍各變。蓋其文章直接學之南人,尤非故步矣。《隋書文學傳序》云:江左宫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夫氣質。非定論也。

世論顔之推者,謂爲代表北朝,因與蕭梁諸人並舉,目爲南北分野,此言非也。之推南人,仕梁爲湘東王國左常侍,元帝即位,爲散騎侍郎,江陵陷後入周,尋奔北齊,齊亡復入周,隋開皇中太子召爲學士,身世大抵與庾子山相類。至其持論,略有異同。然蕭梁之初,昭明、簡文議論懸殊,即分兩派,皆性習使然,不關地域之南北也。之推少仕湘東王府,于時群彦咸集,勝友如雲。《顔氏家訓序致》篇云: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爲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備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所言當指斯時。然之推于其時諸人,實不能沆瀣一氣,《觀我生賦》云:

方幕府之事殷,謬見擇于人群,未成冠而登仕,財解履以從軍。濫充選於多士,在參戎之勝列,慚四白之調護,廁六友之談説,雖形就而心和,匪余懷之所説。

《顔氏家訓勉學》篇云: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元帝在江荆間復所愛習,召致諸生,親爲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惓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同時顔氏文字亦以與世相違,不蒙時譽。《家訓文章》篇云:吾家世文章,甚爲典正,不從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時撰《西府新文記》,無一篇見録者,亦以不偶於世,無鄭衛之音故也。之推持論,與簡文、孝元,截然不同,故所著《顔氏家訓》,亦常有特殊之見地。

之推爲學,自是通人一流,不當僅以文士目之,觀《家訓書證》篇、《音辭》篇、《雜藝》篇等,皆可見其淹博。《文章》篇云: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歸蚩鄙。但成學士,自足爲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筆。《勉學》篇云:夫學者貴能博聞也。此種重視學問之見,爲之推所獨具。加以身經亂離,則更以致用爲先,故《涉務》篇云: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廊廟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保俸禄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

宗經之説,劉勰始言之,故紀昀以爲本經術以爲文,非六代文士所知。《顔氏家訓文章》篇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誦,生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其言大抵與《文心雕龍》同貫,至於枝節,乃微有差異耳。其他顔氏持論,與劉勰之説可以映證者甚多,故疑其説蓋本於勰。 [1]

之推論文,首重理致,故推重古人之製裁,然亦不廢後人之辭調,《文章》篇又曰:

凡爲文章,猶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策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文章當以理致爲心腎,氣調爲筋骨,事義爲皮膚,華麗爲冠冕。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豔。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争,事繁而才損。放逸者流宕而忘歸,穿鑿者補綴而不足。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但務去泰去甚爾。必有盛才重譽,改革體裁者,實吾所希。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但緝綴疏樸,未爲密緻爾。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趨避精詳,賢於往昔多矣。宜以古之製裁爲本,今之辭調爲末,並須兩存,不可偏棄也。

至其評論文體者,《文章》篇云:文章之體,標舉興會,發引性靈。此則直舉性靈,與《金樓子》所稱情靈摇盪者何異?獨之推以爲文章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進取。今世文士,此患彌切,一事愜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淩千載,自吟自賞,不覺更有傍人。因謂自古文人,多陷輕薄,而以砂礫所傷,慘於矛戟,諷刺之禍,速乎風塵爲戒。此則飽經世故,遂有此言,未可以爲定論也。

《文章》篇又云:

或問揚雄曰:吾子少而好賦?雄曰:然,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爲也。余竊非之曰:虞舜歌《南風》之詩,周公作《鴟鴞》之詠,吉甫、史克,《雅》《頌》之美者,未聞皆在幼年累德也。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自衛反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大明孝道,引詩證之。揚雄安敢忽之也,若論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但知變之而已,又未知雄自爲壯夫何如也。著《劇秦美新》,妄投于閣,周章怖慑,不達天命,童子之爲爾。

此言亦與簡文之論同趨。其論詩二則云:

王籍《入若耶溪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爲文外斷絶,物無異議。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爲不可復得,至《懷舊志》載於籍傳。范陽盧詢,鄴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語,何事於能。魏收亦然其論。《詩》云: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傳》曰:言不喧嘩也。吾每歎此解有情致,籍詩生於此意爾。

蘭陵蕭慤,梁室上黄侯之子,工於篇什,嘗有《秋》詩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時人未之賞也。吾愛其蕭散,宛然在目,潁川荀仲舉,琅琊諸葛漢,亦以爲爾,而盧思道之徒,雅所不愜。

上述二則,皆極得詩致,吟玩諷昧,自具會心,稱述簡文、孝元之語,尤見淵源所自,惟是之推本爲學人,故論訂文字,間以學人之語出之,略録於次:

(一)談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莊生有乘時鵲起之説,故謝朓詩曰:鵲起登吴臺。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云:今夜吴臺鵲,亦共往填河。《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故戴暠詩云:長安樹如薺。又鄴下有一人詠樹詩云:遥望長安薺。又嘗見謂矜誕爲夸毗,呼高年爲富有春秋,皆耳學之過也。(《勉學》)

(二)陳思王《武帝誄》遂深永蟄之思,潘岳《悼亡賦》乃愴手澤之遺,是方父于蟲,譬婦爲考也。蔡邕《楊秉碑》云統大麓之重,潘尼《贈盧景宣詩》云九五思飛龍,孫楚《王驃騎誄》云奄忽登遐;陸機《父誄》云億兆宅心,敦叙百揆,《姊誄》云俔天之和,今爲此言,則朝廷之罪人也。王粲《贈楊德祖詩》云我君餞之,其樂泄泄,不可妄施人子,況儲君乎?(《文章》)

(三)文章地理,必須愜當。梁簡文《雁門太守行》乃云:鵝軍攻日逐,燕騎蕩康居,大宛歸善馬,小月送降書。蕭子暉《隴頭水》云:天寒隴水急,散漫俱分瀉,北徂注黄龍,東流會白馬。此亦明珠之纇,美玉之瑕,宜慎之。(《文章》)

綜觀之推之論,蓋衍蕭梁緒餘,而充之以學人理解者,其立足點在此,然與北朝固無涉。觀其論詩則薄魏收、盧詢,又譏北方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斯則之推固不樂與北人爲伍者,或指爲代表北方,不亦過乎?

* * *

[1] 1933年講義此節在劉勰一章内,文字微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1]

    毛奇齡字大可,蕭山人,學者稱西河先生,明季諸生,明亡竄身山谷,康熙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著書甚富,喜爲駁辯以求勝,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有集二百三十四卷。其評論詩詞者,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

  •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1]

    清初作家,一時稱盛,侯方域、魏禧、毛奇齡、陳其年、朱彝尊、王士禛等,先後繼起,牧齋、梅村有聲前代者,尤無論矣。然溯諸人師承所在,多半出自明人,蓋承天啓、崇禎文盛之後,始克臻此,非無故也。今述侯、魏二家..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夫之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明崇禎舉人,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尋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爲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三百餘卷。有《詩譯》一卷、《夕堂永日緒論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其尚論詩文者見於..

  • 第五十五 黄宗羲

    明代遺民以大儒稱者,黄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弘光既敗,南都瓦解,於是魯王監國於海上,永曆稱帝于嶺南,黄、王二君子,皆身與其役。既而朱明潛耀,新朝代興,炎武猶往來關隴,爲復興之計,功雖不成,其事偉矣。三..

  • 第五十四 陳子龍 [1] 吴偉業

    公安、竟陵之焰既熄,牧齋與程孟陽等倡和于虞山,默庵兄弟自衍其説,要之俱爲虞山之派。與諸人同時者,華亭夏允彝、陳子龍,是爲雲間之派。太倉吴偉業又自爲婁東之派。雲間、婁東,皆導源於復社,始末具見偉業《復社..

  • 第五十三 馮班 [1]

    牧齋之論,一意排斥嚴羽、高棅、前後七子以及竟陵之説,負一世盛名。同邑後輩,大張其議,轉而倡道崑體,以力攻江西派者,則有馮舒、馮班兄弟。舒字己蒼,號默庵,有《默庵遺稿》。班字定遠,號鈍吟,有《定遠集》《..

  • 第五十二 錢謙益

    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坐事削籍歸,福王建號南京,召爲禮部尚書,多鐸南下後,牧齋迎降。有《初學集》百卷,刊於明代,《有學集》五十卷,則亡國後之作。至於《列朝詩集》,則仿元遺..

  • 第五十一 鍾惺 譚元春

    繼中郎之後,有竟陵派代興,其説創于鍾惺、譚元春。惺字伯敬,萬曆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有《隱秀軒集》。元春字友夏,舉天啓丁卯鄉試第一,有《嶽歸堂集》。二人皆竟陵人,有合選《詩歸》五十一卷,凡《古詩..

  • 第五十 袁宏道 [1]

    有明中葉而後,士氣狂囂,敢於謾駡,其風自七子始,而大播于文學批評之中。前後七子之詆諆時人,及其互相詆諆者,無論矣。萬曆間王元美官南都,湯顯祖囊括獻吉、于鱗、元美文賦,標其中用事出處,及增減漢史唐詩字面..

  •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驥德 [1]

    萬曆之間,戲曲大盛,其時作家之中,各樹一幟,均足領袖當代者,得二人焉,曰沈璟、湯顯祖。璟字伯英,號寧庵,吴江人,世稱詞隱先生,萬曆進士,官至光禄寺丞,精於音律,有傳奇十七種。王驥德《曲律》稱其于曲學,..

  •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沈德符 [1]

    北曲盛行,始于金元,至明初而南曲復盛,是後二者争爲雄長,而南曲之邁進,迄非北曲所能比擬。至於中葉以後,崑曲完成,而南曲獨擅一時矣。 [2] 明代嘉、隆以後,論曲者多,今節其緒餘,述諸此篇,以備諸家之論,其..

  •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1]

    明代中世以後,前後七子之議論,成爲當時文學批評之中心,然持反對之論者亦蜂起。當王元美睥睨一世之秋,力持異論者於言詩之方面,有七子中之謝榛。于言曲之方面,有臧懋循、王驥德。于言文之方面,有歸有光。紛亂之..

  •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1]

    艾南英《答陳子龍論文書》曰:古文至嘉、隆之間,壞亂極矣。荆川、震川、遵巖三君子當其時,天下之言不歸王則歸李,而三君子寂寞著書,傲然不屑,受其極口醜詆,不稍易志。古文一線得留天壤,使後生尚知讀書者,三君..

  •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1]

    嘉靖、隆慶之間,後七子之焰復熾。後七子者,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吴國倫。諸人之中,攀龍之名最著,世貞之才最高,然其初實皆以謝榛爲魁。榛字茂秦,臨清人,自號四溟山人,刻意爲歌詩,有..

  • 第四十四 楊慎

    明人詩論,好言宗派,而宗派之説,有時不能盡合,如空同、大復皆出西涯門下,而其後論詩,顯相違忤者是。西涯之門,又有楊慎,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嘉靖中以議大禮杖謫永昌,嘉靖..

  •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附李東陽 [1]

    明代文壇派别之紛雜,與兩宋相類似。自弘、正後,迄于隆、萬,其時主持壇坫者,則有前後七子,一呼百應,奔走天下,譽之者謂爲盛唐復生,漢魏不遠,而詆之者呼爲贗體,爲古人影子。此中諸人亦有異同,何、李有隙末之..

  • 第四十二 高棅

    南宋之末,江西派、四靈派、江湖派,三派鼎立,而江湖之勢最盛,冗雜繁碎,詩以大弊。宋社既屋,元人以新豔奇麗矯之,及其末流,妖冶俶詭,而詩道又大弊。此則宋元兩代之失也。元有楊士弘者,字伯謙,襄城人,選《唐..

  •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元代之文學批評專書,有《文説》《修辭鑒衡》《詩法家數》《木天禁語》《詩學禁臠》等書。《文説》陳繹曾撰,爲當時制舉而作。《修辭鑒衡》王構撰,擷取宋人詩話及文集説部爲之,不待論述。其餘三書,或托諸楊載,或..

  • 第四十 元好問 [1]

    靖康之後,女真入主中原,文物之盛,自非契丹之遠據邊陲者可比。及其晚季,詩人如李汾、元好問,皆雄肆瓌麗,其氣勢之偉岸,有非南宋諸人可及者。好問尤以論詩自負,今著其説於此。好問生在宋末諸人前,以講述所及,..

  • 第三十九 方回

    自吕居仁、韓子蒼後,百有餘載而有方回。此時期中,南宋之詩壇,經過江西派及反江西派之紛争,爲日既久,而江西派之議論亦漸變,與黄、陳、吕、韓諸人之旨趣不盡合。方回生于宋末,以詩自負,宋亡主講東南,爲此派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