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嘉祐集 / 苏洵

嘉祐集卷八 太玄论

2025-10-12 17:18 嘉祐集

太玄论上

苏子曰:言无有善恶也,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夫子之于《易》吾见其思焉而得之者也,于《春秋》吾见其感焉而得之者也,于《论语》吾见其触焉而得之者也。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圣人之言得之天,而不以人参焉。故夫后之学者可以天遇,而不可以人得也。方其为书也,犹其为言也,方其为言也,犹其为心也。书有以加乎其言,言有以加乎其心,圣人以为自欺。后之不得乎其心而为言,不得乎其言而为书,吾于扬雄见之矣。

疑而问,问而辩,问辩之道也。扬雄之《法言》,辩乎其不足问也,问乎其不足疑也,求闻于后世而不待其有得,君子无取焉耳。《太玄》者,雄之所以自附于夫子而无得于心者也。使雄有得于心,吾知《太玄》之不作。何则?疡医之不为疾医,乐其有得于疡也;疾医之不能为,而丧其所以为疡,此疡医之所惧也。若夫妄人砺针磨砭,乃欲为俞跗、扁鹊之事,彼诚无得于心而侈于外也。使雄有孟轲之书而肯以为《太玄》耶?惟其所得之不足乐,故大为之名以侥幸于圣人而已。且夫《易》之所为作者,雄不知也。以为为数耶,以为为道耶,惟其为道也,故六十卦而无加,六十四卦而无损。及其以为数,而后有六日七分之说生焉。圣人之意曰:六十四卦者,《易》也。六日七分者,吾以为历也。在历以数胜,在《易》以道胜。然则《易》之所为作,其亦可知矣。盖自汉以来,《六经》始有异论。夫圣人之言无所不通,而其用意固有所在也。惟其求而不可得,于是乃始杂取天下奇怪可喜之说而纳诸其中,而天下之工乎曲学小数者,亦欲自附于《六经》以求信于天下,然而君子不取也。《太玄》者,雄所以拟《易》也。观其始于一而终于八十一,是四乘之极而不可加也。从三方之算而九之,并夜于昼,为二百四十有三日,三分其方而一,以为三州;三分其州而一,以为三部;二分其部而一,以为三家。此犹六十之不可加,而六十四之不可损也。雄以为未也,从而加之曰《?》,又曰《赢》,曰:吾以求合乎三百六十有五与夫四分之一者也。曰《?》也,曰《赢》也,是何为者?或曰以象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在《赢》而不在《?》。《?》者,斗之二十六也。或曰以象闰。闰之积也,起于《难》之七,而于此加焉,是强为之辞也。且其言曰:譬诸人,增则赘,而割则亏。今也,重不足于历,而轻以其书加焉,是不为《太玄》也,为《太初历》也。圣人之所略,扬雄之所详;圣人之所重,扬雄之所忽,是其为道不足取也。道之不足取也,吾乃今求其数。求合首三百六十有五与夫四分之一者,固雄意也,赞之七百三十有一,是日之三百六十有五与夫四分之一也。后之学者曰:吾不知夫二十八宿之次,与夫日行之度也,而于《太玄》焉求之。则吾惧夫积日之无以处也。历者,天下之至微,要之千载而可行者也。四分而加一,是四岁而加一日也,率四岁而加之,千载之后,吾恐大冬之为大夏也。且夫四分其日而赞得二焉,故赞者可以为偶,而不可以为奇,其势然也。雄之所欲加者四分之三,而所加者四,是其为数不足考也。

君子之为书,犹工人之作器也,见其形以知其用。有鼎而加柄焉,是无问其工之材不材,与其金之良苦,而其不可以为鼎者,固已明矣。况乎加《?》与《赢》而不合乎二十八宿之度;是柄而不任操,吾无取也巳。

太玄论中

四分日之一,或曰一百分日之二十五,在四以为一,在百以为二十五,唯其所在而加之,岂有常数哉?六日七分者,以八十言者也。苟有以适于用,吾斯从而加之矣。《坎》、《离》、《震》、《兑》各守其方,而六十卦之爻分散于三百六十日。圣人不以五日四分日之一者害其为《易》,而以七分者加焉,此非有所法乎?日月星辰之度,天地五行之数也,以其上之不可以八,而下之不可以六,故以七分者加之,使夫《易》者亦不为无用于历而已矣。夫八十分与夫七分者,皆非其所以为《易》也。上、下而为卦,九、六而为爻,此其所以为《易》也。圣人不于其所以为《易》者加之,故加焉而不害其为《易》。若夫四位而为首,九行而为赞,此正其所以为《太玄》者也。而雄于此加焉,故吾不知其为《太玄》也。始于《中》之一,而讫于《养》之九,阙焉而未见者,四分日之三而已矣。以一百八分而为日,以一分而加之,一首之外尽八十一首,而四分日之三者可以见矣。观《周》之一,知昼夜之不在乎奇偶,而在其所承;观《中》之九,知休咎之不在乎昼夜,而在其所处。故积其分至于《养》之九,而可以无患。盖《易》之本六日以为卦,《太玄》之初四日有半以为首,而皆以四百八十七分,求合乎二十八宿之度,加分而其数定,去《?》、《赢》而其道胜,吾无憾焉耳。

太玄论下

《太玄》之策三十有六,虚三而三十有三用焉。曰其说出于《易》。《易》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雄之所以为虚三之说也。夫大衍之数,是数之宗,而万物之所取用也。今夫蓍,亦用者之一而已矣。或用其千万,或用其一二,唯其所用而蓍也,用其四十有九焉。五者生之终也,十者成之极也。生之终,成之极,则天下又何以过之?故曰五十。五十者,五十有五云也,非四十有九而益一云也。天下之数于是宗焉,则《玄》无乃亦将取之。且夫四十有九者,岂有他哉?极其所当用之数而取之于大衍者,衍其所当用之策数,而举其大略焉耳。吾将以老阳之九而明之,则夫七八六者,可以从而见焉。今夫一爻而三变,一变而挂一,是三用也。四四揲之,归奇于扌力,是十用也。既扌力而数其余,是三十有六用也。三与十、与三十六,而四十九之数成焉。增之则赢,损之则亏。四十有九足以成爻,而未始有虚一之道,吾不知先儒何从而得之也。圣人之所为,当然而然耳。区区于天地五行之数而牵合于其间者,亦见其劳而无取矣。圣人观乎三才之体而取诸其象,故八卦皆以三画,及其欲推之于六十四也,则从而六之,吾又不知先儒之何以配乎六也。圣人之意,直曰非六无以变。非六无以变是非四十九无以揲也。《太玄》之算极于三,以三而计之,挂其一,再扌力其五,而数其余之二十七,是亦三十三之数,不可以有加也。今其说曰三六,又曰二九,又曰倍天之数,又曰地虚三以扮天三,皆求《易》之过矣。夫卜筮者,圣人所以探吉凶之自然,故为是不可逆知之数,而寓诸其无心之物,故虽折草毁瓦,而皆有以前祸福之兆。圣人惧无以自神其心,而交于冥莫恍惚之间也,故择时日,登龟取蓍而庙藏焉。圣人之视蓍龟也,若或依之以自神其心,而非蓍龟之能灵也。况乎区区牵合于天地五行之数,其说固已迂矣。卜筮者,为不可逆知者也。旦筮用三经皆奇,夕筮用三纬,日中夜中用二经一纬,皆奇偶杂。则是吉凶之纯驳不在其逢,而在其时。使夫旦筮者不为大休,则为大咎,而日中夜中与夫夕筮者,大休大咎终不可得而遇也。《中》之九曰颠,灵气形反,当昼而凶,盖有之矣。占从其词,不从其数,其谁曰不可?吾欲去其《?》与其《赢》,加其首之一分,损其蓍之三策,不从其数之可以逆知,而从其词之不可以前定,庶乎其无罪也。

太玄总例引

吾既作《太玄论》,或者读扬子之书未知其详,而以意诘吾说,病辞之不给也,为作此例。凡雄之法与夫先儒之论,其可取者皆在。有未尽传之己意,曰姑观是焉。盖雄者好奇而务深,故辞多夸大,而可观者鲜。始之以十八策,中之以三十六,终之以七十二,积之以二万六千二百四十四,张而不已,谁不能然。盖总例之外无观焉。

○四位

《玄》首之数,在乎方、州、部、家。〈推《玄》算备矣。〉初揲而得之为家,逆而次之极于方。凡所以谓之方、州、部、家者,义不在乎其数也,取天下有别之名而加之耳。夫天下之大,所以略别之者谓之方,方之中分之稍详者谓之州,举一类而为之所者谓之部,举一人而为之别者谓之家。盖方者别之大,而家者其小别者也。故《玄》,家一一而转,而有八十一家;部三三而转,而有二十七部;州九九而转,而有九州;方二十七而转,而有三方。四者旋相为配,而无所不遇,故有八十一首。

○九赞

方、州、部、家之于《玄》,一首而加一算,故四位皆及于三,而其算止于八十一,率一算而九赞系之。赞者,所以为首之日;而算者,所以为首之次也,故二者并行,而其用各异。非如《易》之六画有以应乎六爻之辞也。《玄》之大体以二赞而当一日,赞之奇偶或以为昼,或以为夜。奇首之昼在乎赞之奇,偶首之昼在乎赞之偶,率十有八赞而后九日备。一首而九赞,其势然也。故于九赞之间,三三相附以当天之始、中、终,地之下、中、上,与人之思、祸、福,三者自相变,而皆可以当其一首之赞。故《玄》之所以有九行者,亦以其赞言也。五行之次,水始于一、六,土终五、十,而《玄》数不及十。说者以为,土,君象也。水、火、木、金四者,是当先后于土者也。至于八十一首之间,则亦以九九相从,以当天、地、人三者之变,与夫九行之数,故举其首之当水,与天之始始,地之下下,人之思内者以为九天。〈谓《中》《羡》《从》《更》《ㄧ》《廓》《减》《沉》《成》也。〉

○八十一首

一首而九赞,二赞为一日,率一首而四日有半,奇首之次九,为偶首初一日之昼,故自奇之一至于偶之一,而后得为五日。观范望之注而考之其星度,则奇首之九赞为五日,而偶首止于四。〈范注:周之初一日入牛六度,?贤之初一日入女二度。〉《玄??》曰“九日平分”,范说非也。盖一首之数定,而八十一首之数,从可知矣。日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玄》之八十一首而未增《?》《赢》也,当其三百六十四度有半,于天度为不及,故《?》与《赢》者,又加其一度焉。〈《玄》论备矣。〉夫方、州、部、家之算,虽无与乎赞之日,然及夫推而求其日也,皆举算而以九乘焉。故夫算者,亦可以通之于日也。四位皆及于三,而周天之日亦可以概见于其中矣。三方之算,五十有四九之半之为二百四十三日,三州之算,十有八九之半之为八十一日;三部之算,六九之半之为二十七日;三家之算,三九之半之为十三日有半,而《?》、《赢》不与焉。故列方、州、部、家之极数,而以所得之日,系之其下而为图。〈《玄》以《太初历》作,故节候星度皆据焉。〉

○揲法

三十有六而策视焉。天以三分,终于六成,故十八策;〈一二三之别数是为三分,三分之积数是为六成,三六之相乘是为十八策。〉天不施,地不成,因而倍之。地则虚三以扮天。故蓍之数三十有六,而揲用三十三。别一以挂于左手之小指,中分其余以三数之,并余于扌力之后而三数其余,七为一,八为二,九为三。八扌力而四位成。雄之说曰:“一扌力之后,而数其余。”夫一挂一扌力之多不过乎六,既六,而其余二十七者可以为九,而不可以为八九,况夫不至于六九。《太玄》,雄作,其揲法宜不谬,意者传之失也。王涯之说,一扌力之后而三三数之,三七之余而一一数之,及八以为二,及九以为三,不及八,不及九,从三三之数而以三七为一,是苟以牵合乎一扌力之言,而不知夫八者须挂一扌力三而后成,而扌力终不可以三也。《易》之三揲也,每分辄挂而列乎三指之间。《玄》之再扌力也,再扌力不挂,而归于初扌力之指。吾于其挂而后分也见焉。《易》分而后挂,故每分辄挂,挂必异处,故列乎三指之间,《玄》挂而后分,故再扌力不挂;再扌力不挂,故归于初扌力之指。指者,视其挂者也。然则不再扌力,而知雄之不先挂也。

○占法

占有四:曰星,曰时,曰数,曰辞。星者,二十八宿与五行之从违也。〈如《中》水、牛、北方宿,则是星从,否则违。〉时者,所筮之时,与所遇之首之从违也。如冬至以后筮,而反遇应以下之首,则是时违,否则从。〉数者,首赞奇偶之从违也。〈一、三、五、七、九,阳家之昼,阴家之夜。二、四、六、八,阳家之夜,阴家之昼。昼词多休,夜词多咎。《太玄》因经纬以分三表。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一、六水在北,二、七火在南,五土在中,故一、二、五、六、七为经。三、八木在东,四、九金在西,故三、四、八、九为纬。取三经以为旦筮之一表,一、五、七是也。取三纬以为夕筮之一表,三、四、八是也。取二经一纬以为日中、夜中,筮之一表,二、六、九是也。今夫旦筮而遇奇首,曰一从、二从、三从,是谓大休。遇偶首则曰一违、二违、三违,是谓大咎。日中夜中筮而遇偶首曰一从、二从、三违,始、中休,终咎。遇奇首,则曰一违、二违、三从,始、中咎,终休。夕筮而遇奇首,曰一从、二违、三违、始休,中、终咎。遇偶首则曰一违、二从、三从、始咎,中、终休。大率如此。〉辞者,辞之从违也。〈各观其表之辞,观始终决从违。〉

○推玄算

家一置一,二置二,三置三。部一勿增,二增三,三增六。州一勿增,二增九,三增十八。方一勿增,二增二十七,三增五十四。四位之积算,则是其首去《中》之策数也。

○求表之赞

置首去《中》策数,〈惟其所遇之首而置之,如《应》去《中》四十一,则置四十一。〉减一而九之,〈如《应》置四十一,则减一为四十。以九乘四十得三百六十。〉增赞,〈惟其所求之赞而增之,一则增一,二则增二。〉半之则得赞去冬至日数矣。〈如《应》首九之得三百六十。若求《应》一赞,则增一为三百六十一,半得百八十有半,则是《应》之一去冬至百八十日有半也。〉偶为所得日之夜,奇为所明日之昼。〈此非一首之间一为奇而二为偶者也,半之而奇谓之奇,半之而偶谓之偶。若不增一,为百八十日,则是《法》首日之夜;增一则奇,乃是明日《应》首之昼。〉九之者,为赞也。〈一首九赞。〉减一者,为增赞也。〈容有不尽求其九赞,故减而后增。〉半之者,为日也。〈二赞为一日。〉求星从牵牛始,除算尽,则是其日也。〈如《应》之一,去冬至百八十日有半,以二十八宿之度,自牛以下除之尽,百八十算有半,即是《应》之一日在井二十九度半也。〉除算尽,则是其日也者,星之度、日之日也。〈日一日而行一度。〉斗振天而进日,违天而退。〈日行与斗建异,日自北而西,西而南,南而东,东而复于北;斗自北而东,东而南,南而西,西而复于北。〉《玄》日书斗书,〈如求星之法逆而求之可也。〉而月不书。

○历法

十九岁为一章,二十七章、五百一十三岁为一会,三会、八十一章、千五百三十九岁为一统,三统、九会、二百四十三章、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一章闰分尽,一会月蚀尽,一统朔分尽,一元六甲尽。“自子至辰,自辰至申,自申至子。是为三元。冠之以甲,而章、会、统、元与月蚀俱没。”此雄之自述云尔。夫尽者,生于不齐者也。不齐之积而至于齐,是以有尽也。斗与天而东,日违天而西,终日而成度,尽度而成期,故不齐者,非出于斗与日,出于月也。日舒而月速,于是有晦朔、弦望、进退之不齐;惟其不齐,故要之于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而后四者皆尽;又从而三之,万有三千八百五十一岁,冬至朔旦复得甲子,而十二辰尽也。此五尽者,历之所以有法也。今《玄》告曰:“《玄》日书斗书,而月不书。”夫七百三十一赞,二赞而为一日,固其势不得书月也。苟月而不书,则夫历法之可见于《玄》者,止于一期。而此五尽者,雄之所强存而已。日故别其一期之法于前,而存其五尽之数于后,盖不详云。

文集。亦名《嘉祐新集》、《老泉先生集》。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累官秘书省校书郎。是集凡十六卷,附录二卷,有《心术》,《远虑》二篇, 《权书》、《衡论》各十篇。其《审势》、《强弱》、《攻守》、《用间》、《驭将》、《法制》、《心书》、《权书序》等八篇为兵法专论。如《心术》篇强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攻守》篇提出攻守有三道:一为正,二为奇,三为伏,认为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等等。其《六国论》,以六国之亡喻宋赂之不当。有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婺州州学刻本,题曰《嘉祐新集》;清康熙间苏州邵仁泓刊本,题曰《老泉先生集》;《四部备要》本,为十五卷。

猜你喜欢

  • 补遗

    文九篇审敌中国内也,四夷外也。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夫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本既固矣,盍释其末以息肩乎?曰未也。古者夷狄忧在外,今者夷狄忧在内。释其末可也,而愚不识方今夷狄之忧为末也。古者,..

    1 嘉祐集 2025-10-12
  • 附录 卷下

    老苏先生会葬致语并口号阙名盖闻太上立德,贯今古以长存;至人无心,视死生为一致。固当谈笑于祸福之际,雍容于变化之间。日夜相代乎前,忧乐不入其舍。是何礼存送往,语有致哀。子产之哭子皮,吾无与为善;仲尼之恸..

    1 嘉祐集 2025-10-12
  • 附录 卷上

    老苏先生墓志铭欧阳修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

    2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六 杂诗二十七首

    云兴于山云兴于山,??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谁为山川,不如羽毛。有骥在野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

    2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五 杂文二十一首

    张益州画像记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

    3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四·谱

    谱例古者,诸侯世国,卿大夫世家,死者有庙,生者有宗,以相次也,是以百世而不相忘。此非独贤士大夫尊祖而贵宗,盖其昭穆存乎其庙,迁毁之主存乎其太祖之室,其族人相与为服,死丧嫁娶相告而不绝,则其势自至于不忘..

    1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三 书八首

    上韩丞相书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粗可以养生遗老者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

    0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二 书九首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

    1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一 书五首

    上韩枢密书太尉执事: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昨因请见,求进末议,太尉许诺,谨撰其说。言语朴直,非有惊世绝俗之谈..

    1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十 书一首

    上皇帝十事书嘉?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布衣臣苏洵,谨顿首再拜冒万死上书皇帝阙下。臣前月五日蒙本州录到中书札子,连牒臣:以两制议上翰林学士欧阳修奏臣所著《权书》、《衡论》、《几策》二十二篇,乞赐甄录。陛下..

    2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九 史论

    史论序史之难其人久矣。魏、晋、宋、齐、梁、隋间,观其文则亦固当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两汉当无敌,史之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巢子之书,世称其详且博,然多俚辞..

    4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七 洪范论

    洪范论叙《洪范》其不可行欤,何说者之多,而行者之寡也?曰:诸儒使然也。譬诸律令,其始作者非不欲人之难犯而易避矣,及吏胥舞之,则千机百阱。吁!可畏也。夫《洪范》亦犹是耳。吾病其然,因作三论。大抵斥末而归..

    2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六 六经论

    易论圣人之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信之而不可废,尊之而不敢废,故圣人之道所以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不耕而不?,不蚕而不寒,故其民逸。民之苦劳而乐逸也,..

    3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五 衡论下

    养才夫人之所为,有可勉强者,有不可勉强者。煦煦然而为仁,孑孑然而为义,不食片言以为信,不见小利以为廉,虽古之所谓仁与义、与信、与廉者,不止若是,而天下之人亦不曰是非仁人,是非义人,是非信人,是非廉人,..

    0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四 衡论上

    衡论引事有可以尽告人者,有可告人以其端而不可尽者。尽以告人,其难在告,告人以其端,其难在用。今夫衡之有刻也,于此为铢,于此为石,求之而不得,曰是非善衡焉,可也,曰权罪者,非也。始吾作《权书》,以为其用..

    1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三 权书下

    孙武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

    2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二 权书上

    权书引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自胜也,则武王何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

    1 嘉祐集 2025-10-12
  • 嘉祐集卷一 几策一首

    审势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益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

    2 嘉祐集 2025-10-12
  • 附录卷下

    钦定四库全书嘉佑集附録卷下宋 沈斐 辑老苏先生会葬致语幷口号阙 名盖闻太上立德贯今古以长存至人无心视死生为一致固当谈笑於祸福之际雍容於变化之间日夜相代乎前忧乐不入其舍是何礼存送往语有致哀子产之哭子皮吾无..

    18 嘉祐集[四库本] 2025-09-12
  • 附录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嘉佑集附録卷上宋 沈斐 辑老苏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於家信於乡里闻於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佑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着书二十二篇献诸..

    16 嘉祐集[四库本] 2025-09-1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