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沈祖荣文集 / 沈祖荣

我国图书馆之新趋势

2025-09-18 16:53 沈祖荣文集

倭寇犯顺以来,我国各地图书馆迭遭惨炸。其全部或局部被毁的,难以数计。兹值胜利在望,我们亟应作一种和平建设的准备,而图书馆对于研究工作之促进,民智之启迪,与夫民众道德的培养,社会风气的改善,均占有重要地位,如事先无相当认识,战后建设不无影响。因此,特就战后图书馆可能的新趋势一商讨之。

图书馆是一种致力于文献之收集,保存与应用之机关。图书馆学即是关于办理图书馆之一切学问的总名。图书馆是教育机关的一种。但其旨趣是助成自由空气中的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in an atmosphere of freedom),与学校的旨趣在于施行紧张空气中之严格训练(Training in an atmosphere of restraint or discipline)者不同(见英人布朗氏(James Daff Brown)著:《图书馆学入门》(Manual of Library Economy))。学校师长传道、授业、解惑,往往操发号施令的全权。图书馆则不然,读者皆自辟蹊径,自任导师。馆中供给种种的资料,俾学校所已唤起的力量,训练的技能,得以在此自由运用。曾文正公曾说:为学譬如熬肉,先用猛火煮,次用慢火温。由此不难想象现代学者的成就,得于学校者半,得于图书馆者当亦半。因为学校是严格训练的,空气紧张,好比猛火煮的一样,图书馆则给以慢火温的机会,崇尚自由,自我发展,学问知识逐渐成熟起来,图书馆在教育上的地位,大致如斯。

一个完备的图书馆,理应予人以依一定的标准按一定系统排列的图书收发。从日常浏览的报章杂志,以至精心结构的论著,与乎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皆所应备。凡关于如何经营此项事业,以及如何使民众利用此项收发的种种办法,则属于图书馆学之范围。图书馆在新的意义之下,已经不是静的仅止发书的地方,而是动的推广教育的机关。一个完备的图书馆,绝不是仅止打开大门让人进去借书阅读即可了事,他的内部必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来履行教育读者的使命。我们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亟应看准这一点,分析来馆阅读的民众,究竟有怎样的程度,有什么职业,有什么习性,然后分门别类的把他们组织起来,教育起来,来活用你的图书馆,以图书馆为学问、知识和娱乐的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展开整个人生的教育。不过这样一来,一定要规模相当大,开支相当可观,在目前中国除了几个重要都市的图书馆能够努力达到这种程度,在内地图书馆是做不到的。为要圆满达成教育阅读者的使命起见,在现在经济条件许可之下,可能偏于纵的深的方面发展。只研究科学为主体的专门图书馆,将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为要图书馆事业常常保持发展的均衡,在广的开拓方面,似乎应多多注意儿童图书馆,使少小起即养成其读书的良好习惯,普通的成人图书馆始有发达的希望。兹拟就此两点,略略供献点意见:

第一,先说专门图书馆的重要。抗战前各种专门学术团体,都已有他们主办的图书馆,供给有专门研究学识与兴趣的种种深造的工具。如中国科学社有科学图书馆,中国佛学社有佛学图书馆,此外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工商管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经济学社等,莫不皆然。迩来机关图书馆也渐渐地多起来了,内容或许尚欠充实,但已具有雏形。现在所要提倡的,是生产性质或企业性质的公司厂家应注意图书馆的运用。在举国竞谈工业化的时候,最重最基本的事业,为一般国人所最不注意最不重视者,莫若科学研究问题。蒋主席曾云:应用科学必须以纯理科学为基本实为我国今后工业化之圭臬。工程有时亦称为应用科学,科学与工程,是同源一本。在高度工业化的世界中,政治上的自由独立,必须从科学自由独立得来。中国欲求自由独立,决不能永远购用欧美的机器,因袭欧美的技术,必须能自设计,能自制造,而且能自行改良与发明,方能打下工业化的深厚基础,脱离国际附庸的地位。工业随科学发明而进步,讲工业化而不致力于科学研究,无异于南其辕而北其辙。科学研究除实验室外,当然要借重图书馆。欧美到今天,凡稍具规模的工业组织莫不自立科学研究部,以谋本身业务之进步。今日欧美人眼光中,几以研究部的有无,为所定某一工程事业成败的根据。由此看来,我国生产机关和工业组织,在可能的范围内,应立即重视研究部之设置,图书是少不了的。我们看一看大工厂的组织,有行政部、工业部、分厂,可能再加上一个研究部。厂内职工,有厂长或经理、协理、工程师、***、报告员、会计员、监工、工人,他们集团里,多则数千人,少亦数百人,俨然自成一个社会。此种专门图书馆就要适应他们的需要。假使是兵工厂,就多备造兵学、兵器学、铸铜、矿冶方面的书籍;假使是电力公司,就多备电学的书籍;假使是纱厂或面粉厂,就多备纱厂用或面粉厂用的书籍;假使是营造厂,就要多备建筑学、土木工程的书籍;余以此类推。这样,图书设备的部类既窄,搜罗易于宏富,专家藉此不难赓续深造,与实验室配合起来,对于设计、制造、改良、发明,自有莫大的助益。对于一般工人是进修的机会,图书馆供给他们书籍阅览,使其明了工业的原理,工作效率自然为之提高。工业组织如此办理,其他职业部门的图书馆,同样也一样的可以办理起来。此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企业组织或生产组织,财力比较雄厚,办理图书馆,不大受经济上之限制,因此可以希望逐步发展起来。

第二,再说儿童图书馆的重要。小孩子为了身体的生长,需要动,需要玩;为了求知欲的满足,好奇心的驱使,需要东涂抹一抹墙壁,西看一看神怪奇异的闲书。成人们对于小孩的责任,决不是去阻止他这样做,乃是设法引导他怎样做。儿童图书馆的设立,就是开辟一方怎样引导小孩子们去看书的新园地。你想,薄薄的一本教科书,要强迫着儿童和它作伴半年,在半年之内,又限定只有这本书可以接触,儿童的心理是好奇的,思动的,喜新厌旧的,这样,叫他如何不要讨厌呢?一本教科书能容纳多少材料,能否满足小孩子们的求知欲,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儿童图书馆之设立,便是一种调剂的补救的办法,至少能供给一点儿童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一部分的问题。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俗话说得好:桑大从小育。一棵枝叶扶疏的桑树,养蚕时离不了它,但一定要从幼苗加意培育,令它慢慢成长为一棵大树。看书用书的习惯。也是要小孩子从小便有的。有了儿童图书馆,布置好一个看书用书的环境,指示一条正当看书的途径,小孩子们在这环境里,自然会习得看书用书的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不尽。现在成年人,好多人不愿请益问难,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偶尔翻翻书,也多限于报章、杂志、小说、小品文之类的东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低落,曷胜浩叹!当时如要根治这种民族的毛病,便要扩大图书馆的范围,扩大图书馆的读者。以对象论,有成人图书馆,有儿童图书馆;以地域论,有城市图书馆,有乡村图书馆;以方法论,有参考图书馆,有流动图书馆,总而言之,要普及推广。无论在图书馆学的理论方面,在图书馆和图书的数量方面,都要迎头赶上西洋人,与世界列强并驾齐驱!愚见以为成年的同胞,既没有养成亲近书籍的习惯,好像图书馆有也罢无也罢,反正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不发生什么密切的联系,这样,图书馆事业怎么发展得起来?必须从现在起,切实注意民族幼苗的成长,使他们养成用书看书的习惯。现在的儿童,即下一代的青年,下一代的成人,不久的将来,图书馆事业一定会随时代的要求,风起云涌的发展起来。还有一点,儿童图书馆的设立,不一定只是教儿童多念书;书本要与图画、幻灯、电影、讲演等项配合起来,才显得生动有用。我们对于书的态度,应该要把它当做一种生活工具来看待,工具是给我们使用的,书也是给我们使用的,儿童图书馆的成立,就是多一种引导儿童利用工具的场所。怎样经营,怎样管理,怎样指导儿童阅读,这是专门学问,非专书不能解说详尽。有一点意见可以供献的,便是像近来黎东方先生所主讲的历史故事,拿三国演义、太平天国起义,绘影绘色地演说出来,令听众印象深刻,值得向儿童图书馆推荐,多多采用这种引人入胜的方法。

以上两点,卑之无甚高论,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意见。总之图书馆的旨趣在助成自由空气中的自我发展,与学校相辅而行。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图书馆如办得好,可以与正式的学校配合,形成教育事业的双璧。近代图书馆的趋势,注意推广与活用的事业,如办理图书流通部,组织读书会,设问事代笔处,办民众学校,设专门指导部,将各种社会教育事业附着于图书馆,形成一种社会教育的总汇。换句话说,就是除学校教育外,再来一种图书馆中心的教育。无论东西各国,图书馆事业都是随着整个社会文化开展的。公元前十三世纪,亚述王宫就有图书馆。《史记》载老子曾做周朝的柱下史,就是现在图书馆长的职务,这时的图书馆只是藏书的地方。可是近代的图书馆意义便不同了,它是以一般民众为对象,搜集适合于他们有益的图书,并以最简便的方法,使一般民众得自由阅览的教育机关。进一步,图书馆还得积极起来,从动的方面充实它的意义。图书馆是宣传文化,创造文化的机关;它是活用普用图书为工具以推进全民众全人生之教育的机关。现在正是抗战艰巨的关口,饱经兵燹,一般的经济状况不景气,在成人方面,只有努力推动生产组织或企业组织的专门图书馆,令其内部充实,便于专家的深造或研究,达到世界水准;在儿童方面,务须即时予以良好的读书环境,养成其看书用书的习惯,替将来一般的普通图书馆展开前途,使下一代的国民不会再像我们这一代的愚昧无知,那就好了。

(见1944年《教育与社会》第三卷第一、二期合刊)

本书搜集了沈祖荣先生于1916—1944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共46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国内图书馆教育工作的思想概况、图书馆学教育和档案管理学教育的开创与推进的史实,也介绍了一些欧美和日本图书馆的概况,是一本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历史的文献。

猜你喜欢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互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1],傅说为列星[2],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日 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1],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2],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1],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1];汉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孙胜狄,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唐代李昭道画迹

    此图出自〔明〕顾炳辑《顾氏画谱》。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示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1]。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2],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教战守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1],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决壅蔽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1],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知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

    2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论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者当以..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1],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战后图书馆发展之途径

    教育与经济与武力是现代国家三大基本的生命力。今后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引《中国之命运》第五章)。尤其是教育文化,也可说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的使命,正是辅助教育,发扬文化,自应在今..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学大辞典》序

    图书浩瀚,观者望洋。使无适宜之方法分析整理,则其功用莫由彰显,是无异于沉珠于渊,埋于玉山也。欧美各国,教育发达,科学迈进,推其奏效之原,则以图书之贡献极为伟大,故图书馆之建设,宛若星罗棋布。各级学校有..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馆教育的战时需要与实际

    在中国,图书馆的事实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而且是切合实用的。后来虽有发展,可惜国家的大批收藏,成了帝王们稽古右文的幌子,开明一点的,也只能允许特权阶层的人进去阅读;至于私家所储存的,更不消说,宁可饱蠹鱼的..

    2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