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3]?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4]: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5]: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6],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7],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8],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1]眇:瞎一只眼,这里泛指双目失明。
[2]揣籥:摸着一支笛状的管乐器。
[3]既:尽。
[4]孙武曰三句:谓善于争取主动。
[5]子夏:孔子的弟子,名卜商。
[6]没人:潜水的人。
[7]渤海:宋代的滨州别名渤海郡,即今山东滨州。吴君彦律:吴彦律,名琯,时任徐州监酒正字。
[8]方求举于礼部:据《乌台诗案》载:元丰元年,苏轼知徐州。十月十三日,在本州监酒正字吴琯锁厅得解,赴省试。苏轼作文一篇,名为《日喻》,以讥讽近日科场之士,但务求进,不务积学,故皆空言而无所得,以讥讽朝廷更改科场新法不便也。
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