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夷待访录译注 / 黄宗羲

原法

2025-05-31 14:21 明夷待访录译注

【题解】

《原法》承接前两篇,主要论述法的本质。作为关于法律制度的专论,此篇不仅对法的本义追根溯源,还讨论了关于法律制度本质的几个重大问题。

法,在此篇中有法律的意思,也有制度之义。关于法的设置,黄宗羲指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三代以上的法是为实现天下的目的而设置的,其特征为未尝为一己而立,藏天下于天下,即公天下,可称之为天下之法。夏商周三代以后,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所以后世的法与三代的法相差甚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将天下之公权掌控在一人一家的手中,其特征为藏天下于筐箧,即私天下,可称之为一家之法。后世的法因其私利属性,可归为非法之法。这就是说,法因其需要而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即公天下之法和一家之私法,本质就是公私之别。在黄宗羲看来,后世之法虽密而乱愈生,不能使天下大治。萧公权说:三代以下无法者非无制度也。其制度本于私天下之一念,大背贵民之旨,故不足以比三代之法耳。抑就另一方面观之,三代公天下而法因以疏,后世私天下而法因以密。疏者近于无法,密者适成非法。(《中国政治思想史黄宗羲》)对黄宗羲的论点进行了补充。

如何看待非法之法的统治,黄宗羲认为只有改变,而改变的方向就是恢复三代的法度。虽然代代有法,后世子孙以为法祖是为孝,但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法都是君主为满足自己私欲所设的非法之法,所以后人不必遵循。如果要改变非法之法,就要看所设之法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利,只有充分了解设立法制的本意,为天下立法,才能治理好国家,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对于治人与治法,黄宗羲认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非法之法桎梏了人们的手脚,即便有能治之人,也不免受到非法之法的限制和牵累,无法施展才能。有了治法的存在,才会出现治人,统治者为贤明之主,才不会实行严刑峻法,在法的约束下,更好地执行法律,从而实现国家大治的目标。萨孟武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对此补充说:

梨洲以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但是吾人须知法治须以分权为前提,即制法者是一个机关,行法者又是另一个机关,而后才不会发生问题。否则将如韩非所说: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韩非子》第四十三篇《定法》)质言之,即如杜周所说: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卷六十《杜周传》)法由人主决定,势只有增加人主的专制。这是古人主张法治者未曾注意之点。

应该承认,在《原法》中,黄宗羲所提出的关于法的观点,表达了他倡导民主、立公法,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①,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②。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③,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④,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⑤,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⑥;宋解方镇之兵⑦,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注释】

①二帝:指帝尧、帝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

②卒乘:卒指步兵,乘指兵车,这里指军队。《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

③祚命:指上天所赐的福运。此指皇位,国统。

④秦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分邦建国,君主将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此制始于周代,到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郡县,并派官员治理。《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⑤汉建庶孽:指汉朝建立后,大力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庶孽,指庶子,原指妃妾所生之子。《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执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何休注: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

⑥藩屏:捍卫。

⑦宋解方镇之兵:方镇,即藩镇。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天宝初年又在边境设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宋朝建立后,吸取唐、五代之经验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武将兵权,并削减了地方兵力,集军事大权于皇帝之手。

【译文】

三代以前有法,三代以后没有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尧、舜二帝和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知道天下百姓需要养活自己,于是分配田地给他们耕种;知道天下百姓不能没有衣服穿,于是分土地给他们种植桑麻;知道天下百姓不能不进行教化,于是设置了学校,让百姓接受教育;又制定了婚姻制度,以防止男女淫乱之事发生;又设立为满足军队之需的赋税制度,以防止***出现。这是三代以上的法,从来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设立的。后世的君主,得到天下之后,唯恐帝王之位不能维持长久,唯恐子孙后代不能继续统治天下,于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制定了法。这样一来那么他们所谓的法,只是君主一家一姓之法,而不是从百姓之利益出发制定的天下之法。所以,秦朝废除封建制而改为郡县制,是因为郡县制对于君主私人有利;汉代初期大力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因为这些诸侯可以保障皇室的安全;宋代初期解除方镇的兵权,是因为方镇威胁到了君主统治。这些所谓的法哪里有一丝一毫为天下百姓着想呢?这能称之为法吗?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①: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②;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注释】

①藏天下于天下:即公天下。

②旁落:落在别人手中。

【译文】

三代的法,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而设立的法:山川、河泽之利不会尽数攫取,刑狱赏罚的权力也不用担心会落于别人之手;不因为身在朝廷就变得尊贵,也不会因为身处民间就变得低贱。到后世,有人议论三代之法粗疏,但是当时天下的百姓并不认为在上的高官有什么好处,帝王将相也不觉得下层百姓有什么不好,法越简单越没有***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无法之法。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①;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②,吾亦鳃鳃然③,日唯筐箧之是虞④,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注释】

①藏天下于筐箧:即私天下。筐、箧,均是盛物的竹器。

②筐箧之所在:这里比喻天下之利都藏于帝王之处。筐箧,喻天下之利。

③鳃鳃(xǐ)然:恐惧的样子。

④虞:忧虑,担心。

【译文】

后世之法,是把天下当作君主的私产,将天下之利收于自己的私囊,不想将利益分享给天下百姓,想要将所有福分都敛归君主一人。任用了一个人就怀疑他谋求私利,于是就又任用另一人来监督;实行一个政策又怀疑其中有可被欺诈之处,于是又实行另一个政策来防止。天下之人都知道天下之利藏于君主之处,君主也日夜为自己的私利而忧虑,于是不得不制定严密的法令。然而法越严密,天下的***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非法之法。

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①。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②,以博宪章之余名③,此俗儒之剿说也④。

【注释】

①法祖:效法、仿效祖宗。指后代君主遵循前代君主的治国之策。

②此胶彼漆:指拘泥于祖宗的成法,不知变通。胶、漆均是有黏性的物质。

③博:获取。宪章:效法。

④剿(chāo)说: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剿,犹揽也。谓取人之说,以为己说。剿,抄取,袭取。

【译文】

有人说,一代有一代的法,后世子孙以效法祖宗为孝。其实这些非法之法是前代君主为了实现私欲而创立的,后代的君主又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前代君主之法。破坏前代君主之法当然会对天下有害,但前代君主创制的法也未尝就没有祸害天下。如果一定要拘泥于祖宗之法而博取法祖的名声,这只能是庸俗的儒生抄袭别人的言论。

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①。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②,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③。

【注释】

①恻隐:同情,怜悯。经营:规划营治。

②通变: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

③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长戚戚,多忧惧。

【译文】

又有人说,天下的太平与否与法的存亡无关。观察古今之变,古代圣王出于恻隐之心、爱护人民而制定的法,到秦代被破坏了一部分,到元代又被破坏了一部分。经过这两次破坏,古代圣主贤君所提倡的恻隐爱人之心,在后世君主身上已荡然无存了。如果不经过深思远虑,不拘常规地适时变动,恢复井田制、分封制以及学校、兵役赋税的原有制度,那么即便有小小的变革,百姓的忧惧也永远不能结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①,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②,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③,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④,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⑤。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⑥。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⑦;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⑧,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注释】

①有治人无治法:有能够使天下大治的人,但是没有可以治理好天下的法。语出《荀子君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②桎梏:刑具,脚镣手铐。引申为束缚。

③牵挽:牵制。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观望。

④苟简:草率而简略。

⑤度外:法度之外。指不按常法或不遵常礼。功名:功业和名声。

⑥法外之意:指前文所谓非法之法的意识。存乎其间:存在于治理国政之人的心中。

⑦无不行之意:没有不能达成的意愿。

⑧深刻:指刑罚严厉。罗网:捕捉鸟兽的器具。这里比喻法网。

【译文】

又有人认为,有能够治理好天下的人,而不存在能够治理好天下的法。我认为存在能够治理好天下的法之后才有能够治理好天下的人。自从非法之法束缚了天下人的手脚,即便有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也终究摆脱不了它所带来的牵制嫌疑而左右观望,即使有所作为,也不过谨守本分,安于草率简略,不能建立非法之法束缚之外的事业。如果先王之法依然存在,就不会有非法之法的意念存在于治理天下之人的心中。这样一来,如果有合适的人在位,就可以施展政治理念,做到心想事成;如果这个人不适合当政,也不至于实行严刑酷法,反而危害天下。所以说,先有能够治理好天下的法,然后才会出现能够治理好天下的人。

明清之际哲学家黄宗羲所著之启蒙思想名著。凡一卷二十章。“明夷”是《周易》卦名。卦象为䷣,离下坤上,离代表火,坤代表地,火入地中,明伤而昏暗。该卦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句,《周易正义》释为,“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黄宗羲以此为书名,意在自况箕子身处艰难,立志藏晦其明而守正志,著书留待未来圣王,希望明智虽被压抑但不久光明终将冲破黑暗。该书首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认为君主的设立,本应是为天下兴利除弊,而今君主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君与天下的关系被颠倒了,应该回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官吏的设置是与君主分工合作,共同治理天下,官吏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君臣应是如曳大木者前唱后和的协作关系,如今相反,官吏为君主服务如同奴隶,不为天下万民谋利益。法制本该是“天下之法”,如今却只有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其次提出了一套改革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限制君权;使学校成为议政机关,有监督弹劾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力,改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为以学校之是非为是非,提出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要求;经济上主张平均授田,减轻赋税,改革币制,促进流通,提出了“工商皆本”,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萌芽。该书对清末的民主革命影响深远。该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写成,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才有浙江慈溪二老阁初刻本,已佚。现存版本有道光咸丰年间番禺氏刻、光绪中补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同治十三年(1847)虞山顾氏刻《小石山房丛书》本,1915年上海时中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又以初刻本浙江慈溪二老阁本重校,刊行新一版。

猜你喜欢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1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9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1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41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6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2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1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1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2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1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1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1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