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庄子南华

02.齐物论:方生之说

2025-10-17 12:24 古代文学

方生之说

彼是,方生之说也。

这是个纲领,下面庄子就论辩这个东西。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这一段完全是逻辑的论辩。庄子为什么写这一段文字?在战国时代,我们文化里头,称为名家,亦称名理之学,现在西方译为逻辑、论辩。逻辑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人类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从宗教来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怀疑地我是怎么生下来的?天地间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我的生命在没有我之前是怎么样的?死之后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凡是人都想过。是不是其它的一些众生,例如动物有没有想过?我们不敢判断,因为我们不能断定动物绝对没有思想,你非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思想?你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有思想?这就是论辩的问题。

世界上一切的学问都是由宗教而来,后来演变成哲学。因为宗教只叫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然而人类的智能是不可满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诉我理由,你打开门让我看一看,只要看到一眼,我就信了。这是哲学神。那么,在我们看来,宗教素来是把大门关着的,等于说,信就行了,不要多问了,到比止步。但是,哲学家不干了,就要在门外敲一个洞看看,究竟里头生命来源怎么样?对此哲学家有两派见解:一种是唯物思想,在几千年前,宇宙生命来源之说在希腊、埃及、印度等地,都在同一个阶段同时存在。唯物的理论认为,宇宙最初的元素是水,由水变成火,而后冷却逐渐形成现在的大千世界。印度也有一派讲地、水、火、风的四大是天地间开始的根源。相当于中国上古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道理。这些理论慢慢演变成后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讲唯心的,唯物思想在几千年中一直跟唯心思想争论着。唯心的理论认为,宇宙有一个超越物质的神主宰,物质是由他所创造产生的。这牵涉到哲学问题,解说很多。随着年代向后,人的知识越来越开放了,就认为不够了提出了问题,问及哲学家你怎么可以认定宇宙是什么做的呢?不管宇宙是上帝造的,或者不是上帝造的,你怎么晓得?哲学家说是靠学问思想来的,那么先要研究你哲学家那个思想(工具)的判断靠得住靠不住?思想的本身是个什么东西?因此产生了逻辑学。对思路法则的研究。这种思路的法则学,在印度的佛学中,早在希腊之先就有了。在印度佛学里头有,逻辑叫因明,学佛第一就要学会因明,故而大乘菩萨道,不懂因明,不能学菩萨道。

对于这问题,世界学者也有两派说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场,认为印度佛学的因明是受希腊逻辑的影响产生的;另一派是东方人,包括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认为希腊的逻辑,是受印度因明的影响而产生的。这里永远考据、论辩到现在无法清楚它。

西方哲学的发展,正是知识论同实证经验论同存的时代。光靠知识理想,没有实证的经验去求证,是靠不住的。所以西方哲学里头,这种学问又产生两派,一种光是知识论,学问到了就行,然而不行,非实证不可。实证的一派在西方文化就叫经验论,必须查清自己的经验来。后来,由于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我们了解了西方,再看自己的文化,《庄子》的这一段同西方的论辩是一样的。不过,我们的文化喜欢简单、简化,庄子这里提出来一句话:彼是,方生之说也。是就是我认定,主观的东西。他说,我们上面所讲的一切,不管是我们的主观认定,或者是因外物依他而起,而产生我们的思想,这些都属于方生之说。方生,从文字讲,刚刚生起,这有个比方,我们先了解这一段完了,再了解方生之说。方生的生,庄子用这个字,是很妙的。

我们先要解决方生之说,是个什么方生呢?这个所谓是非、心物,都不是因为外界的关系,拿中国大乘佛学禅宗的观念来说,道都是一念之所生,就是说,都是因你的观点而产生。但是,庄子的文章舆他的思想,非常锋利,那是智能之学,高到极点,马上推翻了自己的话:

虽然:但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文字我们很容易懂,当一个东西刚刚生下来,是死亡的开始,当一个东西我们认为他是死亡的时候,活着的另一个生命开始了。所以一般人要修道,尤其禅宗讲了生脱死,你看了《庄子》,很可以了然。当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刚刚生下来的第一天,不叫做存在,第一天生命已经过去了,方生就方死,生死是两头的现象,那个能生能死的不在生死上面,与这两头的现象不相干。等于说白昼是黑夜的开始,白画是黑夜的开始,这是个逻辑思想的问题。我们认为天亮了,认为黑夜里睡着了,夜里看不见了那是你自己被现象骗了。所以,同生命存在一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你看庄子的文章,刚刚讲了方生方死,接着就支过来讲方死方生,他两头都说完了,如珠子走盘,不着边际。跟着又讲到人的观念问题:

方可方不可,当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可以的时候,这件事情已经过支了,没有了,当你主观肯定的时候,肯定这一念本身就是否定;方不可方可;你认为否定了,否定这一念本身则是肯定。所以没有主观客观,天下的是和非,我主舰上认为对,不同于我的看法叫做不对,对和不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觉得别人不对,所以才认为我对,故而还是一念主观来的。所以,是和非互为因缘因果,靠不住的。

我们刚才留了一个问题,就是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一句话,在庄子那个时代,佛学还没有进入中国,等佛学传过来,缘生之说也就是这个道理,万物不自生,不是自由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他生,也没有哪个主宰造得出来,不依他;万物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也不是没有因,缘于因来的,是名为缘生,一切是因缘所生。那么,这一观念就是后来的佛学中道观,这一观念实际上舆庄子有相同之处,不过庄子只有一句话,就是方生之说,这也就是佛学空的道理,缘生空。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故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庄子又进一步否定了一切,这就是庄子的逻辑。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圣人,得道的人,不需要做后天个人的主张,很自然的,不由自主的而照之于天。这个天不是指天体,是代表形而上的道,以天道自然照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但是,虽然你认为自己是非都不动,不管对,也不管不对,不落空,也不落有,我得道了,你当心!庄子说亦因是也,你认为两边都不落就是道,道也是你自己认定的,还是一个主观。

是亦彼也,你这个主同的认定,还是属于依他而起。这个彼不是指外物。因为认为你的不对,我的对,彼亦是也。那他的对与不对,也同你相对,所以客观主观是相封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我很客观地告诉你,我说对不起,我不相信有客观,因为说了我很客观地告诉你这句话,已经是主观了嘛。所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世界上的思想观念,他讲他的一套对,各人有各人的一套对。究竟哪个对?究竟哪一个真正的是乎哉对呢?究竟哪一个真正的不对呢?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彼是莫得其偶,偶就是相对。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绝对就是绝对,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那么,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谓之道枢。你把握了道的中心的枢纽,但并不是说完全得道了。你认为得了中观了,那已经落偏了,用庄子的道理来讲,这不过是个道枢而已。枢者,一个轴心,如一块手表,绕一个中心点。得了这个道枢,有个好处,可以得其环中。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宇宙和生命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一样,这个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是把握到这个中心点,在出世入世之用,可以以应无穷。我们一看到无穷,一提到无量无边,一定在观念上尽量扩大,错了!你忘记了自己,边际就在这里,无穷,也无开始,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即无始无终。所以庄子的文章很妙的,得了道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我们晓得,学佛的很多法师,学佛的标记,拿个念珠,108颗或者200颗,道教则是拿着相互套着的连环在手里玩来玩去,这个东西就是环中。过去在大陆,看到很多道士手上带着相互套着的两个圈的风藤,这种天然的植物,当时怎么长拢来的?还是雕刻的?搞不清楚。道教喜欢戴这种东西,在《封神榜》里叫做乾坤圈,乾坤圈就是环中的作用。人体也是这么两个环中,上半身一圈,下半身一圈。所以有些人传道,道在哪里?给你一点,这里,在其环中,密宗也用在这种地方。有没有道理?有他的道理。我认为这无所谓秘密,这都是小孩子玩的,没有什么了不起。在道家、密宗认为秘密得不得了。我素来喜欢公开,这不是道,充其量是用这么一个方法使你能向这一方面转而已,不是真正的道就在这里。但是,庄子虽然这么讲,是要我们做到心物相忘,使它归到中枢。人能够真正修养到心物相忘,外境与自我都相忘,可以归到环中的境界。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讲到学术规念,也等于人生的观念,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一切的观念,我们中国人的老话,那是最高的哲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到底。庄子说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都是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最后是明道,明道以后,是非皆明。因此,古人有两句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什么叫三宿?佛家的戒律,头陀不三宿空桑,一个出家修头陀行的人,也就是苦行僧,不居庙子,在一棵树下过夜、打坐不能超过三天,这是戒律规定;到第四天非离开不可。因为在那个地方住久了,就会与那里发生感情,就会留恋了。《太公素书》(就是圯上老人送给张良作军师的那本兵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舍了嗜好,抛弃了欲望,才能除累,才不会受感情的拖累。人感情的牵挂比什么都厉害,不但封家乡土地有感情,对个周圉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会产生感情、产生留恋。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古人的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与庄于的观念相同,绝对做到离尘弃欲,离开切麈,抛弃了一切欲望,使生命没有多的拖累,就要明这个道。

猜你喜欢

  • 02.齐物论:成亏之间

    成亏之间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这里我们看了庄子的文章,再看历史上写古文的很多的名人,如宋朝的苏东坡,他全体是采用《庄子》的东一句西一..

    0 古代文学 2025-10-18
  • 02.齐物论:生命的来源

    生命的来源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通过对道的研究,对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辩论,庄子提出来,中国上古早就有人懂得形而上的道。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他的智能高到..

    0 古代文学 2025-10-18
  • 02.齐物论: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予,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这一段是骂世人的,也是警告世人。我们人不晓得用这个庸,..

    1 古代文学 2025-10-18
  • 02.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因为有形而下,形而上的道理不同,在这里产生一个现象。这里讲:莛茅草的一根杆杆,很细,很轻贱,很脆弱;楹: 一个大柱头,大殿的柱子,很粗,很大..

    1 古代文学 2025-10-18
  • 02.齐物论:引喻失义

    引喻失义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为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

    3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庄子先提出两个原则: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无时不在,恶乎隐,没有哪个地方遮起来看不见。实际上道普..

    4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师心自用

    师心自用这么说来人生太悲哀了,《庄子》下面又是一转,这就是禅宗所讲的转语。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生啊,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茫茫然吗?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类也有人真正找到了生..

    2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活着在等死

    活着在等死这个生命的主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荆。庄子说悟到了或没有悟到,同生命的本源没有关系,迷悟既然不二,我何必悟道呢?迷了也一样嘛,我找这个真宰二什么?如果我们听了很安慰,那就上了庄子的当了。庄..

    4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真宰是谁

    真宰是谁非彼无我,非我无所龋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形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孩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

    1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世上无如人欲险

    世上无如人欲险下面庄子形容一个人思想用多了,用心过度了,魂和魄相分割: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这是形容心理状况。普通的人,不知神与气相交的道理,每天醒了以后,一接触到..

    3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咸其自取

    咸其自取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吹万不同,风刮过来,那个吹的味道,庄子起了个名词叫做吹万。我们现在说吹牛,这个吹是从《庄子》来的。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年轻时候见到的事情。..

    3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人籁地籁天籁

    人籁地籁天籁中国後来许多禅宗祖师都是这样,讲着讲着不讲了,问你懂不懂?看你还楞眉楞眼站在那里的话,就给你一棒:去你的,没有脑子。就不讲了。南郭子綦不是这个作风,他回答颜成子游,我已经进入无我的境界了,..

    2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2.齐物论:生灭变化无常

    这是研究《庄子》最头疼,问题夹杂得最多的篇文章。《齐物论》的思想、理路给人的感觉是:汪洋博大,堂皇迷一离,因为它中间说的内容太丰富,太丰富了!我们往往把它前后的逻辑把握不住,所以古人都批评《庄子》的文..

    5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无何有之乡

    无何有之乡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我们看到这里可以想象成,这是当时谈话记实的剧本。庄子跟惠子素来..

    2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不龟手之药

    不龟手之药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

    4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4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尧让天下

    尧让天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一尸一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

    3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真俗不二

    真俗不二第六种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第七种人妙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人没有看见过,不过满地都是,他是大乘境界。乘的是什么?乘的是天地之正气,气是我加上的。什么叫..

    2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出格的高人

    出格的高人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上面提到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等人材,而且都是领袖人材。什么叫领袖?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你看有的人做小老板蛮好,像我有个同乡的朋友,开馆子发了大..

    3 古代文学 2025-10-17
  • 01.逍遥游:四等人材

    四等人材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

    4 古代文学 2025-10-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