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近百年史 / 陈恭禄

第十四章 义和团之乱

2025-04-16 13:31 中国近百年史

反对教士之原因 朝廷大臣恨恶外人,而无如之何,民间则以宗教迷信,反对外人。慈禧于拳匪乱后,尚信教士挖眼取心之传说,知识浅陋之士大夫,亦信之不疑。教士之在内地传教也,劝人不拜偶像,教民不肯入祠祀祖,以及出钱修庙,唱戏谢神,又以婚姻引起争执,民间儿女婚嫁,均由父母作主,甚者指腹为婚。天主教徒家人皆须信教,不愿与教外人成婚,已订婚者遂成问题,教士往往予以协助,干涉诉讼。尤有进者,教士广收信徒,无赖亦得加入,乃时欺压良民,诉之于官,竟因干涉不能得直,仇恨转深。官吏多视教民为莠民,不能切实保护,酿成教案者。凡此误会,迄未设法除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祸根依然存在。

会党之势力 平民一如散沙,未有组织团体暴动之企图。乃予秘密会活动之机会。北方旧有教匪,清代中叶,迭起为乱,清廷平乱,并未改变人民之理想,其潜伏之势力甚大。南方则有哥老会、三合会等。太平天国领袖利用会徒,成为大乱。平乱之官军,亦多会党投入。解散归农之湘军,不愿耕种,加入会党者尤众。顾其宗教或迷信色彩远不能及北方,盖南北生活不同,而知识观念亦各有别也。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安徽、江苏北部大刀会作乱,其领袖殆白莲教余党,地方官用兵剿平,山东亦有滋扰,延及直隶南部。直隶总督裕禄遣军弹压,捕其首要,解散胁从,而乱终未平定,明年,闯入开州为乱,官军杀其首要,团体迄未解散,又明年,利用时机,造成大乱。

兴办团练 太后自再听政,诏废新政,恢复旧制,为所欲为,其不能如意者,一则康有为逃出,一则不能废立,二者均与外国有关,恨恶外人,而力无如之何,乃亟亟筹饷练兵,更办保甲团练。其办团练则欲更番训练人民,使皆知兵,足为缓急之恃也。大刀会究为团练,抑为土匪,解释各省不同,故处置方法亦有轻重之别,诏旨实有认为团练之意。山东巡抚毓贤且提倡之,山东遂为义和团发难之地。其徒深信神道,练习拳棍,手常持刀,故亦称大刀会,拳则旧称义和拳,及朝廷诏办团练,因称义和团焉。自言神附其身,不畏枪炮,并以扶中朝灭洋教为号召,及其势成,强迫教民烧香敬神,或劫掠其财物,教民不敢家居。

祸乱之酝酿 山东不靖,地方官平乱者,毓贤反而将其免职,对于外人遣兵保护,但不许其开枪,义和团之势益盛。教士大为不安,报告公使。美使迭向总署警告,后请罢免毓贤,太后召之入京,袁世凯代为巡抚。会英教士卜克斯被杀,朝廷惩凶道歉,并出款建筑纪念教堂。英使尚不满意,美使则以未罚毓贤为憾。太后应外使请求,十二月,诏谕地方官辨别良莠。其辞曰:会亦有别,彼不逞之徒,结党联盟,恃众滋事,固属法所难宥。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事。诏中未列义和团及大刀会其人属于何者,殆不可知。外使要求严禁义和团、大刀会,交涉不如其意,明年,竟以军舰示威,乃由裕禄出示禁止,然亦不过具文。

直隶拳民之活动 袁世凯官于山东,刊印反对义和团之文字,劝导绅士,境内日渐安宁。直隶则河间、深冀各属义和团之势日张,裕禄鉴于朝议之倾向,不肯将其剿平,反而信之,天津保定通州遂为其活动之中心。其首领曰老师祖,教以焚香习拳之法,谓神附体,不畏枪炮,其咒繁多,皆不可解,敬奉之神有孙悟空、猪八戒等。团中尚有女子,红灯照即其例也。二十六年(一九○○)五月,直隶滋扰益甚,教民有被杀害者,乃多逃而避难。其数多者,据寨自卫,顾此多在乡村,城邑亦有义和团暴动,涿州即一明证。太后遣大臣往查,其报告反有利于义和团,公使得报告,要求严办匪徒。总署许之,而教堂铁路被毁之报告迭至,公使电召外兵入京保卫,至者四百八十余人。

战争之开始 方外兵之将至也,义和团焚毁电杆,拆坏铁路,戕杀武官,谕旨饬拿匪首,而亲贵大臣信其神迹,以为天助之扶清灭洋也。诏旨迄未奉行,形势趋于严重。五月十三日(六月九日),英使急电海军大将西摩即日入援,西摩统率援军二千余人出发,途中被阻。义和团入京,火焚教堂商店,搜杀二毛子(教徒)。太后再谕认真办理,且曰:遇有持械喊杀之犯,立即拿获,送交提督衙门即行正法,城内设立坛棚,尽行拆去。无如太后实袒护拳民,大员多其首领,从未执行命令,京中纷扰如故。西摩援军进至廊房,不能前进,退回天津。义和团于十八日入天津城。外军以二十日,要求交出大沽炮台,夜发炮互击,天明,炮台失守。裕禄于城上架炮轰击租界,彼此相持。

御前会议 京中纷扰,太后无法维持治安,又以西摩援军将至,二十日,召集朝臣于仪鸾殿询问应付外兵之策。言者不一,载漪公然袒护拳民,太后之意亦然,乃遣大臣劝阻外兵入城。明日午后,太后收得照会,急诏大臣会议,宣读公使要求:一、指定一地皇帝居住,二、代管财政,三、代管军政,最后一条,则未提及,乃请太后逊位也。太后怒甚,坚决欲战,朝臣恽毓鼎述其语曰: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若此重要之要求,公使先未提及,忽而提出,原可怀疑,竟无人注意,实则文乃载漪嘱其属员所为,借以激怒太后宣战也。二十二、三日,均有御前会议,大沽炮台之战报,时已到京,主战之气焰益盛。总署照会外使请其于二十四小时内出京,公使要求谒见亲王,而王未有覆书。德使克林德不顾劝阻,独乘轿往,途中被杀。其先日使馆***生杉山彬亦为兵所害。于是外使决定固守待援,太后下诏宣战。

北方之情状 公使不肯出京,拳民乱兵往攻使馆,城中入于战时状态,愚民苦力加入义和团者益众。乡民不敢入城,饮食必需之物,价极昂贵,外人之在京者多避难于使馆,教民亦有从之者,住于肃王府。天主教徒多避难于西什库教堂,人数约有四千,外兵保护之者,不足百人,教民迫而自卫,作战亦极勇敢。亲贵大臣力不能杀外人,乃悬赏杀之,男子五十两、女子四十两、儿童三十两。拳匪围攻使馆教堂不下,毁坏外人坟墓。直隶为拳匪集中之地,攻杀教民。教民多者,据村寨死守。全省入于纷扰之中,愚民自相惊扰,上山避难,妇女有自经者。北方长官奉宣战诏旨,杀害外人,山西教士死者甚多,其长官即养成山东拳匪之毓贤也。内蒙古教士亦多受害,东三省外人避居俄国保护区域。

朝廷之态度 南方长官以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有名,三人均信拳匪活动将成大乱,然终无所补救。及宣战诏下,李鸿章称为矫诏,宁断不奉。刘、张二督亦保境安民,并与外国议订相安之章程,乃由李鸿章领衔,奏陈兵衅万不可开。上谕尚称现仍保护使馆,后再以之为言。六月七日(七月三日),朝廷颁发俄、英、日国书,请其调解,旋应疆吏奏请,诏饬保护外人,调查外人损失,剿办拳匪乱兵,并惋惜德使被害,致国书于德、美、法。外国则欲中国护送公使出京,以为和好之证。李鸿章等迭以之上奏。总署奉旨迭请公使出馆,派兵护送至津。公使鉴于前事,毫不之信,庆亲王奕劻又不敢赴使馆磋商,终无所成。交涉期内,停止攻击使馆,总署并赠送面粉、瓜果、蔬菜于公使。

主战派之势力 是时德、法、英、日、美、俄、奥、意八国联军已出动,太后亦惧,倾向和议。对于南省疆吏之奏请,无不采行。刘坤一请照付外款,亦奉旨批准。李鸿章奉太后授为直隶总督,诏兼程北上。李至上海,又不能行。盖外人既不肯接待,而京中顽固派仍有势力,围攻使馆不止,并参奏袁昶、许景澄。二人任总署大臣,反对信用拳匪,每遇召见,多所陈奏,久为主战派所恶,七月初被杀,后十余日,朝臣立山、徐用仪、联元亦为载漪等所杀。

天津失守 外兵八千人抵津,合租界守兵,众至一万二千。清兵作战者为武卫军,数约三万余人,六月十七日,联军大举进攻,恶战一昼夜,明日,毁天津城门而入。斯役也,两军攻战二十七日,为订约通商以来,第一恶战,外兵陷城,以日军之力为多。七月十一日,联军一万八千进攻北仓。

联军进陷北京 先是,直督裕禄自天津败退,收集余兵,扼守北仓,至是,联军进攻,击败守兵,占领北仓。武卫军自天津败后,精锐丧失,朝廷诏令各省勤王。顾督抚所派之兵,战斗力弱,人数虽约十万,未足一战。明日,联军前进,攻陷杨村,裕禄自杀,败兵退守蔡村,闻敌即逃。太后诏李秉衡督师。李氏自江苏率兵入援,陛见之时,仍持战议。及奉旨督师,而事已不可为,迫而自杀。联军自杨村前进,途中未遇强烈之抗拒,十九日,逼近北京,开炮轰城,明日城陷,英军先至使馆,困守使馆之人员,皆庆再生,卫兵战守之勇敢,固足称述,而教士之在围中者,组织委员会,各尽所能,有助于战守,功亦不可没也。华人之在使馆者,掘壕筑垒,亦有相当功绩。西什库教堂亦未为拳匪攻陷。

受祸之一斑 联军逼近北京,败报迭至,太后一无主张,唯常召见军机大臣,时事至此,固皆一筹莫展。二十日,太后召见军机大臣五次,最后一次,只剩三人,据入值大臣王文韶言,夜半见面,太后犹说不即走,岂知甫及天明,两宫已仓猝出宫,狼狈情形,不堪言状。外兵入城,妇女自尽者不知凡几,全城均在不安扰乱之中。统将划定各国防区,日军纪律较佳,首先恢复其地之秩序,美军次之。自津入京之路,人迹稀少,骷髅遍地,寺庙民居,亦多焚毁。其他各县多受败兵滋扰。王文韶出京赶随车驾,书告其子,称西行途中,溃兵抢劫,室室皆空,扈从之兵强买强取,车驾过后,靡有孑遗。且曰:我出京后,沿途无店可住,无物可买,只拾得兵勇抢剩之小米子,均在地上狼藉,自用柴火煮饭,聊以充饥而已。及随驾同走,饮食供给远优于前矣。两宫逃至太原,后更远至西安。

俄、德之野心 联军入京之后,其政府政策不同,甚者谋用时机,多得利益。俄以东三省杀害外人,惨杀黑龙江北岸华人数千,遣兵侵入北满,次第占据城邑,缴收华兵军械。势力直达直隶。会英舰长官闻之,遣兵上岸,树立英旗。俄兵乃止于长城。其在直隶夺取铁路管理权,并强划租界。德皇初饬在华海军长官占据烟台,不果。及德使被杀之信息证实,德皇派大将瓦德西来华。八国联军奉为元帅。瓦德西至,北京已陷,不能有为,乃遣军四出,捕杀长官绅士,以为报复。英为防俄之计,与德议定协约,中称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条约上之利益,倘有利用事变,获得土地者,二国协商应付。是时各国之兵,除遍布北方外,英、德、法兼驻兵于上海,俄兵则遍布于东三省。美国政策则欲维持中国现状,其国务卿照会列强,根据门户开放政策,不得占据土地。

和议 于此情状之下,朝廷唯欲和议早日成功。李鸿章住于上海,谋阻联军进攻北京,不得,太后于危急之时,授为全权大臣,诏其北上。李不能行,及北京失守,朝廷疆吏促其北上,李则须待朝廷加派亲信晓事之王大臣参与和议。太后加派奕劻,奕劻回京,谒见公使,商请议和,未有所成。一月后,李鸿章由俄兵护送抵京。列强要求先办祸首,方可议和,朝廷多所袒护,李鸿章等迭以为请,乃逐渐让步,并解决德、日被杀人员之案,十一月,使团提出和议总纲,声称不容修改一字,其内容乃据法国提出之条件也,磋商八九月之久,议成条约。其进行稽延之原因凡三:一、审查获咎人员电信往返,旷延时日,外使对于商请减免之员,又不以时答覆。二、俄占东三省,强迫中国承认丧失主权之条约,英、美、日使等严重警告,和议进行,因受阻碍。三、德、俄要求巨额赔款,英、美、日则谓须在三万万两以内,乃组织委员会调查,最后决定其额数。总而言之,和议条件,使团提出,中国全权大臣唯有接受而已。

公约要款 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一九○一年九月七日),和约签字,是为《辛丑公约》,其要款如下。

一、中国惩办祸首,或永远监禁,或即正法,或革职回籍。杀害外人之城镇停止考试五年,皇帝遣大员赴德、日道歉,并为德使立碑建坊,修理掘毁外人之坟墓,建立雪侮碑。

二、赔款四万五千万两,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照银计算,共九万八千余万两。后银价低落,列强要求照金币计算,损失更巨。筹款方法,则许中国改订税则,征收切实值百扣五之税。

三、各国使馆扩展地界,并得管理及驻兵防守之权。中国许拆自海口至北京之炮台,又允外兵驻守塘沽、天津、唐山等地。

四、中国许禁军火及军火材料入境,期定二年。

五、中国许修通商条约,并与外国合作,整理直隶白河及上海黄浦江。

六、中国废去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在六部之前,觐见礼节,亦有规定。

善后事宜 上就《辛丑公约》要款而言,损失可谓重大。大祸造成,兵败屈辱之下,实无奈何!所可痛心者,大臣何多昏庸不知是非,误国至于此极也!其人死何足惜?而直接受害者遍于全国,赔款极巨,国人担负遂重矣。善后问题之待解决者,尚有数端:一、撤兵。直隶外兵于八月开始撤退,上海外兵于明年回国,独山东德兵及东三省俄兵不退,日、俄战后(三十一年),始肯撤退。二、收回天津政权。初外兵陷城,统将组织都统衙门,管理华人至为严峻。至是,直督要求交还政权,历久交涉,始乃议订章程,限制中国驻兵外国归还政权。三、商约。中、英商约于二十八年(一九○二)成立,明年,中美、中日商约亦先后成立(其详见后)。其当附言于此者,整理黄浦江经费,半出于中国,而大权归于外人,三十一年,改订章程,收回自办。

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猜你喜欢

  • 第二十三章 反理学时期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三十二岁时,明朝就亡了。他的母亲是个贞女,受过明朝的旌表,故明亡之后,她就绝食三十日而死,遗命教她的嗣子不做新朝的官,故他终身做明朝的遗民。他深痛亡国之祸,决心要研究有实用的..

    16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二章 清代思想史

    这是我的《中国哲学常识》的最后一部分,向来不曾特别提出作为单独的讲题。现在把他提出重讲,固然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但这个题目本身却也有单独存在的理由。因为清代的思想确然和宋代或明代的思想大不相同,确然有他..

    2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一章 理学时期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宗茂叔,道州营道人。曾做南安军司理参军,知郴州桂阳县,改知南昌县;后判合州,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转虞部郎中,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本路刑狱。以后,乞知南康军,因家庐山..

    20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二十章 近世哲学

    中国的近世哲学可分两个时期:一、理学时期西历一○五○至一六○○。二、反理学时期一六○○至今日。理学是什么?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其中有先天太极等等,是道教的分子;..

    18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九章 佛教

    佛教的输入时期佛教输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时代,其正确年代已不可考了。我们所知道的有几点:(一)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纪元65),楚王英已奉佛教,佛教的名词已有三个(浮屠、伊蒲塞,桑门)见于皇帝的诏书中了。(..

    16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八章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一、王充以来,中古思想起了两种变局:第一是批评精神的发达,第二是道家思想的风行。二、批评的精神在东汉最发达,在种种方面都有表现。在学术的方面,如张衡(78~139年)的攻击谶纬,如郑玄(127~200年)、何休(1..

    14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七章 儒家

    儒教在汉代被确立为国教考本文试图叙述儒家学说在公元前二○○~一○○年期间的变迁史,并指出由于汉王朝把它奉为国教,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一直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真正性质。当秦始皇统一了整个中国,并建立起第一个中..

    15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六章 道家

    我在上章说汉代哲学的第一时代是道家全盛时代。如今须说道家之名作何意义。古代本没有什么道家。道是一个达名,所包极广。《庄子天下篇》所举老聃、关尹、墨翟、慎到、庄周等等,都称道术。道即是路,即是方法。故老..

    17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五章 汉之哲学

    汉兴时,儒生如叔孙通之流颇得信用。儒家重辨上下,定民志,故叔孙通所定朝仪使汉高祖叹赏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那时的儒生眼见叔孙通得君行道,都以为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叔孙通不但制定朝仪,还制定了汉..

    18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四章 齐学

    思想混合的趋势从老子、孔子到荀卿、韩非,从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化时期。这时期里的思想家都敢于创造,勇于立异;他们虽然称道尧舜,称述先王,终究遮不住他们的创造性,终究压不住他们的个性。..

    15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

    中古时代暂定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纪元前220~纪元1020),为中国的中古时代。中古时代的特别色彩(一)统一国家的造成。(二)新民族的侵入与同化。(三)宗教化的普遍。中古思想的两大分段第一段,古..

    17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二章 古代哲学的终局

    前三世纪之思潮西历前四世纪(前400年到301年。安王二年至赧王十四年)和前三世纪的前七十年(前300年至230年。周赧王十五年至秦始皇十七年),乃是中国古代哲学极盛的时代。我们已讲过别墨、惠施、公孙龙、孟子、庄..

    19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一章 荀子

    荀子略传荀子名况,字卿,赵人。曾游学于齐国,后来又游秦(《强国篇》应侯问入秦何见。按应侯作相当赵孝成王初年),又游赵[《议兵篇》孙卿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赵孝成王当西历前265至245年)],末后到楚。那时春申..

    14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十章 孟子

    孟子考孟轲,驺人。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生死年岁,颇不易考定。据明人所纂《孟子谱》,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于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年八十四。吕元善《圣门志》所记年与《孟子谱》同。此等书是..

    11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九章 《大学》与《中庸》

    古代儒家的思想,有一层大困难。因为那些儒书,这里也是子曰,那里也是子曰。正如上海的陆稿荐,东也是,西也是,只不知哪一家是真陆稿荐[此不独儒家为然。希腊哲学亦有此弊。柏拉图书中皆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又披塔..

    1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八章 庄子

    庄子略传庄子一生的事迹,我们不甚知道。据《史记》,庄子名周,是蒙人。曾作蒙漆园吏。《史记》又说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我们知道他曾和惠施往来,又知他死在惠施之后。大概他死时当在西历纪元前二七五年左右,..

    12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七章 别墨

    墨辩与别墨墨学的传授,如今已不能详细考究(参看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墨学传授考》)。《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庄子天下篇》说:相里勤子弟子,五侯之..

    15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六章 杨朱

    《杨朱篇》《列子》的第七篇名为《杨朱篇》,所记的都是杨朱的言语行事。《列子》这部书是最不可信的。但是我看这一篇似乎还可信。其中虽有一些不可靠的话,大概是后人加入的(如杨朱见梁王谈天下事一段,年代未免太..

    16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五章 墨子

    墨子略传墨子姓墨名翟。有人说他是宋人,有人说他是鲁人。今依孙诒让说,定他为鲁国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定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古..

    13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 第四章 孔子

    孔子略传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西历经元前551),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历纪元前479)。他一生的行事,大概中国人也都知道,不消一一的叙述了。他曾见过老子。大概此事在孔子三十四岁之后(说..

    10 中国哲学常识 2025-04-1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