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鬼谷子

中经

2025-09-10 11:36 古代文学

【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②,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③;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④。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⑤。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⑥,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⑦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⑧,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⑨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⑩。

能为四声主,其唯宫(11)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12),合翼(13)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赢(14)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15),使有余思(16)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外,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17),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以安其心(18),收语尽藏而却之(19),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20)。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21)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已。效(22)之于人,验去(23)乱其前,吾归于诚已(24)。遭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25),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26)。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27)之命,使有后会(28)。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29)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30),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①中经:从内部管理处置。

②能言者,俦善博惠:巧于雄辩的人最能解决纠纷,所以就成为善人的好友而广施恩惠。传,是同类、朋友。

③依道:不失道。

④救拘执者,养使小人:营救被捕的人,被捕者会深感其恩。也就欣然听从命令了。

⑤当世异时..败目立:不论在任何时代,君子部必然尝尽苦难。但是如果经常有救人之穷和急人之难的善行时,不论遭受如何的灾祸苦难,最后 也能靠能言厚德之士的力量度过难关。阗坑是用土把填平,抑拘是拘禁。

⑥郄:是骨与间的缝隙。

⑦爻为:同犹伪。⑧僻:邪恶乱之意。

⑨象貌:脸形和颜色,此指表面现象。

⑩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宫、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称。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根据五行相克的学说,金克木,水克火,所以商角、徵羽的音乐不能调和。

(11)宫:宫五音之一。被视为土,能和其他四音。杜甫曾有金管迷宫徵的诗句。

(12)比目:指比目鱼。眼睛长在身体的一侧。传说两条鱼在水中并游。

(13)合翼,只有一眼一翅的比翼鸟,经常并羽齐飞,用来比喻恩夫妻。

(14)赢:弱小。

(15)缀己之系言:对于一个要走的人,为挽留他而说的话。缀是连接之意。

(16)余思:遗憾的意思。

(17)时禁:除规定时间以外禁止出入,这是轻视对方的办法。

(18)结以安其心:对方如果抱畏惧之念,虽然必须要他服从我方,但要以诚相待,使其安心。

(19)收语尽藏而却之:收起以前所使用的威胁语言,从此矢口不谈。

(20)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很多人面前不要让人们知道自己无能。

(21)伎术:同技术。

(22)效:效劳。

(23)验去,跟历史上的贤人行为对照。

(24)吾归于诚己:只能竭诚相侍,如此就能掌握贤能的人。

(25)音乐动之:以音乐的快乐节奏来感动人。

(26)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假如沉溺酒色,就会有必死之害,晓谕对方顾余命无多。

(27)漫澜:无限遥远的样子。

(28)后会:再见的意思。

(29)探心在内以合:在对方的心中要求义。

(30)左道,邪道之意。例如:旁门左道。

【译文】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救人危难,给人教诲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们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广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义准则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会感恩而听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时,在乱世里侥幸免遭兵乱;有的因善辩而受残害;有的起义成为英雄,更遭受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虽遭失败,却自强自立。

因此,恪守中经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经之道施于人,而不要被他人控制。控制他人者掌握主动权,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会失掉许多机遇。

中经之道就是关于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的原则探讨。《本经》中记载的理论,权变的要旨,均在《持枢》、《中经》两篇中。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是因人而变化的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形容和相貌。伪狡者,仅凭他们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识别他们;而恪守道德的有为之人,他们不看非礼的东西,他们不听邪恶之言,他们谈论的都是《诗经》、《尚书》之类,他们没有乖僻乱行为。他们以道为外貌,以德为容颜,相貌端庄、儒雅,不是光从外貌就能识别他们的。常常是隐名埋姓而回避人世。

闻声和音,听到声音是否与之相合,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说人与人意气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对方的恩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和,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成为四声的主音唯有宫声而已。

所以说,音声不和谐,悲伤韵律是不会产生的,散、伤、丑、害都是不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一定是很难入耳的。

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声誉,却不能象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和谐,也是因为气质不和,音不调协所致。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解决矛盾。解仇是调解两个弱小者的不和;斗郄则是当两个强大的国家不和时,使他们相争的策略。

强大敌手相斗时,得胜的一方,夸大其功业,虚张声势。而失败的一方,则因兵败力弱,玷污了自己声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

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就会轻敌而贸然进攻。而失败者,听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时,反而会努力支撑,拼死抵抗。敌人虽然强大,往往有弱点,对方虽说有防御,而实际力量并不一定强大。我方是可以用强大的兵势胁迫对方,让他们服从,吞并其国家。

所谓缀去的方法是说对于即将离开自己的人,说出真心挽留的话,以便使对方留下回忆与追念。所以遇到忠于信守的人,一定要赞许他的德行,鼓舞他的勇气。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后会有期,对方一定高兴。以他人之幸运,去引验他往日的光荣,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恋于我们。

却语的方法是说要在暗中观察他人的短处。因为人言多时,必有失误之处。要议论他的失误处,并加以验证。要经常揭他忌讳的短处,并证明它是触犯了时政所禁止的。这样他就会因此而害怕,然后让他安心,对以前说过的话,也不再说了,暗中则藏起这些证据,秘不示人。而且,不能在众人面前,现出自己的无能之处。

摄心的方法是,遇到那些好学技术的人,应该主动为他扩大影响,然后验证他的本领,让远近的人都尊敬他,并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别人则将会与自己心连心。为别人效力者,要将之与历史上的贤才相对照,称其与前贤一样,诚心诚意地相待,这样方能得到贤能的人。

遇到沉于酒色的人,就要用音乐感动他们,并以酒色会致人于死,要忧余命无多,以此,教谕他们,让他们高兴地看到见所未见的事,最终认识到遥远的未来,使命之重大,使之觉得将会与我后会有期。

守义的方法说的是,自己坚持仁义之道,并用仁义探察人心,使对方从心底里广行仁义。从外到内控制人心,无论什么事,都可以由此而解决。

而小人对待人,则用旁门左道,用此则常常会家破国亡。如果不是圣贤之辈,是不能用义来治家的,用道来守国的。圣贤是特别重视道的微妙的。因为道确实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救亡存国的。

猜你喜欢

  • 说难第十二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孤愤第十一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一奸一。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十过第十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八奸第九

    凡人臣之所道成一奸一者有八术:一曰同一床一,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同一床一?曰:贵夫人,一爱一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扬权第八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一精一。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陰见陽..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二柄第七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一柄一而已矣。二一柄一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一奸一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有度第六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主道第五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爱臣第四

    一爱一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是以一奸..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难言第三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 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 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 而不辩。激急亲近,探..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存韩第二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 侯..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初见秦第一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陰燕陽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韩非子简介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本经持枢

    【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注释】①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转圆法猛兽

    【原文】转圆法猛兽①;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②,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客③,或贺机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损悦法灵蓍

    【原文】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散势法鸷鸟

    【原文】散势法鸷鸟①;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②。意失威势③,一精一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

    3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分威法伏熊

    【原文】分威①法伏熊②;分威者,神之覆③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④;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铁⑤。故动者必随,唱者..

    1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实意法腾蛇

    【原文】实意法腾蛇①;实意者,气之虑也②。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③,神者得则凝④。识气寄,一奸一邪得而倚之..

    2 古代文学 2025-09-10
  • 养志法灵龟

    【原文】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③,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

    5 古代文学 2025-09-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