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鬼谷子白话文

第十 谋篇 2

2025-09-03 11:41 古代文学

【原文】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①一数也。夫仁人轻货②,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③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④。

【注释】

①百度:各种事情的节度。陶弘景注:“言事有本根,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曰变隙然后生于事业,生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必须议说;议说必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陟,须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数一也。”

②仁人轻货:有德行的人不看重财货。

③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人才。

④因事而裁之:根据情况作出判断和进行裁夺。裁,判断、裁夺。

【译文】

因此,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的事物会产生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商定计谋。商定计谋需要言辞论说,仔细斟酌,并制定方法。有利于事情的发展,就要促使前进,进而不能则退,退若适当,不失为控制事情的好方法。所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有一定道理的,控制它的方法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仁人君子是看轻财物的,所以不能用利益诱惑,可以让他们提供财物;勇猛之士是轻视危难的,所以不能用祸患去恐吓,可以让他们扼守险要;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不可以随意欺骗,却可以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是三种人才。所以说,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吓倒,贪婪的人容易被利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猜你喜欢

  • 第15篇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14篇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不对地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13篇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译文】孔子说:“道不会远远地离开人。有人修道故作高深..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12篇

    【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译文】孔子说:“有些人,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代也..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11篇

    【原文】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坚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坚强呢..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9篇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平定,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要,雪白锋利的刀刃也可以踩上去,而中庸的道理却不容易做到啊。”..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8篇

    【原文】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译文】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不把它丢失了。”..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7篇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假如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又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6篇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大概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了!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话语里的含义。他隐..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5篇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思想】前面一章说了中庸无法弘扬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饭喝水一样,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和道理。在此基础上,孔子..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4篇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3篇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吧!可惜人们却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了。”【思想】做事情适可而止,本来一点也不困难,因为人的心里有一个尺度,知道什么该做..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2篇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做事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说话做事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的道理,..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1篇

    【原文】天命之谓一性一,率一性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一性一,顺着本一性一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却乱第十四

    却乱第十四月去箧第十四【原文】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转丸 第十三 [仅供参考,原文已失]

    转丸第十三【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几.佞言者,诌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十二 符言 9

    【原文】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①。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②。右主名③。【注释】①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指名实相符则会政治清明,名实不符则会政治混..

    0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十二 符言 8

    【原文】一曰长目①,二曰飞耳②,三曰树明③。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一奸一,莫不暗变更。右主恭④。【注释】①长目:能看到远处事物,如千里眼。②飞耳:能听到远处声音,如顺风耳。③树明:明察事物。..

    1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十二 符言 7

    【原文】人主不可不周①,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②。右主周③。【注释】①周:周密、细致。指君主应遍知人情事理,而且处事谨慎。②原:源头。③主周:贵在通..

    1 古代文学 2025-09-04
  • 第十二 符言 6

    【原文】心为九窍①之治,君为五官②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③。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④。【注释】①九窍:指人一体口、耳、眼、鼻、..

    3 古代文学 2025-09-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