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君书译注 / 商鞅

更法第一

2025-05-28 15:56 商君书译注

本篇导读

更法,即变法、改革的意思。改革派商鞅与保守派甘龙、杜挚在秦孝公御前论辩政治改革的问题。全篇以论辩形式写成,有破有立,是《商君书》的首篇,也是改革的缘起,为改革蓄势,并下开《垦令》等改革篇章。甘龙、杜挚主张借鉴古代、依循礼义,借此教化人民,不必改革,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商鞅则认为时移世易,要根据当前国家的形势来推行改革,国家才能富强。他的说法得到秦孝公的认可。

孝公平画[1],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2]。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3],求使民之道。

[1]孝公:即秦孝公,当时的秦国君主。姓嬴,名渠梁。公元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在位。平画:议论与筹划,商议国事。

[2]甘龙、杜挚:秦孝公的大臣,属保守派,不愿改革。御:侍奉。

[3]正法:政治制度。

译文

秦孝公与大臣议政,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一旁,思考国家当时形势的变化,探讨政治制度的根本,寻求管治人民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推行改革,往往要兼顾不同的意见,无论如何,对于***势、政制改革、管治方式这些方面要多加思考和讨论。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4],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5],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6],恐天下之议我也[7]。』

[4]代立:继任君位。社稷:古代君主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国家的象征,后来社稷用来指代国家。

[5]错法:错,通措,即安排、施行。错法指施行法令。明:彰显。长:权威。

[6]教:教化。

[7]议:批评。

译文

秦孝公说:继任君位不忘国家社稷之事,是当君主的应有之道;施行法令尽力彰显君威,这是做臣子的应有之道。现在我希望通过改革法制来治国、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恐怕天下的人都会批评我。

赏析与点评

秦孝公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改革都会对老百姓产生影响,为君与为臣,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8]」君亟定变法之虑[9],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10];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11]。语曰:「愚者暗于成事[12],知者见于未萌[13]。」「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4]:「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8]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迟疑,犹豫不决。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成就,做事迟疑不决不会有功劳。

[9]亟:急、赶快。

[10]非:反对,不赞成。

[11]毁:诋毁。

[12]暗:昧于,不明白。

[13]知:通智。

[14]郭偃:春秋时晋国大夫,曾倡变法,世称郭偃之法。

译文

公孙鞅说:我听闻: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成就,做事迟疑不决不会有功劳。君主快些确定改革的想法,毋需顾虑天下人的批评。况且高明的人,行事一向会被世俗人所反对;有独到见解的人,也会受到民众的诋毁。俗语说:愚昧的人在事成后还弄不明白,智者却能预见事情发生的迹象。不可以让人民一开始就跟着思考事情,只能够事成后一起庆祝。郭偃的改革表明: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与众人谋议。法令,是为了爱护人民而设;礼制,是为了便于处理事情。所以圣人如果要使国家富强,就不再沿用旧有的法制;如果可以使人民得到好处,就不去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好!

赏析与点评

用高明与愚昧作对比来说服秦孝公,商鞅的辩说策略用对了,谁不想做个聪明人?谁不想国家富强、利益人民呢?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15],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16]。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17]。』

[15]易:改变。民:当指民俗。

[16]习:熟悉。

[17]孰:同熟,仔细。察:考虑。

译文

甘龙说:不是这样。我听闻:圣人不会改变百姓的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人不会通过改革来治理国家。按照百姓习俗来施行教化,不费劲就能成功;依照本来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官吏熟习,人民安乐。现在如果要改革,不依循秦国旧有的体制,改变礼制教育人民,我恐怕天下人会批评君主,希望君主仔细考虑一下。

赏析与点评

甘龙从以不变应万变的角度出发,不希望改变现状,因为一旦改变现状,人民就一定会批评君主,天下人都批评君主就会对施政不利。甘龙想以此说服秦孝公。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18]。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19],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20],五霸不同法而霸[21]。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22];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23]。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18]溺:陷入,此指拘泥。

[19]居官:当官。

[20]三代:上古夏、商、周。王(wnɡ):称王。

[21]五霸:春秋时代称霸的诸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2]制:墨守。

[23]不肖者:没有才干的人。

译文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话,不过是世俗的观点。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做学问的人拘泥于所见所闻。这两类人,他们只能当官并遵守法制,却不能跟他们讨论改革的事情。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同(君主)却都能称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可分别称霸。所以聪明的人能建立法制,愚昧的人墨守法令;贤能的人改革礼制,而没有才干的人墨守礼制。墨守礼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国家大事,墨守旧法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改革。君主不要迟疑了。

赏析与点评

商鞅继续运用对比的策略,以世俗与拔乎流俗、聪明与愚昧、贤能与无才以及三王五霸时代与现在秦国的形势来作对比,说明改革是必要的。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24]。」君其图之[25]!』

[24]邪:不正。

[25]图:仔细想想。

译文

杜挚说:我听闻: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革法制;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改换其他工具。我还听闻:依循旧有法制不会有过错,遵循旧有礼制不会有偏差。希望君主仔细想想。

赏析与点评

杜挚从功效和对错两个方面,证明改革没有实效,论据比较薄弱。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26],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27],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28],黄帝、尧、舜,诛而不怒[29],及至文、武[30],各当时而立法[31],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32],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33],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34]。君无疑矣。』

[26]教:政治教化。

[27]复:重复。

[28]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也叫伏牺氏或牺皇。画八卦,教人渔猎及煮食。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教民耕作,曾尝百草,制药治病。诛:惩罚。

[29]黄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中原各族的先祖。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圣明贤德,是各族的首领,又称唐尧。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原始时代有虞氏的部落首领,故又称虞舜。诛而不怒:惩罚不过分。

[30]文:指周文王,商代末年西方诸侯,行仁政。武:指周武王,文王之子。他联合庸、蜀、羌等部族,打败商纣,建立西周。

[31]当(dnɡ):顺应。

[32]宜:适宜的事情或情况。

[33]汤:商汤,商族部落领袖,灭夏桀,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

[34]循:依循。

译文

公孙鞅说:前朝有不同的政教,该效法哪个朝代的法制呢?古代帝王的法制不会重复,该遵循哪种礼制呢?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不用惩罚,黄帝、尧、舜施行惩罚但不过分,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他们各自顺应当时的情况建立法制,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建立礼制。礼制和法令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条、命令顺应当时的社会情形,就像兵器、铠甲、器具、装备要便于使用一样。我因此说:治理国家不止一种方式,对国家有利的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不遵循古代法制而兴旺;殷和夏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改革旧礼制才覆亡的。既然这样,违反旧有法制的人不一定不对,遵循旧有礼制的人不一定对。君主对改革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赏析与点评

商鞅认为,古代法制的订立是按当时的实际需要而来的,没有一贯的治国法制。基于这一点,他们也不会因循旧有法制,而是自创新体制来管治国家。以此推知,秦要治国得法,就要建立新的法制,改革旧有过时的法制。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35],曲学多辨[36]」。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37]。

[35]穷巷:住在穷乡僻壤的人。

[36]曲学:学识浅陋的人。辨:争辩。

[37]垦草令:秦孝公颁布的变法草案,鼓励开垦荒地,重农抑商。

译文

孝公说:好。我听闻住在穷乡僻壤的人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争辩。愚昧的人所取笑的事,聪明人往往感到悲哀;狂妄的人感到快乐的事,贤能的人却有所担忧。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我再也不会因它们而迟疑了。于是,颁行了开垦荒地的法令。

赏析与点评

显而易见,秦孝公的思路跟商鞅一致,即把自己看成是聪明人、贤能的人、不拘泥于成见或世俗意见的人,因此他毫不犹疑地要颁行改革的草案。草案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法:整治行事不正的官员,提升农务的效率;按人口征收重税,增加劳动力,等等,这是后话。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代严万里的《商君书校》和当代高亨的《商君书注译》。商鞅(?—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两次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封于商,因称商鞅。后被诬害,车裂而死。本书大部分篇章并非商鞅所作。“垦令”、“内外”、“靳令”、“开塞”、“耕战”等篇出自商鞅之手,“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的言论,其他为商鞅后学所著。但《商君书》各篇在内容和体例上首尾一贯,与商鞅变法的各项政策和主张基本相符。其主要内容有:1.“更法”等篇记述了商鞅“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历史进化观以及利益说和力的原则。2.“画策”等篇论述了“不贵义而贵法”,以法治国、反对儒术的思想。3.“农战”等篇提出了兴国以农战、奖励农耕与兵战的法家主张。4.“赏刑”等篇提出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以刑去刑”的主张。5.“弱民”等篇提出了“民弱国强”,使人民俯首听命、无力反抗的“弱民”观点。本书所提出的思想和主张,为后期法家韩非等人所继承,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9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3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2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35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2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