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鬼谷子

养志法灵龟

2025-09-09 12:51 古代文学

【原文】

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③,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④,仿佛则参会⑤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①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③惶:多的意思。

④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⑤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译文】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神恍惚,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意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 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猜你喜欢

  • 本经持枢

    【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注释】①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转圆法猛兽

    【原文】转圆法猛兽①;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②,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客③,或贺机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损悦法灵蓍

    【原文】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散势法鸷鸟

    【原文】散势法鸷鸟①;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②。意失威势③,一精一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分威法伏熊

    【原文】分威①法伏熊②;分威者,神之覆③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④;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铁⑤。故动者必随,唱者..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实意法腾蛇

    【原文】实意法腾蛇①;实意者,气之虑也②。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③,神者得则凝④。识气寄,一奸一邪得而倚之..

    0 古代文学 2025-09-10
  • 盛神法五龙

    【原文】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转丸第十三

    (本章节已佚,本文内容乃后人猜测整理,仅供参考)【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符言第十二

    【原文】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 决篇第十一

    【原文】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谋篇第十

    【原文】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

    3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权篇第九

    【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摩篇第八

    【原文】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揣篇第七

    【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

    6 古代文学 2025-09-09
  • 忤合第六

    【原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 飞箝第五

    【原文】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抵戏第四

    【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

    6 古代文学 2025-09-09
  • 内楗第三

    【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一党一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 反应第二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 捭阖第一

    【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陰陽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

    4 古代文学 2025-09-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