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君书译注 / 商鞅

更法第一

2025-05-28 15:56 商君书译注

本篇导读

更法,即变法、改革的意思。改革派商鞅与保守派甘龙、杜挚在秦孝公御前论辩政治改革的问题。全篇以论辩形式写成,有破有立,是《商君书》的首篇,也是改革的缘起,为改革蓄势,并下开《垦令》等改革篇章。甘龙、杜挚主张借鉴古代、依循礼义,借此教化人民,不必改革,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商鞅则认为时移世易,要根据当前国家的形势来推行改革,国家才能富强。他的说法得到秦孝公的认可。

孝公平画[1],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2]。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3],求使民之道。

[1]孝公:即秦孝公,当时的秦国君主。姓嬴,名渠梁。公元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在位。平画:议论与筹划,商议国事。

[2]甘龙、杜挚:秦孝公的大臣,属保守派,不愿改革。御:侍奉。

[3]正法:政治制度。

译文

秦孝公与大臣议政,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一旁,思考国家当时形势的变化,探讨政治制度的根本,寻求管治人民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推行改革,往往要兼顾不同的意见,无论如何,对于***势、政制改革、管治方式这些方面要多加思考和讨论。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4],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5],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6],恐天下之议我也[7]。』

[4]代立:继任君位。社稷:古代君主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国家的象征,后来社稷用来指代国家。

[5]错法:错,通措,即安排、施行。错法指施行法令。明:彰显。长:权威。

[6]教:教化。

[7]议:批评。

译文

秦孝公说:继任君位不忘国家社稷之事,是当君主的应有之道;施行法令尽力彰显君威,这是做臣子的应有之道。现在我希望通过改革法制来治国、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恐怕天下的人都会批评我。

赏析与点评

秦孝公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改革都会对老百姓产生影响,为君与为臣,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8]」君亟定变法之虑[9],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10];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11]。语曰:「愚者暗于成事[12],知者见于未萌[13]。」「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4]:「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8]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迟疑,犹豫不决。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成就,做事迟疑不决不会有功劳。

[9]亟:急、赶快。

[10]非:反对,不赞成。

[11]毁:诋毁。

[12]暗:昧于,不明白。

[13]知:通智。

[14]郭偃:春秋时晋国大夫,曾倡变法,世称郭偃之法。

译文

公孙鞅说:我听闻: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成就,做事迟疑不决不会有功劳。君主快些确定改革的想法,毋需顾虑天下人的批评。况且高明的人,行事一向会被世俗人所反对;有独到见解的人,也会受到民众的诋毁。俗语说:愚昧的人在事成后还弄不明白,智者却能预见事情发生的迹象。不可以让人民一开始就跟着思考事情,只能够事成后一起庆祝。郭偃的改革表明: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与众人谋议。法令,是为了爱护人民而设;礼制,是为了便于处理事情。所以圣人如果要使国家富强,就不再沿用旧有的法制;如果可以使人民得到好处,就不去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好!

赏析与点评

用高明与愚昧作对比来说服秦孝公,商鞅的辩说策略用对了,谁不想做个聪明人?谁不想国家富强、利益人民呢?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15],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16]。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17]。』

[15]易:改变。民:当指民俗。

[16]习:熟悉。

[17]孰:同熟,仔细。察:考虑。

译文

甘龙说:不是这样。我听闻:圣人不会改变百姓的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人不会通过改革来治理国家。按照百姓习俗来施行教化,不费劲就能成功;依照本来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官吏熟习,人民安乐。现在如果要改革,不依循秦国旧有的体制,改变礼制教育人民,我恐怕天下人会批评君主,希望君主仔细考虑一下。

赏析与点评

甘龙从以不变应万变的角度出发,不希望改变现状,因为一旦改变现状,人民就一定会批评君主,天下人都批评君主就会对施政不利。甘龙想以此说服秦孝公。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18]。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19],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20],五霸不同法而霸[21]。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22];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23]。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18]溺:陷入,此指拘泥。

[19]居官:当官。

[20]三代:上古夏、商、周。王(wnɡ):称王。

[21]五霸:春秋时代称霸的诸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2]制:墨守。

[23]不肖者:没有才干的人。

译文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话,不过是世俗的观点。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做学问的人拘泥于所见所闻。这两类人,他们只能当官并遵守法制,却不能跟他们讨论改革的事情。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同(君主)却都能称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可分别称霸。所以聪明的人能建立法制,愚昧的人墨守法令;贤能的人改革礼制,而没有才干的人墨守礼制。墨守礼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国家大事,墨守旧法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改革。君主不要迟疑了。

赏析与点评

商鞅继续运用对比的策略,以世俗与拔乎流俗、聪明与愚昧、贤能与无才以及三王五霸时代与现在秦国的形势来作对比,说明改革是必要的。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24]。」君其图之[25]!』

[24]邪:不正。

[25]图:仔细想想。

译文

杜挚说:我听闻: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革法制;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改换其他工具。我还听闻:依循旧有法制不会有过错,遵循旧有礼制不会有偏差。希望君主仔细想想。

赏析与点评

杜挚从功效和对错两个方面,证明改革没有实效,论据比较薄弱。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26],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27],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28],黄帝、尧、舜,诛而不怒[29],及至文、武[30],各当时而立法[31],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32],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33],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34]。君无疑矣。』

[26]教:政治教化。

[27]复:重复。

[28]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也叫伏牺氏或牺皇。画八卦,教人渔猎及煮食。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教民耕作,曾尝百草,制药治病。诛:惩罚。

[29]黄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中原各族的先祖。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圣明贤德,是各族的首领,又称唐尧。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原始时代有虞氏的部落首领,故又称虞舜。诛而不怒:惩罚不过分。

[30]文:指周文王,商代末年西方诸侯,行仁政。武:指周武王,文王之子。他联合庸、蜀、羌等部族,打败商纣,建立西周。

[31]当(dnɡ):顺应。

[32]宜:适宜的事情或情况。

[33]汤:商汤,商族部落领袖,灭夏桀,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

[34]循:依循。

译文

公孙鞅说:前朝有不同的政教,该效法哪个朝代的法制呢?古代帝王的法制不会重复,该遵循哪种礼制呢?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不用惩罚,黄帝、尧、舜施行惩罚但不过分,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他们各自顺应当时的情况建立法制,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建立礼制。礼制和法令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条、命令顺应当时的社会情形,就像兵器、铠甲、器具、装备要便于使用一样。我因此说:治理国家不止一种方式,对国家有利的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不遵循古代法制而兴旺;殷和夏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改革旧礼制才覆亡的。既然这样,违反旧有法制的人不一定不对,遵循旧有礼制的人不一定对。君主对改革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赏析与点评

商鞅认为,古代法制的订立是按当时的实际需要而来的,没有一贯的治国法制。基于这一点,他们也不会因循旧有法制,而是自创新体制来管治国家。以此推知,秦要治国得法,就要建立新的法制,改革旧有过时的法制。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35],曲学多辨[36]」。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37]。

[35]穷巷:住在穷乡僻壤的人。

[36]曲学:学识浅陋的人。辨:争辩。

[37]垦草令:秦孝公颁布的变法草案,鼓励开垦荒地,重农抑商。

译文

孝公说:好。我听闻住在穷乡僻壤的人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争辩。愚昧的人所取笑的事,聪明人往往感到悲哀;狂妄的人感到快乐的事,贤能的人却有所担忧。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我再也不会因它们而迟疑了。于是,颁行了开垦荒地的法令。

赏析与点评

显而易见,秦孝公的思路跟商鞅一致,即把自己看成是聪明人、贤能的人、不拘泥于成见或世俗意见的人,因此他毫不犹疑地要颁行改革的草案。草案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法:整治行事不正的官员,提升农务的效率;按人口征收重税,增加劳动力,等等,这是后话。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代严万里的《商君书校》和当代高亨的《商君书注译》。商鞅(?—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两次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封于商,因称商鞅。后被诬害,车裂而死。本书大部分篇章并非商鞅所作。“垦令”、“内外”、“靳令”、“开塞”、“耕战”等篇出自商鞅之手,“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的言论,其他为商鞅后学所著。但《商君书》各篇在内容和体例上首尾一贯,与商鞅变法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基本相符。其主要内容有:1.“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历史进化观以及利益说和力的原则。2.“画策”等篇论述了“不贵义而贵法”,以法治国、反对儒术的思想。3.“农战”等篇提出了兴国以农战、奖励农耕与兵战的法家主张。4.“赏刑”等篇提出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以刑去刑”的主张。5.“弱民”等篇提出了“民弱国强”,使人民俯首听命、无力反抗的“弱民”观点。本书所提出的思想和主张,为后期法家韩非等人所继承,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3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3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4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2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2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2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2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2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5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26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2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85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27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5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3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59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6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4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5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6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