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道教史
中国道教史
  • 第二十章 结 论

    以上所述道教沿革与其内容,其变迁之史迹大凡可睹。《道教概说》云:通观道教之变迁,神仙方伎之术,附会黄老,主张服食与炼养。服食为金丹之服药,炼气为元气之修炼,魏伯阳、葛洪倡之。然以服食而达长生不死之目的..

    佚名 2025-05-05
  • 第十九章 宫观及道徒

    道教祀神之祠庙,谓之观,亦曰楼观。《渊鉴类函》居处部四观一引《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又观二引《关尹传》曰:尹喜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周康王闻,拜为大夫。以可观望,故号此宅为关令草楼观。即观之始也。..

    佚名 2025-05-05
  • 第十八章 现在之《道藏》与《辑要》

    现行之《道藏》,为明万历时重修,除元代已焚经籍,无从列入外,新增者亦夥,间以扶鸾所得,且有托之于吕祖文昌降笔者。《道藏》刊行于北平白云观,明白云观道士白云齐为《道藏目录详注》,载入清《四库全书》。其目..

    佚名 2025-05-05
  • 第十七章 明清时代之道教

    明代僧道皆置官以管其众。《明史职官志》:京师置道录司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左右演法,二人(从六品)。左右至灵,二人(正八品)。左右元义,二人(从八品)。神乐观提点,一人(正六品)。知观,一人(从八..

    佚名 2025-05-05
  •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

    自道教极盛,而宗派之分以起,皆始于辽金之世。南宗起于辽刘海蟾,北宗起于金王嚞。南宗先修性,北宗先修命,性即神,命即气,性谓真我,命乃寿命。(但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云:道家有南北二宗,南宗不言性,..

    佚名 2025-05-05
  • 第十五章 道教经典之编纂与焚毁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因方士之各种方术,其后悉包容于道教,故后世道教裒集之书,驳杂乃不可伦。试以《汉书艺文志》所记,稽之《道藏》所收者,略较于次:《汉书艺文志》:《伊尹》五十一篇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

    佚名 2025-05-05
  •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传海外

    第一节 新罗之花郎自六朝唐宋时代,道教已传播于海外,其最显著者为朝鲜与日本。《高丽史》云,唐初渊盖苏文(盖苏文本为渊氏,唐人避高祖讳改为泉)为高句丽莫离支,上书国王言,中国有儒、释、道三教,而我国仅有..

    佚名 2025-05-05
  • 第十三章 唐宋两朝之道教

    南北朝崇奉道教已见于前。南朝宋文帝且立玄学,使何尚之主之,召集生徒,与儒学并峙。北周武帝虽毁灭佛道二教,然帝死而即复。隋文帝亦崇道,其开皇年号,即采自道书者也。开皇二十年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

    佚名 2025-05-05
  •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惟佛教西来之后,见其时道教势力已隆隆直上,故一面欲利用之,而一面则诋排之。如《辨惑论》云:道家方术浊秽不清,乃扣齿为天鼓,咽唾为醴泉,马屎为灵薪,老鼠为芝药,资此求道,焉能得乎?《破邪论》云:唤妇女为..

    佚名 2025-05-05
  •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

    自道教初兴,佛道亦即输入。相传汉明帝求佛教于西域,输入佛经佛像。但亦有谓秦及西汉末,佛教已传入者,非本书所论。其始道佛二教互相利用,如汉明帝之弟楚王英即以奉佛称。《后汉书楚王英传》言英喜黄老学,为浮屠..

    佚名 2025-05-05
  • 第十章 道教之规律

    第一节 传 受道教对于求道者必需有师传授。《太上太霄琅书》曰: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然道教对于师弟传受秘道之事,至为慎重,尤以妄传妄泄为戒。兹摘录《汉武内传》上元夫..

    佚名 2025-05-05
  • 第九章 道教之修养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载营魄,抱一..

    佚名 2025-05-05
  • 第八章 道教之方术

    第一节 符箓祈禳禁劾诸术此则古之巫、祝、史,秦汉之方士,今日之巫觋,皆为本等之行业,而今之道士,亦似舍此而外,无谋食之方耳。《隋书经籍志》云: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决授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

    佚名 2025-05-05
  • 第七章 道教之神

    道教之所谓神,实兼天神、人鬼、地祇及仙真而统称之。其初最尊者为老子,《史记列传》尚作惝怳之辞,其后《列仙传》之流,已渐加藻饰。太平道、天师道等更皆奉老子为师,尊其书为经。至后代而老子遂成为至尊无上,神..

    佚名 2025-05-05
  •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第一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迨后汉时,而道士之名称遂固定,而道之名亦由是起。王莽时道士西门君惠,桓谭《新论》尚称为方士,可证方士改称道士,端在前后汉交替之时也。《后汉书第五伦传》云: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

    佚名 2025-05-05
  •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世界之宗教,皆由原始之信仰而来,其初皆至单简,其后趋于复杂,乃形成为宗教。迨既成宗教之后,仍吸收环周之物象而愈庞大,遂至分裂为各派。然最初之信仰,仍与各派并行于人间。即如道教,其义理固本之道家,而其信..

    佚名 2025-05-05
  • 第四章 道之名义与其演变

    道字本义为道路,人人所共由也。不知路之所向者,必需他人之导引,故道字引申有导义。《论语》曰:道千乘之国,即谓指导治国之道也。凡指导必有言说,故道又有言之义。《孝经》曰: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是也。所言必..

    佚名 2025-05-05
  • 第三章 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

    道教实源于道家,及古代以来方士神仙之说,其先皆托于老子。惟自道教因与佛教对抗之后,遂别造起源之说。今据《魏书释老志》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

    佚名 2025-05-05
  • 第二章 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

    各教有共同之点,亦有特异之点,道教亦然。惟各教皆有其历史,以行于世,而道教无有也。《道藏》之书虽多,要皆空虚诞妄,等于无物,无从采择。余昔者曾编有《道教史概论》,只举大略,似未得一般之注意。日本学人独..

    佚名 2025-05-05
  • 第一章 绪 言

    第一节 宗教共同之点自有人类以来,稍能进化者莫不有宗教。随其文化进步之程度,而有拜物、泛神、多神、二神、一神之不同。其蛮野、文明之现象虽不同,而自有其共同之点焉。即凡一民族之发生,各有其团结之需要,与..

    佚名 2025-05-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