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诸子学略说 / 章太炎

商 鞅

2025-05-30 14:42 诸子学略说

商鞅之中于谗诽也二千年,而今世为尤甚。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恣者,皆商鞅法家之说为之倡。呜呼!是惑于淫说也甚矣。法者,制度之大名,周之六官,官别其守,而陈其典,以扰 天下,是之谓法。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后世之有律,自萧何作《九章》始。(《汉地理志》,箕子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李悝、高祖皆尝有作,然或行于小国,或草创未定之制。若汉、唐及今变本加厉之法,则皆萌芽于何。)远不本鞅,而近不本李斯。张汤、赵禹之徒起,踵武何说而文饰之,以媚人主,以震百辟,以束下民,于是乎废小雅。此其罪,则公孙弘为之魁,而汤为之辅,于商鞅乎何与?

鞅之作法也,尽九变以笼五官,核其宪度而为治本,民有不率,计画至无俚,则始济之以攫杀援噬,此以刑维其法,而非以刑为法之本也。故太史公称之曰: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今夫家给人足而出于虔刘之政乎?功坚其心,纠其民于农牧,使向之游惰无所业者,转而傅井亩。是故盖藏有余,而赋税亦不至于缺乏。其始也觳,其终也交足,异乎其厉民以鞭箠而务充君之左藏者也。若夫张汤,则专以见知、腹诽之法震怖臣下,诛 谏士,艾杀豪杰,以称天子专制之意。此其鹄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簿书筐箧,而五官之大法勿与焉,任天子之重征敛、恣调发而已矣。有拂天子意者,则己为天子深文治之,并非能自持其刑也。是故商鞅行法而秦日富,张汤行法而汉日贫,观于汲黯之所讥,则可知矣。由汤之法,终于盗贼满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为治,何其与鞅反也,则鞅知有大法,而汤徒知有狴狱之制耳。法家与刀笔吏,其优绌诚不可较哉!且非特效之优绌而已,其心术亦殊绝矣。

迹鞅之进身与处交游,诚多可议者。独其当官,则正如檠榜而不可 。方孝公以国事属鞅,鞅自是得行其意,政命出内,虽乘舆亦不得违法而任喜怒,其贤于汤之窥人主意以为高下者亦远矣。辱太子,刑公子虔,知后有新主能为祸福,而不欲屈法以求容阅。呜呼!其魁垒而骨鲠也,庸渠若弘、汤之徒,专乞哀于人主,藉其苛细以行佞媚之术者乎?

夫鞅之一日刑七百人以赤渭水,其酷烈或过于汤,而苛细则未有也。观其定令,如《列传》所言,略已具矣。吾以为酷烈与苛细者,则治乱之殊,直佞之所由分也。何者?诛意之律,反唇之刑,非有所受也。汤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媚人主,故瘁心力而裁制之,若鞅则无事此矣。周兴、来俊臣之酷烈也,又过于鞅,然割剥之惨,乱越无条理,且其意亦以行媚,而非以佐治,则鞅于此又不屑焉。嗟乎!牛羊之以族蠡传者,虑其败群,牧人去之而无所靳。刑七百人,盖所以止刑也,俄而家给人足,道不拾遗矣。虽不刑措,其势将偃齐斧以攻榱桷。世徒见鞅初政之酷烈,而不考其后之成效,若鞅之为人,终日持鼎镬以宰割其民者,岂不缪哉。

余观汉氏以降,刀笔吏之说多傅《春秋》,其义尊君抑臣,流 而及于民。汤之用决事比,其最俶矣。自是可称道者,特旌旗之以文无害之名,而不能谓之有益于百姓。是其于法家,则犹大岩之与壑也。今缀学者不能持其故,而以抑民恣君蔽罪于商鞅。呜呼!其远于事情哉,且亦未论鞅之世矣。

夫使民有权者,必其辩慧之士可与议令者也。今秦自三良之死,后嗣无法,民无所则效,至鞅之世而冥顽固以甚矣。后百余岁,荀子犹曰秦无儒,此其蠢愚无知之效也。以蠢愚无知之民,起而议政令,则不足以广益,而只以淆乱是非,非禁之将何道哉。后世有秀民矣,而上必强阏之,使不得与议令。故人君尊严若九天之上,萌庶缩朒若九地之下,此诚昉于弘、汤之求媚,而非其取法于鞅也。藉弟令效鞅,鞅固救时之相而已,其法取足以济一时,其书取足以明其所行之法,非若儒、墨之著书欲行其说于后世者也。后世不察鞅之用意,而强以其物色效之,如孙复、胡安国者,则谓之愚之尤,如公孙弘、张汤者,则谓之佞之尤。此其咎皆基于自取,而鞅奚罪焉。

吾所为谳鞅者,则在于诋《诗》《书》、毁孝弟而已,有知其毒之酋腊而制之,其勿害一也。昔者,蜀相行鞅术,至德要道弗踣焉。贾生亦好法矣,而非其遗礼义、弃仁恩。乃若夫挽近之言新法者,以父子异财为宪典,是则法乎鞅之秕稗者也。宝其秕稗,而于其善政则放绝之,人言之戾也,一至是哉!

夫民权者,文祖五府之法,上圣之所以成既济也。有其法矣,而无其人,有其人矣,而无其时,则三统之王者起而治之。降而无王,则天下荡荡无文章纲纪,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 。当是时,民不患其作乱,而患骀荡姚易,以大亡其身。于此有法家焉,虽小器也,能综核名实,而使上下交蒙其利,不犹愈于荡乎。苟曰:吾宁国政之不理,民生之不遂,而必不欲使法家者整齐而撙绌之,是则救饥之必待于侊饭,而诫食壶飧者以宁为道殣也。悲夫!以法家之鸷,终使民生;以法家之刻,终使民膏泽。而世之仁人流涕洟以忧天下者,猥以法家与刀笔吏同类而丑娸之。使九流之善,遂丧其一,而莫不府罪于商鞅。嗟乎!鞅既以刑公子虔故蒙恶名于秦,而今又蒙恶名于后世,此骨鲠之臣所以不可为,而公孙弘、张汤之徒,宁以佞媚持其禄位者也。

本书以《诸子学略说》和《诸子略说》为主,汇集太炎先生论诸子之大部分文字,精心编辑点校而成。太炎先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其于先秦之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尤有深入研究,其论诸子之是非得失,每有独到之见解,而又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诸子学略说》一书为太炎先生治诸子学之毕生心血,实为先秦诸子思想入门之最佳读物。

猜你喜欢

  •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中国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清末诸儒,若曾国藩、张之洞辈都以为一切学问,已被前人说尽,到了清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后人只好追随其后,决不再能超过了。我以为,..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

    什么是文学?据我看来,有文字著于竹帛叫作文,论彼的法式叫作文学。文学可分有韵无韵二种:有韵的今人称为诗,无韵的称为文。古人却和这种不同。《文心雕龙》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有韵者文也,无韵者笔也。范晔..

    3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

    哲学一名词,已为一般人所通用,其实不甚精当。哲训作知,哲学是求知的学问,未免太浅狭了。不过习惯相承,也难一时改换,并且也很难得一比此更精当的。南北朝号哲学为玄学,但当时玄儒史文四者并称,玄学别儒而独立..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经学之派别

    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但国学中也有无须讲派别的,如历史学之类;也有不够讲派别的,则为零碎的学问。现在只把古今学者呶呶争辩不已的,分三类讨论:一、经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三、..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一章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

    2 国学讲义 2025-08-30
  • 嶺外三州語

    1915年收錄在《章氏叢書》,附在《新方言》後。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得潮之大阜、豐順,其民自晉末踰嶺,宅于海濱。言語敦古,與土箸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

    7 新方言 2025-08-28
  • 後序二

    黃侃夫别國之語其䋣,而化聲之情多變。變不可以致一,故陶鈞以定之;䋣不足以合契,故形名以察之。然則正名之職掌在外史,聽音之事屬諸神瞽,蓋先民之所劭乎!自子雲既沒,方言失紀。在昔遺語,莫能或通。兼文學日窳..

    8 新方言 2025-08-28
  • 後序一

    劉師培五方水土,有剛柔燥溼之異宜。地埶不同,故其語言區别。《管子》、《淮南》既宣之矣。竊疑草昧初闢,文字未䋣,一字僅標以一義,一物僅表以一名。然方言既襍,殊語日滋,或義同而言異,或言一而音殊。乃各本方..

    7 新方言 2025-08-28
  • 音表第十一

    韵目《新方言》十一音表韵目右二十三部古韵凡目。橫迆則爲旁轉,縱貫則爲對轉。惟冬部與侵部同對轉。緝、盇近於侵、談,月近灰、諄,質近脂、真,然皆非其入聲,有時亦得相轉。此四部爲奇觚韵。今世方音流轉,亦依是..

    8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動物第十

    《爾雅》: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今浙西或謂蟲爲蟲豸。《方言》:蟬,其大者謂之蟧。今直隸謂蝉爲即蟧,山東、淮南北謂之蠽蟧,浙江謂之蚻蟧,或曰知蟧。蟧或讀如嬈。《説文》:禹,蟲也。《玉篇》:蠁,禹蟲也。..

    9 新方言 2025-08-28
  • 釋植物第九

    《説文》:耑,物初生之題也。今揚州謂艸木初生微芽爲耑子,讀如顓。《説文》:茇,艸根也。北末切。今浙江謂艸木根爲茇頭,音轉如匍,猶鬻之音轉爲鋪矣。《説文》:茻,衆艸也。經典相承作莽,因以形狀艸多。《楚辭..

    9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地第八

    《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曰:追,古堆字。今直隸呼堆如追。《説文》:㽘,一曰:陌也。古郎切。或借庚字爲之。《詩序》: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左傳》:塞夷庚。杜解:夷庚,吳、晉往來之要道。亦借康字爲之。《..

    9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天第七

    《爾雅》: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郭璞曰:江東呼雩音芋。《廣韵》虹亦入四絳古巷切下,今直隸、山東及淮南北正作是音。其别名雩者,虹、雩亦一聲之轉耳。今自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皆呼虹如㖃,音在虹、雩之間。虹..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器第六

    《虞書》:懋遷有無化居。今人謂什器曰傢伙。尋《説文》:家,居也。《釋名》:火,化也。此皆以聲爲訓。家與居同音,火與化同音,則傢伙即居化,是化居二字倒易耳。或稱什器爲貨者,亦同此義。《説文》:帑,金、幣..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宮第五

    《公羊》隱二年傳:婦人謂嫁曰歸。嫁則有家,引伸謂家爲歸。《春秋》齊、魯有歸父,鄭、蔡有歸生,楚有仲歸,皆字子家。廣信謂家裏爲歸裏。《説文》:𩅸,屋水流也。《左傳》:三進及澑。《釋文》:澑,屋𩅸也。夏屋..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形體第四

    《説文》:顙,額也。蘇朗切。西安謂頭曰顙,開口呼之如沙。此以小名代大名也。《説文》:囟,頭會匘蓋也。息進切。今淮南、吳、越皆謂小兒匘蓋爲囟門。《説文》:𩑒顱,首骨也。𩑒音徒谷切。今山西謂額曰𩑒顱,𩑒音..

    7 新方言 2025-08-28
  • 釋親屬第三

    《廣雅》:翁、公、叜、爸、爹、㸙,父也。今通謂父爲爸。古無輕脣,魚、模轉麻,故父爲爸。或謂之爹。惠、潮、嘉應之客籍謂父爲叜,音如宿。或書作叔,非也,世無以叔呼父者。公稱今多移於王父。曹州無賴相呼爲老㸙..

    5 新方言 2025-08-28
  • 釋言第二

    《方言》:一,蜀也。《廣雅》:蜀,弌也。《管子形埶》曰:抱蜀不言。謂抱一也。蜀音市玉切,音小變則如束。〈《後漢書鐂焉傳》:焉遣叜兵五千助之。注:漢代謂蜀爲叜。是漢時蜀本音叜。今時北方皆讀束,一音之轉。..

    5 新方言 2025-08-28
  • 釋詞第一

    《説文》:𠀀,反丂也。讀若呵。今讀如阿,轉入麻部。凡發聲言阿者,即𠀀字也。樂府《烏生》云:阿母生烏子。發聲指親屬者始此,今語猶然。若呂子明稱阿𫎇,孟公休稱阿九,小字言阿,今惟江南有之。其以自謂,《宋書..

    7 新方言 2025-08-28
  •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看以上各章,可以知道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但是一到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去了。于是乎有人说,古代学术的灭绝,全坏在秦始皇的一把..

    1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