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轼文集 / 苏轼

决壅蔽

2025-09-18 17:27 苏轼文集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1],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知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2],动于百体之中[3],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素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4]。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5]。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6]。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7],而可借法以为解。故小人以法为奸。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8],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9]。

昔桓文之霸[10],百官承职[11],不待教令而办。四方之宾至,不求有司。王猛之治秦[12],事至纤悉,莫不尽举,而人不以为烦。盖史之所记:麻思还冀州,请于猛,猛曰:速装,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关,郡县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苻坚以戎狄之种至为霸王[13],兵强国富,垂及升平者,猛之所为,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权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为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诉者之多,而谒者之众,莫如中书与三司[14]。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书听其治要。郡县钱币制于转运使[15],而三司受其会计。此宜若不至于繁多。然中书不待奏课以定其黜陟,而关预其事[16],则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折赢虚,至于毫毛,以绳郡县,则是不任转运使也。故曰:省事莫如任人。

古之圣王爱日以求治,辨色而视朝,苟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则终日为之不给。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废一事,一月则可知也,一岁则事之积者不可胜数矣。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晨兴而晏罢[17],天子未退,则宰相不敢归安于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18],则百官莫不震悚尽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如此则纤悉隐微莫不举矣。天子求治之勤,过于先王,而议者不称王季之晏朝[19],而称舜之无为。不论文王之日昃,而论始皇之量书[20]。此何以率天下之怠耶。臣故曰: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

【注释】

[1]诉:诉讼。

[2]疾痛苛痒:出自《礼记内则》。苛:同疴,疥疮。

[3]百体:身体的各个器官。

[4]卒:通猝。

[5]胥吏:官府中的衙差小吏。

[6]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7]乖戾:违法。

[8]鬻:卖。

[9]壅遏:堵塞。

[10]桓文之霸:桓,指齐桓公;文,指晋文公。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

[11]承职:奉行各自的职责。

[12]王猛:字景略,前秦国主苻坚的丞相,治国果断力行,富有方略。

[13]苻坚:前秦国主,氐族。

[14]中书:中书省,中央官署名。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总领国家的财务。

[15]转运使:宋时朝廷特命的路一级的常设官员,主管所属各州水陆运转和财政税收。

[16]关预:参与。

[17]晏罢:晚上退朝。

[18]日昃:太阳落山。

[19]王季:名季历,周文王之父。《史记周本纪》记载他日中不暇食而待士。

[20]始皇之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定天下后,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秤)石(一百二十斤)量书,日夜有呈(标准),不中呈,不得休息。

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

猜你喜欢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互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1],傅说为列星[2],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日 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1],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2],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1],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1];汉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孙胜狄,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唐代李昭道画迹

    此图出自〔明〕顾炳辑《顾氏画谱》。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示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1]。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2],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教战守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1],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论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者当以..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1],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战后图书馆发展之途径

    教育与经济与武力是现代国家三大基本的生命力。今后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引《中国之命运》第五章)。尤其是教育文化,也可说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的使命,正是辅助教育,发扬文化,自应在今..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我国图书馆之新趋势

    倭寇犯顺以来,我国各地图书馆迭遭惨炸。其全部或局部被毁的,难以数计。兹值胜利在望,我们亟应作一种和平建设的准备,而图书馆对于研究工作之促进,民智之启迪,与夫民众道德的培养,社会风气的改善,均占有重要地..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学大辞典》序

    图书浩瀚,观者望洋。使无适宜之方法分析整理,则其功用莫由彰显,是无异于沉珠于渊,埋于玉山也。欧美各国,教育发达,科学迈进,推其奏效之原,则以图书之贡献极为伟大,故图书馆之建设,宛若星罗棋布。各级学校有..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馆教育的战时需要与实际

    在中国,图书馆的事实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而且是切合实用的。后来虽有发展,可惜国家的大批收藏,成了帝王们稽古右文的幌子,开明一点的,也只能允许特权阶层的人进去阅读;至于私家所储存的,更不消说,宁可饱蠹鱼的..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