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沈祖荣文集 / 沈祖荣

战后图书馆发展之途径

2025-09-18 16:55 沈祖荣文集

教育与经济与武力是现代国家三大基本的生命力。今后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引《中国之命运》第五章)。尤其是教育文化,也可说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的使命,正是辅助教育,发扬文化,自应在今后建国大业中尽其重要的责任。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事业,对国家有相当的贡献,但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个人四十年来始终是中国图书馆运动中一忠实的队员。兹本其经验与观感,对战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应行注意之事项,简单提供下列的意见:

第一,从事于图书馆事业的人,要有坚强的耐力与恒心。我们择业,应不计名位而首应问其能否为多数人作有益的服务。而图书馆事业正是有利于人群有助国家建设的高尚事业。可惜许多同志因此业的清苦,而转移了职业,以致此业少进步。今后我们要提高事业兴趣,增加信心,从有恒来策成功。

第二,今后办理图书馆同时注意现代化与中国化。中国文化自有其特长,尤富于吸收外来同化的伟力,所以从不是排外的。图书馆的规制,当然要采取欧美各国的有效设施,但绝不可一味盲从,而要事前有慎重的批判。要顾到我们的习惯风俗,切合我们的实用。

第三,应添设学术顾问或特设参考咨询部。公共图书馆是自由的学校,学校中有教师,图书馆也必须于技术人员之外,特设可以质疑问难的部门与人员。至于国立或省立图书馆中的专门学术顾问,其标准与待遇应比照研究院的研究员,大学中的专设顾问,待遇要与教授相同,这才可以达到图书馆学校化。

第四,图书馆要走到一般学校尤其普及中小学去。我国专科以上或大学图书馆,在抗战前有若干所很有规模,抗战中也还维持相当规模。但中小学就大不同了,提倡改进或实际从事的人都很少。目下中小学很少设图书馆的,学生无从得到良好之课外读物。战后中小学扩充改进之中,必须广泛从事于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使青年养成研究习惯,培成踏实与精进不息的精神。

第五,战后的图书馆要深入到乡村去。在乡村中办理图书馆,似难而实易。因为乡村中多公地祠庙,房舍易找,有固定的民众或氏族组织,他们多有恒产,筹款也可较易。抗战增加了乡村中的智识分子,也激起了乡下人留意看报与求知的欲望。何况国民学校的普设,正需图书馆的辅翼,而在推进基层自治之中,乡村教育正是自治的根本呢。

第六,战后的民众图书馆,更须负起民众识字教育的责任。近来教育部推行国民教育,识字的比率渐增,但我国文盲的百分比,在现代国家中还是相当高。此次抗战,有许多本来不识字壮丁出征,在队伍里得到识字训练,将来对农民可为一种推动力。民众图书馆正应趁此机会,协助国民学校中心小学去推进识字运动。

第七,战后的图书馆要和博物馆密切合作,与档案馆印刷所也要联络,或兼办此类职务。博物馆所藏是宝物的图书,印刷所是图书的制造所,现代图书的范围与使命,已由推广而倾向于分工化。将来各省县能增加专设博物馆、档案馆、印刷所,自然更好,暂时财力人力不够时,图书馆应尽力兼办博物馆与保存档案印刷出版的工作,因为这几件事有密切关系,都有保存和发扬文化的功用。

这是我对战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点希望。欲求其逐步实现,自须政府与社会各界多多予以物质的与精神的援助,尤其是我们图书馆从业同志须有事业的信心与实行的恒心毅力。(1)

(见1944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十八卷第四期)

(1) 文末注,该文转载民国三十三年五月五日重庆中央日报副刊。

本书搜集了沈祖荣先生于1916—1944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共46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国内图书馆教育工作的思想概况、图书馆学教育和档案管理学教育的开创与推进的史实,也介绍了一些欧美和日本图书馆的概况,是一本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历史的文献。

猜你喜欢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互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1],傅说为列星[2],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日 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1],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2],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1],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1];汉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孙胜狄,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唐代李昭道画迹

    此图出自〔明〕顾炳辑《顾氏画谱》。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示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1]。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2],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教战守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1],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决壅蔽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1],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知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论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者当以..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1],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我国图书馆之新趋势

    倭寇犯顺以来,我国各地图书馆迭遭惨炸。其全部或局部被毁的,难以数计。兹值胜利在望,我们亟应作一种和平建设的准备,而图书馆对于研究工作之促进,民智之启迪,与夫民众道德的培养,社会风气的改善,均占有重要地..

    0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学大辞典》序

    图书浩瀚,观者望洋。使无适宜之方法分析整理,则其功用莫由彰显,是无异于沉珠于渊,埋于玉山也。欧美各国,教育发达,科学迈进,推其奏效之原,则以图书之贡献极为伟大,故图书馆之建设,宛若星罗棋布。各级学校有..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馆教育的战时需要与实际

    在中国,图书馆的事实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而且是切合实用的。后来虽有发展,可惜国家的大批收藏,成了帝王们稽古右文的幌子,开明一点的,也只能允许特权阶层的人进去阅读;至于私家所储存的,更不消说,宁可饱蠹鱼的..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