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孔子家语

冠颂

2025-09-07 11:48 古代文学

【原文】

邾隱公既即位,將冠,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於孔子.子曰:「其禮如世子之冠.冠於阼者,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其有成,三加彌尊,導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雖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其禮無變,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行冠事必於祖廟,以祼享之,禮以將之,以金石之樂節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長亦冠也.」孔子曰:「古者王世子雖幼,其即位則尊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懿子曰:「然則諸侯之冠,異天子與?」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喪,是亦冠也已,人君無所殊也.」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禮也.」孔子曰:「諸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有自來矣,今無譏焉.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攝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見諸侯,亦有君也.周公命祝雍作頌曰:『祝王達而未幼.』祝雍辭曰:『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親賢而任能.』其頌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袞職,欽若昊命,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此周公之制也.」懿子曰:「諸侯之冠,其所以為賓主,何也?」孔子曰:「公冠則以卿為賓,無介公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則如士,饗之以三獻之禮,既醴,降自阼階.諸侯非公而自為主者,其所以異,皆降自西階,玄端與皮弁,異朝服素畢,公冠四,加玄冕祭,其酬幣于賓,則束帛乘馬,王太子庶子之冠擬焉,皆天子自為三,其禮與士無變,饗食賓也,皆同.」懿子曰:「始冠必加緇布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齋則緇之,其緌也吾未之聞,今則冠而幣之,可也.」懿子曰:「三王之冠,其異何也?」孔子曰:「周弁,殷哻,夏收,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緌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母追,夏后氏之道也.」

【译文】

邾隐公即位后,将要举行冠礼,派大夫通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举行冠礼的有关礼仪。

孔子说:“这个礼仪应该和世子的冠礼相同。世子加冠时要站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以表示他要代父成为家长。然后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戴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礼于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教导他要有志向。加冠以后,人们用字来称呼他,这是尊重他的名。即使是天子的长子,与一般平民百姓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冠礼仪式是相同的。天下没有生下来就高贵的,故而冠礼一定要在祖庙里举行,用享的礼节来进行,用钟磬之乐加以节制,这样可以使加冠者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自己的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礼制。”

【评析】

冠礼是成人之礼的起始,因此古代非常重视冠礼。孔子回答邾隐公问冠礼之事时,就讲了冠礼的重要和主要仪节。被加冠者站在阼阶即大堂东阶的主位上,表明他将以继承人的身份代替父亲为一家之主。经过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是鼓励他有所成就。加冠后给他起了字,人们就用字来称呼他,表示尊重他的名。加冠礼必须在祖庙里举行,向祖宗献酒并奏乐,表示自谦自卑而尊敬祖宗。从此以后他就可以以成人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了。

猜你喜欢

  • 曲礼子贡问

    【原文】子貢問於孔子曰:「晉文公實召天子而使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陽,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亦書其率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

    2 古代文学 2025-09-07
  • 正论解

    【原文】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齊國師伐魯,季..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终记解

    【原文】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喆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吾將安杖;喆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本姓解

    【原文】孔子之先,宋之後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紂之庶兄,以圻內諸侯入為王卿士.微國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紂之子武庚於朝歌,使奉湯祀.武王崩而與管蔡霍三叔作難,周公相成王東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

    2 古代文学 2025-09-07
  • 七十二弟子解

    【原文】顏回,魯人,字子淵,年二十九而髮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閔損,魯人,字子騫,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焉.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惡..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屈节解

    【原文】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问玉

    【原文】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

    3 古代文学 2025-09-07
  • 辩乐解

    【原文】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

    3 古代文学 2025-09-07
  • 庙制

    【原文】衛將軍文子將立三軍之廟於其家,使子羔訪於孔子.子曰:「公廟設於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弗知.」子羔曰:「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可得而聞乎?」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

    2 古代文学 2025-09-07
  • 刑政

    【原文】仲弓問於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五刑解

    【原文】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夫之為一姦一邪竊盜,一靡一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

    2 古代文学 2025-09-07
  • 郊问

    【原文】定公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孔子..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观乡射

    【原文】孔子觀於鄉射,喟然歎曰:「射之以禮樂也,何以射,何以聽,修身而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將安能以求飲?詩云:『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辭爵.酒者,所以養老,..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论礼

    【原文】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游侍,論及於禮.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

    1 古代文学 2025-09-07
  • 本命解

    【原文】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一性一何謂也?」孔子對曰:「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一性一,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一性一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

    3 古代文学 2025-09-07
  • 执辔

    【原文】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

    0 古代文学 2025-09-07
  • 五帝

    【原文】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

    0 古代文学 2025-09-07
  • 五帝德

    【原文】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不可勝以觀也,而上世黃帝之問,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07
  • 困誓

    【原文】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困於道矣,願息於事君,可乎?」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之難也,焉可息哉!」曰:「然則賜願息而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

    6 古代文学 2025-09-06
  • 入官

    【原文】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一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

    6 古代文学 2025-09-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