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夷待访录译注 / 黄宗羲

原法

2025-05-31 14:21 明夷待访录译注

【题解】

《原法》承接前两篇,主要论述法的本质。作为关于法律制度的专论,此篇不仅对法的本义追根溯源,还讨论了关于法律制度本质的几个重大问题。

法,在此篇中有法律的意思,也有制度之义。关于法的设置,黄宗羲指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三代以上的法是为实现天下的目的而设置的,其特征为未尝为一己而立,藏天下于天下,即公天下,可称之为天下之法。夏商周三代以后,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所以后世的法与三代的法相差甚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将天下之公权掌控在一人一家的手中,其特征为藏天下于筐箧,即私天下,可称之为一家之法。后世的法因其私利属性,可归为非法之法。这就是说,法因其需要而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即公天下之法和一家之私法,本质就是公私之别。在黄宗羲看来,后世之法虽密而乱愈生,不能使天下大治。萧公权说:三代以下无法者非无制度也。其制度本于私天下之一念,大背贵民之旨,故不足以比三代之法耳。抑就另一方面观之,三代公天下而法因以疏,后世私天下而法因以密。疏者近于无法,密者适成非法。(《中国政治思想史黄宗羲》)对黄宗羲的论点进行了补充。

如何看待非法之法的统治,黄宗羲认为只有改变,而改变的方向就是恢复三代的法度。虽然代代有法,后世子孙以为法祖是为孝,但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法都是君主为满足自己私欲所设的非法之法,所以后人不必遵循。如果要改变非法之法,就要看所设之法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利,只有充分了解设立法制的本意,为天下立法,才能治理好国家,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对于治人与治法,黄宗羲认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非法之法桎梏了人们的手脚,即便有能治之人,也不免受到非法之法的限制和牵累,无法施展才能。有了治法的存在,才会出现治人,统治者为贤明之主,才不会实行严刑峻法,在法的约束下,更好地执行法律,从而实现国家大治的目标。萨孟武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对此补充说:

梨洲以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但是吾人须知法治须以分权为前提,即制法者是一个机关,行法者又是另一个机关,而后才不会发生问题。否则将如韩非所说: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韩非子》第四十三篇《定法》)质言之,即如杜周所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卷六十《杜周传》)法由人主决定,势只有增加人主的专制。这是古人主张法治者未曾注意之点。

应该承认,在《原法》中,黄宗羲所提出的关于法的观点,表达了他倡导民主、立公法,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①,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②。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③,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④,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⑤,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⑥;宋解方镇之兵⑦,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注释】

①二帝:指帝尧、帝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

②卒乘:卒指步兵,乘指兵车,这里指军队。《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

③祚命:指上天所赐的福运。此指皇位,国统。

④秦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分邦建国,君主将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此制始于周代,到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郡县,并派官员治理。《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⑤汉建庶孽:指汉朝建立后,大力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庶孽,指庶子,原指妃妾所生之子。《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执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何休注: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

⑥藩屏:捍卫。

⑦宋解方镇之兵:方镇,即藩镇。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天宝初年又在边境设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宋朝建立后,吸取唐、五代之经验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武将兵权,并削减了地方兵力,集军事大权于皇帝之手。

【译文】

三代以前有法,三代以后没有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尧、舜二帝和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知道天下百姓需要养活自己,于是分配田地给他们耕种;知道天下百姓不能没有衣服穿,于是分土地给他们种植桑麻;知道天下百姓不能不进行教化,于是设置了学校,让百姓接受教育;又制定了婚姻制度,以防止男女淫乱之事发生;又设立为满足军队之需的赋税制度,以防止***出现。这是三代以上的法,从来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设立的。后世的君主,得到天下之后,唯恐帝王之位不能维持长久,唯恐子孙后代不能继续统治天下,于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制定了法。这样一来那么他们所谓的法,只是君主一家一姓之法,而不是从百姓之利益出发制定的天下之法。所以,秦朝废除封建制而改为郡县制,是因为郡县制对于君主私人有利;汉代初期大力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因为这些诸侯可以保障皇室的安全;宋代初期解除方镇的兵权,是因为方镇威胁到了君主统治。这些所谓的法哪里有一丝一毫为天下百姓着想呢?这能称之为法吗?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①: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②;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注释】

①藏天下于天下:即公天下。

②旁落:落在别人手中。

【译文】

三代的法,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而设立的法:山川、河泽之利不会尽数攫取,刑狱赏罚的权力也不用担心会落于别人之手;不因为身在朝廷就变得尊贵,也不会因为身处民间就变得低贱。到后世,有人议论三代之法粗疏,但是当时天下的百姓并不认为在上的高官有什么好处,帝王将相也不觉得下层百姓有什么不好,法越简单越没有***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无法之法。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①;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②,吾亦鳃鳃然③,日唯筐箧之是虞④,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注释】

①藏天下于筐箧:即私天下。筐、箧,均是盛物的竹器。

②筐箧之所在:这里比喻天下之利都藏于帝王之处。筐箧,喻天下之利。

③鳃鳃(xǐ)然:恐惧的样子。

④虞:忧虑,担心。

【译文】

后世之法,是把天下当作君主的私产,将天下之利收于自己的私囊,不想将利益分享给天下百姓,想要将所有福分都敛归君主一人。任用了一个人就怀疑他谋求私利,于是就又任用另一人来监督;实行一个政策又怀疑其中有可被欺诈之处,于是又实行另一个政策来防止。天下之人都知道天下之利藏于君主之处,君主也日夜为自己的私利而忧虑,于是不得不制定严密的法令。然而法越严密,天下的***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非法之法。

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①。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②,以博宪章之余名③,此俗儒之剿说也④。

【注释】

①法祖:效法、仿效祖宗。指后代君主遵循前代君主的治国之策。

②此胶彼漆:指拘泥于祖宗的成法,不知变通。胶、漆均是有黏性的物质。

③博:获取。宪章:效法。

④剿(chāo)说: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剿,犹揽也。谓取人之说,以为己说。剿,抄取,袭取。

【译文】

有人说,一代有一代的法,后世子孙以效法祖宗为孝。其实这些非法之法是前代君主为了实现私欲而创立的,后代的君主又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前代君主之法。破坏前代君主之法当然会对天下有害,但前代君主创制的法也未尝就没有祸害天下。如果一定要拘泥于祖宗之法而博取法祖的名声,这只能是庸俗的儒生抄袭别人的言论。

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①。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②,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③。

【注释】

①恻隐:同情,怜悯。经营:规划营治。

②通变: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

③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长戚戚,多忧惧。

【译文】

又有人说,天下的太平与否与法的存亡无关。观察古今之变,古代圣王出于恻隐之心、爱护人民而制定的法,到秦代被破坏了一部分,到元代又被破坏了一部分。经过这两次破坏,古代圣主贤君所提倡的恻隐爱人之心,在后世君主身上已荡然无存了。如果不经过深思远虑,不拘常规地适时变动,恢复井田制、分封制以及学校、兵役赋税的原有制度,那么即便有小小的变革,百姓的忧惧也永远不能结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①,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②,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③,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④,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⑤。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⑥。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⑦;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⑧,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注释】

①有治人无治法:有能够使天下大治的人,但是没有可以治理好天下的法。语出《荀子君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②桎梏:刑具,脚镣手铐。引申为束缚。

③牵挽:牵制。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观望。

④苟简:草率而简略。

⑤度外:法度之外。指不按常法或不遵常礼。功名:功业和名声。

⑥法外之意:指前文所谓非法之法的意识。存乎其间:存在于治理国政之人的心中。

⑦无不行之意:没有不能达成的意愿。

⑧深刻:指刑罚严厉。罗网:捕捉鸟兽的器具。这里比喻法网。

【译文】

又有人认为,有能够治理好天下的人,而不存在能够治理好天下的法。我认为存在能够治理好天下的法之后才有能够治理好天下的人。自从非法之法束缚了天下人的手脚,即便有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也终究摆脱不了它所带来的牵制嫌疑而左右观望,即使有所作为,也不过谨守本分,安于草率简略,不能建立非法之法束缚之外的事业。如果先王之法依然存在,就不会有非法之法的意念存在于治理天下之人的心中。这样一来,如果有合适的人在位,就可以施展政治理念,做到心想事成;如果这个人不适合当政,也不至于实行严刑酷法,反而危害天下。所以说,先有能够治理好天下的法,然后才会出现能够治理好天下的人。

明清之际哲学家黄宗羲所著之启蒙思想名著。凡一卷二十章。“明夷”是《周易》卦名。卦象为䷣,离下坤上,离代表火,坤代表地,火入地中,明伤而昏暗。该卦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句,《周易正义》释为,“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黄宗羲以此为书名,意在自况箕子身处艰难,立志藏晦其明而守正志,著书留待未来圣王,希望明智虽被压抑但不久光明终将冲破黑暗。该书首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认为君主的设立,本应是为天下兴利除弊,而今君主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君与天下的关系被颠倒了,应该回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官吏的设置是与君主分工合作,共同治理天下,官吏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君臣应是如曳大木者前唱后和的协作关系,如今相反,官吏为君主服务如同奴隶,不为天下万民谋利益。法制本该是“天下之法”,如今却只有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其次提出了一套改革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限制君权;使学校成为议政机关,有监督弹劾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力,改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为以学校之是非为是非,提出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要求;经济上主张平均授田,减轻赋税,改革币制,促进流通,提出了“工商皆本”,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萌芽。该书对清末的民主革命影响深远。该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写成,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才有浙江慈溪二老阁初刻本,已佚。现存版本有道光咸丰年间番禺氏刻、光绪中补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同治十三年(1847)虞山顾氏刻《小石山房丛书》本,1915年上海时中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又以初刻本浙江慈溪二老阁本重校,刊行新一版。

猜你喜欢

  • 续集卷十

    支植下【题解】本篇共三十四条。记载植物三十余种。X10.1青杨木 出峡中。为床,卧之无蚤。【译文】青杨木 出自三峡地区。用这种木头做床,睡觉没有跳蚤。X10.2夏州槐[1] 夏州唯一邮有槐树数株[2],盐州或要叶,行牒..

    27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九

    支植上【题解】本篇五十条。记载植物五十余种。X9.1卫公平泉庄[1],有黄辛夷、紫丁香[2]。【注释】[1]平泉庄: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李德裕有《平泉山居诫子孙记》。[2]辛夷:香木名。树高二三丈,叶似柿叶而狭长,花..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八

    支动【题解】本篇支动和下两篇支植上、支植下,是前集广动植的补遗。此三篇中,引李卫公(李德裕)语或是与李卫公相关者,共有近二十条,这些应是段成式于大和初年在李德裕浙西幕府时所闻。本篇共计六十三条,相比前..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七

    《金刚经》鸠异【题解】《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最早有鸠摩罗什汉译本,此后相继又出现五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渡彼岸;般若之体,其常清净,不变不移,..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六

    寺塔记下【题解】本篇共计三十四条。所载同于上篇。其中吟诗联句之类,悉被收入《全唐诗》。另须注意的是征事一类,本篇有六条,上篇也有五条,方内方外竞炫腹笥,比拼才智,可以窥知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人好尚。..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五

    寺塔记上【题解】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四

    贬误【题解】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三

    支诺皋下【题解】本篇共二十九条。其中如第X3.1条李简、第X3.4条郑琼罗、第X3.15条蜀郡豪家子、第X3.22条秦妇张氏、第X3.28条韦氏兄弟、第X3.29条阿措,篇幅较长,亦为传奇之体,尤其是最后一条,故事十分精彩,正当..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二

    支诺皋中【题解】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

    9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此当出续集自序。今本无自序,阙耳..

    3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

    30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九

    广动植之四草篇【题解】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

    3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八

    广动植之三木篇【题解】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七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其次为蟹类..

    29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六

    广动植之一 并序【题解】本书以动植名篇者,包括前集卷十六至卷十九、续集卷八至卷十的全部内容。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古载动植之书,除序所云之《山海经》、《尔雅》,若《禽经》、《异物志》、《南方草..

    33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五

    诺皋记下【题解】本篇共二十八条,仍是各类精怪、鬼神之事,大多为新出的唐代异事,想象丰富,亦真亦幻。第15.14条山萧之说,第15.16条野狐戴骷髅拜北斗的记载,本自晋干宝《搜神记》、晋张华《博物志》等书。15.1和..

    28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四

    诺皋记上【题解】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

    24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三

    冥迹【题解】本篇共五条,记载鬼魂、冥婚、冥判及转世再生等事,故称冥迹。魏韦英值其妻再嫁之日显魂,崔罗什夜入夫人墓,犹今之所谓人鬼情未了,而顾况夭逝之子再为顾家子,也正是前生未了因。此类逸事,定属诬造,..

    26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二

    语资【题解】本篇共二十六条,记载名人逸事和历史掌故,同于六朝志人笔记一类。首条至12.9条为南北朝事,其中12、2条、12.3条、12.4条、12.5条、12.8条,记载的是南北朝时外交场合宾主酬酢的情形,且均为梁宴魏使时..

    31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 前集卷十一

    广知【题解】本篇面目较为驳杂,涉及民俗、炼丹、名物、生理、禁忌、物性、物理、数学、图籍、书法、绘画、技艺等等,故名广知。段成式闻见既广,用心亦勤,博闻多识,而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仍是其博物志怪的著书观念..

    32 酉阳杂俎译注 2025-06-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